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阅读题及答案 > 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

皋兰山月阅读答案

时间: 炎婷2 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皋兰山月》余秋雨 原文阅读

  ⑷头脑受不得挑逗,不由得由无尽的距离滑到无尽的时日,乱七八糟地想这山的远年履历。好像霍去病是在这里狠狠打过一仗的,打得挺苦,《汉书》讲这位大时提到过这座山,记得还很吝啬地用了一“鏖”字,叫人去眼瞪瞪地傻想那场仗的酷烈。这山也命苦,竖在这个地方,来往要冲,打打杀杀的事少不了。山最经不得打仗,拔木,烧草,一遍一遍轮着来,还能留得住什么?溪脉干涸了,掷还给它浓稠血迹。山石抛光了,掷还给它断箭残戟。山惊竦着,急急地盖上一层黄土,又一层黄土,把哀伤吞进肚里。它闭上了眼,永远地沉默了,像一位受尽磨难的老人,只剩下麻木。

  ⑸本应该让满脸平和的张骞、玄奘多来走走,然而我估摸,他们没上山。又没有一条好路,也没什么好景,他们的路程远,舍不得力气。抬头看上几眼,就从脚下走过了。玄奘要是真有那几位徒弟陪着,会让孙悟空翻个跟头上来一下的,猪八戒懒,沙僧放不下那担子,都不会上。

  ⑹也许林则徐上来过,他清闲一些,有力气没处使,爬上山来吐一口闷气。在山顶上看看东南方,想想家,想想早已飘散了的虎门烟火。左宗棠也会上来,他带兵,老习惯了,到哪儿都喜欢爬个山看个地形。此公老是站在山顶朝西北方眺望,不时让兵士拿来边陲的版图。心情松快时,还叫兵士种过一点柳树,好挡住域外的蛮风。

  ⑺要是早有眼下这条路,他们还会多上来几次,一个守望东南,一个守望西北。但这条路是四十年前才修下一个根基的,还是为了打仗。路修得急,也很快,修路的有兵士,也有民夫。修路时该挖出过数不清的白骨,也不知是什么朝代的,在月光下白得刺眼。几具头骨凄森森地狞笑,它们都是修路者的远代同行。修路者骂一声晦气,心里一沉。我不敢想。荒山深夜,心里毛毛的。脚步加快,快走出这段长长的山路。

  ⑻啪哒啪哒地走,山顶到了。亭由灰砖砌成,砌在原先的烽火台上。竟有不少人在,都不作嘈杂声。似乎都惊叹自已站立的高度,优裕地微笑着,看着山下密密的灯,寻自己的家。一位妻子悄声怪丈夫:“关什么灯,找也找不到。”我无声一笑,我们或许真的走出了那段长长的山路。

  ⑼我家不在这儿,无心多看。要说灯,这儿并不出色,我以一个飘零游子,俯视过好几个异邦都市的灯海,对着本应属于丝路的瑰丽,把双目紧闭。于是,今夜我也只能离开众人,躲到山亭另侧。这里阒无一人,眼下只是绵绵群山,趁着月色,直铺到天边。天边并不能看真,看远去,发觉得头已抬高,看到了天上。这些山,凝固了千百万年,连成一气,却又是滚滚滔滔,波涌浪叠。一个波浪就这么大,我立即被比得琐小不堪。也听出声响来了,找不到一个象声词能够描述。响亮到了宁静,隐隐然充斥天宇,能把一个人的双耳和全部身心吞没得干干净净。古哲有方,大音希声,也许这便是历史的声音。

  ⑽山亭那侧,人已走光。山下的灯也层层熄灭。一切都没有了,只有我还站着,像一根风化的石柱。

  ⑾离开人世高墙的重重卫护,蒸发掉种种温腻的滋味。赤条条地,与荒漠的群山对峙,向它们逼索一个古老人种苦涩的灵魂和行程。我相信,林则徐和左宗棠,曾从这种逼索中领悟过刀兵炮火的意义。

  ⑿月亮轻轻一颦,躲进一团云,然后又飘然西去。她运行不息,变得明彻而洒脱,用一阵无声凉风,示意我踏上回程。是的,还有张骞和玄奘呢,他们都未曾滞留,衣带当风,双目前视,用疲惫的脚,为凝寂的土地走出一条透气的甬道。只有走,才会有声音,才会让这个山谷有实实在在的声音,就像汉唐的驼铃。(有删改)

  《皋兰山月》阅读习题

  8.下面是关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仰视星空,凝望大地,抚今追昔,联想想象到了历史上的那些战争,那些人物,抒发了令人难忘的悲壮的情怀。

  B.“月”是作者在文章中设置的登临皋兰山的背景,是全文的线索,表现出“家不在这儿”“只能离开众人,躲到山亭的另侧”的“飘零游子”淡淡的思乡情。

  C.文章的语言形象典雅,亲切自然。特别善用叠词,使文章的语言充满音乐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D.“它闭上了眼,永远地沉默了,像一位受尽磨难的老人,只剩下麻木。”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皋兰山历史悠久,但因接连不断战争的摧残而显得老态而衰败。

  E.文章结尾处再次提及林则徐、左宗棠、张骞和玄奘,照应前文,反复咏叹,蕴含着对古人的深沉缅怀之情。

  9.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皋兰山“远年履历”。(6分)

  10.第⑻自然段描写市民看“灯”寻“家”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1.“只有走,才会有声音”蕴含了什么哲理,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悟。(8分)

  《皋兰山月》阅读答案

  8.(4分)BD。(每项2分,多于2项不给分)

  9.(6分)①抵御外族侵略,保家卫国;②促进中外的政治、文化的交流;③留下了到过此处的有志之士的足迹。(意思相近即可,每点2分,共6分)

  10.(4分)市民看“灯”寻“家”的场景与前文皋兰山的历史形成对比,(1分)揭示了文章的主题,(1分)表现了现代的皋兰山人的生活幸福美好。(2分)

  11.(8分)只有踏实地行动,才会在历史中留下印迹,历史也才会记住他。(感悟略)(哲理2分;感悟:紧扣“踏实行动”2分,深刻2分,语言流畅2分。)

47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