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方法 >

高中生记事散文库

时间: 如英2 语文学习方法

  高中生记事散文库:又是一年一度中考时

  明天就是6月17日,也是江西省考------中考开考的第一天,更是连空气都紧张得发烫的日子。俗话说,教练平时训练再严格,可最终站在领奖台上,享受荣誉的,不是教练而是徒弟自己。九年寒窗,孩子苦读的是诗书,增长的也是智慧;辛劳的是身体,强健的更是能力。也许曾经顽劣的你,现在开始后悔:唉,书到用时方恨少!也许一直优秀的你,在考场上自由驰骋,游刃有余,用心描绘自己美好的未来。

  是啊!这一届的初中学生大都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其家长基本上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和八十年代初期出生的,城市里面且绝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这个科技发达,物欲横流的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已是所有家长达成的共识;再加上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越来越难找,上了一所好的学校,就等于一只脚跨进了理想大学的门槛;一只脚踏进好大学门槛,好工作就似乎在向自己招手了。

  有些农村出来的家长,由于自己所受的文化教育有限,很多农村出来的家长就将自己没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于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甚至成绩不够就不惜重金也要上重点学校就成了中国特色的教育现象。

  据悉,江西省中考将于6月17日(明日)正式开考,笔者从《上饶之窗》网上了解到最新消息,今年江西省上饶市参加中考的报名人数为70762人,全市共设45个考点,其中信州区考点设在上饶中学和上饶二中。今天笔者从《中国江西网》浏览到,自6月13日8时至14日13时,上饶地区降雨主要出现在南部地区。全市平均降雨量达到83mm,雨量最大的县城点是弋阳,达到186.1mm。上饶未来的降雨区域将逐渐北移,明日降雨将会有所减小。6月17日至18日中考期间,上饶市又将会伴随一次降雨过程,并可能伴随对流天气,中考生需注意内涝雷电等降雨影响。6月16日(今天下午4点)开始,考生们可以到各个考点相关的考场去踩点,提前熟悉自己的考场。

  踩点也有讲究,笔者建议考生亲自去。很多考生踩点时只了解到座位号和午休地点,且不愿意亲自去看,笔者建议,考生一定要亲自到场了解考场的情况。到了考试当天,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找地方,很耽误时间的,并且容易影响考试的心情。对于外校的考生,在踩点过程中也不能只是打探一些消息,考场上的座位等细节,都必须亲眼看到。最大限度地降低陌生感、减少心理紧张就是熟悉考场的目的。熟悉考场要看清楚自己坐在哪栋教学楼哪一层哪一间教室哪个位置。每个考点都会在显眼处张贴教室分布图、学校平面图以及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等。

  中考生务必要记住考试时间及科目安排。6月17日上午8:30~11:00考语文,下午14:30~16:30考英语,6月18日上午8:30~10:30考数学,下午14:30~17:10考物理、化学,6月19日8:30~9:30考地理与生物,10:00~12:00考思想品德与历史(开卷)。

  中考生务必要带好考试必备物品。携带规定以外的物品进入考场或者未放在指定位置的,将认定为考试违纪。中考前一天晚上-------也就是今天晚上,中考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按清单备齐一切考试用具。最好不要玩电脑和上网。可以提前半个小时到考点,以便提前进入“考试角色”,避免新异刺激、稳定情绪。临走时一定要记得检查准考证是否随时带上了。考试必备物品有准考证、黑色签字笔或钢笔、2B铅笔、橡皮、三角尺、圆规、量角器,将所有物品清点整理并放入透明的文件袋中。禁带物品有各种通讯工具、电子存储记忆放录设备以及手表、涂改液、修正带等物品或饰品。携带规定以外物品进入考场或者未放在指定位置的,将认定为考试违纪。

  中考数学科目允许带指定品牌和型号的科学计算器进入考场,凡进入中考考场且符合要求的科学计算器都必须印有“江西省教育技术装备站监制”字样,同时粘贴有“江西省教育技术装备站”的激光防伪标签。除数学科目以外,其他科目均不允许携带科学计算器进入考场。

  如果忘记带准考证,此时此刻得怎么办呢?如果考生抵达现场,发现自己忘记带准考证,情况紧急时,应该立即报告考务人员,工作人员可以在掌握考生情况,确认考生考点考场无误的前提下,允许考生先进场考试。但必须由相关人员在该科目考试结束前将准考证送至考点。如果准考证丢失,考生须立即到当地中招办申请补办。

