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方法 >

35种高效学习方法(3)

时间: 嘉欣2 学习方法

  11、归纳学习法——多管窥豹,可见全斑

  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作家雅各布出版了一本震惊世界的小册子。他将希特勒军队的各种情况公布于众,希特勒为此大发其火,将雅各布绑了起来,审问他是如何窃得情报的。雅各布回答:“全部来自德国报纸。”原来,雅各布一直精心阅读德国报纸,凡是有关德军情况的消息,哪怕几个字也不放过。他对这些零散的信息加以摘录、分类,就把德军的“斑”拼了出来,终于“合成”了“豹”的全貌,获得了德国军事部署的系统情报。

  雅各布的成就就是使用归纳读书法的一个典型实例。当我们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都想要把所要研究的问题搜集、整理、分析、归纳到一起,获得自己有用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掌握。这时,就不妨运用“归纳读书法”。

  比如说学习历史这个学科吧。学习历史要掌握历史线索,讲究学习方法。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历史人物众多,历史事件繁杂,年代背景纷纭繁复,极易混为一团。如果不讲究方法,一味地死记硬背,就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学习历史要根据时间上的纵向序列和同年代发生的历史事件的纵向序列--空间关系,进行列表归纳和分析。这样便于记忆基本史实,也便于把握众多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能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不是把知识学死,而是把知识学活。

  “归纳学习法”中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形式--列表归纳。

  列表归纳法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归纳。

  纵向列表。这是从时间顺序上,对历史事件做纵的梳理、归纳,然后逐一比较其异同。比如,“中国土地制度”,可按时序,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地逐一清理。理出一条线后,就能看清我国土地制度的来龙去脉,掌握其沿革情况。这样也十分便于比较,在比较中,每个朝代土地制度的特点就看得很清楚。其异,其同,泾渭分明。就拿“中央集权制”这一专题来说吧,梳理过后再对历代情况加以比较,就可以看清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的强化过程。

  这种纵向列表,适于一个专题一个专题,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进行梳理和比较。如果将主要专题都比较过了,那么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也就可以清楚地掌握了。

  横向列表。这不是以时间为序,而是以空间为序。在相同或不同的时间里,将不同空间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排列在一起。这样梳理过后再比较其异同效果颇佳。比如拿日本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两相比较,不列表,不梳理时,鱼龙混杂,眉目不清。经过梳理之后,具相同点与不同点,分外鲜明。各自特点水落石出,便于记忆。不仅如此,通过归纳,还可以深入一步,掌握历史事件的共性和个性,这是一箭双雕的做法。

  归纳法不只是一种,还要旁注归纳。所谓的旁注归纳读书法,就是把书中某一章节、某一情景等等,经过思考、分析,用自己的语言,把其重点、基本精神归纳一下,了解其段落大意、内容提要、主题思想、写作方法,而后以旁注的形式把所归纳的记下来。这是一种最常用的读书方法。

  人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往往把文章分成许多段落,每个段落说明一个主要意思。读书的人读完一段就理解一段,一段一段的意思了解了,全篇文章的大意也就明白了。所以读书时,注意分析段落,学会归纳段落大意,是学懂弄通一篇文章的前提。

  如何归纳段落大意?主要是紧扣中心,因为一段文字,要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所以只有将表示局部的段意放入全文中去归纳,段意才能正确。

  要准确理解一个段落的意思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首先要善于归纳和分析,通过段落所叙述的表面意思抓住实质;其次,要弄清每段之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了解每个段落表达的层次;再次是要了解段落在全文重点地位和作用,加深对每个段落含义的理解。

  在阅读中我们采取旁注归纳法,把对每个段落内容的理解归纳成段落大意、写出段落提要,可以加深对整个文章的理解,增强和巩固记忆。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写的回忆性散文。它通过童年时两种生活的对比,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这是文章的中心。所以无论概括百草园的生活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这样写出段落提要才有助于加深对整个文章的理解。一篇文章抓住主题思想,就是抓住文章的灵魂,就可以把文章读懂弄通。

  作家高尔基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全人类精神劳动的结晶,因为书就是人类通过集思广益,再由个人写下最精炼的语言。”使用归纳读书法,对读书者系统地掌握书本中的智慧结晶,是大有裨益的。

  越是善于归纳总结,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就越系统,越丰富。

  12、预测学习法——思不废学,学不废思

  大千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书籍,有各种各样的读书人,同时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读书方法。大多数的读书人是根据书来选择阅读方法的:读唐诗宋词,应逐字逐句地细细品味;读历史典籍,须纵横联系,古今联想;读哲学著作,必侧重内在规律、原理;而读小说,则可迅速地快读。

