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人教版期末试卷题

时间: 如英2 高一语文

  高一语文人教版期末试卷题

  人们通常把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唱歌找不着调的人称为音盲。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对此展开了研究。他们发现,有些人缺乏把握音调的能力是因为从小没有受过音乐训练,这些人只要经过训练即可逐渐恢复音乐能力;而有些人可能患有“失歌症”,正是这种病症夺去了他们的音乐本能。

  早在19世纪就有文献对失歌症进行了描述,文献里记载了许多人终身对音乐没有认知的轶事。不过,直到2002年,第一份研究失歌症的论文才正式发表。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伊莎贝拉•珀利兹。

  珀利兹说,多数人都能轻易分辨音高的细微差别,但对失歌症的患者来说,即使两个音相差一个八度,他们仍然察觉不出变化。此后,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又发现了许多类似的病例。这些人拥有正常的听力、智力和记忆力,却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对他们来说,大多数曲调听起来都差不多,如果听不到歌词,即使很熟悉的歌曲他们也听不出来。不和谐的和弦令大多数人避之不及,他们却不觉得难听。失歌症患者不能准确地唱出一首歌,不过,他们往往意识不到,以为自己唱得还不错。

  失歌症可能存在很多种情况。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发现,大约一半失歌症患者在韵律认知方面有问题。但是,还是有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欢听音乐,因为他们很想享受那种韵律感。另外,在有的失歌症患者听来,音乐会就像用扳手敲击水管一样让人感到不舒服。不过,觉得音乐难以忍受的患者只是少数,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音乐只会令他们感到困惑。

  据统计,大约有4%的人患有失歌症,而且失歌症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性。究竟是什么导致失歌症?珀利兹推测,人脑中有一个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当这个部分发育不全时,人们就会出现失歌症症状。正因为如此,失歌症单单影响患者的音乐认知,而对听力、智力等没有影响。如果珀利兹推测正确的话,那么音乐同语言一样,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脑部的。 有些研究人员不同意此观点。他们发现,失歌症不单纯是音乐上的不足,还与语言或空间处理等能力有联系。例如,有些失歌症患者存在沟通障碍,当别人通过改变语调来表达情绪时,他们辨别不出对方传达的生气、恐惧或讽刺等情绪,难以领会对方的“弦外之音”。因此,正常的音乐认知可能与脑部掌握语言声调的回路有关。另外,失歌症患者的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例如,给他们看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建筑物的照片,他们不能分辨出照片上的是同一幢建筑。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他们的右脑的早期发育有关。

  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对失歌症患者的脑部进行了扫描,目前,他们已经发现,失歌症患者的一个大脑区域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这个区域与辨别音高和记忆旋律有关。研究人员还在寻找导致失歌症具有遗传性的基因。

  现在,失歌症已成为科学家了解脑部如何处理音乐奥秘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随着研究逐渐深入,那些不能享受音乐的人有可能重新获得音乐带来的乐趣。

  1.关于“失歌症”及其研究,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关文献表明,对失歌症的研究,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

  B.失歌症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性,但是导致失歌症具有遗传性的基因目前还没有找到。

  C.与其他研究者的看法不同,珀利兹等人认为失歌症是一种单纯的音乐上的不足,他们发现此类患者大脑中与音乐相关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

  D.其他研究人员与珀利兹的研究观点虽然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失歌症可能与人的脑部发育有关。

  2.关于珀利兹研究小组对失歌症患者的表现分析,以下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失歌症患者不能分辨音高的细微差别,即使两个音相差很大,他们仍察觉不出变化。B.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大多数曲调听起来没什么差别,不和谐的和弦也不觉得难听,以上三条是判定一个人是否是失歌症患者的必要条件。

  C.大多数失歌症患者在韵律认知方面存在问题,他们对大众喜欢的音乐却觉得难以忍受。

  D.有些失歌症患者存在沟通障碍,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无法辨别出别人话语中传达出的生气、恐惧或讽刺等情绪。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同语言一样,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被先天植入脑部的,这既表明失歌症患者的先天性,也表明失歌症患者很难治疗。

