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如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模式

时间: 燕妮2 历史学习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应构建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强化对学生创造性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与个性,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富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得以成熟和发展。

  历史学习方法——如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模式

  1.抽象与概括

  抽象与概括也是重要的思维过程。历史概念的形成,也要经过抽象与概括的过程。抽象就是在思考过程中从同类事物中的各种属性和特征中,抽出其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和最本质的东西,而撇开一切表面的复杂的次要的内容。概括就是把抽取出来的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归纳成同类事物的普遍的东西。所以概括出来的属性不只是个别事物的属性,而是该类事物的共有的本质的属性。

  例如,关于帝国主义概念的抽象与概括。为了使学生形成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概念,首先要对英、法、德、美、俄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垄断组织的出现、对外扩张的政策和每个帝国主义的特征等,分别进行介绍。在介绍的基础上抽象出这些帝国主义共有的主要特征,那就是:生产的高度集中和垄断;金融资本发展并出现金融寡头;资本的输出;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同盟形成;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这里抽出的帝国主义的五大基本特征,不但撇开了每个帝国主义的次要的表面的内容,而且还撇开了每个帝国主义单独具有的特点,例如撇开了美国帝国主义的托拉斯的特点。所以说,这里抽象出的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是最重要的基本的本质特征,是一切帝国主义国家共有的东西。为了更加准确牢固地掌握“帝国主义”的概念,还必须把这些基本特征联合成一个整体,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完整简明的定义:“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分割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所以这里所概括出来的有关帝国主义的一般特征和属性,不是英、法、美等各帝国主义单独具有的,而是一切帝国主义毫无例外的本质属性。这就是抽象和概括的方法,形成“帝国主义”这个概念的具体步骤。

  抽象的方法就是撇开非本质属性而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抽象和概括是对立和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过程。抽象为概括作准备,而概括则是抽象的继续和完成。历史教学中,运用抽象与概括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的事例是极为常见的。

  2.联系和比较

  历史是严格时空观念的整体,它不断地运动、发展和变化着,有它纵的发展规律;同时,历史事件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有它横的普遍联系。因此,学习历史就要掌握联系法。一是纵向联系,抓住一历史特征,把相关的历史事实连点成线,观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专一、系统的历史知识。例如,中国历代政治经济制度、历代生产工具、历代农民起义口号和历代科技文化,等等。二是横向联系,把某一历史横断面中发生的相关事件,归类联系,找出带特点性的内容,从而巩固和深化知识。例如,将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进程、措施及意义诸方面进行联系和比较,就可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掌握联系法,就是要从纵向联系上落实知识的完整性,从横向联系上落实知识的层次性。

  历史的发展不仅具有继承性、联系性,而且历史现象或事件之间还有相似性。因此,学习历史还要掌握比较法。一是归类比较。把各时期同类型的人物、事件、制度串成一线,按专题分类别作比较。二是分析比较。包括正反两方面的比较、表面现象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比较、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比较、时代不同而有密切联系的比较。三是程度比较。例如,评价农民起义的意义,课本有时用“推翻”、“摧毁”,有时却用“瓦解”、“动摇”,有时则用“削弱”。这些均应综合比较,求同析异。

  从课文学习来看,比较的主要内容有:(1)比较不同内涵的历史概念,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常常会混淆一些相似或相关联的历史概念,如奴隶制和农奴制度、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等,即使同一概念术语,如“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内涵和外延往往也是不同的。对此,就要有意识地用不同例证加以比较和分析,弄清其本质和特征。

  (2)把发生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性质相同又紧密联系的历史事件综合比较,找出其内在联系或发展变化的规律。例如把世界著名的工人运动,如里昂的工人起义、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等加以归类比较,从中得出无产阶级觉悟不断提高,斗争不断深入,斗争水平逐步提高的规律。

  (3)把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作比较,归纳其特点。例如可以从背景、领导者、纲领性文件、革命过程、主力军革命措施(特别是国家政体和土地政策)、革命范围及结果等方面比较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从而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反复性及不彻底性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人民性及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革命这一特点。

  (4)把某些表象上相同、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作比较,认清其实质。例如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它们都是在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向先进国家学习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其结果都促进了日本社会发展,但其性质却根本不同。认识性质的不同要分析“到位”,不能只达到记忆的效果。

  (5)比较正反两方面的情况,从而归纳分析出成败原因。如将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戊戍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比较。

  (6)比较同一阶级对不同革命的态度,从而认识该阶级在历史上的作用。例如比较法国资产阶级对18世纪晚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态度,从而认识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7)比较中外历史。例如把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进行比较,中国解放后的发展情况同其它国家比较。

  3.归类贯通

  平时学史,按章逐节,掌握的是各种类型“点”的知识,缺乏一定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致使理解不深,记忆困难,前学后忘。尤其在记忆两种相似或同类知识时,容易互相干扰,造成史实混淆。历史总复习时,面对大量的中外纵横交错的各类知识点的同时,有必要从宏观上掌握“线”和“面”的知识,使之形成“纵向几条线横向几大片;点面相结合,井然有条理”的知识网络,以利牢固掌握,驾驭运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越系统化,理解记忆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利用同类事物便于联系的规律性特点,像数学中“合并同类项”那样,将教材中同类型、同性质或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中外历史知识,按照纵向或横向两个方面,连类并举,归纳梳理,“积点成线”,“连点成面”,形成“条”“块”分明的知识网络。这种以类相从,逐类贯通的知识,提纲掣领、条理清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为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创造了条件。

