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二期末试卷题(2)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二期末试卷题答案
1.D /横槊(shùo) 青青子衿(jīn)
2.A/B蓬蒿 独辟蹊径 C膨胀 白头偕老 D烽烟 自行其是
3.D(A如火如荼:原来形容军容盛大,现在用来形容气势旺盛、热烈或激烈。运用正确。B眉来眼去:多用于男女示爱,也指坏人之间勾勾搭搭。正确。C灯红酒绿:既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又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正确。D文不加点,形容文章写得极快且毫无修改痕迹。这里误解为不加标点。)
4.B(A搭配不当。“吸引……关注”不能搭配。将“吸引”改为“引起”。C句式杂糅,去掉“是难以估量的”。D搭配不当和表意不明,只有“挖掘机”才能“挖土”,这些机器车辆,也不可能自动听指挥,可改为:“我看到建筑工地上的挖掘机、装载机和十几辆翻斗车正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工作。”)
5.C(解析:②句中“苏醒的情景”与前句“毫无倦意”照应,故选为首句。③句中“天由鹅黄变成淡蓝”与“抬头仰望”相接,可知后句接③。随即可推出正确项。
6.D/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
7.答案:B“逐步转向主观感情”判断有误
8.答案:C为了说明“情境’’是诗人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是诗人“以情附物”
9.答案:D说法于原文无据。再说,艺术创作源泉应该是现实社会生活
10.D(知:掌管)
11.C(①⑥是间接描写,④不能表现贤德)
12.C.(贞观三年,拜太子少师)
13.略
14.“没”字明写飞鸟的不知去向,同时又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3分)“空”字,写友人远去了,只有青山依依向人,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2分)
15.虚实结合(或想象),前一句实,后一句虚。以乐景衬哀情。(2分)前一句写诗人目送着友人的行舟远去,直至消逝在长江尽头;(2分)后一句想象着友人正在夕阳灿照的五湖(当指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2分)
16.略
17.(1)(1)CA(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A、“丈夫的死而复生又给她以极度的高兴”错。“极度的高兴”是因为她可以获得自由。 C、还包括一直以来在丈夫专制下的屈从生活。E、“紧紧搂着姐姐的腰”也是一种掩饰。)
(2)①烘托欢快愉悦的气氛。②暗示人物获得自由后的兴奋舒适心情。③为下文人物的心情转变作铺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3)①布兰特雷 ·马拉德是男权社会的代表。他表面对妻子关心爱护,实质上却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妻子并使其屈从,是无视妻子人格的专制男人。(2分)②马拉德夫人逆来顺受,曾屈从于夫权而不能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个性得不到张扬,也没有自己的爱恨,毫无自由可言。(2分)③丈夫的“死”让她失去了逆来顺受的环境,唤醒了她的反叛意识,她开始呼唤自由,祈祷为自己而活并且要活得长久。(2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观点一:我同意“挽歌”一说。
理由:①在得到丈夫“死讯”前,马拉德夫人也许曾有过追求个性解放的念头,但从来没有付诸行动,而是一直处于不自由状态,没有爱与安全感。②得到丈夫“死讯”后,马拉德夫人呼唤的自由又因丈夫“死”而复生而失去,导致了马拉德夫人“喜极”而亡。③小说主题也表现出人性解放道路的坎坷与漫长,甚至需要付出死亡的代价。
观点二:我同意“人生无常的吁叹”一说。
理由:①短短一小时内,马拉德夫人经历了从痛苦到欢愉,又从欢愉到死亡的过程,显示出世事难料与人生无常。②布兰特雷· 马拉德之死从故事本身来看已千真万确,但在短短一小时内他居然又“死”而复生,显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化。③在主题上也展示出人生变化的无常,一小时也能发生人生的重大变故。
(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
看过“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二期末试卷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