  学生家长要适当引导孩子减轻压力。学生及家长现在应该都已知道自己的考试地点,部分学生可能没有被分在自己的学校考试,对新环境有陌生感,从而产生紧张情绪。家长如果时间允许,可带着孩子去考场转转,熟悉周围环境,帮助孩子消除紧张感。

  作为升入高中阶段的重要考试,初三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压力也很正常,笔者建议,家长可以这样做:在饮食方面,注意荤素搭配适宜;不要拿别人孩子的成绩来比,这样会使学生压力增加,没有信心;不要给考试许诺,考上给你什么奖励,考不上又怎么样,减轻考生压力;家长要稳定好自己的焦虑情绪,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影响考生;适时地引导考生的方向,临近中考,考生都会有情绪波动,家长要给予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感觉不是在孤军奋战。

  记得我儿子2004年参加中考的时候,横峰中学设置了中考考场,8:30开考,可还没到七点,学校门口就聚集了一批赶考的学生和送考的家长。校园里的石榴花还在火红的开着,有的已挂上了嫩红的圆石榴,仿佛在预祝学子们中考圆圆满满;紫藤披挂的文化长廊,献出一片绿荫,也在努力为阳光放射的酷暑降温;交警在学校门口来回穿梭,维护秩序,为考生们提供最安全、最优质的服务;不停的有爱心出租车将着急赶考的学生送到考场。所有的一切都在传递着一个信号:今天是中考,一切工作都要以中考为中心,一切工作都要给中考让路!

  2004年6月17日上午8:30,中考开考了,喧闹的校园安静下来,送考的家长就在学校门口随便找个地,坐下来,有的看书,有的聊天,有的来回走动,焦急的心情溢于言表。考场里只听见沙沙的笔墨落纸音,平时再玩世不恭的学生,在这样的空间也变得严肃与认真了。酷热让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可等待的心依然活跃,这等待,包含着多少希望,多少期盼,多少爱!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最后,笔者衷心祝愿各位中考生旗开得胜,中考顺利开考并圆满结束!

  高中生记事散文库:回望昨天

  每到年头岁尾的时候,总要回望过去一年,展望新的一年。由这种回望我便展开了诸多联想,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回望很多、很多……。有送别亲友的回望,那回望里凝聚着深深的感情;有对过往岁月的回望,那回望里有欢乐有忧伤;有对老家的回望,那回望里有心酸有坚强;有对一幅老照片的回望,那回望里往往凝聚着一段故事;有对一本旧日记的回望,那回望里流淌着过去书写的汗水……。还有,对老屋的回望,对旧书的回望,对老歌的回望,对老电影的回望。还有,还有……。

  不经意间就回望昨天,记忆的大门先从回望过去的一年开始的,我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岁月的声音,顿觉这一年如白驹过隙,时光飞逝,流失的岁月里总算充实而平和。这一年,我在《散文吧》、《散文在线》、《中国作家网》、《作家网》、《中国文学网》等发表散文、小小说作品150余篇,和作家、文友们进行了广泛交流,虽说没有大的成就,但充实了生活,写作的欢乐浸润在字里行间。前些日子,我参加了由《散文选刊》、《作家网》在山东东营举办的“黄河口之约”采风活动,用心写出了《黄河口遐想》,将结集出版,说不上有大的收获,可个中蕴含着采风生活的体验,还有全国知名作家的指点迷津,也知足矣。这一年,撰写的散文《长江三峡三日》,荣获“第四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大赛”二等奖,荣获2015年度“中国旅游散文创作金牌作家”称号;撰写的散文《给天堂里的母亲一封信》中国邮政、《人民网》举办的“家信—为传统文化接力”大赛中获奖;撰写的《炊烟》、《家乡的河》入围贵州作家网2015年作家奖。这些虽不足道已,但却记录着写作中的艰辛,获奖后的甘甜。这一年,还在《半岛都市报》发表文章、获奖,还有散文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网站,其实,都是对自己一年来的肯定,回望中就有了尚可嘴嚼的东西。