  (1)分清知识类型。

  历史知识一般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文化等大类。以战争类为例,就有内战,扩张战争,争霸战争,民族独立战争,民族解放战争,自卫反击战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等类型;每场战争又包括了一些重要战役。只有分清类别,才能有的放矢地集中教材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按时间顺序,逐一排列,使知识专一系统。这样,就能简化记忆程序,减少记忆坡度,提高学史效率。

  (2)列表归类。

  列表归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一种是纵向类知识表,如中国历史纪年表、两次世界大战简表;一种是横向类知识表,如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简表。这类知识表,采用形式、内容、次序的对比和类比的方法,把纷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按一定的方向、顺序加以有机排列,制成表格,把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列表归类的过程,犹如“梳头发”、“编辫子”,理清了头绪,突出了重点。列表项目,可视内容而异。

  (3)叙述归类。

  叙述归类,通常适用于重要历史人物或重大历史问题。然而,运用归类在填空形式进行知识整理,则是叙述归类贯通知识的好形式之一。充分运用这种形式,不仅可以系统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可以适应选择、填空、列举和排列等客观性题型的变化和要求,以不变应多变,起到学用一致的作用。尤其在标准化考试逐步推行,客观性题型大幅度增加的今天,其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如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屡有变比,分散在中国古代史的几个章节中,靠单一记忆,容易疏漏混淆。经过串联整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及其演变过程,就清楚无误了。这种贯通知识的过程,也是巩固知识的过程,有利于突出重点,进行分析、比较和灵活运用。

  (4)纵向串连。

  每个国家的发展史,都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教材按照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分段叙述了各国的历史,显得错综复杂。因此,按照国别贯穿历史知识,这对掌握每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和重大历史事件,是大有裨益的。

  (5)横向联络。

  在纵向串联掌握知识完整性的同时,有必要横向归纳掌握知识的层次。例4,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美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在亚洲,朝鲜的甲午农民战争和义兵运动,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1905—1908年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在非洲,阿尔及利亚的抗法斗争,埃及、苏丹的抗英战争,埃塞俄比亚人民抗意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拉丁美洲,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这样,由于帝国主义的大量资本输出、疯狂侵略和掠夺,激起了亚、非、拉美人民的坚决斗争,谱写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光辉篇章。

  4.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基本的思维过程,通过分析与综合,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所谓分析,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把对象的整体分解为不同的部分,把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分析出来。例如对“唐末农民战争”的分析,一般可分为这样几个部分:一是历史背景:唐朝均田制的破坏和土地兼并,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苛捐杂税和严重的旱灾。二是起义的过程:王仙芝率众起义;黄巢采取流动作战策略,攻占长安,建立大齐政权。三是起义的结果:奋战十年,遭到了失败,但瓦解了唐政权,摧垮了魏晋以来的士族势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把整个唐末农民起义分解成这样几个部分,目的是为了认识这次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认识历史经验教训。

  所谓综合,就是在思考过程中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或把事物的各个特征、属性联系起来。只有分析而无综合,一个完整的历史对象在头脑中就会变成一种被肢解的状态,就不能获得关于认识对象的全面认识。仍以“唐末农民起义”为例,要形成有关“唐末农民起义”的科学概念,就要把分解的各结构部分加以综合:以黄巢为首的唐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它奋战十年,瓦解了唐政权,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这样,分析的结果经过综合,在思维中就表现为概念。

  要形成历史人物的概念,同样离不开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例如,要形成“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概念,首先要进行这几个方面的分析:17世纪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掠夺台湾人民,郑成功于1661年率兵25000人至台湾, 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通过这样一些历史过程和历史事实的分析,然后综合概括为:郑成功是明末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这就使学生形成了“郑成功”——“民族英雄”的概念。

  分析和综合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综合,综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分析和综合是认识历史对象和形成科学概念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分析在先,综合在后。但是学生学习认识活动的思维过程,同人类一般的认识活动的思维过程是有区别的。在历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先有综合后有分析,先给学生一个明确简明的概念,后对概念进行分析这种情况很多,历史教科书的某些篇、章、节的结构就是这样的。例如中国古代史《唐朝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节,教科书一开始就提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概况的概念:“唐朝疆域广大,东到大海,西越巴尔喀什湖,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南及南海。在统一的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国家里,各族人民的联系加强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各族人民共同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接着教科书就分标题用具体事实加以说明:一、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二、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的设置;三、南诏同内地的关系;四、唐蕃“和同为一家”。又例如世界现代史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一节,教科书一开始就明确提出了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概念:“在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影响和十月革命的推动下,亚非许多地区兴起了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自决的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支援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下面教科书就分析了朝鲜的“三·一八”运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埃及的独立运动,用这样一些具体史实阐明“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这个概念是如何综合出来的。

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