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方法 >

大学生学习方法

时间: 如英2 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认识和掌握有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成不变。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与大家分享:大学生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大学生学习方法一

  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后,由于大学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需要有个摸索新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过程,即需要完成由中学的被动学习向大学的主动学习方式的转化,由中学的依赖性学习生活向大学的独立性学习生活转化。要完成好这些转变,缩短学习适应期,需要学生具有生活上自理、心理上自控和学习上自律的能力。这是各专业的大学生在入学后都必须尽快实现的转变与发展,也可以说是各专业大学生入学以后的必修课。

  一、当前大学生学习方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习缺乏计划,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加重,要学的东西明显增多,一天下来好几门课的作业和书都要看,加之还有选修、辅修、业余爱好、社会活动。有的不会自己确定目标,有的目标定得太低,空费时间,有的目标定得太高,事倍功半;有的虽目标远大,心怀"鸿鹄之志",但无具体的实施计划,形同一纸空文;有的认为订计划是多此一举,根本不订计划,对学习放任自流;有的由于事先没有周密的计划,学着这门想着那门,心里总不踏实,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有的整天忙于被动应付作业和考试,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他们总是考虑"老师要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做什么";有的缺乏毅力,遇到各种情况的干扰,就不能按计划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使计划落空;有的计划无主次之分,胡子眉毛一把抓,难有所作为。

  2、不会学习

  大学生不会学习突出表现在不会读书、不会查找资料、不会与人协作等方面。

  很多大学生不会读书,有的看专业书就像看小说一样,蜻蜓点水、追求情节、不求甚解,停留于"字面意义",难以深入"字里行间",摄取精华;有的读书时不善于寻找重点和难点,找不到学习上的突破口,眉毛胡子一把抓,读完看后不知所云;有的迷信书本,不思不问,人云亦云,轻信盲从,成为书本的奴隶;有的心怀成见,望文生义,造成曲解或误解;有的死记硬背,食而不化,等等。

  不会查找资料表现为,不会利用图书馆查阅图书、文献资料,不会利用互联网跨时空地获取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很多大学生不习惯去图书馆阅览、查阅和选借图书,有的很少去图书馆,有的甚至根据就没想到去图书馆;有的不熟悉本专业图书资料和工具书的基本情况和检索查询方法,也不了解图书馆藏书和书刊的编排与类目,无法快速查到所需图书资料。

  不少大学生不会与人协作。有的缺乏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习惯于孤军作战,离群索居;有的担心进行协作学习"好了别人苦了自己","帮助了别人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竞争对手";有的不肯接纳别人的意见,思维僵化,刚愎自用。

  3、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动力不足是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学习方法问题。在方法上表现为不会调动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理论脱离实际,只知啃书本、死记硬背

  有的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埋头读书,虽有满腹经纶,但无法派上用场;有的重实践轻理论,只干不学,认为只要掌握一些实用的技能就可以了,使实践成为盲目的实践。

  以上所列举的,只是当前大学生学习方法中存在问题的很少一部分,但仅此已充分表明,对大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不仅是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当务之急,而且是改善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工程。

  二、培养适应常规教学的良好学习习惯

  常规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在相当长时间内,常规教学占主导地位。在常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围绕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采用的一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包括: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考试,这也是与常规教学环节(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相互对应的。这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学习方法,在今天仍有其存在的历史价值。随着信息化环境、手段的出现,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正在发生变化,探索适应信息化环境教学的学习方法成为摆在每个教师、学生面前的重要的迫切任务。

  1、学会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学习上要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学会预习。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对所学材料的初步感知识记阶段。它要求学生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分析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复习、巩固和补充有关的旧知识,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找出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不清楚的问题,判别新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为接受新知识做好相应的准备。这种课前预习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使听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比较课堂教学中老师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和水平。同时,学会预习,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终身受用。

  2、学会听课

  听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中心环节。上课专心听讲,几乎是所有优秀学生的一个共同的经验。反之,学习上后进的学生,也大都因为课堂上听课这个环节过不了关,不是不认真听讲,就是跟不上老师教学的进度,听不懂,课后尽管花了很多时间,也仍然跟不上。所以,学生要学会学习,关键要学会听课。首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包括知识上、物质上、身体上、心理上的准备。上课时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能心猿意马,要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把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互相对照、比较、印证、补充。要特别注意做好课堂学习笔记,手脑并用,把一些需要记的重要内容——学习中的一些重点难点或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记录下来,便于复习。

  3、学会复习

  从预习到上课再到复习,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可见,复习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提高复习的效果,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复习是为了理解所学的知识,还是巩固所学的知识,还是为了进一步探究新的知识,我们应该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同时,要针对自身的学习情况,确定复习重点,找出自己知识体系中掌握差、运用不熟练的环节进行重点复习。

  二是要及时。遗忘一般由快到慢,所以及时抓住时机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三是要有计划。"磨刀不误砍柴功",既要做到及时复习,又要防止重复,可以说一个好的计划就预示着成功了一半。

  四是要结合思考。复习不单单是"过电影","温故知新"就是在思考中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获得新的知识,并使知识系统化。

  五是要勤动手,写心得,列纲要,作笔记,手脑并用,使知识更加条理明晰。

  建议设立一本"巧思集"。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经常碰到的一些想得妙、做得巧的例子搜集起来,汇成一本"巧思集"。这样日积月累,会有不少收获。

  4、学会作业

  做作业是我们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它既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也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为今后的复习积累材料。

  作业要求准确、规范、快速。平时做作业要养成不想清楚不动笔、不弄明白不做题、做完习题要检查的良好习惯,还要养成先复习课文再做作业的习惯,不依赖别人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的习惯。

  选择习题作业一定要从基本题入手,以基本题为主,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选一些难度适宜的灵活题、综合题。基础较好的同学可适当提高作业的难度,对那些知识、技能上有缺陷的部分内容,更应多选些习题自我训练,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当我们在做作业时,遇到难题怎么办?所谓"难题"不外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题目看不透、审不清,或者里面的关键词语理解不了;二是自己基础知识不巩固,思维的灵活性差,对一些"绕弯子"的题目难以应变;三是缺乏一定的综合能力,对需用几部分知识综合解答和叙述的问题,觉得无从下手。当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多回想、多联想、多推想,有针对性地去思考、解决问题。

  要学会将做错的题汇集成"错题集",分析错在那里?为什么会错?怎样改正?如何避免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还有其他正确的答题方法没有?从中总结出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5、学会考试

  除了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正确对待考试、认真抓好考前复习和做好考前准备、调节好考试心理外,还应掌握一些考试、技巧。

  (1)明确考试要求、掌握好答题的时间和节奏。审题要稳,书写要快,要挤出更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偶尔核对一下时间,看是否能跟上预定答卷的时间,调节好答题的节奏,防止先松后紧。

