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方法 >

现代大学生的学习方法

时间: 如英2 学习方法

  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活的重要特点表现在:生活上要自理,管理上要自治,思想上要自我教育,学习上要求高度自觉。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分享的现代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现代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一

  1、要制订科学的学习规划和计划

  大学学习单凭勤奋和刻苦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掌握了学习规律,相应地制定出学习的规划和计划,才能有计划地逐步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斯曾说过:“没有规划的学习简直是荒唐的”。可见严密的学习规划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首先要根据学校的教学大纲,从个人的实际出发,根据总目标的要求,从战略角度制定出基本规划。如设想在大学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达到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学完哪些科目,培养哪几种能力等。大学新生制定整体计划是困难的,最好请教本专业的老师和求教高年级同学。先制定好一年级的整体计划,经过一年的实践,待熟悉了大学的特点之后,再完善四年的整体规划。其次要制定阶段性具体计划,如一个学期、一个月或一周的安排,这种计划主要是根据入学后自己学习情况,适应程度,主要是学习的重点、学习时间的分配、学习方法如何调整、选择和使用什么教科书和参考书等。这种计划要遵照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不断总结、适当调整的原则。

  2、要讲究读书的方法和艺术

  大学学习不光是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如何发挥自学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充实自己,选择与学业及自己的兴趣有关的书籍来读是最好的办法。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培根也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学会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选取自己必读之书,就需要有读书的艺术。首先是确定读什么书,其次对确定要读的书进行分类,一般来讲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浏览性质,第二是通读,第三是精读。正如"知识就是力量"的提出者培根所说:"有些书可供一赏,有些书可以吞下,不多的几部书应当咀嚼消化。浏览可粗,通读要快,精读要精。这样就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读很多书,既广泛地了解最新科学文化信息,又能深入研究重要理论知识,这是一种较好的读书方法。读书时还要做到如下两点:一是读思结合,读书要深入思考,不能浮光掠影,不求甚解。二是读书不唯书,不读死书,这样才能学到真知。

  3、做时间的主人,充分利用时间

  大学期间,除了上课、睡觉和集体活动之外,其余的时间机动性很大,科学的安排好时间对成就学业是很重要的。吴晗在《学习集》中说:"掌握所有空闲的时间加以妥善利用,一天即使学习一小时,一年就积累365小时,积零为整,时间就被征服了。想成事业,必须珍惜时间。首先,要安排好每日的作息时间表,哪段时间做什么,安排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和用脑习惯,在脑子最好用时干什么,脑子疲备时安排干什么,做到既调整脑子休息,又能搞一些其他的诸如文体活动等。一旦安排好时间表,就要严格执行,切忌拖拉和随意改变,养成今日事今日做的习惯,千万不要等明日。我生待明日,万事成磋砣。其次,要珍惜零星时间,大学生活越丰富多采,时间切割得就越细,零星时间越多。华罗庚曾说:“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英国数学家科尔,1903年因攻克一道200年无人攻破的数学难题而轰动世界,而他是用了近三年的星期天来完成的。

  4、完善知识结构,注意能力培养

  所谓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李政道博士说:"我是学物理的,不过我不专看物理书,还喜欢看杂七杂八的书。我认为,在年轻的时候,杂七杂八的书多看一些,头脑就能比较灵活。"大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一定要防止知识面过窄的单打一偏向。当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必须注意如下原则:①整体性原则,即专博相济,一专多通,广采百家为我所用。②层次性原则,即合理知识结构的建立,必须从低到高,在纵向联系中,划分基础层次、中间层次和最高层次,没有基础层次,较高层次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没有高层次,则显示不出水平。因此任何层次都不能忽视。③比例性,即各种知识在顾全大局时,数量和质量之间合理配比。比例的原则应根据培养目标来定,成才方向不同知识结构的组成就不一样。④动态性原则,即所追求的知识结构决不应当处于僵化状态,而须是能够不断进行自我调节的动态结构。这是为适应科技发展知识更新、研究探索新的课题和领域、职业和工作变动等因素的需要,不然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

  大学生要培养的能力范围很广,主要包括自学能力,操作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查阅资料、选择参考书的能力,创造能力等等。总之这些能力都是为将来在事业上奋飞作准备的。正如爱因斯但所说:"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会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上的所有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而不是搬书本。"总之,凡是将来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认真地去培养。