  B.2002年以前,科学家没有把了解脑部奥秘当作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是因为那时人们还没有研究失歌症。

  C.随着科学家对脑部如何处理音乐奥秘的深入研究,失歌症的成因有可能被揭开,失歌症患者有可能被治愈。

  D.如果一个人能较为轻易地辨别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同一幢建筑的不同照片,那么我们可以判定此人不是失歌症患者。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温庭筠,字飞卿,旧名岐,并州人,宰相彦博之孙也。少敏悟,天才雄赡①,能走笔成万言。善鼓琴吹笛,云:“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何必爨桐②与柯亭③也。”侧词艳曲,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才情绮丽,尤工律赋。每试,押官韵,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凭几,每一韵一吟而已,场中曰:“温八吟”。又谓八叉手成八韵,名“温八叉”。多为邻铺假手。然薄行无检幅,与贵胄裴诚、令狐滈等饮博。后夜尝醉诟狭邪间,为逻卒折齿,诉不得理。举进士,数上又不第。出入令狐绹相国书馆中,待遇甚优。时宣宗喜歌《菩萨蛮》,绹假其新撰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绹又尝问玉条脱事,对以出《南华经》,且曰:“非僻书,相公燮理之暇,亦宜览古。”又有言曰:“中书省内坐。”讥绹无学,由是渐疏之。自伤云:“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徐商镇襄阳,辟巡官,不得志,游江东。大中末,山北沈侍郎主文,特召庭筠试于帘下,恐其潜救。是日不乐,逼暮先请出,仍献启千余言。询之,已占授八人矣。执政鄙其为,留长安中待除。宣宗微行,遇于传舍,庭筠不识,傲然诘之曰:“公非司马、长史流乎?”又曰:“得非六参、簿、尉之类?”帝曰:“非也。”后谪方城尉,中书舍人裴坦当制,忸怩含毫久之,词曰:“孔门以德行居先,文章为末。尔既早随计吏,宿负雄名,徒夸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放骚人于湘浦,移贾谊于长沙,尚有前席之期,未爽抽毫之思。”庭筠之官,文士诗人争赋诗祖饯,惟纪唐夫擅场,曰:“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庭筠仕终国子助教。竟流落而死。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

  【注释】①赡,才情丰富;

  ②爨桐,蔡邕所制名琴焦尾;

  ③柯亭,蔡邕用柯亭竹所制的笛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才情绮丽,尤工律赋 工:擅长

  B.但笼袖凭几,每一韵一吟而已 凭:倚靠

  C.徐商镇襄阳,辟巡官,不得志 辟:征召

  D.是日不乐,逼暮先请出 逼:逼迫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温庭筠恃才傲物、蔑视权贵的一项是(2分)

  ①何必爨桐与柯亭也 ②烛下未尝起草

  ③非僻书,相公燮理之暇,亦宜览古 ④中书省内坐

  ⑤公非司马、长史流乎 ⑥放骚人于湘浦,移贾谊于长沙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温庭筠年少时天资聪颖有悟性,不仅下笔成章,还擅长弹琴吹笛,并且自言,只要有弦就可以弹奏出旋律,有孔就可以吹奏出音乐。

  B.温庭筠在考场上之上常常假借邻铺的答案,大中末年,温庭筠应试,主考官为了防止他暗中求助其他考生,特地让他在帘下考试,但仍然没有防止得了。

  C.温庭筠文思敏捷,在考场上常常不需要灯下构思起草,时人相传,他八叉手就可以写成八韵,于是时人又称之为“温八叉”。

  D.温庭筠深得当时相国令狐绹赏识,常常出入书馆,待遇很优厚,令狐绹还曾向温庭筠询问“玉条脱”的典故,但后来却慢慢疏远了温庭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宣宗喜歌《菩萨蛮》,绹假其新撰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4分)

  (2)执政鄙其为,留长安中待除。(4分)

  (二)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

  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8. 诗中的主人公为什么“忧愁不能寐”?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3分)

9. 这首诗是如何刻画主人公“忧愁不能寐”的情状?请作简要分析。( 4分)

  (三)古代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多选则按前4题计分)