  (2)答题时先易后难,先熟后生。这样能节省答卷时间,有助于增强自信心。

  (3)查漏补缺,改错纠偏。试卷答完后,如果还有时间,就要抓紧时间仔细检查。不要错答、漏答。检查时,要先检查容易的、省时间的、错误率高的、而且自己又没有把握的题目。对于那些查出了问题也没有时间改正的题目,就不要检查了,这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态度。

  三、学会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由于学习者在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那种统一目标、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统一方法的班级教学又无法照顾到学习者的个别差异,为此,人们提出用自主学习来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在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学习中,不少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许多学习上的事情让老师包办代替,被动应付老师的教学,不会在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以外主动追求知识、发展兴趣、培养能力、进行科学研究,这种情况令人担忧。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知识爆炸",知识更新节奏加快,信息量猛增,要求每个人在学习化社会进行终身学习,善于不断更新知识。同时,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进入教学领域,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完善,扩展了人们自学的时间和空间,扩大了自学的活动范围,提高了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自主学习在学习者的学习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2、什么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者应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从人类学习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人的自主学习的程度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知识和智能的逐步提高、文化程度的提升而不断提高的。从婴幼儿时期自发地自主地学习阶段(如游戏、娱乐等)到中小学时期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阶段,到大学时期,逐步走向自觉独立自主地学习阶段,在大学期间,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越强,水平越高,意味着走入社会时自觉独立自主学习的起点越高,社会适应性越强。这是符合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

  自主学习并不等于绝对孤立地学习,自主学习者并不排斥寻求他人的帮助,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和辅导。

  自主学习是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它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也不是自由散漫的学习。

  自主学习的要素:

  (1)自学能力特别是其中的阅读能力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自学能力是在学习者没有教师直接帮助下依靠学习材料,有目的地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能力。它是学习者独立驾驭学习活动的能力。自学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阅读能力、实践能力等。真正的学习都是自学而来的。不会自学的人永远也不会学习。

  (2)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动力。

  (3)计划性是自主学习的保证。计划的落实比计划的制定更难。

  (4)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大学生应会认识和评价自己现有的观点、道德、技能、知识、智力、能力、思维特点、思维水平、学习风格、志向、爱好、气质、意志等与学习及成长直接有关的诸因素的结构状况和水平高低。此外还应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情感进行控制和调节,对已取得的成绩进行自我奖励。

  3、如何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1)学会自我激发学习动机。包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己确定学习目的,制定具体的、能够完成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等。

  (2)充分了解自身的条件。如通过学业考试了解自己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心理测试了解自己的智力水平、学习风格、个性特征、情感特征等。

  (3)掌握学习策略,对自身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意识、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

  (4)善于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如从图书馆、互联网上为自己查阅需要的信息资料,自由决定学习内容,灵活选择学习材料。

  (5)与教师、同伴共同探讨学习方法、交换学习材料、交流学习经验体会,并在必要的情况下接受他人的帮助。

  当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者自身来实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指导、辅导、顾问、合作、帮助的作用。学习者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一个不愿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人是很难进行自主学习的。

  可以说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是学习的两个方面。现代社会要求学习者既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要善于与人协作学习。

  四、学会协作学习

  1、协作学习的含义及其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几个人在一起交流自己的知识、思想就会促进每个人多学到一点儿东西。通过合作、交流,每个人很可能得到一个、甚至几个金苹果。这实际上包含有协作学习的意思。

  协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协作学习要求学习者主动地寻求学习伙伴并共同探索问题。这种学习中的协作,不仅包括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协作,也包括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的协作;不仅包括学生与学生间的协作,也包括学生与教师间的协作;不仅包括直接交往协作,也包括间接交往协作。当然这种交往与协作,不只是学习信息的交流和研讨,更重要的是语言的表达、思想的沟通、心灵的"碰撞"、性格的"磨合",进而导致学生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养成,个性的发展,乃至集体主义观念的培育。

  这是一个个性飞扬的时代,我们的学习需要竞争。同时,这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我们的学习需要合作。靠个人奋斗的英雄主义时代已经在消退,不少国内外著名的现代企业都要求其雇员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为此,我们应学会在合作中竞争的本领,培养在竞争中合作的良好品德。

  学习,在今天已经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了。人生有涯而知无涯,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学习也需协作。正如孔子所说的:"学不可一日无友"、"三人行,必有我师"。高明的学习者应该懂得向别人学习和同别人一道学习,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俗语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协作学习具有惊人的潜力和无穷的魅力,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学家海森堡说过:"科学根源于交谈。在不同的人合作之下,可能孕育出极为重要的科学成果。"协作学习能使学生在共同学习的环境中,比在其他学习环境中,譬如自学,学到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业成绩;能使学生把以前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知识弄清楚,提高认知和推理水平;能使学生开阔视野,从多角度理解知识和看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智慧和灵感,发展创造才能,产生出令人惊讶的思想火花;能使学生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弥补个人学习的不足,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能使学生从他人那里学到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提高自信心以及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能使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增加归属感、接纳感和责任感。

  国内外大量实验证明,协作学习可使学生获得更高的学业成绩。丹塞雷(1988)研究合作学习效果的实验,选取了三组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第一组是系统组(正式配对组),研究者给他们讲授了合作学习策略;地二组是非系统组(非正式配对组),让他们学习和讨论配对学习方法;第三组是个人组,他们采用自己常用的学习方法。实验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一小时的时间来训练和实践效果的策略。第二阶段:学习两段选自基础科学教材的2500字的短文,每段学习50分钟,第一段合作学习,第二段单独学习。第三阶段:五天后,进行作文、简短问答、完形填空和多向选择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在大学科学教材的学习中,合作学习策略优于单独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协作学习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问题解决上,问题解决为协作学习创造了一个平台。学习者围绕工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将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

  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协作学习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传统的协作学习是学习者与教师或学习者之间面对面的实时交流,局限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而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可以跨越时空,使身处各地的学习者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

  因而,学习者应学会通过网络获得信息、表达思想,进行交流、讨论,学习者将所做的工作制作成个人主页放在互联网上,接受别人的检阅,听取反馈意见,通过网络协作学习,在他人的帮助下创造新的价值。

  2、实施协作学习的步骤和条件

  实施协作学习一般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组成小组,确立目标。学习者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组成2至6人的小组,确定学习任务,建立协作学习情境,引发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是协作的前提。人数以2-6人为宜,太多不便于进行协作学习,会降低小组协作的效益与效率。如果有的小组人数比较多,组员可根据任务协商再分成几个小组,分头进行协作学习。

  第二步,制订计划,进行分工。小组成员应依学习任务,制订计划和完成任务的时间表,并根据每个人的所长作不同的分工,有所侧重。对学习中的重要问题可以分头准备,集体讨论。每个学生既有个人的研究任务,又有共同承担的责任。

