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堂学习 >

八年级数学教学教案范文3篇

时间: 如英2 课堂学习

  数学学习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以下是学习啦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八年级数学教学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数学教学教案范文一

  教学建议

  1.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重点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涉及平行四边形元素的各方面,同时它又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联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是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 灵活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

  难点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较多,综合性较强,能灵活的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是本节的难点.

  3.关于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教法建议

  本节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重点是四个判定定理,这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1.教科书首先指出,用定义可以判定平行四边形.然后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出发,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因此在开始的教学引入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很快参与进来.

  2.素质教育的主旨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因素,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较多,综合性较强,能灵活的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例题讲解时,建议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训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各条判定定理,并能灵活地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有关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系列

  1.复习旧知识: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哪位同学能叙述一下。

  2.小实验:有一块平行四喧形的玻璃片,假如不小心碰碎了解部分(如图所示),同学们想想看,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让学生思考讨论,再各自画图,画好后互相交流画法,教师巡回检查。对个别差生稍加点拨,最后请学生回答画图方法) 学生可能想到的画法有:⑴ 分别过A、C作DC、DA的平行线,两平行线相交于B; ⑵过C作DA的平行线,再在这平行线上截取CB=DA,连结BA;⑶ 分别以A、C为圆心,以DC、DA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B,连结AB、CB。

  还有一种一法,学生不易想到,即由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特性,引导学生得出 连结AC,取AC的中点O,再连结DO,并延长DO至B,使BO=DO,连结AB、CD。

  二、引入新课

  上面作出的四边形是否都是平行四边形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生答后师指出这就是今天所要不得 研究的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板书课题)。

  三、尝试议练

  1.要判定我们刚才画出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应当加以证明。第一种画法,由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可知,它是平行四边形(定义可作性质也可作判定)。

  2.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种画法,这就是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一(翻开课本看它的文字叙述)。请想想,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究竟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这里已知是什么?求证是什么?请写出。

  自学课本上的证明过程,看后提问:这个证明题不作辅助线行不行?为什么?(因为要证平行线,一般要证两角相等,或互补,要证两角相等,一般要证全等三角形,而这里没有三角形,要连一对角线才有三角形)

  3.再看第三种画法,在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情况下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写出已知、求证,请两位学生上台证明,其余在课堂练习本上做。(注意考虑要不要添辅助线)

  完成证明后提问哪些学生是用判定定理一落千丈证明的?哪些是用定义证明的?(解题后思考)

  四、变式练习

  1.再看看第四种画法,可知,已各条件是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一平分,这种情况下它是不平行四边形?

  阅读课本上的判定定理之后,要求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求证最简便?(应该用判定定理一) 2.变式题

  ⑴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练习第1题)(口述证明,不要示书面证明)(问要不要添辅助线?)

  ⑵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教师补充)

  ⑶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家相等及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图思考,然后回答不是平行四边形。因为边角不能证全等三角形)

  ⑷自学课本例1思考:此例证明中,什么地方用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什么地方用“判定”定理?

  观察下图:

  平行四边形ABCD中,

  五、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平行四这形的判定有哪些方法?试列举之。

  2.这些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中最基本的是哪一条?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有什么关系?同一个证明题中应注意什么地方用判定,什么地方性质?

  八年级数学教学教案范文二

  具体而言,就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巩固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与态度。

  一、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大体上指数学概念、数学命题、数学方法和数学史知识四类。数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含着人们丰富的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就是掌握前人的经验,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经历着复杂的认识过程。小学生思维的具体性与直观形象性,决定了在数学学习中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感性经验,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获得新的数学知识。

  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为例(它属于数学命题中的公式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是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传统的教学直接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高有联系这个知识结果告诉了学生,而忽略了过程。

  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体现全过程:首先,可以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来,自己想办法求它的面积。学生有的量边的长度,有的画方格,有的用剪拼的办法,从而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底和高有关。其次,可以采用多媒体分两步演示一个不断变化的平行四边形,第一步演示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逐渐延长,另一组对边及夹角不变,从而真切地感悟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有关。第二步演示各边长度均不变,相邻两边夹角由小到大变化的平行四边形,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与两边夹角大小有关,而夹角的大小决定了平行四边形的高,因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由底和高的长度决定的。然后,再鼓励学生继续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究竟有什么关系,学生动手操作,利用转化的思想积极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获得数学知识。

  二、经历数学技能形成的过程

  数学技能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训练而形成的一种动作或心智的活动方式。因而,数学技能可以分为心智活动技能(如数的计算技能等)和动作技能(如测量技能等)两类。

  在数学技能的学习中,主要涉及的是数学心智活动技能,下面就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经历数学技能(此例中为数的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全课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水彩笔图,让学生猜测一下大约有多少支水彩笔,并说说想的方法。第二步,探索尝试,寻找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解决24×12=?之后,小组交流整理。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全班汇报,汇总解答策略,学生的解答方法很多,也很新颖奇特,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第三步,进行方法归类(大致可分为连加、连乘和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三类),寻找最佳方法。学生可以存在不同的意见,然后出示:23×13=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这道题目。学生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出最简单的方法向全班同学汇报。这一题两个数都是质数,用连加个数太多,又不能分解因数进行连乘,因而把13拆成10和3,用23×10+23×3进行计算是最简便的,而这正是用竖式计算的原理。第四步,就可以研究笔算方法。理解每一步竖式的意义并体会竖式计算的优点:简便,正确。

