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下期末试卷题(2)

时间: 如英2 高二语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藏云先生袁君墓表

  先生讳从义,字用之,族袁氏,世为虞乡著姓。母娠十二月而生,且有神光照室之异。幼沉默,不好为童子剧。及长,仪观秀伟,音声如钟,识者知其不凡。初,亲旧以先生龙蟠凤翥,有云汉之望,劝之就举选。先生薄于世味,不之屑也。中条灵峰观,唐贤罗通旧隐,岁久颓圯,不庇风雨。先生率人共葺之。结茅此山之王官谷,是为藏云道院,先生因以“藏云”自号。

  种竹三十余亩,山田二十顷,足充宾客之奉。先生道价既重,州郡长吏到者,率诣山门致谒。礼部闲闲赵公周臣、内翰屏山李公之纯,每见必厥相慰藉,互以诗什为赠。中朝名胜如史季宏、王隆吉等皆就传《易》道。自余成业于先生之门者,又不知几何人矣。

  事母弟,故生平未尝远出。母年九十,终于隐所,葬祭如礼,州里称焉。里中孤幼不能自存者,先生收养之,自教督,使有受学之渐。既长,又为之婚娶,如是十余辈,其后俱有所成。

  雅好医术,病者来以药请,赖以全济者甚众。兵后岁饥,民无所于籴,尽出余粟以赡贫者。或时出,乡人争延致之,谈经诵道,言笑弥日。尝独行山间,遇异人自称衡岳主者萧正之,谓先生“三世学道,乃今有成,吾于蓬山仙注院见吾子名氏。却后当为孝廉贞净仙人,代郑云叟为少室伯,主司真洞天。”言讫失所在。然先生自以为不敢当也。正大甲申,朔方兵再略蒲解,先生避乱山阳史华国家。已而保聚被攻,先生义不受辱,顾谓弟子言:“吾往矣!”乃闭息土室中,怡然而逝。年六六,时二月十有四日也。

  养子致中等葬之山麓之南。所著《易略释》、《云庵妙选方》等传于世。始予罢内乡,致中介于刘邓州光甫,丐予文以表先生之墓。及官京师,见闲闲公,亦以为言,并以挽诗见示。朔南丧乱,因循未暇,而予心未始忘也。丁未春,芮城李邦彦过吾州。邦彦,先生乡曲,与之游甚款,用是重以斯文为请。予问邦彦:“藏云所以为天下所高,可得闻乎?”邦彦言:“藏云隐节可以配古人,而器量可以奉至尊。吾不知其他。”予捧手曰:“有是哉!”乃为次第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率人共葺之 葺:修缮 B.率诣山门致谒 谒:拜见

  C.乡人争延致之 延:邀请 D.朔方兵再略蒲解 略:经过

  答案:D(略,通“掠”,入侵)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藏云先生小时候安静而不喜欢交谈,也不喜欢儿童的游戏;长大以后,仪表秀美伟岸,声音有如钟鸣,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是个不平凡的人。

  B.藏云先生不仅收养村里孤幼,而且还让他们接受教育,等他们成人后,还为他们操办婚事,像这样的人有十多批。

  C.藏云先生在山间独自行路,遇见一个异人,说藏云学道有成,死后应当被尊为孝廉贞净仙人等等,这个传说有神话色彩。

  D.李邦彦同藏云先生相交甚好,平时经常为先生谱写家乡的歌曲,因此,他到“我”这里来的时候,也请“我”为藏云先生写一篇墓志铭。

  答案:D(“乡曲”指同乡)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余成业于先生之门者,又不知几何人矣。(3分)

  译文:从我开始在先生门下完成学业的人,又不知有多少了。(句意,倒装、“几何”各1分)

  (2)民无所于籴,尽出余粟以赡贫者。(4分)

  译文:老百姓没有办法买到粮食,蔵云先生把多余的粮食全部拿出来救济那些贫困的人。(句意、“无所”、“籴”、“赡”各1分)