  第三步,执行计划,完成任务。任务分工明确以后,小组成员各自从不同方面入手,有的负责收集文字的和网上有关的资料和信息,有的负责做电脑幻灯片和网页,有的负责准备教案和试教,有的负责专题研究,有的负责调查统计......。当然,每个成员的角色可以互换。丹塞雷(1988)研究发现,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者变换角色学习优于固定角色者。协作学习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这便于发挥每个同学的个性,也有利于发挥集体的创造性。小组成员定期在一起汇报、交流近期所做的工作和心得,在相互交流讨论中,找到自我差距,提高认识,同时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小组着重讨论重点问题,有疑难的问题,同时针对小组协作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再进一步把各自的工作深入下去。

  第四步,进行交流、汇报。小组成员根据每个人的口头报告、制作的个人主页中存在的错误和遗漏之处,对口头报告、个人主页作出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各成员的学习活动。

  要实现协作学习,主要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小组应有一个大家共同追求的、有意义的目标。共同的目标能够为小组成员指引方向、提供推动力,让小组成员自觉为它贡献力量。有了明确的被小组成员所认同的共同目标,就可以使小组充满活力,把全体成员团结起来,根据共同的目标调节自己的行为,自觉自愿地协调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从而促进小组的前进,实现预定的目标。

  其次,应做到资源共享。资源是指对提高小组能力与个人能力有用的一切资源。

  第三,小组成员应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宽容、相互协调。小组成员彼此相信各自的正直(诚实、有责任心)、能力(技术技能和人际知识)、个性(处理问题时具有较强的判断力、行为可靠)、开放(愿意与他人分享观点和信息)。开诚布公,坦率地交换意见。学会求同存异,消除隔阂,不要彼此各干各的,或意见不合就不干了,这样就达不到协作学习的目的。小组负责人应担负起协调者的角色,把任务调配好,让每个人都有用处,发挥优势,各尽所能。此外,负责人还应善于聆听、反馈、解决冲突及处理其它人际关系(如,与教师协作,与其他小组的协作与竞争等)。

  第四,在协作学习中,小组成员要善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无论在面临危机还是一帆风顺的时候,都愿意检验和挑战自己现有的行为方式,向竞争对手学习,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不断提高小组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

  在协作学习中,小组成员还应学会一些协作交流的方法技巧。如,语言交流的技巧、意见沟通的技巧、辩论的技巧、和谐相处的技巧、请教与咨询的技巧、团队建设的技巧等。

  此外,在协作学习中,有一位高明的引导者是非常重要的。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作必要的点拨、答疑和咨询,引导学生如何深入认识问题,协助学生总结评价。他以旁观者的身份解决问题和冲突,提供新思路,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提供建议。一般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这个角色由教师来承担。

  现代社会没有独行侠,个人必须学会与他人进行公开、坦诚的沟通,必须学会面对个体间的差异,必须学会把个人的目标升华为小组的利益。实现个人和小组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3、在本门课中如何进行协作学习

  我们从1998年开始为华南师大电化教育系研究生开设了《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方法》,自1999年上半年开始,又先后为电化教育系96级、97级、98级本科生以及教育、中文、外语、信息、心理、计算机、数学、物理等系97级本科生开设了以培养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为主旨的教育类为公共课程:《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在这门课的教学中,我们的做法是:

  以科研课题组的方式进行创造性教学。在学期开始时,教师把所要学习的专题公布出来,让学生以专题为主形成课题组,建立学习小组,创建学习化的团队,扩大学习者的自主性与自由度,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在教中学习。特别是在1999年下半年这个学期,由于我们开设的《学习论》是跨系选修课,所以每个课题组一般都由几个不同系的学生混合组成。同时,教师针对各系的专业特点,对同一个系的学生也提出了任务要求,以便于他们开展协作学习。我们给每位同学两分钟的时间,作自我介绍,要求尽可能具体、生动,提供较多的信息,争取给大家留下一个清晰、生动、深刻的印象,加深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为协作学习打下基础。其后,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某个课题组,同时,让报名参加各课题组的同学互相协商、讨论,推荐1-2个同学去竞选课题负责人。准课题负责人要从选该课题的理由、意义以及要达到的目的、应完成的任务和组员的分工等方面进行答辩,由教师、同学组成的推选委员会根据他们的答辩情况进行评议,确定课题负责人。

  课题负责人被确定之后,就立即走马上任,行使职责。实施小组的协作学习。按照研究专题把教师的讲稿分发给每个专题组的学生,让学生一方面充实各种新资料、深化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总结当前高校学生在学习中的新经验和存在的新问题,使理论更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备课,然后由每个课题组的同学创造各种生动活泼的讲课方式,使学生锻炼和学习在研究中学、在教中学,教师则作进一步的引导和补充,真正建立起一种教师与学生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共同面对信息时代挑战的新型师生关系。

  此外,我们在倡导小组协作学习的同时,还强调组内个人之间的竞争和小组之间的竞争,比一比谁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强,谁对所学知识的本质、相互关系的理解以及在解决自身学习问题中的运用是否深刻、全面,谁提出和探讨的问题多,谁制作的个人网页内容和形式都不错等等,比一比哪个小组协作探讨问题的次数多、收效大,集体讲课的形式和效果好,小组的网页做得好,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网上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快......而小组之间的竞争,是在小组协作中的竞争。它首先是协作,每个成员的学习、实践及成果为整个专题小组所共有,每个成员的成功都与小组的成功联系在一起,小组的成功必须是每个人都成功,而每个人都成功就必须组内协作、互相帮助。因而这样的竞争不同于以往的个体竞争,是建立在与他人协作的基础之上的,体现在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成功。为了提高集体的竞争能力,组内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调动,集体的竞争促进了小组内部的协作。

  五、在研究与创造中学习

  著名科学家李远哲指出:"研究是自学的好方法,中学、高中及大学生都应该进行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生习惯于被动地从老师那里接受知识,认为老师讲的、书上说的都已成定论,都是对的,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去发明,进行科学研究、创造的意识不强。

  在研究中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专家的指导下,以研究课题组成课题小组,提出问题,确定研究题目,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开展调查研究,对一些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最后提交课题论文和调查报告。在研究中学习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探索个别化的学习模式,为学生独立思考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该课程要求学生必须自己独立研究并提交最终研究报告。课题研究学习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在研究中学习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研究题目的确定:研究课题由师生共同确立,学生根据专门的教改小组确定的该课程若干单元的教学要求和研究方向,自主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题目。教师依据学生们的选题,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验设备、录像、幻灯片,聘请有关专家开办讲座 或带领学生到野外考察、参观,为学生演示收集信息资料与信息的方式、途径(如:与专家面谈、查阅图书资料、使用电脑或网络等),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必要的学习方法与技能,帮助学生明确和加深对自己所选题目的理解,鼓励学生们自己动手,自主学习,并学会自主承担风险和责任,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2)收集资料,制定研究计划:根据研究题目的要求,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自己的研究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用什么方式、途径来收集资料;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掌握那些相关知识。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锻炼。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一般要求掌握以下的知识,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会查阅书籍、报纸、期刊、及文献索引;能观看录像、幻灯片、电视节目、研究、与人交流、向他人请教、与专家或被调查者面谈等技能;能设计实验或制造仿真模型;会进行实地考察或试验。这一过程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环节,尽管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但多数学生对这个过程的感触最深,体会与收获也最大。(3)分析资料,实施研究计划: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收集到的资料、信息与数据等综合分类处理、提取有用的内容,集中力量学习、理解、消化吸收。必要时修改或调整研究计划。这是学生进行真正有目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性智力开发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教师可点拨探索思路。(4)研究报告的撰写:课程的最后阶段要求学生们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并以口头报告、个人主页、图表、专栏、实验等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研究结果。研究报告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进程、研究结论、自我总结及参考书目与索引等几部分。教师在这个阶段主要指导审阅论文。

