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中考 > 中考辅导 >

中考物理总复习必考知识点

时间: 李金 中考辅导

1分子运动论初步知识

1.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5.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6.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7.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8.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9.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10.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11.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12.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物理意义就类似这样回答)

13.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4.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5.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6.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

③Q吸=Q放(※关系式)

17.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2内能

1.内能是构成系统的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动能、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分子内部以及原子核内部各种形式能量的总和。

2.内能变化的途径

(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当外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内能增大,反之亦反。

(2)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热传递的三种形式:热传导,热对流(一般见于气体和液体)以及热辐射。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间必须有温度差。

3电磁的知识点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永磁体分为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种类: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说明: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一个永磁体分成多部分后,每一部分仍存在两个磁极。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磁铁之所以吸引铁钉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5.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判断方法:①根据磁体的吸铁性判断.②根据磁体的指向性判断.③根据磁体相互作用规律判断.④根据磁极的磁性最强判断。

6.磁感应线:

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③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带方向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但磁场客观存在。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建立理想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4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分贝:

人们以分贝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符号dB;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噪声的控制:

(1)防止噪声的产生或消声或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噪声的传播或吸声或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或隔声或在人耳处减弱。

5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物理学习方法

1.抓住基础知识

中考试卷中易、中、难的试题比例为3:1:1,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查应是中考的重点,但近年来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形式发生了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摒弃了考查死知识的做法,而要求能在具体事件中辨认出该知识或规律。为此学生要做到复习细致,在广度上力争不留漏洞。

2.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那些最常见的生活现象最可能成为命题的素材。例如:去年涉及的“指甲刀上的杠杆、自行车上的力学”等。复习时同学们应在近两年的相关题目中了解此类题的出处、分类和答题技巧,更主要的是发现不懂的问题多亲自去做、去看、去想,快速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

物理学习技巧

提高收集、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生活中源随处可见,各种商品的说明、须知、用法及列车时刻表等都向人们提供着,善于迅速从资料中选择出自己需要的是人们在生活中应具有的能力,因此近两年围绕铭牌、说明书、数形结合——物理图象等命出了一些类题,应引起重视。考试中的给予方式可以是图表或文字,同学们要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大致步骤,平时培养较强的阅读能力,收集有益的能力,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

客观分析找准失分点

个人的学情分析每位同学自己就可以独立完成。找出自己复习过程中的测试试卷,分析试卷的失分情况,六个知识板块中哪些部分失分较多,就是自己对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还需要再加强的部分。

在这些知识板块当中,大家一定要重点关注的是力学和电学这两部分,因为它们是中考的重点。由于这两部分包含的内容较多,对这两部分的分析还可以再细分,力学可以分为质量密度、压强浮力、简单机械、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等,电学同样也可以细分,这样我们进行准确的查找知识的薄弱部分,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复习的效率。

94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