  (3)藏云所以为天下所高,可得闻乎?(3分)

  译文:蔵云先生被天下人看重(称颂)的原因,可以让我知道吗(可以告诉我吗)?(句意、“所以”、“得闻”各1分)

  三、古诗词鉴赏(8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歌前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3分)

  答:丁丁的漏水声仿佛敲打在心上,缓缓移动的轻云、时隐时现的月亮使人感觉夜漫长,(1分)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而又哀怨的思妇形象。(2分)

  (2)从全诗看,“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有哪些作用?(3分)

  答:照应诗题,表现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主人公彻夜未眠,表现主人公内心的凄凉孤寂,以声衬静,引出下句。(1点1分,满3分为止)

  (3)诗的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中主人公怎样的心理?(2分)

  答:对远行丈夫的牵挂与担忧。(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 岁寒,  ▲   。(《论语•子罕》)

  (3) 不愤不启,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论语·述而》)

  (4)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  ,则芥为之舟。(《逍遥游》)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  ,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

  (6)《诗》有云,高山仰止,   ▲  。(《史记·孔子世家》)

  (7)桃李不言,  ▲   。(《史记·李列传》)

  (8)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   。(《报任安书》)

  (1) 且放白鹿青崖间 (2)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不悱不发 (4)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扪参历井仰胁息 (6)景行行止 (7)下自成蹊 (8)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五、现代文阅读(32分)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母亲的高凳

  程 默

  ①渐长渐大的女儿已能自己动手吃饭了,椅子上放一条小矮凳,稳稳地坐在上面。我的母亲也辞别了她那条高高的凳子,爱上了椅子,搬来坐在我女儿的身边。母亲总是喜欢把她小孙女的碗优先盛得满满的,全是好吃的,很多时候女儿吃不完,剩下来的饭菜就被母亲倒进自己的碗里,慢慢地吃,倒也其乐融融。

  ②母亲日益苍老,花白的头发,深深的皱纹,但她的爱似乎永远年轻,无声无息又铺天盖地。我常和母亲谈起我儿时的事情,谈的最多的就是吃饭,那时候母亲总是喜欢坐那张高凳,我则坐在那张刚好够到桌子的矮凳。说到这些,母亲只是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微笑着不作答。

  ③我七岁的时候死了亲娘,十岁时现在的母亲走进了我家的门。俗语说“宁死当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失去娘的生活够困难的了。但乡亲们说,后娘的心是六月的太阳——毒透了,他们的眼睛似乎告诉我,更悲惨的生活还在后面。其实,即使乡亲们不说,书籍、电影中关于“继母”的故事已经太多太多,在母亲走进家门的一刹那,我就把敌意的目光送给了她。

  ④父亲在乡村小学做代课老师,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母亲来了以后又种了两亩地,生活渐渐好转,但依然会为吃穿的事儿发愁。一间茅草屋,两张破床,家里最值钱的恐怕就是那张传了几代的大方桌。每天,全家人就围着它吃饭。青菜饭、萝卜饭是那时常见又有点奢侈的生活。饭桌上,父亲通常会问我些学习上的事情,而母亲的话不多,坐在一张高高的大凳上,手中的碗也举得高高的,吃得有滋有味。我则被安排在一条矮凳上,刚好够着大方桌。我常常拨弄着碗中的饭粒而无从下咽,心中无比委屈——要是妈妈在世,那条高凳可是属于我的。可现在……更气恼的是我连她吃的什么都看不见!

