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阅读题及答案 >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

初一上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时间: 炎婷2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初一上册文言文阅读1:与长子受之

  初一上册文言文阅读习题

  A.盖汝好学 / 盖大苏泛赤壁云

  B.千里从师 / 齐师伐我

  C.即是自不好学 / 是故谋闭而不兴

  D.然今遣汝者 /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汝 若 到 彼 能 奋 然 勇 为 力 改 故 习 一 味 勤 谨 则 吾 犹 可 望。

  11.用自己的话说说朱熹让儿子离家千里从师的原因。(3分)

  初一上册文言文阅读答案

  9. (3分)D(A.如果/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B.老师/军队。C.表肯定判断,是/指示代词,这。D.表转折,但是。)

  10. (3分,每错、多、少1处扣1分)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11. (3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③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初一上册文言文阅读译文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完全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再者,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如果你到了老师那里,能够奋发图强,有所作为,努力改掉旧的习气,始终勤勉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是抱有希望的。不这样的话,就白费精力。如果和在家里一样,哪一天回来,又只是不务正业的人,不知道你还有什么脸面再见父母亲戚和乡里老朋友呢!

  可要好好地想一想啊!想一想啊!“早起晚睡,不辱没你这一生!”这一次离家从师,千万要努力。

  初一上册文言文阅读2:勿斋记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

  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初一上册文言文阅读习题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分)

  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分)

  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初一上册文言文阅读答案

  22.世人学习圣人之道,把圣人看得太高,因而距离圣人之道很远。

  23.D

  24.藤君好学,有志于“四勿”;他厌恶高远玄虚的旧习,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和中庸之德。

  25.C

  26.要务实,脚踏实地做学问,不能追求高远玄虚之说

  初一上册文言文阅读译文

  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

  古今能称得上圣人的没有比孔子伟大的,聪明睿智没有超过颜渊的。等到颜渊向孔子询问仁的时候,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给他解答,这正是圣贤之人传授道统的秘诀,为什么独独说“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些看、听、说、动的事,是耳目口体的功能,是否符合礼教,需要内心的智慧去衡量,“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难道夫子不能说玄妙高远的话?还是颜渊的才能不能追求玄妙高远的志向?他们用来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日常之所擅长之事,人情事理最基本的常识,他们很少有比不上颜渊的,由此可以知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

  腾君向来喜好学习,有志于追求“四勿”之境界,用它给自己的书斋命名。因此称为“勿斋”。初次在太史所见面。士大夫初遇的时候,都自有礼节,不会轻易有所请求之事,为什么拿“勿斋”来请我给它做记呢?我不了解这个人,又为什么轻易为他执笔为文,就好比商人炫耀他的玉想求得出售呢?或者是他内心久已厌恶那些高远玄虚的旧习,茫茫然就好比捉风一样,一旦醒悟,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中庸的品德吗?“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勿斋有啊!“(即使是)狂妄之人的言语,圣人也会选择性的听取”,我也被听取了啊!

4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