高分网 > 中考 > 中考作文 >

中考满分作文写作技巧—如何让文章内容更饱满(2)

时间: 燕妮2 中考作文

  2.该详写的情节或细节,笔墨缺乏”酣畅淋漓“和细腻

  开头表达愧疚之情的部分、父亲受伤害时的表现、父亲家门口回头一望的瞬间以及当时我的内心感受等部分,都是能够集中表现主题的详写点,作者要么详写的不够,笔墨过于吝啬,要么刻画的线条过粗,缺乏细腻。给读者的感受是:该详写的内容,详写了,但详得不够,该刻画的细节,刻画了,但细得不够,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表达了,但程度不够——读者想喝一碗水,作者却只给了一小杯。

  3.不该用曲笔的地方,用了曲笔,画蛇添足

  名家写作,为了使自己的表达效果更好,作者往往采用欲扬先抑、欲人先物、欲事先景、欲主先次、欲正先侧等技法,通过潜在的对比、烘托、渲染、映衬等手段,突出自己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感情,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是非常好的技法,但本文的作者,要写父亲,先说母亲,不过是为了”引起下文“,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目的,却费尽周章,运用曲笔,这就像去商店买酱油,没有任何其他目的,却故意放弃近路,绕道而行,让人费解。

  4.缺乏必要的铺垫,故事情节发展突兀,给读者”不符合生活常理,写假事“的感受

  前文不交代父亲的职业,事前做好铺垫——他经常出差,后面直接写——父亲出差归来,问我想不想他,就会让读者产生质疑:你的父亲怎么老出差,该不是为了表达主题而编造的情节吧?好文章,记叙故事情节发展时,总是在合适的位置提前做好铺垫,保证故事情节发展合理自然流畅,不突兀——下文要写下雨,前面则先交代阴天,后面要写肚子饿得咕咕叫,前面则事前交代“他早晨起床晚了没吃饭”,后面要写“田里的苗一棵也未萌芽”,前面就要交代“有人偷偷给他的种子做了手脚”.....没有前面这些事前铺垫,后面的情节就不可能发生,直接写它们发生了,就出现了问题:一.这些情节发生得过于突然;二.这些情节在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下,发生了,不符合客观实际,有造假之嫌。写作过程中,很多故事情节的发生是有必要条件的,写这些故事情节,一定要事前做好铺垫。

  5.叙事过程中,时间与时态的选择,失误过多

  在叙事过程中,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表面看起来是个小事,实际上没这么简单。一,时间决定写作内容是否真实。——如果作者在前面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那是一年夏天“,后面写”梅花开得正艳,菊花染黄了山岗“,就是说假话,因为没有夏天开的梅花和菊花。《秋风落叶》的作者写第二件事,用”有一次“交代自己摔伤的时间,显然,这个时间标注的是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可以理解为一天中的任意一个时间点:早晨可以,上午可以,中午可以,下午、傍晚也可以,文章后面却写”碰巧父亲下班“,下班时间通常只能是”傍晚“,这就与傍晚以外的其他时间相互矛盾,让人感觉不真实,直接写”有一天傍晚“,或者”有一天放学“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二,时间决定时态。对人物的行为进行描写,必须采用进行时态(无论是过去进行时,还是现在进行时),采用进行时态,时间只能定位在一个时间点上(一天中的某个小时段,或者直接落到某个具体的时间点上——比如下午三点),”有一次“这是一个标注常态的时间,要想进行描写,必须插入一句话,将时间段转化为一个具体的时间点,完成一般现在时向进行时的转化。如果能直接交代时间点,就没有必要增加这个转化环节。