  三、本大题4小题,共25分。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蒲公英 高晓云

  有一种野菜,母亲亲切地叫它“黄黄”,儿时的我一直学着母亲的叫法叫它“黄黄”。它有细密的花瓣,每一层花瓣又都排列得那么整齐划一,最先舒展的排列在花朵最外边,细而长,像极了那一把把江南女子撑着的油纸伞。

  小黄花虽小,开起来也有别样的傲气。在万物复苏伊始,在燕子还未归来之际,在草儿才开始探头探脑之时,只要春过处,它不择环境、不择冷暖,只要泥土吐露芬芳,那朵朵小金花,就以一个家族的霸气开的娇艳无比、开的高高低低、一泻千里。

  当花落之时,它又变成另一种样子的小灯塔,像一颗颗绿色的桃心。没有花苞那样饱圆润,但桃心形长得却非常的标准、可爱。此时,花茎将它举得更高了,慢慢地、默默地不知什么时候,从桃心似的灯塔里孕育出了它的种子,那一个个种子都插上了仙子的翅膀,慢慢被释放了出来。它们你拥着我、我挨着你十分亲密,瓜子仁形的细小的种子每人手中都高举着一个棉花糖,好像要开一场盛大的宴会。它们的小集体整体呈现出来就变成一个个毛茸茸的圆球了,圆得简直不可思议!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微风的召唤中,对飞行技术轻车熟路的“小伞兵”们就开始了它人生中的美好的旅行,脚步停留在哪里,下一次春来,那里便是一道绚丽的风景!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终于知道了它的学名——蒲公英。

  春天来时,母亲就一手挎着芨芨草编成的小篮,篮子里随手放上两把小铲子,一手带着蹒跚学步的我,在田埂边、在沟渠里找寻着蒲公英。不一会儿母亲就铲满了一篮。回到家,母亲将藏匿在其中的泥沙洗得干干净净,“黄黄”的叶子都发亮了。之后在开水锅里烫熟了,捞出又放进冷水里漂一天。母亲说这样漂了苦味就淡了,味道就更鲜美了。漂完后,母亲又把水攥干,切段放进盆里撒了盐、花椒,用熟油过了一遍,加上味精拌匀又加了少许的醋继续拌匀。母亲夹起一筷子尝了尝说:“好香啊!”对于年幼的我来说,那涩涩的苦味是不合我的口味的。渐渐长大了,尝过了很多菜,相比之下,才尝出“黄黄”留在最后的清香、合口、出淤泥而不染。上了小学后我也能学着母亲的样子一手挎篮一手拿铲,寻觅蒲公英的身影了。每到春天,寻觅它成为了我童年的趣事,也成了我人生中的美好而幸福的回忆。

  而今,我已初为人母。每到春天,恰巧碰到母亲农闲时,我会随着母亲、带着蹒跚学步的孩子,一人一个小篮,一人一把小铲,我挎着母亲的臂弯,孩子挎着我的臂弯,三人连接成一个一字长阵,选择在一个阳光大好的下午,迈着悠闲的步子,在田间地头甜蜜地寻找着或吐绿或芬芳的蒲公英。

  我们就这样享受着阳光洒满田间地头、洒满全身的温暖,还有三代亲情,在平整的田间、在柔软的田埂边寻觅着。我想:蒲公英之所以有这样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因为它有着成千上万个像小伞兵似的种子,还因为它那不挑剔、不高傲,生在哪里哪里就是家那样随遇而安的品性吧!

  又一个春来时,母亲打电话询问我:“吃不吃‘黄黄’?”谁料,星期一的清晨,我刚到单位门口,门房大爷就说有人给我带东西了。原来母亲托人将“黄黄”从乡下带到便车上,辗转又带到了我的手上。清晨7:30,我的手里已经扎扎实实捧着一袋包装完好的“黄黄”。 “黄黄”于手掌之中,还是温热的!

