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方法 >

现当代散文诵读精华(小学卷)

时间: 如英2 语文学习方法

  散文手法灵活,意境深邃。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与大家分享:现当代散文诵读精华,希望大家喜欢!

  现当代散文诵读精华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大唐还有一位大诗人叫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千百年来撞击了无数少男少女、情男痴女的心扉。然而,有几多人知晓作者及其几多酸苦?

  一

  留下这一千古佳句的作者叫元稹,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出生于大唐安史之乱16年后的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八岁丧父,家贫无业,幼学之年,不蒙师训,其母亲为教授。

  唐德宗贞元九年,十五岁的元稹以明两经擢第。贞元十五年,二十一岁的他初仕于河中府(山西蒲州镇)。贞元十八年(802年)他参加招干考试,与大他8岁的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破格选举的经书义理和法律人才),授秘书省校书郎。此时元稹二十四岁,风华正茂,才华横溢,被名重当世的太子宾客韦夏卿选为爱婿,娶韦丛为妻。十月,韦夏卿授东都留守,元稹、韦丛夫妇一同侍从韦夏卿赴洛阳。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元稹和白居易同时被“遴选”选中,录取十八人,元稹为第一名,授左拾遗(谏议大夫),九月贬为河南县尉。此时,元妈妈去世,元稹在家守孝三年。三十一岁时,他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元和四年(809年),奉命出使剑南东川按狱。当年,其娴熟聪慧的妻子韦丛盛年(二十七岁)而逝。由于难遣伤痛,他写下了著名的悼亡诗——《遣悲怀三首》、《离思五首》,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元和五年,元稹因弹奏河南尹房式(开国重臣房玄龄之后)不法事被召回,贬为江陵府(荆州南郡)士曹参军。元和十年正月,三十七岁的元稹一度奉诏回朝,不久与刘禹锡、柳宗元一同被放逐远州,他出任通州司马(重庆达州市军事主管)。流落于通州期间,患上疟疾几乎死去。但他却潜心创作,完成了最具影响力的乐府诗歌《连昌宫词》和与白居易酬唱之作180余首。

  元和十四年冬(819年),唐宪宗召元稹回京,授膳部员外郎。元和十五年授祠部郎中、知制诰(皇帝身边顾问官)。唐穆宗为太子时已喜爱元稹诗歌,此时特别器重于他,经常召见语及兵赋及西北边事,令其筹画。数月后,被擢为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起草诏令的名儒学士),与已在翰林院的李德裕、李绅俱以学识才艺闻名,时称“三俊”。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居相位三月后,出同州(渭南市大荔县)刺史、浙东观察使。唐文宗大和三年(829)为尚书左丞,大和四年正月被迫为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大和五年(831)七月二十二日暴病,一日后便在镇署去世,时年53岁。

  二

  大唐历史的天空上一颗璀璨夺目的诗星,备受风雨雷电袭击后不幸早陨,惊愕朝野撼动神州。他去后获赠尚书右仆射,白居易含泪为其撰写墓志。他和帝王的死去一样,唐朝历史大事记中赫然标记:“831年(唐大和五年),诗人元稹死。

  元稹来到世间短短的五十余年,革命工作之余有传奇《莺莺传》(《西厢记》),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的《元氏长庆集》,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元稹在诗歌、小说、散文、文学批评等方面都卓有成就,而以诗歌成就最突出。他与白居易发起了诗歌运动——新乐府诗歌,由元稹开先河、白居易参与完备、流传千年的诗歌派别——元和体(唐宪宗元和年间,元稹、白居易俩人所写的、注重诗歌语言平易浅切和通俗性的长篇排律)不仅“诗到元和体变新”,且天下文人“递相仿效,竟作新词”。

  元稹的诗通晓直白,画面感极强。比如“古时愁别泪,滴作分流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再比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等等。其诗辞浅意哀,语言幻美,意境朦胧,仿佛孤凤悲吟,扣人心扉,动人肺腑;他的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堪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媲美;散文方面,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传奇作品《莺莺传》,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被元代王实甫改为杂剧《西厢记》,久传不衰、历久弥新,经沧桑而尤盛。由此可知,元稹堪称中国唐代文坛上成就卓著的作家、中唐文坛主盟者之一。

  唐朝通过盛唐时期的一度辉煌,也形成这个朝代文学的第一个高峰,后来者要超越这个高峰几无可能。然而,进入中唐时期元稹出现了。他以自己深厚的文学理论和勤奋实践,为寻求突围的中唐文学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无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与参加、诗歌内容的变革、诗歌理论的提出、诗歌唱和形式的创新,还是对当时制诰文的弃旧图新,以及对唐传奇的发展繁荣等,其贡献毋庸置疑。