  通过在研究中学习,学习者最终应学会"五自",即自己定研究课题,自己制定研究方案并具体实施,自己请指导教师,自己筹措或申请经费,自己写论文和答辩。这实际上就是指要学会自主研究,提高研究能力,最终能产生出创造性的成果。

  在研究中学会创造,在创造中学会学习。

  人类历史就是人类创造世界的历史。创造并不神秘。创造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每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具有各自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作为大学生,要学会在创造中学习,必须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解放思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迷信权威等等都是创造性学习的严重障碍;二是要掌握创造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创造性学习提供理论指导;三是把创造性的原理运用于学习活动、实践活动中,把创造性的知识转化为创造性的能力,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六、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当今信息技术综合和趋同的时代,随着电子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全球知识网的建立,"基于资源的学习"日趋成熟。

  基于资源的学习,简言之就是学生借助与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作用来开展学习。资源包括一切有助于个人有效学习的因素,包括信息、人员、教材、设备、技术和环境。在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而不仅仅是传统教学的附加物。基于资源的学习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实现传统的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是问题的设计者和解答者,教师主宰着学生的学习,学生被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地学习。而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则不然,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研究者,学习资源成了学生和认知工具,学生采取负责的行为,主动地探求知识,根据个人的情况设计、安排学习的内容、方式和时间,及时调整学习进程,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学习资源成为学生主动猎取的认知对象,成为学生用来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数据处理及思想表达的学习手段,成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既可分散独立学习,也可组成小组协作学习,进行调查、实验、资料搜集和发表意见等,互相交流心得、商讨问题。通过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学生的信息素养将会得到较大的提高,逐渐成为自主的、独立的、终身的学习者。

  七、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学习有法,但学无定法,由于学习主体、学习对象、学习的手段和条件等不尽相同,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就不会完全相同,运用时有自己的风格,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这个意思。世界上不存在对任何人、任何情况都适用的所谓"最佳"学习方法,学习贵在得法。我们在借鉴他人成功的学习方法时,不能生搬硬套或拘泥于一法,一定要遵循学习规律,善于结合自己的特点,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努力寻求、创造适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根据学习主体选用学习方法

  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者,因每个时期的学习要求不同,学习者的原有基础不同,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会有很大不同。例如,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就有很大的差异,中小学生自学少、解决实际问题较少,而大学生以自学为主,学习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校学生与成人的学习也有很大不同。成人学习者在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已成熟,且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在学习上有主见,往往以任务、问题为中心,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相互切磋、研讨,主动地获取知识、技能。

  另外,每个学习者自身的能力、个性、性别等条件不同,所选用的学习方法也是有区别的。例如,不同的学习者其能力的水平、类型有差异,智力中等与智力优异学习者所选用的学习方法就不同。习惯于抽象逻辑思维的人擅长应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一类的学习方法,而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人则擅长应用观察、操作、想象、记忆一类的学习方法。再譬如,一般来说,女生的机械记忆、形象记忆强,就应扬长补短,锻炼和培养理解记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发挥认真、细心特点的同时,要克服自卑、胆小的弱点。

  学习活动是个体的活动,学习者应正确认识自己学习的个性品质,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个性化程度和学习效率。例如,记忆力好的学习者要充分利用记忆力进行多记、多背;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习者就应多说。外向性格的人交往能力强,但情绪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不容易一个人静下心来学习,这种类型的人就适合在集体中学习,并努力培养学习的计划性,加强自我监督。而内向性格的人善于思考,不为情绪所动,但有因循守旧的倾向,这种类型的人适合于单独学习,但应注意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学会合作学习。此外,百灵鸟型和猫头鹰型,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沉思型和冲动型等不同类型的学习者都应根据各自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

  2、根据学习对象选用学习方法

  不同类型的学习对学习方法选择的制约性是不同的,要根据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行为规范学习等不同类型的学习以及不同学科特点选择学习方法。例如,知识的学习宜用理解法、概括法等;技能的学习宜用模仿法、训练法、总结法等;行为规范的学习宜用内省法、榜样法、实践法等。不同学科各有特点,学习方法也各异。例如,文科的学习富于弹性、偏重于理解,学生可以灵活安排学习,较多地自学、看参考书,要着重掌握材料和基本观点,同时要注重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的积累,参与各种社会实践,观察各种社会现象,开展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理科的学习逻辑性很强,学习一环扣一环,缺少一环,就连接不上,自学应与教师的讲课同步,要着重培养数理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包括实验、操作、运算、制图等)。

  学习者还应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选用学习方法。一方面,根据教学进度的安排,多学科齐头并进,交叉学习,或有重点,兼顾全局地学习;另一方面,又要按照自学要求,采取计划学习方法,把学习方法和个人要求结合起来。

  此外,学习者还需根据教材的深浅难易选用学习方法。

  3、根据学习手段、学习环境、学习条件选用学习方法

  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卫星通讯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学习者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远程实时交互网络,随时、随地以任何方式进行学习,获取知识和信息。在这种条件下,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习者可从大量烦琐的机械学习中解脱出来,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就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既要进行个别化学习,还要学会与不同的人进行协作学习,而且必须创造新的学习方法来适应时代的变化。

  教学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艺术,因此,教师的教学永远不可能被计算机教学所取代。不同的教师个性、经历、思维方式、所教学科各不相同,在教学上各有特点。所以,学习者应善于根据教师的特点与个性,找到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大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必须配合运用各种方法,为顺利发展学习能力创造良好条件。当然,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应当适度,应有所取舍,以免使学习成为不断变化方法的万花筒,分散学习的注意力。也就是说,在选择多种方法的最佳配合时,要经过深思熟虑,做到有根有据。

  总之,学习方法的认识和掌握有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成不变。人类对方法的认识、总结、掌握,就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对学习方法的应用要灵活,要有机结合,自成一体,不能刻板行事。

  大学生学习方法二

  对于学习数学分析这一门学科,我们应首先调整好心态,不要认为这是一门很难的课,实际上,这门课并不是很困难,只要掌握学习要点及方法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当然要想真正的学好这门学科就得培养自己的兴趣,这样才会有动力积极地去学习,探索。

