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 >

高一语文试题

时间: 如英2 高一语文

  高一语文试题

  A.自刭  脖颈  杀一儆百  美好憧憬

  B.梦魇  衍变  奄奄一息  偃旗息鼓

  C.缔造  孝悌  瓜熟蒂落  递交申请

  D.椒兰  暗礁  一代天骄  骁勇善战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江苏劳特斯集团总裁徐勤虎,一直在捉摸怎么将中国的“五行”之理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中,进一步建成一种全新的商业管理模式。

  B.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出现,“转基因”食品也受到人们的质疑,不过,作为一种新技术的运用,它和“毒牛奶”“地沟油”不可同日而语。

  C.全国数十家网上书城发展炙手可热,据估计,2012年中国大陆图书零售市场将有50%的市场份额被网络书店分食。

  D. 综艺节目的人文化走向必须确立“观众本位”的传播观,即在节目中以人为本,尊重观众,为观众传递文化知识,从而满足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与审美趣味需求。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中国金花李娜克服开局慢热的不利,逆转战胜德国新星科贝尔,终于收获个人赛季第一个单打冠军。

  B. 面对不断上涨的人均工资,城市居民的幸福人数却似乎并没有随之水涨船高,年收入10万元仍是居民休闲的一道门槛。

  C. 灰色权力,是指借助公权力的影响力,通过子女、配偶、亲人或朋友等,在市场中或者暗地里,通过权力的运作对稀缺资源的倒卖、获取,进行资本运作等,以获得巨额利益的权力行为。

  D. 据美国《科学》杂志统计,现在有110种鲨鱼正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界,如果不控制市场对鱼翅的需求,在未来10年内,某些鲨鱼种群将彻底消失,进而导致某些鲨鱼物种整体灭绝。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没有竞争,就不会有高手出现,没有高手的出现,你永远也无法获得突破,归根结底我们需要一些适当的比较,____ ,____ ,____ 。这样一个过程,____ ,但是,____ ,这是一个恒定定律,我们也必须正视它,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①正因为有对比,才会有差距

  ②人往往是在不断地比较中进步的

  ③从理论上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好超越自我的方法

  ④因为有差距,所以你想要追逐,从而缩短距离

  ⑤有作用力必然会有反作用力

  A.②①④③⑤ B③①④⑤② C②④①③⑤ D.③④①⑤②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关木匠传 【明】袁中道

  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予族有佣,病死。佣亦豪族也,啖注佣儿为证,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县官曰:“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明日佣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廷福不识一字,亦不知何者为义侠,然其抱不平,至死不挠,大有男子气。今世士大夫,遇小小利害,即推诿他人,以宽己责,况生死之际乎!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乡人曰:“囚耳,乌足道?”予曰:“士大夫慷慨就义,即呼之曰忠臣,曰义士。惟曰‘囚耳,囚耳’。此所谓真意气也!”

  【注】啖:唆使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 德:感激

  B.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 直:价值

  C.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 度:估计

  D.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竟:竟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知周必诉于官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我为公抱不平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岂以祸及平人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7.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关廷福侠义的一组是( )

  ①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

  ②大怒,持手中斧向之。

  ③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

  ④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

  ⑤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⑥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 ②④⑤ D.②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一个普通木匠路见不平挺身相助,以及自作自当、至死不挠的大丈夫行为。

  B.关廷福持斧相救以解霍氏之困,而霍氏为求自保,欲借饮酒之名不让霍氏离开霍家。

  C.关廷福锄强扶弱的义举感动了县官,他本想借关廷福报复私愤,但关廷福不改供词。

  D.文末批评了当世士大夫见义不为和乡人不明大义,称赞了普通百姓真正的慷慨意气。

  9.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乡人曰:“囚耳,乌足道?”(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该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颜渊问仁。子曰:“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 ,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终期于尽!(《兰亭集序》)

  (4)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 。(《春江花月夜》)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中秋的中国含义

  中秋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已成为当今的一个舆论热点。由中国新闻网、白沙飞翔公益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网络投票活动,签名投票者竟近百万之众,留言万条之多。

  回顾近年来,除了每年一度的央视春节晚会,我们中国的一些传统大节日,中秋、端午、清明、重阳等,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中秋,在忙忙碌碌中,除了一夜之间发现商铺里摆出花样繁多的各色月饼之外,传统中那“夕月”、“团圆”的色彩,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了。淡淡月光下那种中国式的亲情与祝愿,是否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呢?

