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方法 >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

时间: 如英2 语文学习方法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一)

  他回到奇珍斋娶了长女君璧,决心重振家业,十年之后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妻妹冰玉不顾姐姐反对,偷出家门执意随姐夫远行。

  在伦敦亨特之子奥立佛深深的迷上了冰玉,但奥立佛在伦敦大轰炸中不幸丧生,冰玉在孤独,思乡的情况下与韩子奇相爱,并生下女儿新月。战后一同回国,姐姐不容两母子,冰玉决定带女儿远走他乡,韩子奇苦求,留下女儿。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发生爱情,因楚系汉族,为梁家反对,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而哥哥也因母亲的心计所使,娶了新月的同学,当发现时,一切都来不及了。新月红颜薄命,因严重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绝。韩子奇瞬间苍老,母亲也终于明白自己的过错,哥哥,嫂子挑起了家里的担子。后来韩子奇,梁君璧相继去世,韩天星也有了一双子女。

  多年以后,冰玉回来了,但一切都也物是人非……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哭了,我是很少流眼泪的人,平日里不管多感人的故事或是电影我都没怎么哭过,但《穆斯林的葬礼》却深深的感动了我,在故事结束后我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以往的书里都有着让我爱憎分明的人物,可这本总是让我充满着一种惋惜和不舍,三代人的故事,似乎每个人都不行的成为了一场悲剧。梁亦清一个老实、本分的琢喻艺人,在雕琢惊世作品“郑和航海船”最后关头玉毁人亡,留下妻子和两个女儿,使原本辛福美满的家庭一下失去了支柱,梁君璧作为长女本事天真烂漫的年纪却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任,韩子奇则到“汇远斋”做了学徒,他们因玉结识,又因玉而改变了各自的命运。在韩子奇与梁君璧喻梁冰玉两姐妹的感情纠葛中,我们不能单纯的说谁是受害者,因为他们都失去了很多。梁君璧多年来的守候等来的是丈夫与自己亲妹妹有染并已生下一个女儿的残酷事实,而韩子奇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却不得不面临如此尴尬的局面,而梁冰玉不得不丢下年幼的女儿远走他乡。看似解决了一切,剩下的却也只是一个貌合神离的家。

  新月是一个善良、纯洁、开朗的女孩,一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在这个已经死气沉沉的家里,无疑它就如同春天的阳光明媚温暖,照耀着每一个人,温暖着每一个人。大家都非常喜欢她,除就母亲。在新月的心底她深深的渴望着母爱,而母亲与她之间总有着一种莫名的疏离从来都不亲热。母亲该担心的,该操心的事,全是由疼爱自己的姑妈所取代,似乎姑妈更像妈妈。每当新月看到写字台上那张六寸大小与母亲的合影时,才会感受到隐约的母爱。直到很久以后新月才从父亲的信里得知自己并非现在的母亲所生,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母亲一直以来都对她疏离冷漠。新月与楚燕潮的的爱情也是凄美的,两人相识相知相爱,美好却有短暂、坎坷,因宗教信仰楚燕潮得不到新月家里的接纳,尤其是母亲的百阻挠。而新月的病更是残酷,有时候真的不明白这到底是病还是命,美好的事物总是备受摧残,为何这个本就残酷的世界就不能容下这样一个美好的生命,新月的死给他的家人和爱人都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也让她的母亲懊悔万分,课时又有什么用呢?人总是都不过命运,总是被他玩弄玉股掌逃不出他的手心,它可以用后悔来活活的折磨你一辈子。新月的死让人不禁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我不知道当多年以后梁冰玉回到家看到物是人非的场景是怎样的一番心情,所以当我们拥有的时候就应当懂得珍惜,不要耿耿于怀于过去而被怨恨蒙蔽了双眼,否则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痛苦的都只会会是自己,同时会让更多无辜者的幸福成为陪葬。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二)

  我认识霍达,是从语文课本里的名著引读开始的。

  那时还在应付紧张中考的我,便对《穆斯林的葬礼》有着由衷的好奇。终于,中考之后,慢慢舒缓自己急促的心情,漫步书店,不匆不忙的买下了这本书。

  封面是一幅西方哥特式建筑的画面,下面的印刷体打着穆斯林的葬礼这六个黑体字,简单而又透着庄重的气息。暑假连续几天的绵阴小雨,使我徜徉于书海中,读完这本书,一种肃穆感、敬佩感油然而生。

