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 >

如何鉴赏诗歌的情感形象与表达技巧(2)

时间: 燕妮2 高一语文

  □□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案】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评)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案】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

  关于对比与衬托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请联系写作背景,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案】1、从衬托(反衬)角度回答: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2、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回答:梦中的景物描写是虚,现实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实。词人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有力地表现了现实中的亡国之痛。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一方),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另一方)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本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作用是什么?试分点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①衬托,以冰雪林衬梅之坚毅耐寒;②对比,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③托物言志(或“象征”)借梅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区别对比与衬托的不同点。)

  □□阅读下面一首唐词,回答以下问题。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天,指明丽美好的春日。

  ○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答案】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也表达了作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之情。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答案】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沽,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答案】诗人客居他乡,油然而生孤寂的思乡之情,但诗人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像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

  关于修辞手法的运用

  □□阅读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答案】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解题思路〗手法+分析(+作用)第一步:指出修辞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印证。

  关于虚与实的关系

  □□(2008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全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6分)(1)此诗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景。(2)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国家不统一,人民不能自由往来的残酷现实。(3)作者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渴望国家统一,人们能过上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解题思路〗手法+分析+作用

  【第一步】明确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围绕定向角度具体展开;

  【第三步】小结这种手法的好处。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陇西行(唐朝/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请写下你自己对三四句的赏析。(不超过50字)

  【答案】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