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阅读题及答案 > 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

风筝王安忆阅读答案

时间: 炎婷2 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风筝》王安忆 原文阅读

  ③妈妈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术。她不希望我们去搞文科,而要我们搞理工科。她明白理工科的基础,在小学里便是算术了。

  ④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她一定要问我“1丈等于多少米”,我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1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可是,妈妈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1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于是只能跳脚了。

  ⑤其实,她辅导我语文恐怕更合适一些,可她并不辅导,只管制我读书。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我小学四年级,妈妈把那些不适于我读的地方全部用胶布贴了起来,反弄得我好奇难熬,千方百计想要知道那胶布后面写的是什么。

  ⑥后来,我和姐姐先后去插队,终于离开了家。可我们却像风筝,飞得再高,线还牢牢地牵在妈妈手里,她时刻注意我们的动向。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拉大提琴,妈妈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个水利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有许多大理石。妈妈便说:“这是个散文的意念,你可以写一篇散文。”这时候,我已年过二十,大局已定,身无所长,半路出家学的大提琴终不成器。妈妈在我们身上寄托的理工之梦早已破灭,又见我一人在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倒生出许多无事烦恼,便这么劝我了。之后,我闲来无事,写成了一篇散文,不料想这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

  ⑦然后,我便开始舞文弄墨,每一篇东西必须妈妈过目,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才能寄往各编辑部,再次聆听编辑的意见,再次修正。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提得极其具体、细微。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讲不清楚,于是又只好跳脚了。

  ⑧然后,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不过,与先前不同的是,妈妈同意让我听了编辑部的意见以后,再考虑她的意见。这时,我如同闸门打开,写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暇了。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又来了一封信,表示撤销前封信,随我去了。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了起来,抑或能飞上天,抑或一头栽了下来,不过,风筝自己也无须有什么怨言了。

  ⑨长大以后,说话行事,人家总夸:“你爸爸妈妈教养得好。”有所不满,总说:“给你爸爸妈妈宠坏了。”似乎,对于我们,自己是一点功绩也没有的。或许也对。小时候,我喜欢画画,画的画也颇说得过去,老师总说:“和你姐姐一点不像。”可无奈大人要我学外语,请来教师,每周上3次英语课。只能敷衍应付。到了末了,连敷衍也敷衍不下去了,只得停了课。如今,我每周两次,心甘情愿地挤半小时汽车,前往文化宫学习英语,苦不堪言地与衰退的记忆力做着搏斗,不由想,假如当年父母对我拳棒相加,也许这会儿早能看懂原版着作了。再一想,假如当年,大人听顺我的志趣,或许现在也能画几笔了。倒是这样似管非管,似不管非不管,弄出了个写小说的梦。想来想去,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摘自《读者》2013年第2期,有删改〉

  《风筝》阅读习题

  6.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2分)

  ①在她眼里,儿女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

  ②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7.文章的标题是“风筝”,有人认为文中没有写到风筝,不如把它改成“我和母亲二三事”,你觉得呢?(3分)

  8.“想来想去,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请结合你的理解与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看法?(4分)

  《风筝》阅读参考答案:

  6.(1)“孵”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给孩子的关爱,孩子在父母中的眼中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永远都需要呵护。(2)“永远”,一词强调孩子无论你在哪儿都是父母启示的牵挂,写出母爱亲情是没有时间界限的。(任选一题,意思符合即可。)

  7.不好,“风筝”是全文的线索,是全文的文眼,也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表现了母女情深。如果采用“我和母亲二三事”就显得过于通俗,缺少留白想象的空间(3分,意思符合即可。)

  8.示例①: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或者自己人生中没尽的愿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儿女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成就梦想,比如很多家长都希望子女考上重点高中大学等。(4分,酌情给分,但必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这两点,否则相应扣分。)

4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