  现代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二

  一、不要死记硬背。孔夫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指学习的时候要思考相关的问题,不边学习边思索,会什么也学不到。这是一句很有名的话,可是常常被很多人忘了。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书法、画和诗“三绝”的著名学者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县官时,发现一个十五岁左右的贫穷青年,天资很好,过目不忘,很多东西念过一、两遍,就可以准确背诵出来。可是郑板桥提个相关的问题,这个青年人支支吾吾地回答不清楚。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这个青年更是答不上来。他发现这个青年人完全是在靠记忆进行学习。郑板桥就给他讲了“学而不思则罔”的道理,告诉他,学习一定要思考,不能靠背诵,不然是不会有出息的。后来这个青年人完全放弃了过去死记硬背的念书方法,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在乾隆中叶,考上了状元。这个故事说明,青年人不但要用功学习,而且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勤于思考,多想问题,不要靠死记硬背。这样,一辈子才会不断进步,永远向上。

  我们现行的高考制度,考题都是有范围的,而且还有温书的重点,这实际上就是让你去背,鼓励学生去背书。小学毕业考初中,初中毕业考高中,考的成绩能拿到多少分,就能进重点中学,在这个分数线以下就只能进一般的中学。大家为争取进重点中学,只好死背,中、小学生都是靠背书过日子。这些背下来的东西有什么用呢?我说一点用处也没有!

  在你们这些大学生中,有很多是高分考进大学的。可是进校以后,我们发现其中不少人是高分低能。在中学时靠背书过日子,大学的书太厚了,背不下来了,他的学习必然感到很困难,觉得很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我听说很多大学里都有那么一批学生神经衰弱,睡不着觉。这就是上大学后,仍然采取中学时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而产生的后果。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亲身体会。我小时候也很能背书,我背过很多老书。孔老夫子的“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我背过不知多少遍,可是我却从来没有去好好想一想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进入高中后,可头痛了。特别是数学,歪歪扭扭没法子背。因此,我的数学成绩很差。至于物理,背下来也没用,因为背下来后,做习题还是不会做。有人教我一个办法,说中学物理很容易,一共十三个公式,每个公式有三个变量,两个已知数,求第三个未知数,不是乘就是除,没有别的。但我还是没弄懂,因为我往往搞不清楚该哪个乘,哪个除。后来我发现,这是在用另一种办法死记硬背,把公式背熟后照套。所以背书是没有用的,一定要懂得它的意思。

  我改造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从进入大学后开始的。我考进清华大学以后,发现教科书确实太厚了,而且当时所有的教科书都是外文的,我的外文不行,想背也背不下来。没办法,我就只好想办法弄懂它。开始的确很吃力,非常累,很多地方不懂。加上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因而学起来很困难。当时,吴有训老师(解放后当了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教我们的普通物理课,他讲课很有意思,从来不拿讲义在那儿念照本宣科,而是引导学生动脑筋,不断地跟着他在课堂上思考问题。例如,他讲什么是质量?他先讲质量这个概念,从前人们怎么认识,后来怎么认识,为什么会产生质量这个概念?再进一步讲人们如何根据伽利略的实验,证明了质量是独立存在的一个东西,在概念上有了飞跃,以后就有了牛顿三定律等等。最后,再讲现在质量怎么量,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怎样一个地位,量的时候用什么单位等等。一堂课讲下来,从头到尾,清清楚楚。他讲的这些,教科书上都没有,教科书上有个定义,但定义他却讲得很少。他给他的课指定了三、四本书,讲完以后,他叫你去看哪本书,从第几页到第几页,这一段看这一本,那一段又看那一本,都让你自己去看。还有很多东西,他根本不讲,要你自己去看,照样纳入考试范围。我开始很不习惯,但后来我慢慢习惯了,觉得这是我一辈子听到的讲课中最精彩的一门课,他对我学会用思考的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方法去学习,起了很大的作用。直到现在,大学的普通物理课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我还记得非常清楚,一点也不混乱。

  二、怎样记好笔记。我常见到不少大学生,特别是一些刚考进大学的新同学,在课堂上一个劲地记笔记,教师讲什么他就记什么,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他也写什么,一堂课下来笔记记得很多,人也很累。我还发现这些学生的笔记,下课后一般都无法进一步整理。他们中间虽然不少人很用功,但学习效果往往很差,因为他们在课堂上光忙着记笔记去了,没有注意听讲,没有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弄懂问题。他们的学习方法,就叫做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我刚上大学也这样干过,效果很不好。后来,我向一位学得好的同学请教,那位同学说,你上课不要光忙着记笔记,要坐在那里仔细地听,教师问什么问题,你就动什么脑筋,真正听懂了,你就记,如果没听懂,你就不要忙着记。我照这个同学讲的办法去试了一试,开头还好,后来觉得还是不行。我又再去问这位同学记笔记还有什么诀窍?他说还有一条,下课时你不要跟一般同学一样,站起身来就跑了。下课后,你要坐在座位上好好地想一想,这堂课教师讲了些什么问题?它有几层意思?每层意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样静静地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去思考一下,可以巩固你一堂课听的内容。当然,这样还不够,每天晚上,你还要根据课堂上听到的和下课后想到的,写出一个摘要来,大概一堂课不超过一页吧。这一步很重要。以后,我就照他讲的去做,确实效果不错。

