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初三语文 >

中考模拟测试卷语文试题

时间: 如英2 初三语文

  中考模拟测试卷语文试题

  (一)荔枝的保鲜

  荔枝是岭南名果,苏东坡诗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荔枝从树上采摘下来之后非常容易变质,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描述道:“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荔枝成熟的季节,当地的天气通常又热又潮,这就使得荔枝的保鲜更难了。所以在过去,只有产地的人们才能吃到新鲜美味的荔枝。

  但是现在,即使在北方城市,也经常能买到比较新鲜的荔枝了。这其中,水果保鲜技术功不可没。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荔枝是如何保鲜的吧。

  荔枝原产于我国南部,它的最早的保鲜方法当然也出自我国。首先,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尽量缩短从采摘到食用的时间。“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讲的就是唐玄宗用快马接力让杨贵妃吃上新鲜荔枝的故事。即便马不停蹄,荔枝也不可能在一日之内从岭南运到长安,所以还需要有其他的保鲜措施。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是将荔枝密封在竹筒中运送的,而这其实就是最早的气调保鲜方法。密封在竹筒中的荔枝由于呼吸作用会消耗竹筒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加上竹筒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绝外界的高温,在里面就自然形成了一个阴凉的、氧气浓度低的气调小环境,从而对荔枝起到保鲜作用。因此,有国外专家据此认为气调方法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

  现在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荔枝属于亚热带水果,耐低温的能力比热带水果如香蕉等还是要强一些。它虽然不像温带的苹果、梨、桃等那样可以耐受0℃左右的温度,但在3~5℃左右以及合适的气调条件下,还是可以保存1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控制荔枝的色变,则可以通过调节表皮的酸碱性(pH值)来实现。用酸性物质(如柠檬酸)处理荔枝,使其表皮的pH值在3~5之间,这样就可以使表皮中的花青素保持为红色。如果pH值升高,荔枝皮就会很快变为褐色。虽然果皮颜色刚开始出现少量深色斑点时,果肉的味道还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只要剥开后果肉表面干燥,晶莹剔透,没有流汁,就还是比较新鲜的),但红色的荔枝毕竟更能让人垂涎欲滴。有些不法商贩为了降低成本,不是用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柠檬酸,而是把稀硫酸溶液喷洒到荔枝上,使表皮保持红色,这就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伤害。

  1.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严密,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

  3. 读过本文,你认为保证荔枝的相对新鲜有哪些方法。

  4.针对文中不法商贩的行为,你有什么好建议吗?(至少写出两点)

  (二)生“水”有道

  ①沙漠地带,难见生命,因为难见水源。可是,在沿海的沙漠地区,因为有很多水汽经过,风将水汽不断吹送到沙漠腹地,因此这里有许多生命得以滋养,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

  ②原来,趁夜晚或者是清晨,生命们是这样将水汽凝结成水珠来利用的。

  ③最原始的地衣,就像沙地的一层网状衣服,松松地覆盖于沙地表面上。有水气铺天盖地而来时,靠近地面的一层水汽,就被地衣的层层网状衣服截留下来。一丝儿一丝儿地截留吸收,直至地衣变成了吸足水分的海绵。那饱满的水分再顺着海绵的丝丝缕缕,滑落到地面上,地衣根部的供水问题又得以解决了。

  ④沙漠狼先生也来此找水喝了。它张嘴嘬住一块地衣,像狼崽吸奶那样吮吸,再吮吸。换一块再吸。几分钟后,狼也解决了喝水问题,心满意足地离去了。

  ⑤比地衣略高的草们,那长长的叶片上,慢慢浸润后,也慢慢攒成了一滴水,像露珠一样,缓慢滑向叶尖,又不即刻落下,仿佛在等待着什么似的。噢,是在等待小鸟儿。渴坏了的鸟儿小姐飞来了,用它那尖尖的喙,正好衔住了叶尖,那滴宝贵的水珠,就轻巧地滑到了鸟儿干渴的喉咙里了。没被鸟儿喝到的水珠们,似乎有点羞惭,咕噜咕噜,躲到草的根部喂草去了。

  ⑥人呢,能一滴一滴地去收集水珠吗?什么时候才能够得上一小杯水哟。别急,地衣的网状衣服启发了人类。他们制成了一张张巨网,天罗地网,就像羽毛球、网球那张在空中的网,只是要大得多。而且,这样的网有一定的角度和流向,结成的水珠,都能流向网的一角去,那里正有一根导管在等着,能把千万滴水珠形成的小水流,导向地面的一只水桶里。哗哗——那水桶仿佛正靠在一只水流细小的水龙头前,不久就满了。几张网同时工作,就是几只桶在同时接水。每天接几桶,人的用水还用愁吗?

  ⑦最奇特和令人佩服的是,甲壳虫的集水方法。它不屑于像狼、鸟那样去寻找水,它是借用自己巧妙的身体结构搜集水珠的。先将自己拿大顶——头下屁股上,张开四肢,亮开翅膀,于是,那锯齿状的腿足,那薄薄的外翅内翅,就起着上面那些网的作用,将经过的水汽罩住,凝聚,成水珠,顺着身体的纹路,流下,流下,直流到身体底部那张细巧的嘴巴里。甲壳虫就这样灵巧地喝到了一口一口的琼浆玉液。瞧,人家还不屑等很长时间呢,不知喝了几口,就整束衣装,匆匆干要紧的事情去了。

  ⑧大道至简,顺天而行,就能天人合一,物物合一,各得其所,各得其乐。

  1.阅读全文,结合标题概述文章内容。

  2.阅读第⑤段,请将草解决喝水问题的过程概括出来。

  3.第⑦段划线句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说明文语言一种是生动活泼,一种是平实简明,请你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谈谈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三)

  ①1942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集中于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水力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9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1944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但那产品最终还是先后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产品呢?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

  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的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它似水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公斤。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普通的水在0℃结冰,在100℃沸腾。然而,重水却在3.8℃结冰,在101.42℃沸腾。普通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时最大。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20%。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普通的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重水的分子,也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50吨水里大约只含有7.5公斤重水。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出来呢?人们发现,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越来越多。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水: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从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据统计,提炼一公斤重水比熔炼1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3倍。

  ⑤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变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因此,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当年德国人在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

  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人们将原子能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建造了原子能反应堆。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

  ⑦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自重水。这样一来,重水更是身价百倍。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

  ⑧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很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氕。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

39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