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心得 >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16篇

时间: 跃瀚 心得

因此,作为炎黄子孙的大家,应该传递灿烂的中华文化,守卫大家的文化家园。从这一刻起,大家不要沉醉于那些糜烂的情爱歌词,不要依恋于乱竹丝耳,踏上文化的故土,让余秋雨告诉大家他的“千年一叹”是在叹谁的心坎。让冰心告诉大家,她的“繁星”点缀了谁的世界;让海子告诉大家,“那片海”在春暖花开时润色了谁的眼。

在历史的长河中,掏出一抔闪着光的沙土,细细掏尽。拾出经典,珍贵地收好大家的祖先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继承与发展后再传递给下一代,让中华文化在大家的守卫下闪烁其迷人的光芒。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自豪。中华节日文化则是一曲唱不尽的民乐,品不透的茶茗。新春佳节,寄寓于合家团圆;清明节,着意缅怀故者,抚慰亡灵;端午之晨,龙舟竞发,唱尽胸中豪情。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承载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

欢度传统佳节,是中华儿女在用最自豪的方式传递、守卫着瑰丽多彩的中华节日文化,皆因中华节日文化乃是联系血脉骨肉之情的纽带。来吧!让大家浸足于清泉,沐臂于月光,听古代圣贤佳人在耳边低声吟唱,享受民族风俗,浴心波涛,感受今朝人生美满幸福无比。这就是欢度传统佳节,传递、守卫中华文化过程中萌发的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与神清气爽啊!

与此同时,大家更应该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因为,保护文化遗产,才能向世人标识大家古老东方的命脉所在,让绚烂的东方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给大家的子孙。

传递、守卫中华文化,是让经典文化的光芒在历史长河亘古不息,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萌发源泉,是向世人展示古老东方的命脉所在的标识。因此,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将中华文化的传递与保卫视为己任,守卫大家的文化家园。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篇2】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大家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大家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大家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李商隐有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小学生作文乃至不少报刊杂志中,这句话被用来赞颂人民教师的无私奉献。赞美教师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铺天盖地的频繁使用在学生心中埋下根深蒂固的观念:李商隐的这句诗只能被用来歌颂教师。殊不知原诗的意境与教师风马牛不相及,“春蚕”一句紧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含一语双关之意,丝与思谐音,表达着诗人对心上人的思念,而蜡炬的意象与人流泪相似,传递出诗人因思念而心力交瘁的状态。因此,这一句的最正确用法是形容思念,与原诗最为贴切。中学生写牵挂亲人,怀念故土的文章时皆可借用此诗句,事实情况却是鲜有出现,可见以讹传讹地误解古语抑制了年轻作者的发挥。

凡事有利必有弊,在古人思想中优秀的固然比比皆是,思想糟粕亦不少,人们如果不假思索地乱用,无异于让古人的谬误与自己的歪理叠加,错上加错。儒家思想中有“三纲五常”,其中“五常”为仁、义、礼、智、信,属于中华传统优良品质,值得大家代代相传。相比之下,“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由于时代的局限,在自由民主的今天则显得格格不入。在小部分家庭中,大男子主义的丈夫一心要凌驾于妻子之上,自恃为一家之主,处处专制独裁,美其名曰遵循中华传统的纲常之道,结果往往是导致妻子不堪重负,情感破裂。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的一文中说:“一个没有伟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而一个有了伟大人物却不知用正确的方法去敬畏去纪念去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我想改用这句话煞尾:“一个没有悠久文化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而一个有了悠久文化却不知用正确的方法去珍惜去传承去发扬的民族,也是一个没有活力的民族。”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篇3】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大家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大家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大家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大家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大家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仅此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大家老祖先留给大家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大家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大家要尽全力把大家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你还等什么?快行动吧!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篇4】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看书,听别人讲故事,走亲访友,我耳闻目睹了许多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而经过今年学习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本资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认为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这说明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摒弃与不屑。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得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把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太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就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承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文化发扬光大。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以为荣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是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作为小学生,我们现在是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十年后或二十年后我们就成为了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承祖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在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交往中,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传统礼仪文化,了解祖国传统礼仪文化,学习祖国传统礼仪文化。做一个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使者。为弘扬祖国精神而努力奋斗。让祖国文化永远传播。发扬光大。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篇5】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七夕节。….