  预测读书法是指人们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实践中,提出一个预测、假设或设想,然后为了解释、说明、验证它而找来有关的书籍资料进行阅读。

  生活中人们见到一本好书或是一篇好文章后,总是习惯于迫不及待地阅读,尤其对盼望已久的书,更是如此。殊不知,此种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你的思维已经不知不觉地跟着作者的思维移动,你的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被书中的理论所左右了。这样做固然可较快地掌握书中的内容,获得信息,然而对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却收效不大。这也是大多数人在阅读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种偏颇。

  因此,为避免这一偏颇弊病,对于拿到手中的书或文章,先不要急于去看其内容,不妨先悉心研究一下题目,然后静思设想一下,如果这个题目由自己来写,将分几章几节?会组织怎样的结构体系?对其中的重要观点又将从哪方面入手?组织哪些材料来加以论述?......然后将自己的设想写下来,再与原文进行对比,看哪些地方不谋而合,哪些地方意见相左,哪些地方自己不得其解,最后据此确定自己的读书重点。

  对于“不谋而合”之处,稍加浏览即可;对“见解相左”的,就要下一番功夫,探究一下,“左”在哪里,原因何在。而对于正确的东西,不但要掌握其观点,还要掌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他的思维方法。这样既获得了知识的“真经”,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创造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锻炼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经常运用预测读书法进行读书。每当一本书拿到手中后,华罗庚并不是迫不及待地把书打开,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熄灯躺在床上,开始闭目沉静地“思书”。他首先回顾过去所读的同类书籍的一般写法和通常观点,然后再预想:要是这个题目到了自己的手里,自己应该怎样来“做文章”。待这一切全部想好以后,再打开灯,起身翻阅。这一来,凡是其他书上已说过而且自己也熟知的内容,华罗庚就不再看了,而专门去读书中那些新颖独到的观点。如此以来,自然举重若轻,使书读得既快又好了。

  预测读书法不仅在读书之前可运用,即使在阅读过程中也可进行。比如当你读到某一章节处时,不妨停顿下来,掩卷而思,预测一下,下文如何,内容怎样,然后在读书中加以验证。如果后边作者的论述和安排,果然不出你之所料,就说明在这一点上你已接近作者的思路和水平。如果后面的作者的写法出乎所料,就要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想通了,自己也就提高了一步。这样,不仅可以对书中独到的观点留下明晰的印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自己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预测读书作为一种研究性阅读,被大量运用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等活动中。因此,在运用此种方法时要注意掌握以下几点。

  1.预测读书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善于寻找那些和预测有密切关系的书籍资料来阅读和分析。

  2.要对所阅读的资料做定性和定量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描绘出事物发展的轨迹。

  3.要把书本上读到的信息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信息结合起来,加以对比、检验,把理论预测和实际预测结合起来。

  预测性读书的意义是很大的。理智的预测可以使人看到光明,憧憬未来;可以愉快地学到知识;能够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在学习上保持一股进取精神,进而达到科学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目的。

  敢于对生活进行理智的大胆预测,并辛勤地去探索,将能得到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

  13、推测学习法——他人之心,予忖度之

  所谓推测学习法,顾名思义是指由前文推想后文的一种阅读方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对所阅读书籍或文章的某一关键之处有意识地停顿下来,暂时不读,而是掩卷遐思,沿着作者的思维轨迹去跟踪和探索,然后进行合情合理的假设或联想,去寻求未读过的内容,进而再展卷续读,对照、检验自己的假设与作者是否一致。这就是推测读书法。

  著名电影剧作家夏衍在初学电影剧本时,运用的就是推测读书法。他拜银幕为师,以电影说明书为教材,每当看一部电影时,先熟悉故事梗概,再通过预测,自己构思电影情节,丰富其内容,赋予人物性格。然后一边看银幕上的影片,一边和自己头脑中构思的电影进行对照、比较,找出别人的长处,从中学习电影艺术的语言,掌握蒙太奇结构手法。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也是如此。他从年轻时就喜欢这种推测学习法。他读书时爱先看开头和结尾,然后认真推测其中间内容是怎么写出来的。这样想过之后,再看看书是怎么写的。李政道认为,这样阅读既能消化“别人”,又能读出“自己”。

  他利用已知条件--标题、开头和结尾,充分调度旧有的知识经验,对中间部分的内容和形式做出假设,并将这种假设在此后的阅读中不断加以验证,从而最终做出结论。假设--验证--结论,是使用推测学习法的必然程序,也是有所发明创造必由之路。李政道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正是得益于他正确恰当地使用了推测读书法。

