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2016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2)
石家庄市2016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一、1、C (A、舸gě B、攒cuán D、溯sù)
2、C (A、井—阱 B、贬—砭 奇—其 D、碳—炭 减—简)
3、B(A、顿号要去掉,相邻的两个数字连在一起表约数,中间不用顿号。 C、“流”后的句号应在引号外,且改为逗号。D、括号应接在“黎明”之后,是句内括号。)
4、B 不绝如缕:形容声音细小绵长或者局势危急,不用来形容人流连续不断,此处应为“络绎不绝”。
5、A(B名式杂糅,“造成”与“诱发”保留一个即可。 C、成分残缺,在“短缺”后加“的现状”。 D、搭配不当,“家庭”成为“负资产”不当,应改“成为”为“出现”)
6、C (②③⑧皆为名词做动词)
7、D (A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以为。 B、未来:古义,没有来;今义,将来。 C、所以:古义,表原因;今义,表结果)
8、A
9、选D D项,寝:平息。
10、选D ①讲山涛有器量、卓然不群。③讲山涛处世的老道圆滑。
11、选B A项,“气量狭小、孤高气傲”不合原意。C项,“尽管工作上的我行我素造成了一些失误”不合原意。选人上的失误有晋帝干预的因素,“我行我素”是指山涛在外人非议时所采取的泰然处之的态度。D项,“他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一句不正确。
12、(1)废弃年纪大的而立年纪小的,违背礼制,不吉祥。(涉及)国家安危的大事,一定要依循古制。
(2)一般人不了解内情,认为是山涛凭自己的好恶任意选人。
(3)凡是他所贿赂的人,都要被追究。
附参考译文: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陕西人)。山涛很小就失去父亲,却有器量,卓然不群。他生性喜爱《老子》、《庄子》,常常有意掩盖自己的锋芒,不让人知。他和嵇康、吕安等人很要好,后来又遇到阮籍,就结交成竹林贤士,情投意合。嵇康后来犯了罪,临被杀前,对他儿子嵇绍说:“有山涛在,你就不会成为孤儿了。”山涛年四十,才做了郡主簿。被荐举为孝廉,州里提拔他为河南从事。咸熙初年,山涛被封为相国左长吏。当时因为山涛在故里素负重望,晋帝就叫太子前往拜谒。司马昭把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为嗣,平时也看重司马攸,曾对裴秀说:“大(司马师)开创基业还未完成,我不过是接随其后罢了。所以要立司马攸,将来好归功于兄长,你看如何?”裴秀认为不能这样做,司马昭又问山涛。山涛回答:“废弃年纪大的而立年纪小的,违背礼制,不吉祥。(涉及)国家安危的大事,一定要依循古制。”于是,太子的位置才确定下来。太子亲自去拜谢山涛。羊祜执政时,当时有人想加害裴秀,山涛坚决地保护了他。因此不合朝迁权臣的心意,被外放做了冀州刺史,兼任宁远。山涛两次担任选拔人才的吏部官员有十余年,每有一个职位空缺,他就先拟定几个人,看皇帝意中倾向谁,他再公开启奏,按照皇帝的心意把他所想的作为先考虑的对象。所以有时皇帝所用的人,并不是最佳推荐者,一般人不了解内情,认为是山涛凭自己的好恶任意选人。有人在皇帝面前攻击诬陷山涛,所以皇帝亲手给山涛写信告诫他:“任人唯才,不要因为疏远贫寒而遗漏,天下就能太平了。”山涛依旧我行我素,一年之后,众人的情绪才平息。山涛在朝中任职,正好是后戚专权时期,他不想让杨氏掌权,多次规劝皇帝,皇帝心中也明白,但却不能改正。后来他以年老病重为由多次上表苦苦请求退位,皇帝不准许。皇帝曾到宣武场讲习武事,当时山涛有病,(皇帝)让他乘车跟随。趁此机会他和卢钦谈论用兵之本,认为不应该废除州郡的军备,他的议论很精当。当初,陈郡人袁毅曾做鬲县(治今山东平原北)令,贪污枉法,贿赂公卿,以求得好名声,也送给山涛一百斤丝,山涛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阁子上。后来袁毅恶迹败露,用囚车送他到廷尉治罪,凡是他所贿赂的人,都要被追究。山涛就把丝拿出来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印封完好如初
13、(1)采用拟人化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14、①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②大行不顾细谨
③风萧萧兮易水寒 ④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⑤不可沽名学霸王,人间正道是沧桑
15、①“流水和高山”是文章的缘起,引发了作者的思绪。②“流水和高山”能形象地表现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特点。③“流水和高山”象征莫扎特和贝多芬在音乐上心灵相通。④“流水和高山”形象地表现出莫扎特和贝多芬在音乐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流水”和“高山”这两个比喻的含义。“流水”像莫扎特,“高山”像贝多芬,作者在文中就是从这两方面来谈的。)