  以下是我个人对于大一上半学期数分学习的经验与心得,仅供参考。

  一.重点内容

  大一上学期的重点有极限、函数的连续性、导数、微分、微分中值定理、泰勒公式、积分,其中极限、函数的连续性、导数这些是基础,为后面的服务。个人来说,觉得微分中值定理以及泰勒公式较为难学,需要多花精力去学。

  这一学期的课程虽然比较多,但可以发现前面很多都是高中学过的知识,刚开始学会感到比较轻松,后面的内容就开始逐渐加深,不过有了之前的一些过度不会觉得难以下手。

  二.学习方法

  首先最重要的肯定是上课认真听讲且记笔记,数分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基本都是这一节的重点以及注意点,且很多是不按照课本顺序来上的,而且内容上也有很大的联系,所以上课一定得认真,不能打瞌睡开小差,不然课后想弥补自习也难以达到效果。课后作业也要准时准确的完成,可以检验这节课的听课效率,而且平时作业是关系到期末总评的,质量要高。

  然后是刷题,个人不推崇大量刷题,那样只会降低你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与积极性,得不偿失。当然刷题也是需zk168.com.cn要的,尤其是考试前,当然具体的量就按个人而定了。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积极提问,上课没听懂或者作业不会做要及时请教老师,因为大学不同于高中,老师时刻都在,大学老师下了课就走了,想问问题就得等到答疑时间(具体由老师定),去老师的办公室问,过了时间就没机会了。还有就是大学不像高中老师会反复讲一个内容,安排大量的课时复习,一般上课知识点是不会有重复的,即使有也很少,这时自主复习就尤其重要。

  三.心得体会

  大学学习与高中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自主性,大学不像高中时刻有班主任或者任课老师盯着你强迫你学习,大学基本上是没人来管你的,只要你期末不要挂科,学分达到要求就可以,这个要求不是很高,不需要费很大力气就可以达到,所以刚进大学都会有一种很轻松很自由的感觉,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学习上的轻视与散漫,也容易沉溺于网络。数分这门学科难度还是有的,所以你就必须得花时间去学习,因为课上是没有时间来让你复习的,老师也不会时刻在身边,课后除非你去找老师,否则根本遇不上,所以自主学习占了大学学习很大的一部分,如何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也是大学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当然也不是说要一直学习,但至少得做到劳逸结合。

  四.总结

  一般来说,只要你上课认真听记笔记,课后作业认真完成,课余抽时间复习以及刷一定量的题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大学生学习方法三

  一、引言

  关于学习方法,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却又是一个常谈常新、百谈不厌的问题。对在坐的各位尤其是对刚跨进大学校门的新同学来说,却更是一个有实用意义的题目。

  一个人从母腹中呱呱坠地到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从实践中学,从书本上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的“学习”。然而,由于世界是广大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的精力和生命是有限的,若要每一种知识都须自己从实践中得来,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就人类个体来说,许多知识是从书本上得到的。这种从书本上得到知识的行为,也是学习,这就是狭义的学习。一个人从小学读到中学,又从中学读到大学,十几年的学习历程,基本上就是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的历程。

  同学们获取知识,总是和自己的人生信念息息相关关的。有的人是为了个人的生活和幸福,有的人是为了家乡的繁荣,有的人是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等等。不管是怀着何种目的,但学习终归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特别是当人类社会进入到今天这样高度发达的文明、这样一个信息科技时代时,知识的价值就显得尤其重要,因而学习也就显得尤其重要。不管是个人,还是一个民族,都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没有知识,你就贫困,你就落后,你就挨打。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充满着竞争机制的改革开放的时代,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时代,一个人如果没有扎实的文化知识作后盾,被淘汰的命运是难免的。因为在主观上尽管你有这理想那理想,如果没有知识作翅膀,你的理想就难以腾飞。更何况摆在同学们面前的现实是,不仅仅是你们选择社会,在更大程度上是社会选择你们。所以,你们不仅要有知识,而且要有社会需要的扎实而又丰富的知识。只要你们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你们在这个社会中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这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要获取知识,除了要有健康的体魄、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契而不舍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学习方法。

  二、学习方法及其重要意义

  无论干什么事情,要达到既定目的,都有一个方法问题。你要到达彼岸,但面对的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怎么过?就得解决方法问题。要么涉水过,要么坐船过,要么架桥过,要么坐飞机过,总之,你想要过河,就得选择一种过的方法。学习与过河同理,你想获取丰富而有用的知识,就不能不解决方法问题。

  什么是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就是获取知识的方式或手段。学习,具体来说,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学科,可有不同的方式或手段,就此而言,是无定法的,但概括而言,学是有大家公认的方法的,那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知识的方法或手段,它对每一个学习者都有普遍的意义。

  方法之与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好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拙劣的方法只能是事倍功半。为什么有的人整天埋头于书本,又是读,又是背,又是写,不休息,不娱乐,态度十分认真,毅力十分顽强,意志也十分坚定,但总是效果不好;而有的人,仅仅是严格遵守作息时间,该学习时学习,该休息时休息,该娱乐时娱乐,看起来,并不十分刻苦,却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呢?除了先天条件和身体素质外,恐怕起主要作用的,是一个方法问题。不要认为花得时间越多,获取的知识就越多,而应当认为,在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前提下,花得时间越多,掌握的知识才越多。

  掌握某类知识或解决某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个人来说,同样的问题,也可以有几个不同的方法,而最可取即在最短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精力却能取得最佳效果的方法,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符合多、快、好、省原则的方法:

  多——获取最多的知识、最大的信息量;

  快——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

  好——掌握的知识扎实、新颖、巩固、有用;

  省——少花精力和物力(包括少费时间)。

  三、大学教育的特点

  上大学,可以说是一个人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无论是在知识结构上,思想修养上,还是处世待人上,审美观念上等各个方面都将产生一个飞跃。一个人从中学到了大学,就等于跨进一个全新的世界。新的环境,新的人物,新的气氛,特别是同中学大不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些都促使你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怎样适应大学生活,特别是怎样学习。

  如果说,在中学我们学到的知识是较为零散、浅显、狭窄、专业性弱的话,那么,在大学,我们掌握知识则要系统、深刻、广博、专业性理论性强;如果说,在中学我们获取知识是以课堂讲授为主,那么在大学,就是以自学为主;如果说,在中学老师讲授的知识仅局限在课本内,那么在大学老师面授时在很大程度上就要突破教材限制:或者对教材内容作以增删调整,或者纯粹讲自己的见解、观点,或者介绍学术界的新观点、新成果等等,总之,大学教材只是参考材料,很少有人将它一字不漏地搬上讲台。所以。在大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都是同中学大异其趣的。我们要想适应大学生活,在短短几年内获取我们有用的知识,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大学学业教育的特点,相应地改变观念和学习方法,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了大学,如果还墨守中学时代的学习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可以说,几年的大学学习,你获得的知识将是寥寥无几的。