  我有个同学叫林家翘,现在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他的课堂笔记除每天晚上整理一次,写出一个摘要外,每个月他还要重新再整理一次,把其中的废话全删掉,把所有的内容综合起来,整理出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每学期结束复习时,一门课的笔记经过综合整理后,只有薄薄的一本,大概十八页左右吧。一个学期所学习的知识,就完全消化成了他自己的东西了,他温书就看这个,边看、边回忆、边思考,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这种记笔记的方法,就是要把教师和别人的东西,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要不断消化,不断地加深理解。林家翘分三个阶段记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消化的过程。我只分了两个阶段,我现在很后悔,我要早分三个阶段,学习效果一定会更好。

  三、大学生一定要学会自学。一个人到大学毕业时,除了已经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有这样的把握,即没有学过的东西,通过自学,查一查,看一看,也能弄懂,就是说能够“无师自通”,大学生就应该达到这个水平。假如大学毕业后,你还要通过去学校进修、要听教师讲课,才能学到新的知识,则说明你还没有达到真正大学毕业的水平。

  每个大学生都要在大学里培养一个习惯——自学,这个本领一定要学会。学习不能光依靠教师,当然,开始时要依靠一下,但这主要是依靠教师对你进行学习方法的指点,而不是依靠教师把嚼过、消化后的东西喂给你。一个人在大学的三、四年里,能不能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自学的本领,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能否学好大学的课程,把知识真正学通、学活,而且影响到大学毕业以后,能否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尤其是现在,知识发展得很快,有人统计过,我们上大学那个时候,全世界的科学技术杂志只有两千八百多种,人类的知识面大概要用三十年时间才能使它增加一倍。而现在全世界的科学技术杂志,不算文化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仅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的杂志,就有八万八千多种。因此,现在不是三十年,而是三年左右的时间人类的知识量就会翻一倍。换句话说,过去,你大学毕业了,可以吃老本,可以长期地使用你已有的知识,甚至可以用一辈子,因为经过三十几年后,你就快退休了,或者进入老年阶段了。但现在,你大学毕业以后,如果不学习,或者说在大学时没有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自学的本领,光靠卖你的那一点老本,你卖了三年以后,你就有一半的东西不懂了。再卖三年,你懂得的只有四分之一了。到那时候,你还能做工作吗?因此,你必须在毕业以后继续学习。怎么学?首先就要在大学里培养自己自学的习惯,学会自学的本领。

  现代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三

  一、自学中的几个基本原则

  我们的古人十分热爱学习。在浩繁的文化遗产中,留下了许多具有学术价值的“学习方法”或日“治学方略”。其中反复强调和提倡的是循序渐进,学思结合,学贵有疑。

  学习要循序渐进。朱程理学的创始者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求速难以理解,求速难以守恒。古人讲的循序渐进,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包括学习要有顺序,要有计划,要有目的,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出筒入繁,由近及远的按照人类吸收知识的科学规律进行。有目的读书,按照既定的目标积累知识,坚持不懈,才能获得系统的有机的完整有用的知识。这就是知识结构的有序性。那种无目标无目的,盲目地读,心中无数,见书就读,或者见异思迁,今天读这个,明天读那个,会碌碌终生,一无所获。我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元帝萧绛,终生酷爱读书,但却是随意涉猎,没有研读治国安邦之道,终至国破家亡。当京城被敌攻破之际,他步入东阁竹殿,恨恨地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有一首怜愚诗也对那种朝秦暮楚无固定目标的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诗言:“一笛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朝催人白发多。”这种人贪多求全,反而一事无成。在通往知识宝库的途中,匆匆忙忙拣了一辈子,却是碎石野草,被其压得喘不过气来,只能望宝兴叹,了却终生。这种人忘掉了知识结构里讲的知识的有序性。

  学习要学思结合。对计划阅读的书要进行分类,使“精读”与“粗读”结合起来。精读要“细嚼慢咽”,熟读精思,要消化吸收。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一段之后,要总结一下,看有哪些新收获,哪些问题没有弄懂。对复杂的问题要一层一层地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渐渐向里寻到那精英处。”