  其实,就在中国人自己逾行逾远、逐渐过起了“洋节”的同时,世界各地却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中国文化热。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在国外庆祝得有声有色,并且被别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背后反映出来的,也许正是时下我们这个社会在喧嚣中的一丝轻浮。

  所以,在我看来,中秋“申遗”是重要的,但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即提升和改造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格调”。

  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首先得明确这些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本质。中秋文化在我看来,就是“和文化”。不管是民间传说称中秋源于嫦娥奔月,还是民俗专家考证认为周朝先民对月亮的崇拜,演绎的都是一个“和”字。

  无论怎样的心境,“和”都是中秋永恒不变的滋味。中秋的月饼化不开浓浓的乡愁。中秋,为奔忙于事业的人编织了一个借口:再怎么忙,也该回家团聚,家和才能万事兴;中秋,也让游子乡里愁绪飘飞得莫名心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亲人的日子可否和善如昔?如今的中秋,是海峡两岸无数个家庭的不眠之夜,隔着一湾浅浅的海水,诉说祖国和平统一的梦想;中秋,也是游走异国的海外赤子们遥望祖国的时刻……要将传统中秋佳节“升格”,就要改变当前节日商业文化中的落后与庸俗,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当然,中秋佳节并不排斥现代生产方式与商业运作。它们完全可以增添传统节日的时尚元素,让传统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节日更多一些时代色彩。

  其实在这些差距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恢复几项传统活动,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为这些节日申遗,其实就是在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关注的就是“人类文化”,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角度上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文化是世界共享的。建立申报评定机制也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各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日本、韩国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类似民间文化保护法,个中原因正在于此。

  所以,往大里说,世界遗产就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就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化国度所特有的不凡的价值所在,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的身份证。

  中秋的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到今天,我们对历史文化遗存,当然应该怀着一份敬畏,一份呵护。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总第245期》)

  12. 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5分)

  A. 之所以要进行中秋“申遗”活动,是因为中秋节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立足的身份证。

  B. 随着人们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中秋“申遗”等活动将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C. 由于现代生产方式与商业运作,中秋佳节的传统色彩已经荡然无存。

  D. 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在对待中秋节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上,还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积极。

  E. 文化是世界共享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F. 中秋佳节带有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烙印。

  13. 下列对“中秋的中国含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把中秋节与西方的“洋节”区分开来,使之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B.剔除中秋文化中的商业文化,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

  C.通过中秋“申遗”活动,在全社会重塑对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敬畏与呵护之心。

  D.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中秋文化仍应体现我们民族与国家对自身的认同和自豪感。

  14. 作者为什么说中秋等传统中国节日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文中,作者就如何对待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明确提出了哪些具体主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相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一个人的春天

  艾小羊

  咖啡馆里并不常见老先生。

  他来的时候,穿一件浅蓝夹深灰的格子衬衣,深灰西裤,没有系皮带,而是用了深米色的皮质外用背带。衬衣里面一定穿了保暖衣,春寒料峭,大多数人还穿着短风衣。

  老先生的头发已经灰白,没有染,国字脸上有很深的法令纹。他自我介绍姓方,我们便称他为方先生。

  方先生在某个下午轻轻推门而入,接下来的几天,总在午后的三四点钟准时到来。他点一杯蓝山咖啡,不加糖与奶精,手机随意地放在桌上,是很老款的诺基亚,早已下线,却不知他用什么办法保持了它的崭新与清洁。打过几通电话后,会有一两个人来与他碰面,从偶然传来的只言片语,我知道他是一个来出差的生意人。

  咖啡馆优雅宁静的外衣下,有一颗八卦喧嚣的心。大家纷纷好奇一位年长的男人,经历了什么样的半生,才会习惯于在异乡的咖啡馆里谈生意。

  那日,方先生约的人似乎爽约了。他喝完咖啡,百无聊赖地坐在靠窗的桌边。他的手机仅有接打电话功能,他也没有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的习惯。

  咖啡馆的旁边有一所小学,正逢学生下课。家长领着小学生从窗前经过,不时有孩子将脸紧贴在落地窗上,苹果似的小脸蛋挤成了一个比萨饼。

  “有点吵。”我抱歉地说。

  “我喜欢。”方先生笑笑。

  “您一个人出差?”我问。

  “去年冬天,我太太走了。我把本来已经交给儿子的生意接过来。一个人,在家呆不住。尤其……”他顿了一下,深深的法令纹为笑容蒙上了一层阴影,接着说道:“这春天来了。”

