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阅读题及答案 > 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

愚公的再评价阅读练习及答案

时间: 子文2 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愚公的再评价》阅读材料

  ②愚公是故事中的正面人物。之所以说他愚,是因为他做了常人以为愚蠢的事。在整人看来,用人力铲平两座大山是不可能的,因为山太大而人太小,若想达到目标,所花的时间将趋向于无穷之长。可是愚公却突破了常人的视野,以积少成多、积小成大的思维方式看问题。认为山的大小是固定的,人的相续是无穷的,以无穷的人力去铲除有限的大山,时间虽长,但终有尽时。按照绝对数量的计算,愚公是正确的,而且他代表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的前提。因此可以说:愚公不愚。

  ③智叟是故事中的反面人物。之所以说他智,是因为他用常人的观点看待问题,发现了愚公所犯的常识错误。在他看来,愚公是愚蠢的。因为愚公平山是为了生活方便,而这种行为对年将九十的愚公这代人是无效的,不仅如此,而且对愚公的子孙后代也是无效的。可是他没有意识到在做出这种判断时显露出了自己的两大不足:一个是不懂得以无穷的人力铲除有限的大山,人终将胜;另一个是不懂得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则一事无成。因此可以说:智叟不智。

  ④愚公不愚而智叟不智,滞于常识而自以为是,必将禁锢人的思维,遮蔽人的眼光。这是故事要说明的主要道理。与此同时,故事也在发扬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鼓励人们着眼于长远,勤奋于足下。

  ⑤全面一点看,愚公同样也犯有固守一偏的思维错误。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可能性代替现实性;其二是固守于一种行为模式。

  ⑥按照愚公的想法,把山铲平是可能的。因为山相对于愚公的家而言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下一尺则低一尺,这样下去,早晚有一天会将山铲平的。可是愚公却没有考虑到两个问题:一个是需要多长时间;另一个是能不能坚持下去。按照故事所述,太行和王屋方圆七百里,山高近万丈,而向渤海倒一筐土则需用一个季节。如此下去,铲平两山所用的时间是一个大大的天文数字。因此实现愿望实属渺茫,其现实性几乎等于零。所以故事不得不搬出世上不存在的天神来背山,以鼓励值得发扬的坚韧不拔精神。另一方面,愚公一家三代都去挖山,生活失去来源,维护已有的三代已属不能,说要子子孙孙延续下去,更成了天方夜谭。由此我们说,愚公的想法只有可能性,而无现实性。

  ⑦按照愚公的想法,挖山是为了生活方便。既然以生活方便为目的,也就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方法。只要不损害他人及社会的利益,什么方法都可使用,例如迁移到方便的地方去居住,可是愚公恰恰选择了一种最为吃力而最难实现的方法,而且自以为是,固执不化。照他这种方法做下去,几万辈的子孙都要跟着他白白吃苦而不得实惠。由此可见,愚公的思维僵化死板,实不可取:称之为愚公,并不为过。

  ⑧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愚公与智叟各执一偏,各守一隅,互不理解,互不融通,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天地之中。这正说明,人各有志,天各一方,能超出自己天地者方可为智,能借鉴他人天地者方可为慧。

  注:王德有,当代学者、作家。

  《愚公的再评价》阅读题题目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滞于常识(  )  禁锢(  )  渺茫(  )  一隅(  )

  2.在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常人”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评价愚公,却为何用整个第③段提及智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阐述主题的主要是哪几个自然段?请简要概述各自然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本文所讲的道理是什么?你对作者的这一观点有怎样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最后一段有三个“天地”,它们分别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们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作者却对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有独到的评价和认识,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再读本文或《愚公移山》,你会产生哪些合理而又独特的观点,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愚公的再评价》阅读题答案

  2.像智叟那样的人。

  3.其作用有二:一是衬托前文所述“愚公不愚”及其坚韧不拔的精神的伟大;二是与后文阐释的愚公固守一偏的思维错误相对照。

  4.主要为5、6、7自然段。

  5.从思维角度讲,不可固守一偏,应互相理解、互相融通,能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能借鉴他人的好想法,勇于开拓进取。

  6.人们各自的思维定势;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人的思维方式。

  7.可以就本文或《愚公移山》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所表达的精神等,阐述自己的观点,但必须合情入理。


  看了“愚公的再评价阅读练习及答案”

5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