  三

  “曾经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一位饱经沧桑罹难的大唐才俊——元稹,其生前死后人们对他的人品、官品评价却颇为不一,或谓其正直、勤政、爱民,或曰其“工于投机取巧”、“巧宦热中”。然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元稹短暂的五十几年,无论穷达“玉色深不变,井水挠不移”,始终在坚持“达则济亿兆,穷则济毫厘”,且”济人无大小,誓不空济私”。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授左拾遗后,一到职接二连三地上疏献表,先论“教本”(皇子教),再论“谏职”、“迁庙”,一直论到西北边事这样的大政。同时旗帜鲜明地支持裴度(时任监察御史)对朝中权幸的抨击,从而引起了宪宗的注意,很快受到召见。他奉职勤恳本应受到鼓励,却因触犯权贵不久便贬为河南县尉。

  元和四年春,奉命出使剑南东川时,接手的第一桩案子就是查办泸州监官任敬仲的贪污案,并由此揪出了贪赃数十万的剑难东川节度使严砺。同时,与之牵连的七个刺史均为此受到处罚,平反88家冤事。因“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申”,而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和崇高赞誉。接着,他又纠弹山南西道枉法贪赃,使该道观察使和各位刺史都受到相应的惩处。但却开罪了朝中许多奸小,因此被调离长安“分务东台(东都洛阳御史台)”,也就是给了他一个闲差、一个警告。然而元稹在东台不但不秃废退缩,反而又一连弹奏数十事。虽然所纠之事都不算大,但其锋芒却是直指各地当权大僚的。他如此仗剑直言,不畏强权的作为,是需要何等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啊,这当是他一生中最光辉的一页。

  元和五年,他又弹奏河南尹房式不法事。这本是御史行使职权的惯例,却被忌恨他的人当作了把柄,攻击他“专达作威”,由此被召回罚俸。途中与宦官仇士良等发生纠纷,他据理力争却遭到仇士良等的漫骂和鞭打。然宪宗不敢得罪宦官,却以“元稹轻树威,失宪臣体”为由,把他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赏罚不公,朝野哗然。白居易亦连上三状申冤,但宪宗一意孤行。从此,元稹开始了困顿州郡十余年的贬谪生活。

  元和十年正月,三十七岁的元稹一度奉诏回朝,途经蓝桥驿曾题诗,留赠命运相似的友人刘禹锡、柳宗元。由此,他与刘禹锡、柳宗元一同被放逐远州,流落为“哭鸟昼飞人少见,怅魂夜啸虎行多”的通州司马(重庆达州军事主管)。四年的司马岁月,虽“垂死老病”却忍辱负重情系苍生。针对“人家恰似甑中居”的恶劣环境,他劝导百姓除草栽树,以利空气流通,身心健康;为了发展生产,减轻负担,他带领百姓开山造田,兴修水利;他牢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坚持整治吏政祈福百姓,且政绩累累深得通州百姓拥戴。离任时通州百姓依依不舍,登高而望,目送天涯,并留下了“元九登高”这一沿袭千年的传统民俗。

  元和十五年元真授祠部郎中、知制诰时,进士考试有猥滥之弊,权势子弟,多侥幸及第,而“寒门俊造,十弃六七”。元稹见状挺身仗义,使权贵豪门子弟十余人落榜。因此与李宗闵的积怨爆发,埋下党争的种子。不久,便被罢去承旨学士,官工部侍郎。

  长庆二年(822年),元稹、裴度先后为相。在唐王朝与地方军阀的斗争中,元稹积极平息骚乱。但觊觎宰相之位的李逢吉与宦官勾结,派人阴谋诬告元稹谋刺裴度。后虽查清真相,但元、裴被同时罢相,元稹出同州刺史。元稹蒙冤被贬,确关心民间疾苦,采用均田赋的办法,补救两税法之失,措施具体切实可行。唐敬宗宝力元年,元稹命所属七州筑陂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浙东六年,颇有政绩,深得百姓拥戴。

  唐文宗大和三年九月(829年),元稹入朝为尚书省左丞后,他又恢复了为谏官时的锐气,决心整顿政府官员,肃清吏治,将郎官中颇遭公众舆论指责的七人贬谪出京。时值宰相王播突然去世、李宗闵正再度当权,元稹再次受到排挤。于大和四年正月,被迫出为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元稹为官的短短二十几年中,一贬县尉,二贬东台,三贬参军,四贬司马、五罢承旨学士、官工部侍郎,六罢相、七贬节度使,直至英年早逝,殉职于工作岗位。综上所述,愚以为元稹是正直的、勤政的、爱民的,何有“工于投机取巧”、“巧宦热中”之为、之嫌?