  深深的回望中,把我引向了回望亲情、友情、爱情,我回望离别4年之久的母亲,回望这4年里,我是在失去母亲的痛苦和心酸中度过的,没有母亲的日子是最难过的日子,这是任何词语都难以形容的。我还回望每每告别父亲的情景,这个的时候,看着弯腰的背影,想象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就不由得想起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我便回望父亲付出的辛劳,为了子女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自己累得弯下了腰,落下了浑身病,回望中我也感到了父爱的伟大。我回望与妻子一起的生活,三十年里相濡以沫,夫妻恩爱,妻子总是默默地为家庭、为老人、为我、为女儿而辛勤劳作,付出的太多、太多,看着妻子每天忙碌的身影,我总是在心里自责。我还回望女儿的成长进步,大女儿已参加工作,经常代表单位参加社会上的多种竞赛,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为人父者,感到可喜可贺。小女儿正在上大学,经常学写小说、小剧本什么的,大约写了几万字吧,发到网上,粉丝还不少呢,看着她们的成长进步,我这心里甭提有多高兴。我还回望与战友一起在军营生活,那是一段非同寻常的岁月,那是在几千里之外缔结成的一段战友情,手足情。我还回望与同学间在小煤油灯下苦读的岁月,同学间在相互学习、相互勉励中学到了知识,增进了友谊。我还回望与同事共处企业大家庭的生活,正像伟人所说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企业这条红线把我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我还回望与朋友相处的日子,不是有一首歌唱的:“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吗?回望与朋友相处的时光的确如此。谈起情谊来,我的回望还有很多、很多。

  回望中我看到了过去的日记本,这是一本很旧的封皮有些破损的日记本,见了它一如见了老朋友一般亲切,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它,一下子就打开了我尘封近30年的记忆,日记本的首页是这样写的:“赠给:战友乔显德分别留念,祝你在工作中更上一层楼。战友:徐锋,1986年10月10号”见了这么熟悉的笔迹,我便一下子想起了我所带的那个湖北襄樊兵,情同手足的兄弟,我便沉浸在深情的回忆里。在这本有些泛黄的日记里,记录着很多值得一读的东西,着实令人回味,在这里不妨一读:“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落款处写的是:华罗庚。今天读来,仍觉得很有意义。还有一篇记的是鲁迅的创作经验之谈:

  “一、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二、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三、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看得多了,凑合起来的;

  四、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绝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

  五、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几乎全是东欧及北欧的作品,也看日本作品。

  六、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七、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

  八、不相信中国的所谓‘批评家’之类的话,而看看可靠的外国批评家的评论。”现在回望上述记录,仍觉大有益处。

  日记本上还记录着创作的语言描写:“只见一个又一个场景闪来闪去,风驰电挚,惊天动地。一台一台的戏剧,排演出来,喜怒哀乐,淋漓尽致;悲欢离合,动人心肺。一个又一个的人物登上场了,有的折戟沉沙,死有余辜;四大家族,红楼一梦……”细细读来,有点味道。

  日记本上还记录着在老山前线的经历,弥漫着战火的硝烟;记录着火热的部队生活,训练的艰苦,记录着《为了振兴中华》、《月亮之歌》《祖国在我心中》等精彩演讲稿,日记本上记录着我的足迹,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回望旧日记本,激励我走向美好的新生活。

  回望中,我想到了那枚心爱的军功章,我把它从一个红色的长方形小盒子里取出来,看了又看,军功章依然熠熠生辉,我手捧军功章思绪起伏,感慨万千,这枚非同寻常的军功章,留下了我深刻的印记,它凝聚着我对绿色军营的思念,也勾起了我已尘封三十年的往事,荣获军功章的经历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时光追溯到1984年12月,我所在的总参通信部队奉命赴老山前线,配合昆明军区执行作战通信任务,代号为“821”作战工程,我在做好战地通信联络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倾心做好战地报道工作,向“821”战报撰写了大量带有硝烟味的战地报道文章,鼓舞了士气,1985年6月,我因搞战区报道工作突出,荣立了三等战功。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枚军功章的时候,真舍不得放下,我的心情特别激动,久久难以平静;当我在胸前佩戴上这枚军功章的时候,更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这是部队首长对我的最高奖赏。