在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我最喜欢的,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夏历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它也被称为阴历,也被称为“新年”和“新年”。每年新年,街道上都挂满了红灯笼和彩旗。购物中心挤满了人,每个家庭都张贴对联,这可能是活泼的。每个孩子都可以利用这笔钱。孩子们也可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成年人都喜气洋洋。爸爸给我买了很多烟花和鞭炮。晚上,我拿出烟花,下楼和孩子们一起玩。我们玩得很开心。聚会开始时,我不愿意回家。我和家人一起吃水果,愉快地看着聚会。精彩的表演让我们开怀大笑,心想:要是每天都是新年该多好!我也喜欢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李白写了一首关于重阳节的古诗。我是一个孤独的陌生人,在陌生的土地上,每逢节日,我都会更加想念我的家人。想到兄弟们的身体被高抬贵手,还会因为不到我而有一种遗憾。这首诗写得很好。它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是人们赏菊、戴山茱萸、提酒、爬山、畅游的日子。这一天,我和父母准备了一份礼物去看望我的祖父母。我非常高兴,因为我知道尊重老人和爱年轻人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元宵节”也让我难忘。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春节过后,人们都会庆祝元宵节,这是一个传统的中国节日。这一天,我们还放了很多烟花,吃了汤圆。全家人都是圆滚滚的。那时,我的心里充满了无比的幸福和快乐。中国的传统节日非常丰富多彩。它们是中国的节日。

这些传统节日也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幸福,所以我们应该记住这些美丽的节日,并永远延续下去。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篇6】

汉字的演变丰富而生动。我们越多地了解她,就能越深地感受到延续在我们血脉中文化的分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只有感知到自己身上的这种分量,才能真正拥有一份自信和气魄。

汉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最灿烂的瑰宝。汉字不是一种僵化的符号,她有生命,有温度,有情有义。大学问家陈寅恪先生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让孩子通过汉字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认为这是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

以汉字“王”字为例进行说明。“王”,一个非常简单但是器宇轩昂、霸气十足的字。我们常说的“王侯将相”“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擒贼先擒王”。那为什么“王”会有这么霸气、这么厉害的含义呢?甲骨文的“王”字像是一把大斧子的样子,上面是斧柄,下面是宽刃,所以,“王”字的原义是大斧。大斧既是劈山开路的工具,也是征战杀戮的兵器,谁掌握大斧,谁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谁就是“王”,这也是祖先以大斧作为权力象征的原因。

到了汉代,大儒董仲舒这样解释“王”字,三横代表天地人,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中间是人,一竖代表贯通,参通天地才能称之为“王”,也就是王是一个把天地人的关系想得特别透彻的人。王的所做所为就是天意。所以,你看历史的更替、文明的演进都藏在文字的变化里。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因。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并不需要刻意去背诵多少多少中国文化的训条。只要真正掌握了汉字,这个文化也就在你心里扎下了根。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篇7】

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小时候学过的一首儿歌:“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粽子香,五包粮,吃了粽子满口香。”端午节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想了解,跟我来看看吧!

其实,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在很久以前,由于战乱死了好多人,屈原听了,想了个办法把国王打败了,并知道国王还会找麻烦,就抱起大石头,跳到江中自尽了。人们怕鱼虾来吃屈原的尸体,就把米饭包到竹叶里,扔到河里,并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粽子,并小心地放到江中。直到现在,人们一直传承这个习俗。

看!中国的传统文化——端午节丰富多彩吧!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篇8】

当时间的沙漏漏出最后一粒沙子时,黄金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珠经过最后的时刻,珍珠的颜色会是那么耀眼。当养分在体内积累六年,毛竹的生命力才会如此旺盛。

正是因为历史的洗礼,华夏之女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才在漫长的历史中诞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使命。素材中提到的歌手的经历,是因为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在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知道七夕节的人却越来越少。对于祖先留下的很多传统节日,我们很多人几乎都是落后的。这不是一种对外物的崇拜吗?这是我们一直在说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人在给我们做榜样。他们可以坚持自己的信仰,鼓励人们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著名学者马寅初吗?他积极倡导我们青少年应该更多地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世界在多元化,但我们的传统中化文化不能丢!所以,我们有没有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否会被其他文化所取代?答案取决于我们的行动。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持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和传承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回忆往事,如果不是司马迁的苦心经营,怎么会有《史记》警察的传人,如果不是李时珍的涉山涉水,怎么会有《本草纲目》的福报。要不是曹雪芹的五易稿,怎么会有《石头记》的悲哀和眼泪?看看过去和现在,谁苦心研究了十几年,终于让两位明星成为?谁奋斗了十八年,最后获得金牌?是钱学森!是申雪和赵宏博。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性,也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不倦性。正是因为继承和传播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他们才能如此坚定和执着。