  从上面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中,经历了探索与创造,充满了欣喜,也充满了曲折,正是由于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对为什么要用竖式计算有了切身的体验,更清晰的认识到竖式计算的意义及优越性,从而更牢固地掌握了竖式进行计算的技能。

  数学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遵循着“懂→用→熟→巧”的进程。数学技能的形成又要以知识的理解为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数学技能形成的过程,理解数学技能本身的意义,再辅以必要的练习(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解性),才能使整个数学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成为积极的智力活动方式。

  三、经历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

  所谓数学思维,就是以数和形为思维对象,以数学的语言和符号为思维的载体,并以认识和发现数学规律为目的的一种思维。数学思维的方式很多,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中学会分析、掌握方法。

  例如学习《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后,让学生计算36×25=?有的同学说,可以先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的乘积,再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于是36×25=9×(4×25)、36×25=2×25×18、36×25=6×25×6或者36×25=36×5×5等;有的同学说,可以先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的和(或差),再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于是36×25=(30+6)×25=30×25+6×25或者36×25=(40-4)×25=40×25-4×25;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把36缩小4倍,把25扩大4倍,积不变,于是36×25=(36÷4)×(25×4)。

  学生寻求答案,特别是新颖独特的答案,要有个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像机器启动一样,是慢慢展开的。上述几种不同的解法,学生的语言描述恰好是很好的思维过程的展示,最后让学生评选出最优解法,实现了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和谐结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相继经历了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创造性思维(心理学指出: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应包括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个方面)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形成发展的过程,并学会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从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四、经历数学能力应用的过程

  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数学学习目标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数学学习本身来说,数学能力直接参与其中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同时,它又是在数学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因此,要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就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要通过对它们的运用,并与以往学过的知识技能进行综合分析,使学生亲身经历运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有利于进一步的数学学习。

  例如,在高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和体积”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设计出他们的理想卧室,学生兴趣盎然。在这个练习中,学生的设计受到尺寸和价格的限制。他们必须先做好地面的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覆盖物、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空调和供热设备等。他们设计好图纸后,有的去建材市场咨询地板和油漆价格,有的在网站上查找空调的型号、功率、价格……活动的结果令人惊喜,他们已经开始评价布局的合理性、物品的性能价格比、美观与实用的关系等。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要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对上述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评价,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包括测量长度的能力及用平方米和立方米计算面积和体积的能力;计算百分比的能力以及准确乘法和小数加法的能力;按比例绘制地面平面图的能力;合理选择物品、支配金钱的能力;随时发现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汇总、评估的能力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运用了已有的数学能力解决了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数学能力本身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总之,数学学习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知识技能、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八年级数学教学教案范文三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矩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1.矩形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 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准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3. 由于矩形的性质定理证明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明.

  4.在矩形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掌握,教师要注意题目的层次安排。

  矩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矩形的定义和矩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能说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和矩形的的对角线相等的性质;能推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2.能运用以上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和计算。

  此外,从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中,体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渗透集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小学里已学过长方形,即矩形。显然,矩形是平行四边形,而且矩形还具有四个角都是直角(小学里已学过)等特殊性质,那么,如果在图4.5-1中再画一个圈表示矩形,这个圈应画在哪里?

  (让学生初步感知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问题: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除了“有一个角是直角”以外,还可能具有哪些平行四边形所没有的特殊性质呢?

  问题:矩形的一条对角线把矩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矩形的对角线既互相平分又相等,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什么重要性质?

  说明与建议:(1)让学生先观察图4.5-3,并议论猜想,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一个直角三角形(如Rt△ABC),让学生自己发现斜边上的中线BO与斜线AC的大小关系,然后让学生自己给出如下证明:

  证明: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C=BD(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AO=CO

  ∴在Rt△ABC中,BO是斜边AC上的中线,且 。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例题解析

  例1: 如图4.5-4,欲求对角线BD的长,由于∠BAD=90°,AB=4cm,则只要再找出Rt△ABD中一条直角边的长,或一个锐角的度数,再从已知条件∠AOD=120°出发,应用矩形的性质可知,∠ADB=30°,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AOB是什么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课本用了第一种解法,并给出了解几何计算题书写格式的示范;第二种解法如下: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C=BD(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OA=BO,△AOB是等腰三角形,

  ∵∠AOD=120°,∴∠AOB=180°- 120°= 60°

  ∴∠AOB是等边三角形。

  ∴ BO=AB=4cm,

  ∴ BD=2BO=24×4cm=8cm。

  小结

  1.矩形的定义:

  2.归纳总结矩形的性质:

  (1)对边平行且相等 (2)四个角都是直角 (3) 对角线平行且相等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矩形的一条对角线把矩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矩形的两条对角线把矩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因此,有关矩形的问题往往可化为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

27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