  据说,德国大作家歌德在年少时,曾受过专门的推读训练。他母亲天天都给他讲一段故事,就像报纸上每天刊登一段连载小说那样,每讲到关键之处,就“且听下回分解”,停下来不讲了,让歌德推测一下以后的故事情节。第二天讲故事之前,歌德的母亲先让歌德说说他对故事情节是怎样设想的,然后她再按照故事的情节继续讲下去。歌德后来在创造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卓越的想象和思考能力,与他从小受到的这种良好的推读训练是不无关系的。

  心理学家认为:“悬念能促进想像和思考力。”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推测读书法起码有以下几点益处:

  首先,推测可以调动读书的积极性,提高读书效益。

  其次,推测是联想、创造的基石。

  一天晚上,美国杰出的科学家富兰克林从书中读到摩擦生电的理论,便放下书找出一根琥珀棒,用羊皮猛烈摩擦。在黑暗的屋里,伴随着摩擦发出轻轻的“啪啪” 声,闪现出了微弱的火星。这种情景使富兰克林联想到他正在研究的雷声和闪电。他想,天空中的雷鸣电闪是不是和摩擦生电时产生的声音、火星相同呢?后来,富兰克林通过实践证明了自己推测的正确性。可见,推测伴随着联想和想象,它无疑是创造发明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前提。

  第三,推测读书法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保证阅读质量。

  科学的进步取决于科学家们的大胆推测和创造;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得益于使用推测读书法。

  14、“提要钩玄”学习法——抓其要点,探其妙义

  一提起韩愈,许多人都知道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因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他为文反对骈偶,为诗力求新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对读书问题也有很深的研究,而且为后世留下了颇有见地的读书方法。

  韩愈在《进学解》里说他的读书方法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后人将其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

  韩愈的这种读书方法,主要是强调读书要勤奋博览,多读多记。在博览百家之书时,首先得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性质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读法。对于那些记事类的书籍,阅读时必须掌握它的要领寓意,也就是善于提纲挈领地抓住书中的重点;对于那些理论类的书籍,阅读时必须探索出它的主旨妙义,也就是善于抓住它的精深部分。

  怎样运用“提要钩玄”读书法呢?

  首先,要边读边思,认真读原文,避免浮光掠影,不求甚解。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得好:“我们不应当像蚂蚁,单只收集;也不可像蜘蛛,只从自己肚里抽丝,而应当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甜美的蜂蜜来。”这个比喻准确地表明了读与思的关系。认真研读原文,就要做到读一遍不行,就再读一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熟了,其中的要点和妙义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其次,要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读书的概括能力。有的人读书虽能字斟句酌,而且颇下功夫,但往往只见芝麻不见西瓜。抓住了书的皮毛,抛掉了书的骨肉,缺乏概括能力。概括能力强,才善于抓纲带目,善于提取书中要点。

  15、选择学习法——把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

  人生在世总是要读书学习的。但读书要讲究方法。庄子曾慨叹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它深刻地揭示了知识无穷和生命有限之间的矛盾。

  尤其在当今信息密集时代,信息和载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知识的激增给我们读书带来了危机。钱学森说,他当研究生时,搞超音速空气动力学,全世界有关论文都看了,因为一共也没有多少,而现在连搬都搬不动,别说看了。这就体现了两千年前庄子所说的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矛盾。要解决生命和知识的矛盾,就要有选择地读书。

  外国曾流传着一个叫“焦点”的故事。据说,有一个青年学者,在读书时认真专研、勤奋刻苦。但是,收效总是不大。一天,他找到昆虫学家法布尔,苦恼万分地说:“我不知疲倦地把自己全部精力都花在我爱好的事情上,结果却收效不大,只是怎么回事?”法布尔听罢赞许地说:“看来你是一位有志气的青年。”那位青年说:“是啊,我爱科学,可我也爱文学和音乐以及美术,对它们我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上了。”法布尔顿时明白了,他诙谐地从口袋中掏出一块放大镜,对准一只昆虫说:“把你的全部精力集中在一个焦点试试,就像这块放大镜对准昆虫一样。”于是,这个青年恍然大悟。

  可见我们在选择读书时,一定要像法布尔把放大镜的焦点对准昆虫那样集中。选择一定的主攻方向,就会在有限的生命里,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学科中,实现自己的志向。

  选择读书的主攻方向首先应与本职工作相结合。做到学与用的统一,就能节省时间和精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还应兼顾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热情是人们获取知识、钻研知识、运用知识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认识倾向。