  ⑤我终于寻找到了一个机会,一个让母亲知道我也不是好欺负的机会——我找了一把旧小钢锯,趁母亲下地劳动的时候,搬来那条原本属于我的高凳,选择一条腿,从内侧往外锯,直锯到剩下一层表皮。从外面看,凳子完好无损,但我知道,稍微有些重量的人坐上去准会摔跟头。那天中午,母亲烧的是青菜饭,先端上的是我和父亲的饭碗,我坐好自己的位置,埋头吃饭,心里有些忐忑不安,却又希望发生些什么。母亲端着她的大碗,坐在高凳上,手中的碗照样举得高高,依然吃得有声有色——我的计划落空了,她并没有从高凳上摔下来。

  ⑥我一边回答父亲的提问,一边偷偷把脚伸到母亲的高凳旁,希望把那条断腿给弄下来,偏偏够不着,未能如愿。天生不愚笨的我故意把筷子掉到地上,趁拾筷子之际,脚用力一蹬,“喀嚓”一下,全神吃饭的母亲根本不会想到凳腿会断,“哎哟”一声重重摔在地上。碗没碎,母亲摔下来的时候尽力保护着它,但碗里的青菜撒了一地,母亲的衣服、脖子里都沾上了。

  ⑦我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母亲的碗里全是枯黄的青菜,仅是菜叶上沾些米粒。平时被我认为是难以下咽的米粒,在那一刻,在枯黄的菜叶上,却显得那么生动,又是那么珍贵!

  ⑧我终于明白,母亲坐得那么高,碗端得那么高,是害怕我看见她碗里枯黄的青菜,她把大米饭留给了我和父亲!也就是在那天,就在母亲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就在父亲举起手来准备打我屁股的时候,无比羞愧的我扑在了母亲的怀里,喊出了第一声、出自内心最深处的:“妈妈……”

  14.文中“我”对后妈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3分)

  答:怀疑 排斥 认同(意思对即可,1点1分)

  15.小说第三段的叙述有何作用?(5分)

  答:内容上,交代家庭变故的背景、世俗对后妈的陈见、“我”对后妈的敌意;(3分)结构上,以倒叙的形式,为下文“我”对后妈的误解及捉弄等情节作铺垫(2分)。

  16.结尾处的那一声“呼喊:‘妈妈’”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试简要概括。(4分)

  答:对自己无端揣测、捉弄母亲行为的愧疚和忏悔;对母亲作为家庭一员的真心认同;对母亲舍己为家品质的感恩和激动;当父亲要打“我”时对后妈的求救。(各1分)

  17.本文写“母亲的高凳”,并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6分)

  答:①以题目作为全文的线索,情节围绕它展开;②以坐高凳刻画母亲默默地舍己为家的高大形象;③以“我”坐矮凳和母亲坐高凳的对比引起“我”的气恼,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④以母亲从高凳上摔下而真相大白使“我”对母亲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推动全文的情感进入高潮。(1点2分,满6分为止)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0题。

  当之无愧的“铁女人”

  走进唐宁街10号首相府,撒切尔夫人首先面对的是一个由“日不落帝国”衰落成的“欧洲病夫”。撒切尔夫人决心要“恢复和振兴英国”,她首先改革货币政策。这一政策,被称之为“撒切尔革命”中的“旗舰”。英国的大部分国有企业连年亏损,缺乏活力,效率低下。撒切尔夫人上台后立即宣布将一些国有企业的资产逐步出售给私人,使英国人拥有自己房子的比例大大增加了。撒切尔政府重新调整了科技政策,鼓励发展新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建立科学技术和新兴工业开发区,并努力改变以往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的倾向,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她又促使议会通过了几项法案,大大限制了工会权力,使工会人数锐减,势力削弱,罢工次数明显减少,社会得到了一定的稳定。

  为坚定地推行其政策,撒切尔夫人加强对内阁的控制。她几次改组内阁,1981年一年内就改组了两次,对妨碍其政策的人,不论地位多高、资格多老,一律更换。她说:“不能允许内部争论浪费时间。”