  母亲对她的“黄黄”依然热情不减。其实,它的味道一直以来都是苦的,哪怕是在被烫熟漂了一晚上之后,也还是苦的。在她小时候那个挨饿的年代里,“黄黄”曾救过许多人的命。那是怎样的一种喜爱与感激之情啊!渐渐的,我在无形之中也开始逐年逐年地越发喜欢它了,不仅喜欢它金黄色的、灯塔似的小花,喜欢它的小种子拉开小伞破釜沉舟地放飞着自己的梦想那样的魄力,喜欢它飞到哪里哪里就是它的家那样随遇而安的心胸,更喜欢能带着孩子跟着母亲一起找寻它小巧的身影的那一份温馨,那一份挚爱亲情。

  此刻,我竟是这般固执,这般固执地想念“黄黄”,想念那个把蒲公英叫“黄黄”的人。

  11.文章首段写道:“有一种野菜,母亲亲切地叫它‘黄黄’,儿时的我一直学着母亲的叫法叫它‘黄黄’。”请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6分)

  12.文中的“蒲公英”有什么内涵?请联系全文作简要的分析。(6分)

  13.文章叙述的是“我与母亲”,为什么却以“蒲公英”为标题?(8分)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黄黄”有细密的花瓣,且排列整齐,细而长,像“一把把江南女子撑着的油纸伞”,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描绘出蒲公英的形状。

  B.蒲公英“你拥着我,我挨着你十分亲密”“好像要开一场盛大的宴会”,凸显“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的道理。

  C.文章中作者以深情的笔调描写了母亲采撷“蒲公英”的场景,不仅回忆了往昔生活的苦涩,也衬托出今日生活的甘甜。

  D.“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终于知道了它的学名——蒲公英”一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写蒲公英的“形”过渡到写蒲公英的“神”。

  E.文章中两次描绘了“我”与“母亲”“一手挎篮一手拿铲”,寻觅蒲公英的场景,不仅因为蒲公英清香可口,也因为它蕴含着一分真挚的亲情。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五部委联合清理整治公路乱收费现象遭到阻碍,被曝光的收费站依旧我行我素,该收的一分不少,该拿的一样 不落。

  B.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努力掌握一技之长,不然身无长物,将无法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

  C.在埃及政坛叱咤风云数十载的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在国内外反对势力的胁迫下含泪宣布辞职,并将权力移交军方。

  D.钱学森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杰出的科学家,在他心中个人名利原是无足轻重的,国家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北京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正在筹划组建“妈妈评审团”,将以“儿童最大利益优先”为基本原则,从家长的角度对网上不良信息展开监督、评议、打击。

  B.去年,台风频繁“光顾”我国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全球温度上升;二是因为今年西太平洋海温偏高,气压偏强。

  C.第12届全国冬季运动会2012年1月3日晚在吉林春市 开幕,本次比赛的办赛规模和参赛人数都刷新了历届冬运会的记录。

  D.星期六要不要补课,在领导和老师之间广泛地引起了议论。最后综合各方面意见,领导决定不补课,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后,总会招来许多质疑或嘲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沈从文。

  ①以证明评委的有眼无珠

  ②托尔斯泰、卡夫卡等无缘该奖的大师必然被再一次提起

  ③在马悦然对当代中国作家有些吞吞吐吐的评说中

  ④而这个时候,评委中的汉学家马悦然照例会通过中文媒体说说话

  ⑤又总会牵出一个已故作家的名字来

  ⑥以满足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爱恨交加的情结

  A.②③④⑥①⑤      B.④⑥②①③⑤

  C.①②③⑤⑥④ D.②①④⑥③⑤

  18.请根据下面划线例句的格式,仿写两句话。(4分)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如果你是一颗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

  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日前,上海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语文在其中四所高校中成了不考科目。对此,校方给出的解释是:不是因为语文不重要,而 是为了减轻考生负担;自主招生考试并非高考,功能侧重于选拔专业人才。

  材料二:很多年前,复旦大学老校长、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就曾表示,如果哪一天复旦大学能够自主招生的话,我第一天先考语文,如果语文不及格,就不用再参加其他的考试了。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上述材料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4分)

  答: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处处都有挑战,面对歹徒行凶能否挺身而出是挑战,第一次走上演讲台是挑战,参加高考是挑战,向朋友说声“对不起”是挑战,向父母说声“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也是挑战。

  请以“挑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立意自定。

看过“高一语文人教版期末试卷题 ”

43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