  6.全文的写作目的和局部的写作目的相互矛盾

  从全文来看,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我虽然无意识的伤害了父亲,但父亲用亲情宽容了我,在心底依旧对我怀着深深的爱。然而作者在第一件事过后的议论抒情部分却说:我和父亲的感情像夹丝玻璃,虽然碎了,但仍连着,而且像网一样紧密地连着,血脉中的浓情,碎了,也是因为父亲的太过严历,我几乎没受到时过他的关心。不矛盾的写法应该是:我和父亲的情感,像夹丝玻璃,虽然我一次次用无心的重锤将她击碎,但父亲仍用血脉亲情和博大的宽容,在心底,将这些碎片,紧紧地连在一起,编制成一张永无漏洞的关爱之网。后面的”也是因为父亲的太过严历,我几乎没受到时过他的关心。“与这件事无关——只和下一件事有关,应另起一段,引出下文,放在这里不合适。

  7.前后呼应出现错位和缺失现象

  作者在第六自然段中写道:“从这两件事之后,我发现我慢慢懂得了这份爱”读完第一件事,我们非常清楚,这一刻作者是不懂父爱的,并且一直在无意识的伤害着父亲,如果懂了,就不会这样做,显然这种前后呼应是有问题的,总结的内容和前面的内容要保持高度一致:既不能出现呼应缺失——前面写了三个方面,后面总结两个方面或者前面写了甲,后面却完全丢掉甲,望了呼应;也不能出现呼应错位——前面表现的是甲和乙,后边总结的却是乙和丙。因此这个总结句应该改成:”这件事之后,我渐渐懂得了父亲的这份无言的爱。“我发现”是废话,该强调的父亲的包容却没写,因此加上了“无言”与上文父亲受伤害的无言行为相呼应。同时文章开头以写景开始,运用象征,文章结尾切丢开了秋风落叶,缺少呼应,将写作手法——象征丢在一边,不管不顾,也是呼应上出现的问题。

  8.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十分稚嫩

  (1)细致刻画,要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内心感受多个角度出发,进行细腻刻画,作者的描写角度常常局限在一两个角度上,描写角度单一。

  (2)在写作过程长,成熟的语言是从不将微观描写角度用文字呈现在字面上的。比如朱自清的《春》描写春之声一段: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这些景物都是从听觉、视觉角度描绘的,却没有一个“我听到”、“我看到”的字眼,而作者在文中却多次出现,比如:我望着、顿时我察觉到、就是那一刻我才发现、我突然感到、这一回首,我觉得、我发现我慢慢懂得了这份爱。

  (3)用词缺乏灵活,全文主要写我和父亲,出现了无数个“我”和“父亲”,解决这个问题,一可以省略;二可以用同义词或短语替换;三可以用代词代替;四.可以换说法;五可以借其他事物,表达写人的内容。

  (4)使、令、让、把、将、被这些词表被动,如果不是为了刻意强调什么内容,尽量不要用,一则语感不流畅——习惯的语感是主谓宾依次排列,宣兵夺主用被动,往往读起来别扭,即便用被动,也尽量不用“被”,例如,报纸被印出来了,不说“被”也同样能表达被动的意思。另外,不擅长语法的人,使用这些词,写出来的绝大多数句子,都是主语残缺的病句。

  (5)的、地、得、着、了、过等词胡乱使用,导致语感别扭,像日本人的语言表达,或者导致时态错误。

  (6)因为、所以、但是、然而等关联词语滥用、多用,导致语言的描写性减弱,议论性增加,写出来的细节描写既不像描写,也不像议论——不伦不类,画虎类猫。

  (7)描绘事物应该虚实兼备,先实写,后虚写。因为虚写的内容是由实写的内容生成的。比如:他长得又爱又胖,皮肤黝黑,身上常常散发着难闻的臭味,就像一头猪。后面“像一头猪”是作者的联想、想象,是虚写,正因为他“长得又爱又胖,皮肤黝黑,身上常常散发着难闻的臭味”这些实写的内容,才给人“像一头猪”的感受,二者不能颠倒顺序。实写和虚写兼顾,才能刻画细腻,实写虚写顺序安排合理,才符合思维逻辑,有了虚写,语言才更细腻,更生动。

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