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习题答案 >

《谋攻》练习题及答案

时间: 文桦2 习题答案

  《谋攻》是《孙子兵法》的第三篇。主要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今天学习啦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谋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谋攻》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①,其次伐交②,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③,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谋攻》练习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故上兵伐谋:

  ⑵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⑶辅周则国必强:

  ⑷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

  ⑸以虞待不虞者胜: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⑵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⑶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孙子及著作《孙子兵法》: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大约和孔子同时。孔子被人们尊称为“文圣”,孙子也被人们尊称为“武圣”。孙子出生于军事世家,祖先大多是有名将领,本人也戎马生涯30年,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谋攻的原则和方法

  谋攻原则在战术上的具体运用

  谋攻 论述将帅在谋攻中的作用

  强调“知”是谋攻的基础

  在语言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句阐明自己的主要观点

  1.全文的中心论点“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个论点准确地表明,不战而胜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当然也是最理想的战果,是军事家追求的最高目标。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

  【解析】文章列举了四种手段亦即方法依次比较,进行评论。

  孙子首先强调,“上兵伐谋”,就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划,用计谋战胜敌人。“其次伐交”,就是利用外交手段,打破敌方与别国的联盟,使敌方孤立无援。“其次伐兵”,即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最下策是“攻城”不得已的办法。在这里,作者运用典型事例,从耗时长、费力巨、伤亡众、收效微几个方面,极言攻城之弊,以反证“伐谋”之利。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加以正面论证:古今优秀将领“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都“非战”“非攻”“非久”,不采用攻城之法。通过正反论证“伐谋”的重要性之后,进而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文章紧扣“全”字,跟前面的中心论点相呼应,又用肯定判断“此谋攻之法也”加以强调,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具有不容置辩的力量。

  2.孙子是如何阐明谋攻原则在战术上的具体运用的?

  【解析】孙子认为,指挥者不仅要有全胜的战略思想,而且还要有机动灵活的战术。文章用排比句列举六种情况,旨在说明:在战役中,是“围”,是“攻”,还是“分”,是“战”,是“逃”,还是“避”,都应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决定。总之,要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而不要以劣势兵力死守硬拼。只有这样,才能克敌制胜;否则,就会被动挨打,乃至造成“小敌之坚,大敌之擒”的严重后果。

  从孙子列举的几种打法来看,仍然是以“谋”为指导思想的,他谈的虽然战术问题,却是“谋攻”原则的具体化。使文章从另一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深化了“谋”的内容,强调了“谋”的作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隙( )虞( )糜军( )百战不殆( )

  2.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

  ①不战而屈人之兵(兵: )

  ②不若则能避之(不若: )

  ③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擒: )

  ④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殆: )

  3.课文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亡,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

  故曰: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者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4.“凡用兵之法”的“法”字含义是 ,文中的理解应是 。

  5.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

  ①不战而屈人之兵(兵: )

  ②不若则能避之(不若: )

  ③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擒: )

  ④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殆: )

  6.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②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7.此文的作者是孙武,通过阅读你认为他是一位怎样的人?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9.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10.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刿: 鲁庄公:

  参考答案

  【预习作业】

  1.⑴上等的用兵策略⑵禁得起⑶周到⑷参与,干涉⑸预料,事先谋划,做好准备。

  2.⑴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⑵不战而使敌人降服的,(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⑶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死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军的俘虏。

  【课堂训练】

  1.xì yú mí dài

  2.①军队②不如,比不上③俘虏④失败

  3.得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结论,全文起了揭示规律的作用,是画龙点睛之笔。

  4. 方法;道理,策略

  5.①军队②不如,比不上③俘虏④失败

  6.⑴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⑵所以说:了解敌人(并且)了解自己,百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

  7.略

  8.(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这是尽了你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3)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消退了,第三次击鼓兵的士气就衰竭了。

  9.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10.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