  四

  除了某些人对元稹官品有这样或那样的指责、非议外,还有人说他“巧婚”、“薄情”。有人由《莺莺传》得出:“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说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元稹到蒲州任小职,与其母系远亲崔姓少女恋爱。元稹于贞元十六年(800年)赴京应试以后,为“攀高枝”弃莺莺而娶了韦丛。然而,后人根据当时元稹由家赴京的时间推算得出:元稹本人在此期间,根本不可能展开这般一段曲折委婉的情爱故事。

  关于元稹与其妻韦丛,十五岁擢第、二十四岁授秘书省校书郎的一代才俊,为何就不能成为“高官显贵”的乘龙快婿?再说二人婚后夫妻恩爱,举案齐眉。夫妻七年后贤妻去世,元稹悲痛欲绝,作了大量的悼亡诗。他的《离思五首》,倾心吐胆表达对亡妻的无尽思念,字字悲气袭人,何曾有半点虚假?凭什么说元稹“巧婚”?

  如果硬要把他转移到与其相处三个月的诗友薛涛身上,恐怕薛涛必有怨气。薛涛,唐朝女诗人,其父为宫廷乐官,安史之乱入蜀逃避战祸定居成都,薛涛幼年丧父生活无着,落入娼籍。她发明了新奇的染色技法,能染出深红、粉红、明黄等十种颜色,特别适合书写情书,世称“薛涛笺”。她才貌过人,不但聪慧工诗,而且富有政治头脑。虽然身为乐伎,但十分鄙视那些贪官污吏、达官贵人。唐元和四年,当时如日中天的诗人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地方。他久闻蜀中诗人薛涛的芳名,所以特地约她在梓州相见。两人议诗论政,情谊渐深。在薛涛的支持下,元稹参劾了为富不仁的东川节度使严砺,由此得罪权贵被调离四川。从此二人劳燕分飞,关山永隔(而况,薛涛出身乐籍、薛大元十一岁)。仅此而已,夫复何言?

  五

  浮沉于宦海的元稹怎么也没料到,身后是是非非千古不息,是悲是喜?安史之乱后,人们惧怕战乱、热望和平、渴望中兴。面对民不聊生、千疮百孔的社会现实,元稹和其他热血志士一样,积极入世建功立业。其人生最高追求是“达则济亿兆,穷则济毫厘”。贬谪时期,他虽累遭打击而不悔,且自励道:“此意久已定,谁能求苟营!所以官甚小,不畏权势倾。……金埋无土色,玉坠无瓦声。剑折有寸利,镜破有片明。我可俘为囚,我可刃为兵,我心终不死,金石贯以诚!”读罢此诗,其坚忍不屈高贵品格及其骨子里那种傲视苍穹、不与奸小同流合污的浩然正气,不是已经跃然眼前了吗?倘若他能“天子呼来不上船”、“乘桴浮于海”,去作他的诗、行他的文,再多活20年、30年又有何难?

  文明不熄,民族不死。一名优秀诗人、一为秉公执法的青年高干,竟遭到如此诟病,这是大唐的悲哀、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可贵的是,元稹再反复遭受挫折和打击之后,仍能以一个“党员干部”、一名优秀诗人的品质和骨气,对地方官僚强民所难、草菅人命、献谀宦官、贪赃枉法等进行大胆弹奏,从而大大震慑了不法官吏,也是得当期的政治环境清明了许多。所以愚以为,元稹为官是尽心尽职的,为文是倾尽心血的,为人是坦坦荡荡的!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是诗人元稹述说自身情爱的?是难官元稹诉说封建官道的?“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是凡人元稹对爱妻的诉说?是高人元稹对世人的告白?愚以为:或许都是也或许全都不是!

  现当代散文诵读精华二

  清莲的味道

  在某个落花飞雨的时节,捧一卷宋词,闲看流云,静待秋水。

  千古繁华,人间乐事,像一缕薄风,一朵流云,被时光抛远。昏黄的晚霞和着暮色,将天空铺陈渲染,绘就水墨丹青。蓦然回首,你在记忆彼岸茕茕孑立,清丽又瘦削,我不禁凝眸,以心的维度仰视感怀。这一朵清莲,味道淡雅。那些一首词换一壶酒,一卷书换一座城的多情年代,你徐徐绽放,一隅清欢。你的眉宇间,该藏着多少诗一般的少女情怀,又该隐着怎样自然又含蓄的书卷香味,才会这般清高自许、不染尘埃,才会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而你的心绪,该是如何细腻,又该是几多善感,才在最美的年华与诗书相伴,才会有“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去,几点催花雨”这般薄纱一样的淡愁?你大约是来自江南吧,不然怎会这般淡雅脱俗、清秀柔婉?这一朵清莲,味道幽郁。你的美,不是小家碧玉般的娇弱羞怯,你美得轰轰烈烈,似一朵暗夜里的莲花,在月光流转下香气清幽又馥郁。