  四、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

  在大学猎取知识主要是从书本上。这书本上知识的获取又可分为两条途径:一是老师讲授的,一是自学的。

  (一)听老师讲授 听老师讲授时要做好七个方面:耳到、眼到、手到、脑到、预习、复习、做作业。

  耳到,就是听。要认真仔细地听,全神贯注地听。听老师讲什么内容,用什么语言表达,表达时的思路如何,这后一点尤其重要,正如裴思泰洛齐所言:“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因为实际上,我们要想在短短的几年内掌握所有的知识根本不可能。要掌握某专业、某课程的所有知识,也是不可能的,而可能掌握的则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学习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上大学主要的不是看你掌握了哪些具体的知识,而是看你是否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这方法,就象一把钥匙,一旦得手,就可用它打开知识的宝库,获取无穷无尽的宝藏。老师新颖独特的、开放性的创造性的思路,严密有序、生动活泼、明白流畅的讲述方式,一旦被你学到手,在今后的治学道路上,将终生受用无穷。这正如赞科夫所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眼到,就是看。看老师,看讲台,看黑板,看一切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东西(而不是看天花板、看窗外,左顾右盼)。课堂听讲的“看”,一般来说,主要是看黑板。黑板上写的往往是纲领、难点、重点或是同学们未曾接触过的东西,它能给人以直观印象,这印象很可能深深刻进你的脑海,使你终生难忘,如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符号,一个图形等。此外,看老师讲课时的神态。有些老师的教态端庄、大方、潇洒;有些老师的表情、手势富有感情,恰当地表达了对授课内容的理解,看这些,都很可能给你的人生和学习以有益的启示。

  手到,就是写(记笔记)。记纲领,记要点,记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记有代表性的能帮你理解某个论点的例证。俗话说:“眼里过三遍,不如手里过一遍”,就说的是记笔记的重要作用。“记”虽然重要,但不是把老师讲的一字不漏地记下来。要全记,往往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时间和速度都不允许,而且也无必要如此做。“记”必须有选择,而这种选择,决定于你对课程内容的思考、理解。

  眼到、耳到、手到就是看、听、写,这三者要紧密配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眼、耳、手的紧密配合,完全听命于大脑,是大脑的思考、区辨、理解、选择、想象、联想等活动驱使眼、耳、手并用。

  预习,就是在授课前把所讲的内容仔细捉摸一遍,对难点、重点反复思考,能懂者更好,不懂的记下,带着问题听课。这样听课的好处是,对已懂了的印象更深,容易记住,掌握牢固;对不懂的特意留神,看老师如何讲。有时你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经老师轻轻一点,便会恍然大悟,且理解深刻,甚至还会意外地悟到一些新的东西。

  复习,就是对课堂上所讲内容的再学习。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课后复习十分重要。课堂上听到和记下的东西不一定印象深,也不一定完全懂,有的听懂了,但遇到实际问题又似乎不懂;有的当时就没有听懂,当然,遇到与此有关的问题就更谈不上能解决了。因此,课后趁热打铁,抓紧复习,不仅能使已懂的掌握得更牢固,而且还能使未懂的,经过自己反复思考重新搞懂。

  做作业,是使已学过的东西掌握得更为牢固的最好办法。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上老师讲的似乎都听懂了,但一遇到做作业就又不知从何做起,或者一做就错,或做得似对非对。这是什么原因呢?问题的症结在于:听懂的只是细微末节,或者只是一般问题,那些关键性的实质性的东西并未彻底搞懂。处理这种情况的最好办法是通过做作业重新学习。要能完成作业,就必须对那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搞深搞透,熟练掌握,如果没能学懂,或不熟练,就逼得你非得重新学习不可。这样,为做作业,就必须重新学,重新学的结果是,不懂的懂了,早懂的掌握得更牢固了。可以说,做作业是检验你是否听懂的试金石。

  什么是“学习”?“学习”是求得知识技能的行为。“学”,效也,即模仿;“习”,数飞也,鸟频频飞起,指小鸟反复学飞,引申为“复习”,又引申为“学习”。可见,“习”是对“学”的重复。反复学就是“习”,习本身就是学,只不过是以学为基础又为巩固学的效果而实行的动作。“习”包括复习和作作业,做作业也是复习。

  (二)自学 除了听老师讲授之外,还必须自学。蔡元培说:“在学校……讲堂功课固然要紧;自动学习,随时注意自己发现求学的门径和学问的兴趣,更为要紧。”叶圣陶说:“许多真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绩绝大部分是自学来的,并不是坐在课堂里听来的。”自学是在大学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自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本是教材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但由于时间紧或简单浅显易懂的未曾讲授的内容,必须自学。如不学,便会影响知识的系统化。

  第二、是老师介绍的参考书目以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书刊资料。自学这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对教材内容的丰富、充实、完善、深化,更有助于开拓思路、扩展知识视野。自学就是独立学习。“独立学习能够培养实际的技能技巧,增强个性意识品质,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树立对自己行为的信心。”(巴班斯基)可见,自学不仅能增益学识,还能锤炼人格、精神、品质。自学的好处可谓大矣!

  上了大学,如不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刻苦自学,只把目光盯在教材上,或者只把注意力放在老师讲过的内容上,除此而外,概不涉猎,那就会变得孤陋寡闻,从而使自己获得的东西浅显、狭窄,从而连教材上的以至连老师讲授的内容的理解也不深不透,你学的东西也就不会有多大用场,你的人格、意志也不会得到锤炼。

  五、勤学好问

  勤学,就是抓紧时间,动目,动脑、动手,利用各种条件,通过诸多途径获取知识信息。我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益”等等。当然,这些说法都是比喻,但它却形象地说明了时间的珍贵性。一个人要想获得丰富的知识,如果不充分利用时间,不管他有多聪明的头脑,多宏伟的理想和计划,设计了多好的方法,最后他得到的肯定寥寥无几或一无所获。所以。“勤”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古人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勤学”主要包括下面几点:

  一曰“勤读”。对专业教科书和相关书籍、资料要不止一次地读,反反复复地读,不能只看一次,就束之高阁。

  二曰“勤思”。读时一时不能理解的,要反复思考,也可以找一些介绍有关基础知识的书来看看,边思边学,直至恍然大悟。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就是“思”的重要性以及“思”与“学”的辩证关系。

  三曰“勤查”。看不懂或有疑难或拿不准时,就查阅各种工具书或参考书,如字典、辞典、其他资料等。

  四曰“勤记”。特别是对基础知识要勤记,包括脑记和手记。对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等经常用到的知识要牢牢记在心里,这样,用起来就方便,并得心应手。有些重要东西,一时难以背下来,不妨把它记在本子上,以便用时查找,用得次数多了,也就记下来了。记的东西越多,用起来越方便,越容易理解新东西,从而也就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文系的学生应加强“背”功,背诗、背散文、背小说中精彩的片段、背具有独到之处的论述等等。大学几年之后,脑子里没有几百首诗、一二百篇著名散文等,就算不得中文系的学生。