  荣立三等战功后,昆明军区“821”工程办公室给我的家乡(当时的蟠桃乡)党委寄去了我的《立功喜报》,乡领导非常重视,又敲锣打鼓地把《立功喜报》送到了村,村支书又陪同着乡里领导把《立功喜报》送到了我家,并对我父母进行亲切慰问,送去了慰问品,在村子里引起了轰动。我父母当时根本不知道我上了前线,更不知道我荣立三等战功,因为我怕父母担心。直到见了乡、村干部和敲锣打鼓的来了,还不知是怎么回事,当看到那张《立功喜报》时,心里才明白了,也很受感动,不知说什么好。后来,父母在给我的信中专门提到了这件事,并鼓励我再接再厉。我接着就回信说,不就是立了个功吗,何必去那么张扬?但说句实在话,我心里还是感到美滋滋的。第二年春节期间,我回家探亲时,村支书听说后,就把我叫到村委办公室,说我在前线立了功,为全村父老乡亲争了光,要举办“前线功臣与大学生联谊会”,接着,支书又邀请了回乡探亲的大学生参加,我便围绕自己亲历战区的丰富感受、荣立三等功的经历、在战区思想境界的提升、回报家乡的心愿等方面,与当代大学生进行了一席畅谈,谈理想、讲奉献、论人生,谈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我记得当年正是“人生的意义”、“军人的价值”大讨论,我围绕着“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军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与牺牲”等这样的热门话题,结合在昆明军区五十七医院探望伤残军人的亲身经历,与本村大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使大学生们重新认识了当代军人,懂得了军人的价值,加深了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我由衷地感到,通过与当代大学生的热情洋溢地讨论,加强了沟通联系,使我的精神得到了升华,进入了一个新的思想境界。说到这里,我要感谢部队首长对我的褒奖,给我荣立了三等战功,感谢村领导举办的这场“联谊会”及对我寄予的厚望,使我更懂得了人生的意义,我更要感谢这枚陪伴在我身边的军功章,我感到这不是一枚简单的军功章,而这是军功章所折射出的多彩的光辉!如今,虽已离开部队20多年了,但我始终记着这枚鲜艳的军功章,每当看到它,浑身就陡增无穷的力量,激励着我在人生路上奋发向上。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誉,为军功章增光添彩,让军功章在我心中永远闪亮!

  回望中,我看到了旧相册,里面摆放着许多老照片,一幅幅老照片映入了我的眼帘,一股暖流涌上了我的心头,过往岁月的瞬间定格,一一打开了尘封在我心中30年、20年、10年......的记忆,牵出了长长的一段岁月。

  第一张照片,说是老照片,一看就是一张稚气未脱的脸,我清楚地记得,这是1982年1月照的,当时我在新兵连生活刚结束,部队刚刚为我们配发了崭新的绿军装、耀眼的红领章,我就赶紧把帽徽用关针关上,把红领章用针线缀上,穿戴整齐,和战友们走出军营,十分迫切地照了一张像,虽说是张黑白照片,但在没有彩色照相馆的年代,也显得非常珍贵,因为这是我身穿绿军装、佩戴红领章照的第一张照片,这是军人的象征。

  这是一幅我刚从老山前线归来的照片,大约是1985年6月,部队休整时,我便和一位老战友在云南建水县城一家照相馆里拍了张照片,作为纪念。看了这张老照片,我的心却又飞回到了老山前线,追寻那段不寻常的岁月,老山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不懈奋斗。

  这幅照片照的虽说不是很清晰,但这幅照片却很有意义,照片的主体是我和李燕杰教授握手的合影照片。照片上的李老透着睿智、坚毅、自信的目光,给人以信心和力量。这是1998年7月25日,我在北京参加“文学新闻与‘铸魂艺术’研讨会”。时年已六十九岁的李老,一直站在主席台上演讲,长达4个半小时的演讲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后,我抢上前去与李老紧紧握手,瞬间拍下了照片,他还欣然在我的笔记本上为我题写了“海纳百川”四个字,李老还将他亲笔签名的《铸魂.艺术.魅力》著作赠送给我,临别时,我手捧着李老给我的题字和赠书,内心感到非常激动,这幅照片始终珍藏在我心里。

  还有一幅照片很有纪念意义,照片上显示:“平度市供电公司值班表,值长:乔显德,2008年08月08日,星期5,时间12 07”,我当时身穿规定的短袖白衬衣上岗值班,认真接听、答复客户的用电需求,按照规范的标准,认真调度着各单位值班情况、负荷运行情况,热情回答着集团公司、青岛供电公司督查询问、客户咨询,主动向领导汇报一天来的值班情况......开幕式结束了,一天的值班也结束了,全市137万人民看上了精彩的电视节目,我也沉浸在他们热情交谈的喜悦里,现在回想起来,我在奥运会值班时的照片真好!