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我们像一根小火柴,却依然可以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我们像一片绿叶,却可以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我们坐船,但还是能惊扰一片大海。

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的支撑,是我们成功的基石。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篇9】

陇原明珠灵台县,鹑觚传奇美名扬。

我的家乡在陇原东部的邵寨镇,这里物华天宝,四季分明,景色多变,山美水美人更美。

春与如丝,催醒万物,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好奇东瞧瞧西望望,给大地镀上了神奇的色彩,真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绝胜烟柳满皇都。”桃花红梨花白,树树新绿惹人醉。

夏日炎炎似火烧,雷声隆隆雨就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气候温润,草木茂盛,花盛开,柳成荫,处处馨香惹人醉。

秋风携手落叶舞,果实累累换金装。红彤彤的的是柿子,黄澄澄的是香梨,苹果家族人丁旺,笑满山川香满原,谷子点头把手招,黄豆咧嘴哈哈笑,欢迎你来邵寨游一游。

雪花飘飘冬来到,银装素裹处处娇。真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原驰蜡象。落光了叶子的树上挂满了金灿灿亮晶晶的银条儿,而松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阳光出来了,北风过处,雪沫儿随风飘落,五光十色,犹如一道道彩虹从天而降,恍若仙境,美不胜收。

美山美水毓美人,惠德惠心代代传。文王画画卦山,千古美名传,东汉滚龙寺,传奇说不完,鹑鸟立觚杯,灵气动天地

华夏文明传千古,美丽灵台更辉煌,携手共建文明县,齐心协力向前看!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篇10】

今天又是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了,我们来到了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大足石刻。下车后,我们穿上了老师为我们准备的四种颜色不一的古代服装。总体分为白色、蓝色、黑色、红色四种颜色,我们班的女生穿了白色的服装,男生穿了蓝色的衣服。接着,我们就向大足石刻前进。

走进大足石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浓雾朦胧的景色,接着迎面扑来的是一阵凉爽的风,最后再吸一口气,这感觉就如同吃了一块薄荷味很重,去不至于呛鼻的糖。雾蒙蒙的景色、凉爽的风以及清凉的空气,简直令人心旷神怡、沁人心脾。

接着,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戴上了耳麦。在我们正好奇这个耳麦时,耳麦里想起了老师的声音,老师指引我们来到了一张张桌子前,这不是我们平常用的桌子,桌子上平摆着一张水写字帖,用中性笔写着两个大大的镪铮有力的“人”字,字帖的两旁各放着两卷书。这时,一位老师站在桌子上,拿着话筒,告诉我们第一个环节是:拜孔子。老师教我们扶手,也就是右手在左手前面,放置胸前,手臂打直,向孔子行了三礼后,就是拜老师、老师回敬。然后老师让我们照着字帖上写下“人”字,写完后,便让我们拿起书卷,轻轻翻开,第一眼看见就是“弟子规”三个醒目的大字。老师让大家一起朗读弟子规。这整个过程显得那么庄重、严肃。最后一个项目,也就是最激动人心的环节——点朱砂。吴老师用食指轻轻蘸了一下朱砂盒里的朱砂,随之,食指头上便沾着红色的朱砂,再轻轻点了一下我们的眉心,就这样,每个人的眉心上都冒出了一个红色的小圆点。我们互相望了一下对方,大家都捂着嘴笑了。

接着我们又去体验和听导游讲了一些项目和故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千手观音。当我看见了闻名已久的千手观音,我大吃一惊。古代很多人刻千手观音都没有刻到一千只手,而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是的的确确刻了一千只手。我虽然没有一只手一只手的挨着数,但是这密密麻麻的手,让没有密集恐惧症的人,也会一身鸡皮疙瘩。这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一千只手中都有一个眼睛,而一千只手都拿着不同的法宝。虽然经过多年的风蚀,但是大致模样还是看得清,然而经过专业人员的修复后,千手观音殿变得金碧辉煌,看起来十分宏伟。令人不得不赞叹人类巧夺天工的手艺。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大足石刻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看见了人类的聪明才智,也让我懂得了更多知识、使我受益匪浅,它还让我学会了许多道理,使我受益一生。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篇11】

“家风”是什么意思呢?说实话,我并不十分清楚,所以特意查了一下“家风”的含义——原来,“家风”简单地讲,就是一个家庭或者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的理解是:家风就是每一个家庭把原来他们的好习惯、好思想一代一代往下传。