  1982年的英、阿冲突,使这位女首相的“铁女人”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马尔维纳斯群岛,在英国统治下已有近150年,阿根廷政府以历史、文化和地理为证明,说明该群岛属阿根廷。1982年4月2日,阿根廷以武力收回了马尔维纳斯群岛,这一事件,在英国朝野引起极大震动,国内舆论称这是英国的“奇耻大辱”。撒切尔夫人决定采用“炮舰政策”。战争初期,在舰队失利情况下,她毫不示弱,决定增派军舰,增派伞兵和步兵,征用后勤民船,扩大冲突规模。这一系列行动,招致了国内外舆论的批评和谴责。内阁中也有人主张采取审慎的态度,许多国家要求英、阿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美国出面调停,联合国秘书长也从中斡旋,但均未成功。撒切尔夫人无视国际舆论,坚决扩大军事冲突规模,并于6月14日攻占了马岛首府斯坦利港,阿根廷军队被迫投降。

  英国在马岛冲突中大获全胜,使撒切尔夫人的威望在英国大为提高。此役之后,撒切尔夫人对此发表言论:“我们必须阻止英国倒退;如今,英国的精神重现,像过去一样熊熊燃烧。”

  撒切尔夫人一生的功过成败正如她自己所说,“你可以改变立场,但我决不妥协。”

  2002年,在BBC举办“100名最伟大的英国人”评选中,她名列第16位;而在一年后“你最痛恨的100个最坏的英国人”的民意调查中,撒切尔夫人排名第三,在曾经的矿区,至今矿工家庭仍不能原谅撒切尔当年对待罢工的冷酷之举。 (节选自《走进唐宁街10号》,有删改。)

  18.“铁女人”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答:言论上:体现硬朗风格;经济上:改革货币政策,出售部分国有资产,限制工会权力;政治上:改组内阁;军事外交上:态度坚决强硬。(一点2分,答满三点得6分)

  19.“我们必须阻止英国倒退;如今,英国的精神重现,像过去一样熊熊燃烧。”这句话如何理解?(4分)

  答:含义:表现了撒切尔夫人作战胜利后的欣喜(2分),表达对提升国力的坚强决心(1分),对国家的希望、憧憬(1分)。

  20.本文作者对“铁女人”持什么态度?(4分)

  答:既有对“铁女人”人格魅力赞赏(2分),又有对其行为偏激的批评(2分),冷静而理性(全面)看待功与过。

  六、课外读写(10分)

  21.(非文科生做)“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命薄!”这句话出自《红楼梦》中的哪一篇祭文?句子中的“公子”“女儿”分别指谁?请概括写出最能体现“女儿”生前个性的两个情节。(5分)

  答:《芙蓉女儿诔》。(1分)贾宝玉,晴雯。(2分)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为宝玉病补孔雀裘,冲撞抄检大观园的主子及其奴才。(答对上述三个情节中的任意两个,2分)

  22.(非文科生做)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塑造了一位自命清高又迂腐不堪的旧时代知识分子形象,请简要写出能体现孔乙己这一特点的两个情节。(4分)

  示例:① 用“窃书不能算偷”来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辩解。② 教“我”写“茴”的四种写法。(4分)

  21.21.(非文科生做)“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命薄!”这句话出自《红楼梦》中的哪一篇祭文?句子中的“公子”“女儿”分别指谁?请概括写出最能体现“女儿”生前个性的两个情节。(5分)

  答:《芙蓉女儿诔》。(1分)贾宝玉,晴雯。(2分)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为宝玉病补孔雀裘,冲撞抄检大观园的主子及其奴才。(答对上述三个情节中的任意两个,2分)

  22.(文科生做)“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请围绕《茶馆》中“莫谈国事”纸条的变化,分别概括三幕剧所反映的时代特征。(5分)

