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阅读题及答案 >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

游丹霞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时间: 子文2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游丹霞记》文言文阅读材料原文

  甲辰春暮,余至东粤,闻仁化有丹霞之胜,遂泊五马峰下,别买小舟,沿江往探。

  行一日夜,至丹霞。但见绝壁无蹊径,惟山胁裂一缝如斜锯开。人侧身入,良久得路。攀铁索升,别一天地。借松根作坡级,天然高下,绝不滑履;无级处则凿崖石而为之,细数得三百级。到阑天门最隘,仅容一客,上横铁板为启闭,一夫持矛,鸟飞不上。山上殿宇甚固甚宏阔,凿崖作沟,引水僧厨,甚巧。有僧塔在悬崖下,崖张高幂吞覆之。其前群岭环拱,如万国侯伯执玉帛来朝,间有豪牛丑犀,犁靬幻人,鸱张蛮舞者。

  余宿静观楼,山千仞;衔窗而立,压人魂魄,梦亦觉重。山腹陷进数丈,珠泉滴空,枕席间琮琤不断。池多文鱼泳游。余置笔砚坐片时,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

  次日,循原路下,如理旧书,愈觉味得。立高处望自家来踪,从江口到此,蛇蟠蚓屈,纵横无穷,约百里而遥。倘用郑康成虚空鸟道之说,拉直线行,则五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始知造物者故意顿挫作态,文章非曲不为工也。第俯视太陡,不能无悸,乃坐石磴而移足焉。

  僧问:“丹霞较罗浮何如?”余曰:“罗浮散漫,得一佳处不偿劳,丹霞以遒警胜矣。又问:“无古碑何也?”曰:雁宕开自南宋,故无唐人题名;黄山开自前明,故无宋人题名;丹霞为国初所开,故并明碑无有。大抵禹迹至今四千馀年,名山大川,尚有屯蒙未辟者,如黄河之源,元始探得,此其证也。然即此以观,山尚如此,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若因前贤偶施疏解,而遽欲矜矜然阑禁后人,不许再参一说者,陋矣,妄矣,殆不然矣!”

  《游丹霞记》文言文阅读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循原路下 循:顺着,沿着

  B.得一佳处不偿劳 偿:补偿,抵偿

  C.若因前贤偶施疏解 疏:稀少

  D.而遽欲矜矜然阑禁后人 阑禁:阻隔,禁锢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其前群岭环拱 此其证也

  B.衔窗而立 约百里而遥

  C.崖张高幂吞覆之 如黄河之源

  D.文章非曲不为工也 丹霞为国初所开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闻仁化有丹霞之胜,遂泊五马峰下,别买小舟,沿江往探。

  (2)第俯视太陡,不能无悸,乃坐石磴而移足焉。

  9.作者游览丹霞山后,有怎样的心得?请简要概括。(4分)

  《游丹霞记》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6.C 疏:对古书的注解

  7.C 其,代词,它的;而,连词,表修饰;之,代词,它|助词,的;为,动词,表判断,是。

  8.(1)我听说仁化县有风景优美的丹霞山;于是在五马峰下停船,另租一条小船,顺江而下前往丹霞山探访。

  (2)但从高处俯视山下,丹霞山确实十分陡峭, 人不能不感到害怕,于是我坐在石阶上一级一级地挪步下山。

  9.名山大川被发现的时间有早有晚,没埋没的一定还有很多;(2分)知识无穷尽,未被理解的还有很多,因此不能局限于前人之见,要勇于开拓。(2分)

  《游丹霞记》文言文参考译文

  甲辰年的春末,我到达广东东部,听说仁化县有风景优美的丹霞山,于是在五马峰下停船,另租一艘小船,顺江而下前往丹霞山探访。山都从平地上突起,有横的褶皱,没有直的纹理,从一层皱纹到千万层,连续不断地围绕紧箍。怀疑岭南靠近海多产螺蚌,所以山峰的形状也呈螺纹状?特别奇异的是,从左舷窗看到,离开后,又从右舷窗看到;从前舱看到,离开后,又从后舱看到。是山追客人吗?还是山依恋客人呢?没法弄清,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船行了一天一夜,到了丹霞山。只见丹霞山到处是绝壁,没有可上山的路,只有山的一侧裂开了一条缝,就像被锯子斜斜地锯开一样。人侧着身子进入,很久才能找到路。拉着铁索向上攀登,见到另一番天地。借助露出地面的松树根作梯级,就像天然形成的台阶一般,脚下绝不会打滑;没有树根作梯级的地方就开凿山崖做梯级,细数一下共有三百级台阶。到阑天门的山路最为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山路的尽处上面横放着一块铁板作为进出的门,若一人拿着长矛守卫,那么连一只鸟也飞不过去。山上的楼台庙宇很坚固,又很宽敞,开凿山崖形成沟渠,把泉水引到寺庙的厨房,十分巧妙。有佛塔建在悬崖之下,悬崖像高高张开的布覆盖着它。佛塔的前面群山环抱,就像是各国的诸侯拿着文书来朝见,夹杂的山岭有像巨大的水牛或丑陋的犀牛的,有像牦牛或人影的,有像鹞鹰张开两翅或蛮人在舞蹈的。

  晚上,我借宿在静观楼,山高千丈,紧挨着窗户,似乎压迫着人的魂魄,连梦中也觉得沉重。山的中部凹陷进去好几丈,泉水如珠子般悬空滴落,躺在床上终夜听着泉水叮咚的声音连绵不断。山涧有很多身上有着美丽花纹的鱼儿在游动。我放下笔静坐一会儿,不知不觉已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有家,也忘记了自己身在哪里了。

  第二天,我沿着原来的路下山,就像在温习功课,更加觉得很有滋味。站在高处眺望自己上山的路,从江口到这里,山路就像龙蛇蚯蚓那样弯弯曲曲,纵横交错无穷无尽,大约有一百里那么远。如果用郑康成虚空鸟道的说法,拉成直线行走,那么从五马峰到丹霞,一会儿就可到达。这时我才明白大自然是故意做出回转曲折的样子,正如文章,如果不曲折宛转就不是好文章。但从高处俯视山下,丹霞山确实十分陡峭,人不能不感到害怕,于是我坐在石阶上一级一级地挪下山。

  僧人问我,丹霞山与罗浮山比较怎么样呢?我说:罗浮山的风景分散,找到一处美景的快乐也抵不上付出的辛劳,丹霞山凭着美景的集中而胜出了。僧人又问我:丹霞山上没有古碑又怎么解释呢?我说:雁荡山从南宋开始开发,所以没有唐代文人的题跋;黄山从明代开始开发,所以没有宋代文人的题跋;丹霞山是从我们这个朝代初期才开发的,所以并没有明代的碑刻。从大禹到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大概有四千多年了,名山大川,还有混沌而没有被开辟的,像黄河的源头,到元代才被探访到,这就是证明。然而从这点来看,山尚且如此,就更可以明白先贤圣人们的学说是无限广阔的。如果因为前代的学者们偶然遗漏了一些解释,就因此想小心谨慎地禁锢后来的学者,不让他们再增加一点新的观点,这真是浅薄而荒谬啊,大概不应该这样吧。


  看了“游丹霞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5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