  否则不会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魄,不会有“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的开阔,不会有“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的激越诗句。流年婉转你婉约,你却并未在乱世飘摇中空余哀伤,自有一份别样的大气与豪迈。一如你的名字——李清照——“清莲照水,出淤泥而不染”,你不想怀抱孤独,然而生不逢时,在那个山河破碎风飘絮的乱世,你注定了孤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夜雨,如泣如诉,忧伤碎了满地。这一朵清莲,味道寂寞。“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烟波浩淼的江边,望江楼上远望,看尽征鸿哀草,那一世的繁华与荒芜。“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寒梅依旧,而你却经历了情感和生活的巨大变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看那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却拂不去你心中飘簌的尘埃,抚不平人事变迁和韶华飞逝在你心间留下的印记。犹记得,那时的梅花,那时的大雪,那段纯净无瑕的美好,已分不清,究竟是那日的你醉了,明诚醉了,还是那漫天纷飞的雪花让点点梅瓣和才子佳人一同沉醉了?“人悄悄,月依依,翠垂帘。”易安,唯有你,将一段哀伤,写得缠绵不绝,挥之不去,揽之又来。

  那段美丽的伤情,亘古连绵,易安,我想细细描摹你不平凡的一生,我想将这一朵夜雨里不染的寂寞清莲慢慢品味。你的淡雅脱俗,你的大气不凡,你的忧伤孤寂,我全都铭记。

  现当代散文诵读精华三

  行舟万里路 犹记故乡水

  ----读丁尚明先生散文《故乡那口山泉井》有感

  文/箫陌

  窗外,是和煦的秋阳,面前,是一篇厚重而质朴的文章,慢慢的读,缓缓的念,故乡就一点一点的走到了跟前。拜读丁尚明先生发表在“散文在线”(2015年9月28日)的散文《故乡那口山泉井》,便被其厚重却不失其端丽,质朴却隐含着大气的行文感动着,细细读来,眼角却是潮湿了,每一个字都带着暖暖的乡情,每一段文都仿佛儿时最亲切的呼唤。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故乡情结,人到中年,那些埋在心底的记忆便寻找着每一个契机喷薄而出,有着白发暮年的爹娘,有着飘散着炊烟的草房,有着层层叠嶂的山峦,也有着一群一群散布在上披上的羊儿,有着那口流淌着甘甜的山泉水的老井,也有着乡亲们那质朴却醇厚的温情。所有的一切都在作者的笔下缓缓铺展开来,宛若一张带着泛黄的时光印记的画,在这样温暖的阳光下一点一点的鲜活,又像一杯陈年的老酒,缕缕的幽香浸润着远在异乡的游子干涸的心。

  什么是好的散文呢?这个问题多年来就一直困扰着我,我也一直在用笔行走的过程中寻求着未知的答案,而今随着年龄的渐长,随着阅历的增加,也开始逐渐意识到,行文者,心必诚,文必真,不管是什么样的文风,真挚的情感是打动人的基本要素,技巧倒不是最主要的,在丁尚明先生的散文中,我愈发的感受到包含了真情的文字带来的震撼与感动。

  “真的,故乡的确没有多年后我见过的江南水乡的模样,但在当年故乡同样是青山绿水、沃野飘香。记得冬天过去,田野里很快披上绿装,河中泛起碧波。山脚下清澈见底的小溪里,浪花飞溅、鱼虾争游,那漫山的野皱菊、马兰草、鸢尾花,把整个村子熏染得幽香四溢。到了秋天,遍野的红高梁羞红了脸,她颔首低眉,那样子颇像待嫁的新娘……”江南的美是天下人皆向往,更是文人墨客笔下写不尽的诗行。而作者笔锋一转,江南变成了模糊的影子,而故乡却愈加清晰可见,故乡的山水,故乡的花草,故乡的小河,故乡的一切都包含了满满的深情,为下面的山泉井的出现做足了铺垫,俗话的说得好,草蛇灰线,隐而不断,巧妙也不过如此吧。

  一口井,装满了童年的往事,有酸涩的,有温暖的,有童年的玩伴,有浓厚的亲情······从故乡的水井到了老家院子里的山泉井,从对故乡的回忆到对父母的缅怀,平实的文字却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把故乡把亲情都浓缩其中,到最后用《韩非子》的那句“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来把主题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做人当的如此,无论何时何地,守好自己的心灵之井,守一方灵魂的清净之地。

  故乡,是一种情结,任你走出千山万水,依然会在午夜梦回,牵肠挂肚。

  故乡,是一种隐痛,任你阅尽世事沧桑,每次想依然会心若潮汐此起彼伏。

  故乡,是一种宿命,任你行程万里百转千回,依然会用一种方式寻根溯源相约故里。

  让我们在丁尚明先生的文字中,再一次,闭目、缅怀自己那或远或近却永远也走不出的故乡吧!

28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