  “夫人很漂亮吧?”这样的时候,他一定愿意谈谈与她有关的事。

  “唔,很爱漂亮。”他沉静的眼眸里跃起一丝顽皮的火花,仿佛要故意保留自己的赞美,以免让她太过骄傲。“她每天晚上都问我第二天穿什么,然后熨烫整齐挂在衣帽钩上。有时候我不耐烦,年轻气盛的时候还经常为此吵架。现在,她走了,每晚睡前准备好第二天的衣服倒成了我的习惯。”

  “您是我所见过穿着最优雅的老人。”我想换个话题。

  “她听到要高兴死了,比夸她自己还高兴。”方先生把话题又拉回太太身上。

  得知方先生明天就要离开,我请他吃一块大理石芝士蛋糕,算作饯行。他点了一杯鲜榨西芹汁,说这是一顿健康而完美的晚餐。我转身欲走,他忽然又开口了。“你一定在想,我一个人,为什么还要这样注重保养?因为如果我的生命没有熄灭,她的记忆就不会死亡。”我什么也没有说,想说的话,被一种美好而感伤的情绪紧紧地凝结在喉管。

  那一天晚些时候,我打电话给一位对婚姻持否定态度的朋友,讲了方先生的故事。

  (《中国青年报》 2012年5月8日,有删节)

  16.方先生的“优雅”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17.简析文中画线段落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4分)

  18.说说题目“一个人的春天”的含义。(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广东垃圾村村民回收废品致富

  南方农村报讯(记者黄栋林)在作家余华的小说《兄弟》里,主人公李光头在县政府面前静坐示威时,以捡路人的报纸、瓶罐换钱为生,他便顺势做起了废品生意,搭了茅棚、安了电话、装了电风扇,还嘲笑的工资不如自己雇的临时工。之后,李光头生意越做越大,最终成为大富豪。

  在兴宁市水口镇,“现实版”李光头的故事早已在这里上演。发端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废品回收行业,已成为该镇两成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水口镇的废品回收业是由井下村村民先做起来的。在该村,超过六成人从事过废品回收行业,大部分人靠此发了家,少数村民身家已过千万。

  起步 挑糖箩,创业品尝艰辛

  井下村现有17个村民小组,500多户2600多人,人均不到三分田。改革开放初期,村里便开始有人靠收废品维系生活。

  对于现任井下村支书兼村主任刘金祥来说,1985年第一次跟着大伯收废品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他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那时用扁担挑着两个“糖箩担”,一头是糖,一头是小百货,一边走一边敲打着手中的铁皮,发出“叮叮哆”的响声。小孩听到响声,便会拿着家里的牙膏皮、鸡毛、鸭毛等废品来换糖吃,口中还念着客家童谣:“叮叮哆,叮叮哆,苦瓜焖豆角!”一些老人家则会拿胶鞋底等值钱一点的废品换些针线、皮筋等小百货。

  刘金祥说,第一天收废品就赚了四块钱,这让他很是惊喜。当时,一名乡村教师的月均工资尚不足二十元。

  因其薄本厚利,越来越多的井下村民干起了收废品的行当,脚步也越走越远,近处到兴城、梅县,远则至惠州、东莞。

  井下村民刘志标现在是东莞一家废品回收店的老板,回想起当年在外地做“换糖人”的日子,他感慨良多。“有一年大年三十我还在惠阳收‘三把毛’,看着别人家杀鸡宰鸭,心里很不是滋味。”刘志标所说的“三把毛”是指公鸡鸡冠顶上的毛,用于制作鸡毛掸子,过年时最容易收到。

  创富 抢先机,获取行业高利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井下村的废品回收业进入黄金时期。彼时,以深圳为代表的一批珠三角城市加速发展,住宅、厂房纷纷拔地而起,容纳着全国各地涌来的人潮,而日新月异的城市每天也在产生着数量惊人的废旧物品。此时,以井下村民为代表的兴宁水口人已经在深圳、东莞、惠州一带沿街收废品多年。在开发浪潮中,他们成功抢占了当地物资回收业的高地。

  于是,当年的“换糖人”骑上了摩托车,开起了小店。刘志标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开店后利润变少,但废品数量增多了。”

