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计划 >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沁园春长沙》(2)

时间: 欣欣2 学习计划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骚客写了很多关于秋天的诗句,同学们能不能说出几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总是悲凉的、伤感的,毛泽东在当时的背景下,途经长沙,在寒冷的深秋季节,独立在橘子洲头,面临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那么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秋景图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我们一起来赏析。

  二、课文研读

  (一)引导学生赏析上阕

  1.学生思考讨论:“看”字领起了哪几句?诗人写了哪些景物?(即哪些意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语言回答,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找出来,互相讨论一下,说说好在哪里?(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可做总结)

  明确:“看”字领起了七句。

  描写的景物有山、林、江、舸、鹰、鱼。

  它们的特点分别是:山──红,林──染,江──碧,舸──争,鹰──击,鱼──翔。

  用得好的词语有:“遍”点出“红”的 范围之广,“透”极写江水澄碧清澈见底,“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击”写出了鹰在天空展翅高飞迅猛有力的情景,如果用“飞”就只写出了动作而不能突出其奋发有为的特征,“翔”本义是指鸟盘旋地飞,这里用来形容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松自如的神态,也写出了水的清澈,如果用“游”就没有这种效果。

  2.作者写景的视野很开阔,同学们看一下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写景的?作者用了怎样的诗句来概括了景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景物特点。

  明确: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概括了景物的特点。它们总的特点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3.我们知道,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总是悲凉的、伤感的,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这样的绚丽多彩,生机勃勃呢?(提示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来分析)

  明确: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革命的大好形势,作者忆起往昔的与战友们在这里的战斗岁月(毛泽东曾经在长沙师范学校念书,在这里与同学们一起参加过反对军阀、反对封建的斗争),不仅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作者把这种心情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写下这首词。这正如王国维所论“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情景交融。

  4.面对这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天景色,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考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呢?

  明确:面对如画的秋色,一个“怅”字,这里的“怅”,不是失意的惆怅,而是深思而激昂的心绪,表面上是面对这广阔无垠的宇宙和旷远迷茫的大地,谁才是你的主宰呢?深沉的含义表现了诗人思考中国命运由谁来主宰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也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的胸怀和凌云壮志。

  5.引导学生诵读,注意诵读的节奏和重读的词语,体味作者描绘的情景交融的画面。尽量能够背诵。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二)引导学生分析下阕

  1.学生诵读下阕,思考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那么下阕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主要是引导学生整体感悟。)

  明确:(1)“忆”字总领起了八句,这几句总写了同学们青春年少,才华横溢,奋发有为,议论国家大事,蔑视军阀,他们有雄心、有壮志、有才干,敢于实践,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2)作者在全词的结尾,写了一个“中流击水”的场面,“击”字体现出一种搏击的力量,“遏”字表现了一种乘风破浪、激流勇进的气势。

  作者在这里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勾勒出一个激动人心的画面,创造出一种激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曾经写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艺术的回答了“主沉浮”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毛泽东早年在《民众大联合》一文中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2.引导学生诵读下阕,感悟英勇无畏的豪情之美: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三、通过研读,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四、课文总结

  我国古典诗词跟讲究情和景的交融,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与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明确: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湘江秋景图,由此生发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叙事抒情,创造出一种激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艺术地回答了“主沉浮”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沁园春•长沙》真可谓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气势恢弘的佳作!

  五、齐读这首词,再一次感受作者描述的景物之美与豪情之美,能背诵的尽量背诵

  六、作业

  课下诵读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交流自己想到的景、情、人、事等。

1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