“尊敬长辈、对人有礼貌”的思想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给我说过。所以,我见了长辈和老师,都会有礼貌的问声好;坐公交车的时候,也会向司机叔叔、阿姨问好;就是和妈妈在路边买菜买水果后,也会和小贩叔叔或者阿姨说声再见。更不要说在家里了,我有好吃的也会忍着肚子里的馋虫,先让爸爸妈妈吃。当然,爸爸妈妈很少舍得吃我的好吃的。

在我的家里,妈妈经常通过给我讲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一些做人的道理。比如“做人要诚实。”记得妈妈给我讲过一个“贝贝熊丛书”里的《实话实说》:小熊哥哥和小熊妹妹不小心打坏了家里的台灯,还向妈妈撒了谎,最后他们认识到错误。讲完这个故事,妈妈就对我说,每个人都有可能做错事,包括小朋友,做了错事及时承认并努力弥补和纠正,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不能撒谎。如果撒谎,别人对你的信任就会像故事里面的花瓶一样,被打碎了,就很难粘起来了。

爸爸妈妈还经常给我说,和别的小朋友相处,要大度,不要斤斤计较,能让别人的就让别人,吃点亏不是坏事。可是我做的并不好,我和小朋友玩的时候,有时候爱和小朋友较真。有一次,班里有个同学,课间玩耍的时候故意把我挤到桌子角上,把我疼坏了,我一生气,又把他挤到了别的桌角上。就这样,我们发生了争执,不欢而散。回到家后,我把这件事情给爸爸妈妈说了,妈妈说:“小朋友闹着玩,你不必当真。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你笑笑走开就算了,不要斤斤计较,大度一点。有句话叫做‘吃亏是福’。”我以后要注意,和小朋友相处的时候,努力做到不斤斤计较,和同学们和睦相处。

“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吃亏是福、谦虚礼让”这些都是好的家风。我想,我们的社会就像一片大森林,每个家庭就像里面的一棵棵树,好家风就是给这些树浇水、施肥、送来阳光,慢慢的这些树就会变得很旺盛。如果每棵树都茁长成长,那整片森林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篇12】

太阳徐徐升起,带着些朦胧的,柔美的光晕,在初醒的万物上点起层层明媚的暖意,罩上人们的眼眸,唤起心中最遥远的记忆。远处,古迹旧楼中的一砖一瓦也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中华文化的印迹正在全国的各个角落熠熠生辉。

依稀地,往昔幼时的家乡模样在眼前浮现:也曾踱步房中努力背诵王之涣的诗句,只因他代表着家乡永恒的骄傲;也曾捧书细阅《西厢记》中的每一情节,只因被这如同家乡诸多纯情一般的爱意所打动;也曾漫步于永乐宫中观赏每个壁画,只因这一描一画间蕴含着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渐渐地,年龄增长了的我,明白了诗句的豪壮情怀,懂得了爱情的可贵质朴,理解了壁画的情节道理。

我知道在我所处的这片土地上拥有着怎样无与伦比的美丽,文化背后所该有的历史与情谊,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涤荡,留下了屹立不倒的优秀与光明。所有被埋藏的秘密,正等待着重见天日的时刻,而每一个人,也应不断发掘未知的美好和感动。我们以往的祖辈父辈,将他们毕生所领悟的道理,攒簇成一个个浅易的文字,记录中华最初的文明,一年年,一代代,文化在堆积,在传承。然而,也有可能会被部分掩埋。

轻抚历史遗留的建筑楼宇,一种与祖辈产生的共鸣微微相应,也许我们每个人身中流淌的一腔血脉,也正与文化流传之河有所相依,我们骨子里的气质与风情,也在天地间回荡。我们因此而自豪,愿以己之力努力传承。

当春风拂起,行走在校园间,不时地看到传统文化的轮廓与影子,细听隐约传来的读书声,也感受到了经典的代代相传。将相和的故事在教室中演绎重现,关羽的侠肝义胆可昭日月,我们在文字中领悟着运城有名文化与精华,怀揣着闪现的过往光影,惦念着与我们生活在同一土地的文人骁将。这一切,即使是在今天,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未尝遗失了它的独特韵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应当秉以对文化的尊重和喜爱,努力地发展传承,使其不断适应当代潮流。

文化长河漫长而悠远,我们每个人也终将成为历史的片段,愿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在中华文化中找寻到自我,使之发扬与流传。愿中华文化长河永不枯竭,在阳光下永远熠熠发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篇13】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国。这个古国,曾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在他们身后留下了一批批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就连许多国际友人都忍不住远渡重洋,一睹这个古国的风采。