  回望影集中的老照片很多、很多,都蕴含着令我难忘的故事,凝聚着我深深的感情,永远说不完,看着老照片,我沉浸在对往事的深深回忆里,更向往着美好的未来。

  回望昨天,是为了更好地对待今天,更好地展望明天,在回望昨天的时候,内心涌动着一种感情,焕发出一种力量,把今天的事做得更踏实,把明天的事做得更美好!

  高中生记事散文库:到田野上去看风景

  如今,随着出游方式的日趋多样化,休闲游、度假游、体验游、乡村游等个性化旅游,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外出旅游的一种时尚。

  应该说,我并非一个时尚旅游的追随者,但当我背上摄影包,在一个阳光明亮的周日上午,骑车向一片名叫忠惠万亩农业种植园区进发时,我又突然觉得,自己其实也在做着一种别样的旅游。

  忠惠万亩农业种植园区位于徐水城区东面,是由一家叫忠惠的农业合作社组织,通过把当地几千农户手中的土地流转整合到一处,集中种植集中收获的大田作物种植园区。若是从徐水城出发,沿徐(徐水)安(安新)公路前行二十里就到了。

  不过,既然是大田作物种植园区,种植的当然又是玉米或小麦之类的主粮作物。所以,在这样一个临冬时节,行走在这样一片土地上,我当然又不是来寻觅什么可供观赏的奇花异草,甚或什么浑然天成令人心醉的自然景观。

  应该说,此时此刻,行走在这样一片土地上,除了满眼簇簇拥拥要准备挨过一个漫长冬季的田间青苗,还有晴空下,很远处,时而凝聚时而扩散开来的纱一般的轻雾,几乎再无其它能够尽收眼底。

  但我想对你说的是,不用急,那景观——起码我认为和为之寻寻觅觅要急切欣喜的景观——很快就要出现了。

  果然,大约十点半钟的时候,就见一队车辆缓缓地在我的视野中出现了。他们是从这片园区的最北边驰来的,又是很快在距我较远的一个地方停下。接着,就见一些人从车上跳下,开始往下搬运东西。

  看得出,他们的动作娴熟而专业,也是我曾见过的一些情景。所以,我的内心不禁一阵激动,因为我知道,我要等的那一刻将再次出现了。

  于是,我快速选好位置,架好相机,并将镜头准确地对准了它们。

  也是很快,随着那些工作人员的紧张忙碌,和一阵阵发动机的轰鸣声传来,五架银光闪闪的飞机便先后起飞,又是向南,在距离青苗一米多高的上空向我站立的方向一字排开缓缓飞来。

  应该说,这气势,在我的眼中简直要称得上恢宏无比了。尽管我知道,它们并非什么大型直型飞机。

  它们是五架25B型无人驾驶植保飞机。当然,我也知道,它们现在正为这片万亩麦田开始喷施除草剂。所以,随着五架飞机的超低空飞行,就见雾一般的药剂也正从它们的下翼喷出。

  我不停地调整着与飞机的位置,快速地掀动着快门,而在感情上,却又仿佛不是在拍摄五架植保飞机嗡嗡飞行的优美动作,而是在拍摄一个崭新时期出现在一片古老土地上的崭新画面。

  也正是有着这样一种土地情结,尤其自去年三月,当听说徐水忠惠农业合作社为降低大田作物劳动成本,专门引进包括五架植保飞机在内的多种大型机械,使从农户手中流转来的万亩农田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后,我便开始一次次踏上他们作业的这片土地了。

  因为只有在这里,或者说只有站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在让我们欣赏到一幅高度机械化作业的宏大画面外,还能切身感受到中国农村快速前进的脚步,或者说,只有多来这样的土地上走走看看,我们才能更真切地看到,中国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千百年不变的劳作模式,恐怕是真得要一去不复返了。

  不是吗?

3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