  上述四“勤”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时间。如果你把时间花在打台球、看电影、逛马路,谝闲传等方面,你就没有时间在作学问上“勤”了。

  “学问,学问,既学又问。”“问”是获取知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没有“问”,有些疑难问题就永远得不到答案,就会孤陋寡闻。要不耻下问,问老师,问同学,问内行。当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查找有关资料而不能时,就必须去问。有些同学,本有疑问而不愿问,怕丢人,怕别人笑话,这些全要不得。有些人提不出问题,是他一切都懂吗?恰恰相反,是什么都不懂。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你连基本的东西都不懂,你不学,不思考,怎么会提出新问题呢?所以,只有勤学,才能提出问题,只有思考,才能产生疑问,不学不思,“问”无由出矣!要想治学,“学”、“问”二字是缺一不可的。

  六、几种读书法

  “读书之法,大有讲究。读之得法,便愈读愈活,愈读愈明,乃至融会贯通,化书本知识为巨大的创造能力。反之,则愈读愈僵,愈读愈昏,充其量不过是书呆子。”(赵耀民)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读书法。

  (一)“筛选”读书法(选择读书法)

  数学上有筛选法,应用科学上有优选法,读书方法上是否也有筛选法呢?回答是肯定的。

  读书要筛选,这并非标新立异,是因为:

  第一,世上书籍浩如烟海,特别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全世界一年的出版物相当于中国过去三千年的全部著作。再如,我国古代的汉朝,仅六艺之类的书共596家,12269卷;到清朝,仅一部《四库全书》就有经、史、子、集四大类,3470种,79018卷,一个人一生要读完它,已经很困难;到近代,仅化学这一门学科,每年发表的论文就有40多万篇,每天读一篇,也得一千一百年!而文学作品也就更加多得不计其数了。一个人不要说读百科之书是不可能的,就是读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书,也读不胜读啊!

  第二、各种书籍的价值各不相同,不管什么书都泛泛而读,未必会有收益。如果无中心无目标,不筛选,见啥读啥,就会“如堕五里雾中”,结果是茫然无所知。

  第三、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一样,都不可或缺;但不可或缺并不意味着多多益善。在日常饮食中,大家都明白吃多了会撑破肠胃,同样,面对白纸黑字时,也不能贪得无厌。对于精神食粮,不分良莠,过量摄纳,一时难以消化,也会败坏求知者的胃口,甚至会毒害人们的心灵。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不同的地层埋藏着远古时代的不同生物,同样,图书馆书架上汗牛充栋,成排的书籍里藏有前人的错误和谬论。坏书是精神的毒药,会毁灭人的心智。人们总是阅读新的作品,而不阅读流芳百世的杰作,作家们把笔触局限在他们那个时代一些流行观念的狭小范围里,我们的时代在这个泥坑里陷得越来越深了。”正是基于这种深沉的忧虑,叔本华提出了阅读的“节制”问题。题旨说:“阅读若能有所节制,乃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节制”阅读的具体办法是“筛选”、“精选”。

  所谓筛选,就是分清什么是必读书,什么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什么是不必读的书。培根说:“有的知识只要浅尝即可。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即可。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研究,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读其中一部分即可,有的书只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读。”

  到了大学阶段,专业方向基本确定,根据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每一门专业知识,都有一系列必读书籍可作参考。除此之外,要想深入本专业的某一专题,就得依靠教师指点,自己不断探索。

  筛选读书法,首先是选择好必读书。就中文专业来说必读书无疑是教材和其他配套材料及与本专业有紧密联系的文学、语言学等书籍。其次是博中取尖,就是精选,精选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精选“那些站在人类之巅的人们的著作”;要读最上乘的书,而不在二三流书籍上打消耗战,对那些流行一时的时髦读物最好不读。诚然,读书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过,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是可以长躯直进的。如一个追求在散文创作方面有所创新的人,只要文字关一过,就宜精读古代散文家如苏、柳、韩等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反复吟诵近人、今人鲁迅、林语堂、杨朔、秦牧、刘白羽等人的作品。再次,是在应该阅读的书中筛选——即使在必读书中,也有高下之分。一本有用的书,也并非句句是良言,这就要看你的眼力能否做到正确选择。

  (二)“从是看非”读书法

  “从是看非”读书法就是读书时,要懂得书本的局限性,看出书中的错误之处。“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人的认识水平的记录,因此难免带有认识的局限性。瑕瑜互杂,正误互见是书中常见的现象。如我们的教科书,按理说是学术界已有定论的东西,但也常常有错误之处。即使是名人、权威的论著,也不见得毫无差错。有个18岁的青年学生从小就养成“从来不抱‘尽信书’的态度,而是努力找岔子”。他在读郭沫若的著作时,竟找出了30多处较大的差错,郭老深为感动,写信给他说:“关于我的旧作,你看得那么仔细,使我惊讶。你所指出的一些错误,我将接受你的意见照改。”可见,“找岔子”就是读书生活中“从是看非”的境界。当然要能进入这种境界,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深入思考是不可能达到的。

  “从是看非”读书法实际上是一种“积极读书”法,就是用挑剔的眼光、批判的眼光、怀疑的眼光、纠正的眼光、评价的眼光去读书。

  “在消极阅读时,我们好象完全屈从于作者的意志,既不批判,甚至也不作明确的评价。我们只是简单地感受他的思想、感情、艺术形象;暂时和他的个性融合在一起,用他的眼光看一切,沉浸在他的感受之中。我们生活在作者所描述的世界里,暂时忘掉自己,忘掉自我本身。……在积极阅读时则相反,我们总是从‘自我’出发,评价作者的思想,有的赞成,有的进行批判,按照自己的观点反复进行研究并作出结论等等。这里最典型的情况就是阅读与自己观点相反的文章。”([苏]波瓦尔宁)

  (三)“计划”读书法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读书亦然,应事先有个计划。恩格斯在谈学习问题时曾说过:无计划的学习简直是荒唐。列宁也多次指出:无计划的阅读是没有多大益处的。科学越向前发展,就越具系统性。而系统地掌握一门科学,就必须按照一定的计划读书,使学习具有阶段性和系统性。有的人读书时拿起什么看什么,读到哪里算哪里,常常产生“老虎吃天,无处下爪”之感,结果收获甚少,即使有所得,也是鸡零狗碎,不成系统,主要原因,就是读书无计划。

  怎样制定读书计划呢?

