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地理学习方法 >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时间: 梓炫 地理学习方法

2、对地理的整体空间要有充足的把握,区域地理中各地区的特色与特点亦要熟记于心,找一份世界地图对着记忆,不断强化对知识点的记忆;

3、人文地理要把握气候、土壤、水源、交通、科技、劳动力、资源、能源以及政策;

4、多记忆结论性的知识,先记住然后再加以理解,在生活中多多观察身边的环境,理论联系实际。

高考地理重要知识点

1.地理位置特征

(1)绝对位置::包含具体的经纬度、半球位置、纬度带、热量带。

(2)相对位置

①海陆位置:地处内陆或沿海;濒临海洋或陆地。

②大洲位置:位于哪个大洲的哪个方位。

③国家位置:有哪些邻国(陆上)或隔海相望的国家。

④与其他地理事物的关系:如交通线、河湖、地形区、山脉等。

2.地形地势特征

(1)地势特征:①平均海拔高低;②地势倾斜方向;③地势高低起伏状况。

(2)地形类型及分布:①地形类型的种类(单一或多样);②主要的地形类型;③主要地形的分布情况。

(3)区域典型(特殊)地貌:①典型的流水地貌(如喀斯特地貌);②沿海地区的海岸线特征。

3.天气变化特征

说出气温、风力、风向、天气阴晴和气压等的变化,包括阴晴状况、冷暖(即气温高低)、气压状况、风力和风向等。

【答题指导】在答气候特征的描述时注意以下三点:规范用词;气温和降水一般组合归纳,如高温多雨;突出地区特色,如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等。

4.气候特征

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进行描述。

(1)气温

气温的高低①年均温;②最冷月均温;③最热月均温气温的季节变化冬夏气温季节变化温差的大小①气温日较差;②气温年较差气温的空间分布高空和地面(2)降水:从降水量的多少(年降水量)、降水的变率 (降水的季节分配、降水的年际变化)及降水的空间分布等方面描述。

(3)其他气候特征要素还有光照、风及各气候要素的组合特征(水热组合特征、光热组合特征)等。

5.河流水文特征

特征具体内容影响因素“两量”

①径流量(大小及变化、是否断流等)

②含沙量(大小及变化等)受植被状况、地形陡缓(以侵蚀还是沉积为主)等影响“两水”①水位(高低、变化)与补给类型密切相关②水能(蕴藏量的大小)受流量和落差影响

“两期”

①结冰期(有无结冰期、结冰期的长短)

②汛期(出现的时间及长短,凌汛时间等)与气候类型及河流补给类型相关

考前最后几天怎样复习地理

学生临考冲刺阶段进行的知识自主整理,不同于之前的第一、二轮复习,不宜面面俱到,而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从高频考点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地质循环、人口、城市、工农业、交通、环境保护、国土整治等主干知识中,选择自己比较薄弱的某个或某几个知识主题进行图谱式的梳理,或者选择某一地理事物,以此为中心,关联不同章节、不同模块的知识,以完善知识框架体系。

如以交通为核心概念进行主题知识整理时,可立足于产业角度展开,分析区域交通运输的建设和交通网的不断完善对区域内工业、农业、商业等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同时分析交通促使不同地区之间人口、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对区域间人口迁移、跨区域资源调配和产业转移的影响。

这样进行知识框架的重构,有助于将必修Ⅱ人文地理的主干知识——人口、城镇和产业等不同章节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另外,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影响着交通的布局、走向和疏密度等,交通要素又是架起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联系的复习桥梁。

高考地理冲刺复习重点

等高线地形图问题

1.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2.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的理由:交通线路的选择: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交通线路的修建一般往往与等高线平行,即“之字形”(盘山)线路。

答:原因:可减少修路的工程量;道路相对平坦,有利于车辆安全行驶;不会造成水土流失等。如果一定要从地表经过山区,往往选择从鞍部位置穿越。

3.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

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4.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

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5.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由高处向低处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地势陡峭的山区,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平原地区,一般河网密布,流速平缓,水量丰富的河段有利于航运。

地形、地势问题

1.描述地形特征的一般模式:

(1)地形类型:以什么地形(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最多写两种】;

(2)地势特征:哪边高哪边低?或哪边向哪边倾斜?

(3)海拔高低、地势起伏大小:海拔用定量描述,地势起伏用相对高度大小;

(4)地形分布:在什么方位有什么地形类型。

2.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区的经济发展特点是什么?

主要体现在农业上:平原以种植业为主;高原以畜牧业为主;山地以林业为主;低山丘陵以林果业为主;盆地内部和平原一样,周围和山地一样。

平原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商业发达;高原、山地、丘陵因地形不平坦,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商业不发达。

工业要看当地的资源、交通、市场……,相对受地形影响较农业小。

3.如何描述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

(1)纬度位置:观察是否有重要纬线穿过。通过重要纬线判断所处的五带。

(2)海陆位置:周围的海(或洋)及相应的方位。周围的国家(或地区)及相应的方位。

自然灾害问题

1.自然灾害分类:

主要自然灾害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

(1)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泥石流、山体崩塌、山体滑坡)。

(2)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寒潮)等。

(3)生物灾害:主要有虫灾、鼠灾和农作物病害。

2.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

利用现代化技术,建立灾情预警系统。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减灾意识。

对于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应针对人类不合理活动加以治理。

生态环境问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1)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

A、黄土特性:黄土结构疏松,易溶于水。

B、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C、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

人为原因: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2)治理措施: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档土坝等工程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黄土高原必须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2.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1)洪涝灾害发生原因:

自然原因:

A、夏季降水集中,中下游地势低平;

B、河流流域面积广,汇水面积大,尤其是夏季风反常年份,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流量剧增。

人为原因:破坏植被,陡坡开荒,围湖造田。水土流失严重,水面上升,湖泊分洪蓄洪能力降低。

(2)洪涝灾害防治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疏浚河道,弯曲段裁弯取直,加固堤坝,修建分洪蓄洪区。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A、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盛。

B、地面多沙质沉积物,风沙剱害严重。

C、地表径流少,河流欠发育。

D、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

E、气候异常。

人为原因(荒漠化的主导因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2)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应该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

1.读懂题意:考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以及试题作答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看清图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3.注意联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4.准确表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

8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