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一学习方法 > 初一语文 >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时间: 子文2 初一语文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3、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这是一位十六岁的北大学生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回顾了自己在不同年龄段对北大的感受和理解,重点描述了北大图书馆和北大人,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自己哪几个年龄段、选取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生回答后师总结:文章用空行隔开为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先写了自己的七岁的梦想,十岁的信心、十三岁的际遇、十六岁的回顾,接着回忆介绍了北大图书馆和北大人,最后一再表示要作“不系之舟”,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告慰北大。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依恋和感动,同时也表达了渴望取得更大成绩来回报北大的愿望和深情。)

  〔要点精析〕

  一、 知识与技能

  1、题解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十三岁时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一事。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七岁到十六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2、一些非常见的字词

  尘缘(yuán):尘世的缘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指现社会界人与人才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

  涉足(shè):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chángyáng):安闲自在地步行。

  犀利(xǐ):(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安恬(tián):安详恬静。

  撷取(xié):摘下,取下。

  沉淀(diàn):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Xì):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一、过程与方法

  1.课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2.第二部分中哪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后来作者分别赞美了哪些人以及他们的特点?

  明确:“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写同学对知识和人生的探索,蓬勃的朝气,横溢的才华,敏锐的思想;写老师的治学,为人,育才;写“我”两年来的充实时光。

  3.本文结构自由,内容纷杂,主旨含蓄,众多内容是靠什么统领于一体的?

  (分析 本题旨在要求学生梳理全文的线索,可结合文章结构的分析来思考。)

  明确:作者对北大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之情,是统领全文所有内容的一条感情线索。

  5.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在学生充分发言,讨论并归纳: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情意。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这个句子的内涵。

  分析: 这是文中一个精彩的比喻。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不仅写出了北大的丰富,也写出了北大精神与学术的流动;把北大的学生比作“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老师比作“舵手与船工”,不但承接“河流”之喻,而且富有意蕴。

  (答案:从大建校到现在,再到未来,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北大莘莘学子都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永不停息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前行。)

  2:在第三部分课文中作者把自己比喻为“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情感?(仔细体味)

  明确:把自己比作“不系之舟”的意思是:作者是不会像永远靠在避风港湾的小船一样,而是要积极的驶向大海,去干一番大事业。这个比喻坚定无悔地表达了作者不懈进取的雄心和建功立业,报答母校的情怀。

  3. 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归纳: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学法指导〕

  1.在田晓菲的身上,展现了当代学子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精神风貌;学生可联系自己,找出自己的差距,端正学习态度,打好坚实的学习基础,为建设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学习时应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主。学生可以先默读一遍课文,了解文章大概内容,同时将生疏词语和需要积累的好词画出来,然后自己查字典解释这些词语,最好抄在本子上作为积累。第二遍应出声朗读全文,注意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后可通过跳读,搞清文章结构线索,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完成课后训练习题。本文词汇丰富,一些词语学生较为生疏,可让学生做一个词语卡片或词汇收集本,使学生养成积累词汇的好习惯,以期逐渐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

  2.要回答〔要点精析|过程与方法|第三题〕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各部分再细读一遍,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然后再感受这些句子的情意,最后再做归纳整理。

  〔写作•口语〕

  课文为什么以大量篇幅回忆自己对北大图书馆和北大人的感受?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对自己所在学校的认识和感受。

  〔分析 : 本题旨在启发同学们思考散文选材的一般特点和技巧。北大,是知识和学术的北大,图书馆是知识的象征,对作者的触动和影响也最深,故重笔写图书馆,作者对北大特有的感情,也能得到最充分的表现。人是北大的主体和灵魂,作者写老师和同学,实是写北大的精神。在对北大人的描绘中,作者对北大的“惊奇、喜悦、感动”之情,再次得到具体的抒发。学生自由发言,不作明确要求。〕

  〔妙题妙解〕

  1、十岁时的小事表现什么含义?文中哪一句话提示了答案?

  答:表现“我”对考上北大的信心。第3段“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

  2、第四段中“她”指谁?这里人称变换有什么好处?(巧妙的写法)

  答:“她”就是作者,即“我”。变换人称可以突破“我”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时间由北大一下子挪到两年前,把空间由“三十五楼下”移到了“结冰的湖面上”,写“我”在两年后回顾两年前的自己。这样写使文章变化多姿,行文活泼。

  3、 文以“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十六岁的小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作结,有什么作用?

  明确:流露了“我”对“湖光塔影”的无限依恋之情,与七岁时所见照片中的“湖光塔影”相映生辉。首尾遥相呼应,意味深长。(提示:从内容和结构上回答)

  《十三岁的际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十三岁的际遇。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首先,说教材

  《十三岁的际遇》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七年级上册要求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表达能力。第二单元也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掌握科学的阅读技能。此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其次、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学大纲、教材编排及本单元特点,我为本课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本课生字词。

  2、能力目标:掌握自学课内自渎课文的技巧。 3、情感目标:激活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接着说、教学重难点

  1、赏析重点词语,品味语言的独特魅力

  2、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轨迹

  然后说,教学方法

  《十三岁的际遇》是散文鉴赏的分水岭。既承接了前边课文又对今后的散文自学起到了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设疑、讨论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上述认识,我准备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再次说,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二、 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去写北大的? (北大的人与书)

  2、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3、朗读10、11段,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么意思?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幺?

  6、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 (热爱之情)

  三、学习第三部分

  1、生自由朗读最后一部分,并思考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

  2、小组合作,说一说你最有感触的句子

  3、小组代表发言

  4、你感受到课文中所流淌着作者对于母校的深情吗?归纳一下贯穿全文的那条感情线索。

  5、读了这篇文章后,你从作者身上感受到什么?

  四、教师小结,结束课堂

  我的课后作业及板书设计将在模拟讲课中展现,我的说课完毕,下面进行模拟讲课。


  看了“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67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