  首先要有长期打算。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爱好和工作性质选定一个较长远的学习内容和研究目标。马克思用了40年时间钻研政治经济学,是为完成他的巨著《资本论》,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恩格斯经过几十年学习,掌握了25种外语,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马克思主义,更有效地战斗。无长远目标的学习计划是价值不大的计划,是不能帮助你系统地掌握知识的。

  其次要有短期安排。在落实长期计划时,要作出具体的短期安排。比如,中文专业的学生在校几年,首先要计划在这段时间内根据自己的专业性质系统地读哪些文学书,哪些语言学书,那些作品书,哪些理论书,然后再根据每学年的课程安排,配合教学内容该读哪些书,再然后,根据每学期,每月,每周,每日的情况安排读书。由此循序渐进,把连续性和阶段性科学地结合起来,长期坚持下去,就可达到目标,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

  落实读书计划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做到坚持不懈。因故耽误了,一定要弥补回来,切不可学学停停,使学习链条脱节。

  (四)“寻找精英”读书法

  一本书的精英之处,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和要害。所谓“记事者必提真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就是强调读书时掌握精英的方法和重要性。读书如不掌握书中要领,探索不出其主旨,就谈不上读懂和读好。

  那么读书时如何提要钩玄,找出精英呢?宋代理学家陆九渊诗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养功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这就是说,读书通常要慢而透彻,不要急于求成,要有耐心。碰到难懂之处,权且先放过去,等读完全章后再回头读,这时,可能就不感到难懂,而容易理解了。特别是发现书中自己需要的东西、重要之处,要立即抓住,切不可放过,并要用心去思量。这就是提倡积极地思索式的阅读。南宋陈善则更强调:“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他强调读书要既能钻得进,又能出得来,这必须有个“疑”字贯穿其间。“疑”正是要用心去思索。陶渊明曾说过:“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会意”就是领会精神。这实在是读书之要妙!由此可见,只有站在思索的高度来总览全书内容,这样才能“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渐渐向里,剥到精英之处。

  阅读中思索的方法多种多样。因书而异。论说性文章,一般开头提出论点,可以思索作者会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证,怎样用论据说明或反驳?如果最后得出结论,则可回头看看这个问题是如何提出的,又是怎样分析和得出这些结论的?这种方法会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掌握其精神实质,还能加深记忆。

  另一种方法是“边读边想”。如果是情节十分吸引人的文学作品,也不一定一口气读完就好,特别是读到高潮之处,要来个合卷悬揣,看看自己对内容发展的设想与书中有何不同,这样,才利于自己对文章目的的体验,利于深刻领会其旨意,使自己在与书本处理的比较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还有一种方法是“勤回头”。每阅读一章一节,或者全书读完后,认真回忆,在自己头脑中清理脉络,再现梗概,突出要点,达到全面领会精神的目的。

  “读书寻找精英处”,不仅是指能找出书中本有的精英,而且还指能读出书上没有的精英。大诗人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俄国剧作家、诗人克尼雅日宁说过:“读书有三种方法:一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读而不懂”是最差境界;“既读也懂”是达到最佳境界的必由之路,但还不是最佳境界。如果仅仅读懂,最多只能算是一个保存了若干资料的活动书橱。读书的最佳境界是“能看到纸的背面”,“懂得书上没有的东西。”就是从明看出暗,从静看出动,从是看出非。要进入最佳境界,必须勤思,“书上所没有的东西”唯有通过勤思才能得到。勤思者总是边读边思。或是读完一节一章一本后“掩卷深思”,瞻前顾后,左思右想:想想书上的言外意,弦外音;想想书上的知识与“左邻右舍”的关系;想想书上的话是有理,无理还是似是而非的歪理,并把一闪而过的思想火花及时记下来,作为进一步思考的依据。所以,读书找精英的要诀是“思”。朱熹说:“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鲁迅先生也总是“静静地读书,默默地思考。”(徐广平语)

  一本书上写的全是你熟悉的东西,对你来说,就无多大价值;如果有一部分是初次遇到的东西,那就是有部分价值;如果内容是全新的,你从未接触过的,那这本书就是一个“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将得到极大的好处。一本书哪怕只有一句新颖独到、不同凡响的见解,都要紧紧抓住,只要举一反三,就能得到新的启示。这就是读书得“精英”,读书“得意”。

  (五)“吃透一本”读书法

  数学家华罗庚说:“在同类书中,你只要攻读一本,其余的在看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部分我已十分明白了,那部分实际和第一本上讲的完全一样,其实真正新的、需要学的东西就剩下那么一点点,读起来就必然快多了。”这就叫做“吃透一本”。

  采用“吃透一本”读书法,我的感受是:

  第一步,要选准这本书。要“吃透”的这本书必须是同类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即书的/内容必须是绝大多数人认为具有真理性的,无论是理论(原理)、概念、知识,还是方法等,都是最基本且较为全面的。

  第二步,逐字逐句研读这本书,该记的记,该抄的抄,彻底弄懂书中的基本东西。不仅要搞清各个章节中的要点,透彻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及内在联系,而且要掌握住作者的正确思路、方法和体系。这样一来,关于这门知识的主心骨就在你脑中形成了。这犹如一棵树,先有了根和本,然后就可以生出繁枝密叶来。在大学,我们所用的教科书基本上是在这门知识中有定论的,最基本的原理都具备了,所以,吃透了各本教材以后看其他书就有了基础和主心骨,再进一步钻研扩展,就可牢固地掌握这门知识了。只要透彻理解,掌握了最基本的东西,才能灵活运用这些东西,进而,从这些东西中生发出新意,这就算有了创造。正如清代梁章钜所言:“读书……须用‘熟读一部书’之法。不拘大书小书,能将这部烂熟,字字解得道理透明,”诸家书“俱能辨其是非高下。此一部便是根,可以触悟他书。如交朋友,全无亲疏厚薄,便不得一友之助。领兵须有几百亲丁死士;交友必有一二意气肝胆,便此外皆可得用。何也?我所亲者又有所亲,因类相感,无不透彻。”

  此外,还有个性读书法,比较读书法,想象读书法,自问读书法,讨论读书法等等。读书之法,多如牛毛,可以说,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读书法。凡是能使自己取得最佳效果的方法,就是你的最佳读书法。一切方法,都在于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

  古人云:“开卷有益”,但我们提倡“开有益卷”,即选读要分好歹,读得多少要适量,读书应讲究方法,否则,会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同学们,你们上了大学,并不等于端上了铁饭碗,并不等走进了生活的保险柜。在我国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的时代,需要的是真才实学,而不是一纸文凭。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本领,社会才可能选择你们。因此,千万不要浪费这大好时光,趁着青春年华,努力为你们的人生奠定基础。你们要想在学业上获得成功,就必须按照爱因斯坦的公式去做:

  成功 == 艰苦的劳动 + 正确的方法 + 少说空话。

  还必须每日以毕达哥拉斯的话督促检查自己:“早晨醒来时,问一问自己:‘我应当做些什么?’晚上睡觉前,问一问自己:‘我做了些什么?’”

  如果你年轻时不栽种知识,那么,你年老时就不会给人阴凉!

  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用最好的学习方法,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祝愿每一个同学都学有所成!

26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