但是,随着时代的更新,新世纪的到来。这些传统文化又渐渐被人遗忘了,只有小部分人还追随着她。

不知从何时起,传统文化被人看作了“老土”的代表。人们都开始追求所谓的“时尚”了。在这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大学生。他们去吃饭非要去吃西餐,而不愿去品尝中国美食;他们不去听中国传统戏曲音乐,而非要去听一些怪歌;他们不去参观中国的文化古迹,而不远万里去国外度假……更可悲的是,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开设的外国餐厅比中国餐厅还多。我们可是中国人呀!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时尚”吗?追求时尚是一个年轻人的正常表现。但难道为这些就要与传统“脱节”吗?有的年轻人甚至说出了这样的.话:“那些传统文化太老土了,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一点劲也没有。那不是我们该关注的,关注那些的都是些老人!”我十分不解,难道热爱传统文化就是老土吗?难道非要把自己打扮的怪兮兮才叫时尚吗?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总有一天,这些曾经属于我们的传统就会消失的!

在这里,我们也要感谢一些人。是他们一直在坚持热爱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做着贡献,默默保护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果不是他们,这些文化说不定已经消失了!

你看,那些平凡的老人。在公园一招一式的练着太极拳。随着缓慢的音乐慢慢出手,他们是那样认真、投入。宁静之中又不失坚毅,让人看了也情不自禁的投入其中。这才是中国的传统,柔慢又坚定不也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吗!可为何现在,只有小部分人在追随她?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难道我们真的忍心让她消失吗?

时代在变,生活也在变,人们所追求的事物也在变。这种变化固然是可以的,在生活中添进一些新的元素也是好的。但是我们在追求新事物的过程中也不要忘记旧的,不要忘记我们的传统文化!

让我们在生活中,多关心、多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她能够永远传承下去;让我们的传统能够永生;让我们这个古国的历史在将来看去依旧是一副美丽的画卷;让我们文明古国,传统之国的名声能够保留下去,让文化在新与旧的境界里交融、升华,不要让她中途断裂,成为一座空架!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篇14】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自古以来身上的优秀品质数不胜数。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人们从古至今最为重要的,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应当孝敬父母,做一个好孩子,不能因为自己的任性、淘气而让父母劳累,让父母操心。孝道的楷模,不说远的,孟佩杰带着瘫痪在床的养母上大学,虽不是亲生母亲,虽没有血缘关系,孟佩杰却视养母为亲母,数年来悉心照料,用孝心撑起了一片天。孟佩杰是当今无数人的楷模,是一个好榜样。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依次递进、由内而外的个人品德养成过程,也是每个人实现自身价值,迈向成功的必经之路。由此可见,个人修养是非常重要的。不论在怎样的`环境下,个人品德都体现着你是怎样一个人,带给别人好感,因此交到的好友、知音,岂不乐哉?

美德中所含有的思想品质,同样令人可敬可佩。

“和”,中国人喜欢和平,古往今来,从未见中国向哪个国家发起过侵略战争,现在中国的维和警察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家和万事兴”,家里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多理解,少吵闹,在困难来临时一起面对,正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仁”,被儒家思想确立为最高的道德规范。儒家对仁的理解颇多。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仁”在中国五千年文化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起了重要作用,至今人们心中也保留这一伟大思想。

“义”,人们交朋友,讲究一个“义”字。对朋友要有义气,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朋友遇难时,应肝胆相照,两肋插刀。当朋友受不白之冤时,即使全世界的人都放弃他,你也要相信他,相信他的品格、操守,不轻易否决朋友;当朋友遇到挫折时,应鼓励朋友,安慰朋友,令朋友重拾信心。

“忠”,自古以来,臣忠于君,身为臣子为君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为实现刘备临终嘱托,终日操心国事,为匡扶蜀国政权,呕心沥血,直到临终前,也始终牵挂国事,只有将所有事情托付后,诸葛亮才安心逝去。

中华民族传承了中华美德,使中国人鼎立于天地之间,令人钦佩的中华美德不仅影响着下一代,同时影响着外国人,中华美德无不令外国人惊叹,孔子学院正影响着世界人民。

勿忘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篇15】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并且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言。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篇16】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并且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地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地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地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地农言。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地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地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地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地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地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地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地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地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地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地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地特殊气氛。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地亲人地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地传统节日,是重要地“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地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118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