  刘志标们生意的好光景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那时每吨铁能赚600多元,每吨纸也能净赚400元,利润是现在的两三倍。”刘志标介绍说,铜线当时的利润率也高达40%左右。在东莞,一些废品收购者还会打通内部关节,将整个工厂的废品全包下来,这种“包厂”的方式利润则更加丰厚。

  回馈 修村道,一出手便十万

  凭借废品回收这一特色产业,井下村民的财富积累迅速增加。

  “逢年过节,兴宁唯一会塞车的地方就是井下村村道。”1月13日,刘金祥颇为自豪地说,电信、移动等公司每次搞促销都不去圩镇,而是把摊位摆在井下村。几年前,有报道称井下村每户有两辆车——一辆轿车、一辆货车;而现在,一些不再做废品生意的人,则卖了货车将轿车升级。“奔驰、宝马、雷克萨斯等品牌的轿车在村里穿梭已不稀奇。”刘金祥说。

  富裕起来的村民并没有忘记家乡的公益建设。刘金祥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村里的主干道十几年前就已经是六米宽的水泥路,全是村中老板捐资修建。

  2005年,井下村把水泥路铺到了每户村民门口,甚至没人住的地方也通了水泥路。刘金祥笑着解释道,村民对祭祖很看重,村里干脆就把路铺到了许多祖坟前。“山上路宽一米半,山下宽两米半,自然村道宽四米。”刘金祥说,村里修路都是“先斩后奏”,即先修好路,再向村民公开账目,发动人们集资。“村民刘汉光一出手就是十万元”。刘金祥说。

  转行 十年前,有人已谋新路

  然而,伴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与竞争加剧,废品回收业的利润空间正逐渐被压缩。1月13日,在水口镇开废品回收店的一位薛姓老板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从去年7月开张至今,他只卖出了一批货。“不知能不能赚到1000块?现在搞废品回收很难赚钱了。”薛老板说。

  作为改革开放后较早一批废品回收从业者,井下村民对行业利润的下降感受更为深刻。早在2000年前后,井下村最富有的几家废品回收大户便纷纷转变经营方式,有的往废品回收的下游产业发展,开办了熔铁厂、五金厂,有的开了电子厂、工艺厂,还有人搞起了房地产。

  而对于刘志标这种经济实力尚不雄厚的废品收购者来说,转行并不容易。虽然几年来废品回收利润锐减让他对发展前景深感忧虑,但“收废品没多少技术含量,对其它行业几乎没什么了解”的短板,让刘志标不知转到什么行业才好。

  19.本文用了多个小标题,请分析这些小标题在文中的作用。(5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这是一篇通讯,作者为什么要从余华小说《兄弟》写起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采访刘金祥已得到相当全面的信息了,为什么还要采访刘志标?(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阅读下面这则材料,请你把营长的话修改成一条简洁明确的命令。(不超过40字)(6分)

  据说在本世纪初,美国有一个营长对值班军官下达了这样一条命令:“明晚8点,哈雷彗星将在这个地区出现。这种情形每隔76年才能看到一次。命令所有士兵,身着野战服到操场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天文现象。如果下雨的话,就到礼堂集合,我为他们放一部有关彗星的电影。” 这道命令由传令兵传达给连长,然后连长传达给班长,当班长对士兵下达命令时,命令竟然成了这样:“在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的哈雷,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着野战服,乘坐他那辆“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观看电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下面是不同时期较为流行的寒暄语,请探究这一语言的变化在内容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和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并将探究结果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1)上世纪70年代:“你吃饭了吗?”

  (2)上世纪80年代:“你下海了没?”

  (3)上世纪90年代:“你找到工作没?”

  (4)本世纪初期:“你买房了吗?”

  (5)2012年初:“你船票准备好了没?”

  内容变化的特点:

  折射出的心理:____ __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巴尔扎克有一个癖好,只用缺口的杯子,买了新杯子,他会用调羹,在杯子上轻轻敲出一个小小的缺口,巴尔扎克用有缺口的杯子,是想提醒自己,无论写了多少作品,这些作品上都有一个缺口,以此来激励自己,写下一部,将这个缺口补上。

  材料二:沉香是我国名贵的中草药材,是高级的香料。有一种树叫沉香,但它不会直接产生沉香,为了得到沉香,当地农民用力在沉香树上砍出缺口,树脂顺着伤口溢出,覆盖在伤口表层,不久,伤口处结成一层厚厚的痂,过几年,农民把痂取下,就是沉香。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4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