  在北京的一座四合院里,在灰色砖墙簇拥着悬山式的门楼里,倾情的演绎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六十年间的兴衰存亡以及纠缠交错的爱情悲剧。

  天生聪颖,为报师恩的韩子奇娶梁君璧为妻,事业之路蓬勃发展,最终成为北京的“玉王”。抗战爆发期间,他与梁冰玉携带珍宝远赴英国发展。在二战的硝烟之下,韩子奇与梁冰玉竟萌发了爱情,韩子奇从前只知道事业,只知道报师恩,却不懂什么是爱。直到那一刻,冰玉病重,他们两颗心紧紧地相贴,眷恋的眼神透露着缠绵。已近中年的韩子奇与梁冰玉相爱了,而新月便是他们爱情的结晶。也许这是一段不令人许可的爱,也许他们的爱被天下人广为嗟叹,也许韩子奇早有妻室,可封建的束缚终究没能约束他。其实,我很赞赏他们的爱,虽然我不懂什么是爱,也没经历过爱,但是我知道,在爱面前,所有的世俗凡尘都是无法阻挡爱的。

  尽管是两代人,同样不会阻挡爱情的萌芽。

  新月就读于北大,对于一个懵懵懂懂的青涩少女来说,也许还不懂什么是爱。可是梁老师却是对她情有独钟。当爱情悄悄到来时,一切话语都如此苍白无力,心里也是一片茫然。之后,楚老师毫不顾忌,勇敢的向新月表白:“新月,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它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不离开你!那么,爱情就已经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们分开了!”

  试想当时的场景,新月那青涩的脸庞,透露出一丝丝的纯真与无知,当听到这番话语时,她是何其的激动与忐忑不安,“老师,我们这是……爱情吗?这是爱情吗?

  当然,无论新月是否接受,这段爱情始终无法走到岁月的尽头。他们美好的爱情被韩太太阻止了,仅仅只因为楚老师是汉人,想想都令人无比的心酸。也是,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封建的束缚,世人的眼光,就连身份背景都可以成为爱情、婚姻的绊脚石。更何况他们的关系令人无法揣测。在我眼里,他们虽是师生,可却不是师生恋,他们的爱情超越一切,超越的过概念,可没想到,始终没能冲破封建束缚的大牢。

  他们的爱情是梁君璧无法想象的,她无法体会爱,她的一切就像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这也是她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悲哀。韩子奇与梁冰玉,楚雁潮与新月,他们的爱是无比纯洁的,是对抗封建束缚的又一股力量。

  再回头说说这部小说,读这部书,犹如在读《巴黎圣母院》,奥妙无穷。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

  这本书,情节的转折,文笔的流畅,思路的清晰,都是我今后值得学习与深思的。也许我没有多么华丽的文字,丰富的辞藻,但是这部书让我懂了许多,起码懂了什么是爱。今后,对父母要爱,对老师要爱,对同学也要爱……

  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的诗篇,充满着悲剧的美感。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三)

  女儿在北京上大二时强烈向我推荐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我早听说过这本书,但一直没顾上认真读它。

  捧着女儿送我的新版《穆斯林的葬礼》从头到尾,不分昼夜,我几乎是一气读完的,整个人仿佛被笼罩在生命的悲哀之中,阅读中曾几次潸然泪下。我很久没有被这样一本书这般感动过了。

  “这是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内容、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

  掩卷长思,我唯一感受到的依然是悲哀。也许有人并不相信这样的故事,可是我却为它的生动与真实所深深吸引。在这本书里,你能看到人性的弱点与人生的无奈,但你更能看到生命的价值。