  在确定了读书的主攻方向后,还应该选择好“入门书”。“入门书”也是基础书。读入门书,打好基础,然后可以选择有价值的书。所谓有价值的书,首先是名著,因为这些书是作者智慧的精华,也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在某一方面的总结。其次是一流书,读了一流书,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自己的视野。如果舍第一流的书而取二三流,得到的只能是三四流的成果。

  16、逆转学习法——曲则全,枉则直

  人们的思维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直觉思维,求异思维......使一般人的思维方式都有这样的特点:对某种事情看多了、见惯了,就习以为常,不足为奇,并逐渐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喜欢顺着想问题。这就是习惯性思维,又称“思维定势”。

  伽利略临终前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命名言:“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真谛。

  “逆转学习法”能够开拓读者的思路,把书本上的知识读活用活。它使我们不仅看到某项知识的正面,而且还可以看到它的反面。它又能促进我们解开疑难,走出迷津,获得真知。它的最突出的优点是促进创造性思维。在读书和科学实践中,有时反其道而行之,自出机杼,却能独创一格,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著名物理学家开耳芬了解到巴斯德已经成功地证明细菌可以在高温下被杀死,食物可以通过煮沸后加以保存,欣喜之余,开耳芬并没有停止在这个刚刚发表的新理论上,而是从这个新理论出发,反想到,既然高温可以杀菌,那么低温是否也可以使细菌停止活动呢?食物难道不可以通过冷却过程来加以保存吗?通过这一反一正的思索和探求,他终于在实践中完成了冷冻新工艺。

  以数学领域为例,平面几何认为,过直线外的一点可以并且只能做一条直线与之平行。这似乎是不容置疑的定理,但年轻的数学家巴切斯基却从反面提出了挑战:如果可做不止一条平行线呢?他所创立的非欧几何即发端于此。又比如数学本来是与精确、严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但是倒过来,却偏偏出现了一门不追求精确和严密而专门研究模糊的理论,结果使一门崭新的学科——模糊数学问世。

  这些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不要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对书本上的知识以逆转的方式加以处理,很可能导致新发现,因为“逆转”采用的是反向思维,它的成就当然也是异乎寻常的了。某些科学家不乏献身的精神,也有广博的知识,但因摆脱不了习惯性思维的约束,创造力发挥不出来,以至终身成就不大。

  “逆转学习法”可以划分为两种:论点的逆转和论证的逆转。

  论点的逆转是一种根本性的逆转,新旧论点之间的关系经常是完全对立的。

  如古希腊的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不动,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运行。这就是地心说理论,整整盛行了一千多年。但波兰年轻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却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他运用逆转思维,经过四十年的深入研究,完成了《天体运行论》。

  当然,论点的逆转并不总是呈绝对的相互排斥的状态,也有两者同时并存,相辅相成的论点逆转。

  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磁效应,许多人竞相投入了对电磁学的研究,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读完奥斯特的文章后,进一步反过来考虑:电能生磁,磁是否能生电呢?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成功了——由磁生电,造出了当时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这种逆转就是两者并存的。

  论证逆转是为论点的逆转服务的,它应当是一个科学的详尽的合乎逻辑的反向说理过程。

  三百多年前,人们已经发现人在患病时,体温一般会升高,但是如何准确地测出体温,当时尚无办法。医生们请伽利略解决这个难题。伽利略反复试验,均告失败。有一天他给学生上实验课时提问:当水温升高,特别是沸腾时,水为什么会在容器内上升?学生回答:因为水加热体积会膨胀,水冷却体积会缩小,所以会在容器内上升或下降。伽利略心中一亮,想到:水的温度发生变化,体积也随着变化;反过来,水体积的变化,不也就测出温度的变化了吗?把论证过程倒过来思考,伽利略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成功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

  论证过程的逆转在文学创作中更是被广泛地应用。如常用的倒叙手法,就是对顺叙手法的逆转;间接描写就是对直接描写的逆转。“逆序词典”也叫“倒序词典”。它和现行的工序词典编排的根本区别是,将尾字相同的汉语复合词编排在一起。

  “逆转学习法”采用的是特殊的反向思维方式,所以要灵活自如而又准确无误地使用它,必须遵循对立统一规律。特别是懂得矛盾的因果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

  其一,要掌握矛盾的因果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逆转就是矛盾的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很多情况下,又是原因与结果的转化。其二,要注意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一方面要大胆开创,勇敢地向科学知识的禁区和盲区前进,另一方面又要有小心慎重,始终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

下一页35种高效学习方法的内容更精彩

7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