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阅读题及答案 > 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

《道在瓦甓》阅读答案

时间: 炎婷2 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道在瓦甓》①

  在北朝书法资料没有广泛传播时,我们对于这个时段的创作风貌几乎茫然,不知其对后世的影响。直到后来,这些民间之作才忽地涌到眼前,令人应接不暇。让人很清楚地看到大唐楷书完全可以从北朝那里寻到根源。尤其是到了北齐、北周,许多书法作品已经开启了唐人楷书的先河,如用笔、间架、章法等。只不过民间之作缺乏创作链、传播机遇,终是底层之物。到了唐官僚文人手里就大不一样了,譬如颜真卿,就是很明显地受到北齐、北周书风的熏染,只是在效法过程中,用笔更为细致准确,结构更为堂正庄重,模式更为稳定,于是更典型、更突出。他不断地创作,有所递进,使模式更为牢固、强大。天下人尽知颜真卿,却不详其出处何在,以为书法大家可以无中生有,是天纵之才。

  树必有根,水必有源,这是很常识的理。再有天赋、才情的书法家,也不能向壁虚造。

  学文学艺,就是掌握其法。法是传承的,文人雅士需要,民间书手也需要,否则,就难以言说书写。民间有民间的法,民间与上层建筑离得很远,法也就有一定的界限。尽管无名姓,书写也无从看出秩序,形成不了一个人完整的创作程序,但法在每件作品里,可以为后世效仿。初唐欧、虞、褚、薛四家之作,在北朝墓志、造像记中可以找到和他们极其相似的用笔和结体。譬如《元景略妻兰将墓志》就颇似褚遂良的书迹,《高归彦造像记》又似虞世南的笔调,欧阳询、薛稷的坚硬、瘦劲、决断之神态,更是能轻易地在北朝书法中察觉。可是,究竟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效仿过民间书法呢?他们自己都没有提及,后人凡提及,也都归于取法王羲之,如宋《宣和书谱》称:“询喜字,学王羲之书,后险劲瘦硬,自成一家。”王氏固然彪炳千秋,却也不能挫笼笔法于万端,什么都挂在王氏身上,这样也就简单化了。明人刘基论道:“举世皆宗李杜诗,不知李杜更宗谁?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词。”这首诗的含意很清楚,光学李杜诗篇还是不够,如果能寻清李杜之源所在,就能得风雅无穷意。因为溯其源,会走得更深入、更广大。

  民间书法是一个汪洋大海,社会生活中缺乏书法创作的条件、环境,然其才华智慧并不逊于官僚书家,所谓“道在瓦甓”就是如此,使人不可轻视,不可绕过。相对南朝,北朝书法为后人提供了难以估量的教益,如此之多的墓志、摩崖、造像记,让人感受到书法的风格多样、气息真淳。名书家不免有这样的习气,学而闭口不说,却要言必钟王。但是,痕迹是不可逃眼的,不可逃心的,总是有烙印留了下来。民间书法中的优秀之作全然可以作为范本,并不因其地位低下而荒芜,诚如元人杨维桢所言:“出于闾夫鄙隶,非尽公卿大夫士之所可及。”因为民间之作自有民间之优点,其审美趣尚亦非公卿们所具有,也因地位、身份难以有,故可以为范式。

  粤人宋湘说得好:“今人不讲源头水,只问支流派是谁。”就像学欧、虞、褚、薛、颜、柳,如果只是盯于这些书家身上,念兹就兹,而不追求北齐、北周,岂能穷其尽变尔。

  【注】①道在瓦甓:出自《庄子》。甓,砖。瓦甓,喻指平凡、低下的事物。

  《道在瓦甓》习题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自立风标的古代书法家,都是凌空蹈虚、破坚发奇之人,着实很让人敬畏。

  B.唐人楷书有彪炳千秋的成就,但完全可以从北朝,特别是北齐北周找到其根源。

  C.古代民间书法没有被彰显,主要是由于它们缺少创作链,没有传播的机遇。

  D.古代一些书法名家未提及自己对民间书法的效仿,后人也常将其效仿对象认定为王羲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举世皆宗李杜诗,不知李杜更宗谁”与“今人不讲源头水,只问支流派是谁”这两句引诗,表明的是同一观点。

  B.本文的主旨是:任何显赫于世的大书法家,他们的书法艺术都必有其源头,而这源头往往就在民间。

  C.本文在论述方法上,除了坚持说理外,还充分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论据扎实、充分,对论点支撑有力。

  D.本文对书法艺术探源溯流,说明大量优秀的民间书法作品,既先于名家之作亦优于名家之作,可作范本。

  3.下列从文中摘出的句子,对本文主题没有直接论证的一项是 ( )

  A在北朝书法资料没有广泛传播时,我们对于这个时段的创作风貌几乎茫然,不知其对后世的影响。

  B.树必有根,水必有源,这是很常识的理。再有天赋、才情的书法家,也不能向壁虚造。

  C.民间书法是一个汪洋大海,社会生活中缺乏创作的条件、环境,然其才华智慧并不逊于官僚名家,所谓“道在瓦甓”就是如此。

  D.譬如《元景略妻兰将墓志》就颇似褚遂良的书迹,《高归彦造像记》又似虞世南的笔调。

  《道在瓦甓》答案

  1.A.误读,“凌空蹈虚、破坚发奇之人”理解反了,那只是缺乏历史资料时的一个错觉。

  2.D.文中未说“优于名家之作”故D错;A项对,两诗都是批评只知当下不知源头的片面眼光,B项概括主旨正确,C项“说理、举例、引用”符合本文实际。

  3.A(A项说的是一个文化现象,在缺乏资料考证时.不知道北朝书法对后世的影响.并没有说肯定存在影响.故不能直接论证主题,B项讲“根“和“源”,又都是就书法而言的,论证了论点;C项讲智慧在民间,点明标题.直接揭示了主题,D项举两例.说名家褚遂良、虡世南书法都能找到源头,举例论证主旨)

45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