  书中展示出两条不同的人生道路,虽然最终归结到了一起,而命运却是如此的相似。一条是恩怨分明的不归路,一条是爱恨情仇的死胡同。在老玉匠死去的那一刻,韩子奇就注定要为此而演绎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家恨与国宝联系在一起,即使在那些宝玉漂流国外,遭受二战洗礼的时候,家,却在时间长廊中积聚起更多的恨来。我从心底同情主人公新月,但我也同情韩子奇。有些东西是无法预料的,新月的诞生就像我们经历过的某些时代一样,也许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然而,新月却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是一个容不得浪漫的时代,她所选择的师生之恋只能走向绝境。在难以把握的命运面前,在每个人生命中那股捉摸不定的、潜在的暗流中,任何生命似乎都有些微不足道,而哀歌便由此而生。在韩子奇说要转而投向仇人的时候,命运的哀歌就已然缭绕在我的耳边;而在新月临死的时候,我已经为这生命的哀歌而泪流满面了。在压抑和痛苦的感觉中我不禁要问:正义,你为何而生,为何而灭?我也曾读过一些这样的故事,公平不在正义的一方,而《穆斯林的葬礼》里的正义就在主人公的身边,可它却是那样地微弱,以至于产生了我们不想看到的结局。复仇使人性失去理智,在遥远的未来,宿命同样落在下一代的身上,时代的悲哀已将一切掩埋,没有人理解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生命归属。

  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让新月的母亲做一个逃避者,因为既然她有勇气打破世俗的常规,却为何没有勇气面对女儿与现实?《穆斯林的葬礼》以一段很冷清的描述让新月的母亲再次出场,这不过是让我们的心中更添几分哀愁的阴云而已。那段凄美、悲凉的描述使我久久不能忘怀。是啊,许多已经过去的往事,许多生命旅途中留下的难以平复的辙痕是很难再找回来的,如果一定要追寻,结局一定是早已逝去的生命中那段难忘的心曲所奏出的绝唱罢了。

  穆斯林,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在这个词的背后,更多的是宗教。而宗教这两个字,更容易让我们联想起那奇怪的仪式。于是,人们对它的葬礼似乎更会产生一种神秘感。于是,作者从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入了她巧妙布置的圈套,使读者在《穆斯林的葬礼》的描述中一步步领略了人生的哀歌。韩子奇从流浪而来,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朝觐者把他送到了故事的中央;新月也在流浪中诞生,是命运将她送别在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里、最终送进了穆斯林的葬礼;新月的母亲也在结束流浪之后,才找寻到一点往昔的生活痕迹。而对于任何人来说,流浪本来就意味着哀愁。流浪,在书里最终以葬礼为终点。或许谁也不知道,葬礼的哀歌究竟为谁而鸣?我终于读懂了:生命的哀歌决不单单是为书中的主人公而鸣,其实也是为你我而鸣、为众生而鸣,因为世界上谁也无法逃脱生命最后的劫数--不论你曾经多么灿烂或多么悲微。

  此外,女儿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感想也令我陷入沉思。女儿对我说:“读《穆斯林的葬礼》之前,我几乎很少真正了解穆斯林这个民族,甚至对他们颇有误解,因为过去从一些文章的只言片语和图片介绍中所得到的印象十分模糊,似乎他们都是满脸胡子、头戴白色小帽、行动有些怪异甚至让人有点害怕的一个群体。现在我才明白了,其实世界上任何不同的种族、民族都有着许多相同的属性,那就是人性、爱、善良与顽强。我甚至开始喜爱他们了,因为我忽然之间觉得穆斯林(回族)这个民族要比我们“干净”许多,无论从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习俗和礼仪,还是他们在生活方面非常讲究节制等。至少,在不吃猪肉这一点上就比我们要干净!”

  仔细想了想,女儿说的话不无道理,至少大部分观点我可以认同。

  “《穆斯林的葬礼》创作完成于1987年秋,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作家、评论家、穆斯林学者和广大读者都给以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表现回族人民悠久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具有民族史诗的品格和不可替代的文学地位与审美价值。“《穆斯林的葬礼》于1991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之后,该书的英、法、阿拉伯、乌尔都等文字的译本也陆续出版。1996年7月号的香港《镜报》报道,在中国青年最喜欢的二十本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中,《穆斯林的葬礼》名列第五。”

  著名作家冰心在为《穆斯林的葬礼》外文版所写的序言的最后一句是:“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谚,说‘百闻不如一见’,亦愿海外的朋友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中国回族女作家写的奇书!”

  不论怎样,《穆斯林的葬礼》给我留下的都是深深的感动。感动之余,我还蒙生了把它推荐给更多朋友的冲动,因为,如果有人愿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人生的意义,那就去读一读《穆斯林的葬礼》,至少它可以让我们懂得什么是人世间最纯真的感情。

看过“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

4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