16、(1)贝多芬的音乐内涵丰富,风格多样,既有气势雄浑的乐章,也有优美温婉的旋律。(2)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内容上,强调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都是富有诗意的。高度肯定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魅力(或“突出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级能丰富人生感受”。)[(1)句要理解“高山”这一比喻的含义,结合下文语境可以看出这里指的是“音乐”。(2)理解文句在文章中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作答。]
17、相同处:①都在作品中倾诉了对美的理解,倾诉了美妙的真情。②都表现了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能拨动听众的心弦。不同处:①莫扎特的音乐旋律优美,意境丰富;贝多芬的音乐气势磅礴,雄浑苍凉。②莫扎特把忧伤和痛苦隐藏在优美迷人的旋律中;贝多芬则直面痛苦,宣泄出澎湃激情。③莫扎特的音乐让人沉醉,使人平静(或“对生命产生依恋,对生活产生憧憬”);贝多芬的音乐让人激动,促人振奋(或“令人激动,令人坐立不安”)。(两者的不同之处见原文③—⑧段,相同之处见原文第⑩段,归纳概括主要信息即可得出两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18、示例:文章在表现贝多芬的音乐魅力时,借助巧妙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再现了其作品意境。作者写自己听贝多芬音乐时能联想到读杜甫的《望岳》、高耸入云的山峰、倒映着清朗月色的高山湖泊、清澈的山河在幽谷中蜿蜒流淌、洪峰汹涌的峡谷、轰然喷发的火山等等。[还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赏析:①妙用对比,通过与莫扎特的比较突出其音乐魅力;②妙用比喻(通感),形象地表现其音乐魅力;③侧面烘托,借助听众的感受渲染其音乐魅力。答出方法并能具体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9、略
如果在④或⑥后注明联系电话:×××××,也对。
20、广西发生特大交通事故
21、(示例)六十年像一首歌曲 有低音也有高音
乐曲渐趋高潮 史诗还在续写
22、 负 重
我曾为一棵树而感动,一棵普通的榕树却不平凡。
在长江中下游的一座山上,我见到了这棵树,满目葱茏,树冠极大,触地的枝丫又插入地下成为新的根系。我如何来形容它的粗壮呢?枝丫横斜,人已经不能亲近它。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限,用自己的枝干造了一座宫殿,更造就了一种磅
礴浩大的气势。它不能再笔直地向上生长,因为它的树冠太大。可是如此重负却
没有让它低下头颅,它在力之所及的范围内创造了另一番辉煌。
正在我惊叹之时,当地的向导捡起一枚石子,用力向树冠投去。霎时间,鸟儿 的惊叫声此起彼落,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鸟儿从树冠中惊起,我甚至能感觉到鸟儿扑棱翅膀所扇起的风。这棵树竟是这么多鸟儿的家,它在承受自身之重外,还
包容了如此多的鸟儿!
然而我想,这棵树是幸福的,它承受了生命之重,便将生命之美演绎到了极致!
负重的生命是如此有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将意志与生命一起在艰难困苦的磨刀石上打磨,将韧性与心灵一起在挫折痛楚
的火炉中锻造,人生有了厚度和力度,便能够风雨无惧。
巴金老人就是一棵在漆黑的夜中默默承受生命之重的大树。他生在风雨如磐的岁月,社会的黑暗犹如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他的身上,他弯曲的背曲向深重的大地,使他看到了人民所承受的生活之苦。后来,爱尔克的灯光照亮了他的路,他用手中的笔描画出他滴血的心。渐渐地,巴金老人在这重负中直起身来,因为承受着生命之重,就一定要直起身来。他看到了远方美丽的朝霞,也看到了身后文字铺就
的路,《家》《春》《秋》搁在手中,沉甸甸的。
身上有重负,走得会更稳一些;每走一步,身后的脚印也更深一些。或许今天我们会怨恨身上所负的担子太重,有时甚至会因重压和挫折而心力交瘁。然而回
首所走过的路,你就会明白负重带给我们的一切。
生命没有不能承受之重,负重的生命才会更加稳健。
我将那棵榕树的照片放在案头,那巨大的树冠连同盎然的生机久久留在我的心上。
【名师点评】本文最大的特色体现在论述的展开上。从全文的整体构思来看,作者由“树”及“人”,而且以“巴金老人就是一棵在漆黑的夜中默默承受生命之重的大树”的过渡句将这两个论述层次天衣无缝地缝合到一起。在“树”的层面上,当地向导的一枚石子砸出了一番新的天地,巧妙地将“承受自身生命之重”升华至“承受万物生灵之重”,诚可谓石破天惊。在“人”的层面上,作者用“身上有负重,走得会更稳一些;每走一步,身后的脚印也更深一些”这样一个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将“文化名人肩负的社会责任”延展至“芸芸众生身负的人生重荷”,诚可谓别有洞天。文章的结尾恰似一个电影特写,将自然之景定格为生命之美,不仅与开头遥相呼应,而且幻化出诗化人生的美感,余韵袅袅,回味绵长。
看过“石家庄市2016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