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中考 > 中考作文 >

中考满分作文写作技巧—时间的内涵、作用及其正确使用方法

时间: 燕妮2 中考作文

  一.时间的内涵

  (一)叙事过程中的“时间”

  在叙事的时候,时间包括以下含义:1.事件开始的时间;2.事件发展过程(各情节、细节)对应的时间;3.事件结束的时间;4.事件整个过程经历的时间段。六要素中的“时间”,指的是第四种情况。

  (二)时间的分类

  1.时间段和时间点。根据时间的长短,可以将时间分为时间段和时间点。以“天(日)”为界限,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时间段包括:朝代、世纪、年代、年、半年(上下)、季节(春夏秋冬)、季节划分(初春、仲春、暮春等)、月、旬(上、中、下)、周、日。时间点包括:凌晨、黎明、清晨(早晨)、上午、中午、正午、下午、傍晚、黄昏、夜晚、深夜、午夜(子夜)、时、分、秒。

  为什么以“天”为界限呢?因为在叙事过程中,“天”之后的时间,可以对人或事物的行为进行描写,可以运用进行时态,而“天”(包括天)之前的时间段,是不能运用进行时态进行描写的。

  2.确定时间和不确定时间。在叙事过程中,有的时间是确定的,有的是不确定的。例如:唐朝、公元前三世纪、九十年代、1987年、春天、四月等等,都是确定的时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某一天、一天等等,都属于不确定时间。确定时间和不确定时间可以组合使用——即可“前确定后不确定”,例如:1987年的某一天、三月的一个下午。也可“前不确定后确定”,例如:有一年春天、多年前的一个周三下午。

  3.行为、状态定位的时间。有时候,时间,可以用人、物的行为或状态来定位。例如:门前的槐花再次开放的时候,奶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爸爸睁开眼睛之前,我们姐妹几个早已逃地无影无踪。

  4.用代表性事物、独特行为和状态隐性交代时间。例如:夕阳、晚霞、繁星、影子,这些代表性事物可以隐性交代时间;人们离开单位回家、鸟归巢、水结冰、树叶凋零等,这些事物的独特行为或状态也可隐性交代时间。

  二.时间的作用

  (一)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例如:一九三七年,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了对卢沟桥的进攻,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

  (二)交代人或事物的某种行为或状态出现的时间。例如:下午三点半,教室里所有的灯突然亮了,消防警报同时响起来......。

  (三)体现事件发展的进程和顺序。例如:老人们从市场上买回雪里红,先除去死叶,然后清洗干净,再将雪里红改刀,进而装进坛子,撒上盐和作料,接着将红红的辣椒填满剩余的所有空间,最后用橡皮绳将坛口封好,一罐带有浓重地方色彩的风味咸菜便做好了。

  (四)体现事件的真实性。有很多事件的发生和时间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一旦打破了这种对应关系,就会出现“造假现象”。例如:六月,是鲜花绽放得最精彩的时节。如火的月季,香甜的蔷薇,圣洁的百合,金黄的迎春,硕大的牡丹、小巧的丁香......(这样的写作,在学生的作品里比比皆是,六月迎春花早已谢了,一看就是在造假)

  (五)突出主题。例如:三八妇女节那天,妈妈天不亮就起来打扫卫生。“妈妈天不亮就起来打扫卫生”,说明妈妈是个非常勤劳的人,加上“三八妇女节”这个特定的时间,就能进一步突出妈妈的勤劳。

  (六)代表某种象征意义。例如:每年的十月一日,奶奶都要组织一批老年志愿者,到各大景区担任环卫义工。奶奶的行为,表现出老人强烈的环保意识,同时将这种环保意识同“十月一日”结合起来,“十月一日”就不再是个单纯意义上的时间,而就有了“爱国”这一象征意义。

  (七)决定时态。时间与时态是对应的。时间段只能对应“一般”时态,只有时间点才能使用进行时态。在刻画人或事物的行为时,作者想转变表达方式——由记叙向描写转化,事前必须完成时间段向时间点的转化。

  例如:那年七月,我正奔走在上学的路上。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句子。前面的“那年七月”是一个时间段,后面的“正奔走在上学的路上”用的是进行时态,应该改为:那年七月,我每天都要在上学的路上奔走;或者改成:那年七月的一个周日的下午,我正奔走在上学的路上。

  三.如何正确使用时间

  (一)时间的位置

  一般时间都用在叙事的最前面,大部分作者在叙事时,都将时间作为叙事的切笔点(落笔的第一句)。

  例如:

  1.很久很久以前,中南山上住着一位樵夫,靠打柴为生......

  2.那一年我刚满3岁,对面的青峰上,来了一伙土匪,为首的土匪头叫马占山,凶狠诡诈,经常下山绑票。爷爷奶奶为了我的安全,就在房屋后面的偏房里挖了一个地下室,一到晚上,就把我安顿在那里.....

  (二)时间段和时间点的选择

  1.事件是在一个时间段发生的,切笔点必须选择时间段。

  例如:那时候我正上小学,爸爸妈妈到外地打工,终日里陪伴我的只有年迈的奶奶和生病的爷爷。(爸爸妈妈外出打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不能用时间点来表述)如果这样写,就错了——有一天傍晚,爸爸妈妈到外地打工,终日里陪伴我的只有年迈的奶奶和生病的爷爷。

  2.事件的全过程只是一个瞬间——整个过程不过是一个时间点,选择切笔点有两种形式:A.选择时间点,直接切入叙事;B.先从时间点所在的时间段切入,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然后转入时间点,切入叙事。

  例如:一天下午五点,教室里的灯突然灭了,大家一下子陷入一片黑暗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时间点直接切入)

  又如:我读小学的时候,村里刚刚通电。长白山的风特别大,一刮风就会吹折电线,而全村,竟然没有一个电工,线路一旦断了,没人敢碰它,只好守着电挨过那漆黑、漫长的夜了。一天下午五点,教室里的灯突然灭了,大家一下子陷入一片黑暗之中,茫然不知所措......(先由时间段切入,介绍背景,在转换为时间点,具体叙事)

  (三)时间段与时间点决定着刻画人和事物的方法

  1.时间段后,只能刻画各类人或事物的常态,不能对某个具体的人或事物的行为进行特写。

  例如:那年的夏天特别热。太阳终日里在天上燃烧,气温一直在30度左右徘徊,各种花草树木的叶子都蔫蔫地耷拉着,地面裂出一条条长长的口子,狗整天躲在树荫下,吐着长长的舌头......(这段描写抓住各类事物的常态特征,突出天气的炎热。)

  如果这样写,就出现了问题:

  那年的夏天特别热。太阳钻出云层,像火一样在天上燃烧,气温高达38度。两只蝉躲在树荫深处,高一声,第一声地抱怨着这难熬的鬼天气。一条狗躲在树荫下,吐着长长的舌头......

  有人说,作者写的多好啊,怎么说有毛病呢?因为作者刻画的事物不是某类事物,刻画事物的特征不是常态特征而是特写。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一段要刻画的景物是——整个夏天的景物,整个夏天太阳都在钻出云层?整个夏天气温都高达38度?整个夏天就只有两只蝉在鸣叫?整个夏天就仅仅是一条狗躲在树荫下,吐舌头?显然这是错误的。

  2.时间点后,既可以刻画常态,又可以对某个具体人或事物进行特写

2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