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初三语文 >

9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及答案

时间: 如英2 初三语文

  9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B.采撷(xié) 倔强(jué ) 潸然(shān)

  C.扼制(è) 不屑(xiè) 繁衍(yǎn)

  D.枯萎(wěi) 栖息(qī) 擎天撼地(qíng)

  2. 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陡峭  竟赛  问心无愧

  B.懊悔  蹂躏  坚持不懈

  C.酿蜜  娴熟  七窍生烟

  D.侥幸  清澈  一尘不染

  3.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 )

  A.对那些专心欣赏好音乐的人们,一看见他们那一幅专注而感动的神情,我就肃然起敬。

  B.每天晚上我走到这个地方,总是心惊肉跳,不晓得会遇到什么东西。

  C.每次捧读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我都会被感动潸然泪下。

  D.会操比赛开始了,同学们昂然挺立地走进比赛场地。

  4.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 )

  A、他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比喻)

  B、有了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态度,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反问)

  C、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拟人)

  D、火辣辣的太阳把人的手和脊背都要晒裂了。(夸张)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校门口对面又开了一家卖饮料和汽水的小店。

  B.牧童牵着牛在吃草。

  C.李明同学很勤奋,也很智慧,他的数学成绩在班里遥遥领先。

  D.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6. 诗词搭配有误的一项( )

  A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水调歌头》——苏轼——宋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C 《过零丁洋》——文天祥——清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 《饮酒》——陶渊明——晋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古诗文填空:(10分)

  (1)山气日夕佳, 。

  (2) ,化作春泥更护花。

  (3)东风不与周郎便, 。

  (4) ,都护铁衣冷难着。

  (5)人生自古谁无死? 。

  (6) ,拔剑四顾心茫然。

  (7)予观夫巴陵胜状,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气象万千。

  (8)蝉则千转不穷,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三、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C.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7.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第①段:

  第②段:

  8.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9.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体现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A处:

  B处:

  C处:

  10.“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11.袁枚是____________代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说明了什么?

  12.文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13.从语段的语言运用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四、阅读下文,回答10~12小题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1—24题。(12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④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颤(zhān)粥不充⑤,日昃(zè)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③世家:身世。④南都:地名。⑤颤粥不充:颤,稠粥。充,充足。⑥日昃:太阳偏西。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2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腰白玉之环 ( ) ⑵同舍生皆被绮绣( )

  ⑶媵人持汤沃灌( ) ⑷感泣辞母 ( )

  2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范仲淹二岁而孤

  B.①当余之从师也 ②去之南都

  C.①以衾拥覆 ②辄以水沃面

  D.①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②其如土石何(选自《愚公移山》)

  23.翻译句子(2分)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译文:

  24.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渎,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① ,乙文范仲淹是:② 。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③ 、 (要求填写两个)。(4分)

  五、课外阅读:(12分)

  纺车记忆

  在《辞海》的深处有它的芳名和生平,还有附图,说明它的结构、部件名称及功能。我从它的身边刚一转身,它已被潮水卷走,只在文化的深海里,占据着一个小小的、化石的位置。

  然而在深远的天空下,古中国世世代代的生活,都有纺车摇动、旋转的身影。它嗡嗡的声音,混合着蚕的声音、鸡叫的声音、檐滴的声音、家燕筑巢的声音、狗吠的声音,有时混合着远处兵戈的声音、杀伐的声音,而当新桃换了旧符,江山易主,受惊的人们回过神来,忽然听见,有一种声音仍那样平和、缓慢、均匀。它偶尔被打断,但不会终止,天上的雷电,地上的暴君,都很短暂,只有一种声音如河流般绵延着涌动,听听,这是纺车的声音,在无数个角落响起:嗡嗡嗡,嗡嗡嗡……

  历史纵有千万页厚,无穷厚,你随意打开一页,都会发现,它的根部,都由素朴的线连缀、装订。

  即使再冰冷的段落,它的后面都有一根温暖的线索在缠绕、劝说。

  即使再暴戾的王朝,它的侧面都坐着一架忠厚的纺车,等着为它绾结。

  在那些耕读的日子,稻香掺和着书香的日子,农人的布衣飘举成田园的经典,而书生的青衫,正是一首诗的警句。

  就这样,母亲们的手,世世代代摇着纺车,节奏温柔,动作稳重,使大起大落的历史,不至于晕眩和昏迷,而保持了正常的呼吸和匀称的心跳。

  你见过纺车吗?你见过纺织的母亲吗?

  是那样简单的造型,但又遵循着天道运行的深奥原理。转上去,用力,到了高点,又转下来,回到起点;然后,又用力,再转上去。如此周而复始,如昼尽夜来,日沉月升,宇宙不息;如祖先去远,儿孙降临,姓氏绵延。

  轮回着,复轮回着,就这样,纺车是一个得道的高人,向我们足不出户的母亲,讲授着天地人生的大学问。

  想想,在八百年前,一千五百年前的更古远的深夜,天地睡了,王朝睡了,微明的烛光里,那弯腰摇动纺车的母亲,在静止的时光里,她一次次画着最生动的弧线,沿着她的手臂,一条长长的线,在无限延伸,将人间灯火和天上银河连接起来,将此时此刻和万古千秋连接起来;她的手臂覆盖了裸身是时间,于是,连传说里的天神都有了合身的衣裳。

  我记得小时候,母亲忘我纺线的神态——她专注的眼神,没有语言能够形容。她看着左手的棉芯被纺车一点点抽成白色的细线,稍不留意,线索拉断,又得从头再来。她看着棉一寸寸变成线,她目送着棉花不断地离开自己,变成线,变成布,变成衣服,变成生活的颜色和款式。于今想来,历史的经经纬纬,都是母亲的目光织就。

  她庄重的姿势,同样没有语言能够形容。她右手摇动纺车,左手抽出丝线,气定神凝,面容安和。不同于虔敬,她并没有面对一个神灵或祖先,她面对的是棉和纺车,是生活本身,因此这庄重是对生活本身的尊敬,是对这劳作过程的尊敬。我母亲不是大家闺秀,并没有受过诗书礼乐的熏陶,但我的母亲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静时如佛,动时如仙,日常生活里有着自然而然的风度和礼仪,这是为什么?我只能说与传承了数千年的民间风情有关,也与纺车有关,与有节奏、有经纬的劳动有关。这利劳动不教唆人的贪心和轻狂,而让人变得知守常,懂规矩,有敬畏。如这纺车,有行有止,有动有静如那棉花,由棉而线,由线而布,由布而衣,一生的路,都守着贞洁的情操和柔软的心意。

  (1)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4分)

  “历史的经经纬纬,都是母亲的目光织就”,结合原文,理解“经经纬纬”的含义:

  ①“经经纬纬”的本义:

  ②“经经纬纬”在文中的比喻义:

  (2)结合上下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4分)

  ①使再冰冷的段落,他的后面都有一根温暖的线索在缠绕、劝说。

  ②人的布衣飘举成田园的经典,书生的青衫正是一首诗的警句。

  (3)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的主旨。(4分)

  五、综合性学习:(5分)

  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得最紧密的人。当我们思念家乡的时候。当我们身处困境的时候,母亲就是我们最坚实的情感依托。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融入这种人类美好的感情中,同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

  (1)用恰当的简句概括上面一段

4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