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阅读题及答案 >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

翰林院与翰林阅读答案

时间: 子文2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翰林院与翰林》阅读材料

  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为了防止冒考,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

  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其实,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又于三级结构之上又多出一个层次——翰林。所以明清科举制度实为四级人才结构。

  (选自2009年《百科知识》第11期)

  《翰林院与翰林》阅读题目

  小题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翰林院与翰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翰林院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而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

  B.明代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自此,开始了“非进士不入翰林”时代。

  C.翰林是明清科举制度人才结构中最高级别的。

  D.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的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再考试,考试合格者被称为翰林,不合格者不能称之为翰林。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情况下产生的,也是在当时条件下一项很公正的选材制度。

  B.清代,所有的进士只有在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C.科举制度既给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又让统治者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

  D.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就创立了“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翰林院也就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举制度既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知识精英,又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可谓一箭双雕。

  B.在明代,只要先考上进士,再进入翰林院学习,成为翰林之后就能进入内阁。

  C.在清代,考中进士后,就可以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

  D.科举制度不止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也不是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而是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四级结构,考中翰林才是科举制度的终结。

  《翰林院与翰林》阅读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A


  看了“翰林院与翰林阅读答案”

76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