  答:第一幕,出现“莫谈国事”的纸条,令人压抑,表现了“大清帝国”病入膏肓,寿终正寝。第二幕,“莫谈国事”的纸条越写越大,反映了军阀混战使百姓更感恐惧。第三幕,“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且数目众多,反映了抗战结束后空前黑暗的国民党统治现实。(答对一点,2分;三点全答对,5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藏云先生讳名从义,字用之,袁氏家族人,袁氏世代都是虞乡的大姓。他的母亲怀他十二个月才生,并且生他时室内有出现神奇光的现象。藏云先生小时安静而不喜交谈,也不喜欢儿童的游戏。等到长大以后,仪表秀美伟岸,声音有如钟鸣,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一定不是一个凡人。那时,亲戚和故交旧友都认为袁君归隐却有帝王般的文笔,都劝他参与朝廷的选拔。但是藏云先生看淡世情,不屑于仕途。中条山灵观峰,是唐贤人罗通隐居的地方,经过岁月的冲洗,已变得颓废,不能遮挡风雨了。袁君于是带人共同修葺它,然后在中条山的王官谷造了房子,这就是藏云道院,袁君因此以“藏云”自号。

  他又在山中种竹三十多亩,开荒山田二十顷,足以用来奉养来访宾客。藏云先生在修持方面的具有很高的声望,州郡里来访的官员,都要到山门来拜见藏云先生。礼部的闲闲公赵周臣、内翰屏山的李之纯,他们每次与藏云先生相见一定要互相慰问,然后互相以诗篇赠与对方。朝中名人如史季宏、王隆吉等都从藏云先生那得传《易》道。自我以下在先生门中得以完成学业的,那就不知道有多少人了!

  藏云先生因待奉母亲照顾弟弟,所以生平都没有出过远门。母亲九十岁时在他隐居的地方去世,他用礼安葬祭祀,得到州里的称赞。村里那些孤独幼小而不能自我生存下去的人,藏云先生都收养他们,亲自教育督促他们,让他们受到学问的熏染、引导。等到他们成人,又为他们操办结婚、出嫁的事,像这样有十多批人,他们的后人都有所成就。

  藏云先生很喜好医术,生病的人来请求药物,依赖他得以救济的人很多。战争过后年成不好,百姓饥谨没有办法买到粮食,藏云先生把多余的粮食全拿出来用以养活哪些贫困的人。当时藏云先生有时外出,乡人见了争相延请他,藏云先生总要谈经论道,谈笑整日才能离开。藏云先生曾经一个人在山间行走,遇到一个自称是衡岳主萧正之的异人,对他说:“你三世学道,到今天才有所成就,我在蓬山仙注院见到你的名字。死后应当被尊为孝廉贞净仙人,代郑云叟做少室伯,主管真洞天。”话说完人就消失了。然而藏云先生自己认为不敢担当。正大甲申年间,北方兵再一次入侵蒲解,藏云先先生到山阳史华国家避乱。不久保聚被攻破,藏云先生坚守节义不受辱于北兵,环顾四周对弟子说:“我走了!”于是在土室中安祥地去世了,享年六十六,当时是二月十四日。

  他养子致中把他安葬在山的南面。他所著作的《易略释》、《云庵妙选方》等流传于后世。当初我被免除职务在乡里,我在刘光甫那认识致中,他请求我写一篇文章用来作为藏云先生的墓志铭。我到京城担任官职,见到了闲闲公赵周臣,也把事情告诉他,他把为藏云先生写的挽诗出示给我看。后来朔南发生战乱,我因要巡行而没有时间,但我的内心始终没有忘记过。丁未春天,芮城的李邦彦经过我在任的地方。李邦彦是藏云先生的同乡,同藏云先生相交甚好,因此也请求我为藏云先生写这篇墓志铭。我问李邦彦:“藏云先生之所以被天下看重、称赞,可以告诉我原因吗?”李邦彦说:“藏云先生隐逸的节气可以配得上古代的贤人,并且他的气量可以尊奉为至尊。别的我就不知道了。”我拱手说:“有这样就好!”于是整理铭文条理。

  以上是由小编分享的高二语文下期末试卷题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看过“高二语文下期末试卷题 ”

43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