  是否所有的书都要精读呢?当然不是。现代著名物理学爱因斯坦总结自己的读书体会时精辟地指出:“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扭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对大学生来说,书本上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应该懂得人家是怎么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难关,才得出这个结论的。这也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虚必涵咏,切己体察”,把学过的东西“体贴到身上”,一旦需要,它便会如鱼跃鸢飞,涌现脑际。学贵有疑。学习时要敢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在阅读中善于提出问题并善于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对前人写的书,前人的理论,前人的成果,不能盲从,不能迷信,而要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凡事问一个为什么,问它是否真有道理。因为前人,他人,受到各种局限,看问题,作研究,也会有片面性,有不足,甚至有错误。善于学习钻研的人,才能发现前人的不足和错误。同时,社会、时代、科一学技术、生产力,总是不断向前发展,不断提出新问题,需要人们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得出新的结论,探寻新的规律。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既能“入书”,又能“出书”。千万不能钻到书本里出不来,成为书虫,成为读死书读书死。

  二、增强记忆能力的窍诀

  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形成创造力的基本条件。而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储存信息,储存就是记忆。所以,在研究学习方法的时候,研究记忆方法,就成为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近年来我国著名人才学专家王通讯提出的内储外储理论。为如何增强记忆能力,寻求科学的记忆方法,探讨记忆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把信息储存在大脑里。这就是知识的内储。但,记忆是需要花费时间,消耗精力的。有些知识只需知道到哪里查找就可以,不必费脑去记忆,这类知识就需要外储。那么,那些知识需要内储呢?这要由攻读的专业而定,由选择的攻关目标而定。它的基本原则是,凡属常用的、重要的、能够举一反三的,构成一个人的思维材料的,凭借它才能开展正常的专业思维活动的,都是内储的范畴。

  外储是指个人外储,它也是为实现某种功能、达到某种目标服务的。外储的知识应该是在不同程度上与本专业特别是与攻关目标相联系的。并非是内储范围以外的知识都要外储。聪明的爱因斯坦从来不把在书本上能查到的与自己的专业不十分密切的知识,耗费大脑去记忆。在美国时,有人问他:“从纽约到芝加哥,铁路长度是多少?”他从容答道;“只需查一下《铁路指南》就可以了。”

  内储,也就是记忆。关于记忆的方法,大体上有以下一些要点:

  1.是明确记忆的目的性。据统计,提出记忆的明确任务后,80%的人能记住记忆的内容;不提出明确目的,只有3%的人能记住内容。

  2.是加强理解。有材料证实,理解记忆的效能比机械记忆高20倍。机械记忆是储存信号,理解记忆是储存信息。

  3.是把记忆的内容放进原有的知识系统里去。记忆仓序里有隔板,新知识放到应放的地方就记得牢。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检索,面检索的关键在于组织,即到哪里去寻找信息和怎样去获得信息。”

  4.形象记忆。包括强烈印象记忆法、发掘特征记忆法,列表记忆法、轮廓骨架记忆法、联想记忆法。

  5.协同记忆。有人作过试验,同一时间里记同一材料,甲组靠视觉记忆能记住25%,乙组靠听觉记忆能记住15%,而丙组靠视觉和听觉结合记忆能记住65%。

  6.尝试背诵记忆。同一材料A组在固定时间里看四遍,B组在同一时问里看一遍记一遍再看一遍记一遍。一小时后,A组记忆52%,十天后记忆25%,B组一小时后记住75%,十天后仍记得70%。

  7.经常复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对某材料识记后20分钟内遗忘47%,二天后遗忘60%,六天后遗忘7,5%,三十天后遗忘79%。及时地有效地进行复习,就可克服遗忘现象。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记忆技巧。如一次记忆的事项不要超过“七”。美国一心理学家经多次实验证实:人一次能记住的最大数量是七,因此叫“魔力之七”。于是,要记忆很多事项时,可按其性质分成七个以下为一组,这样识记,效果就高。还有,重要的事情放在开头和结尾来记。这是因为开头记忆时没有“前摄抑制”,结尾记忆时没有矗后摄抑制”。

  三、掌握最佳的外储形式

  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为了减轻大脑的记忆负荷,节约大脑的记忆时间,就需要进行知识外储。外储的形式包括多种:作笔记、积卡片、作摘录、编索、剪辑资料、将藏书有序地排列存储等,都属于外储。最常见的外储是作笔记、积卡片。卡片也是笔记。所以,这里着重谈谈作笔记的方法。

  人们总以为,记笔记是很简单的事。其实,并非这样。好多论文、创见、专著是从笔记开始的。笔记要有科学的分类。一般说,记读书笔记的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摘录式,一类是评注式。两大类中还分为若干小类。

29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