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阅读题及答案 >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

说明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大全

时间: 文桦2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一)大脑


  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一天,他看报上的天气预报,竟然连报上的一个字也不认识。后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别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失读症”是失语症中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外伤造成的。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________ ____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宇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少的原因。

  ⑤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在一张纸上,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的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实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病治好了,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为“唤醒”的作用下,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

  ⑧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汉字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感兴趣地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1、从本文主要内容来看,最恰当的标题是( )

  A.汉语学习十分重要 B.外国人也应学汉语

  C,汉语可以治病 D.汉语与英语的区别

  2.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时间顺序 举例子 分类别 B.逻辑顺序 举例子 作比较

  C.逻辑顺序 举例子 分类别 D.空间顺序 举例子 作比较

  3.为了使上下文连贯,填人第三段空格中最恰当的一句是( )

  A.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

  B.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

  C.不管他是谁,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

  D.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谁。

  4.第四段中两个加线的“这”字所指代的内容是否相同?正确的选项是( )

  A.相同 B.不同 C。基本相同 D.基本不同

  5. 结合前三段的内容,用概括的语言给“失语症”下定义。(不得超过24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六段首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这种关系”中“这种关系”具体是指什么关系?在文中找出答案,并用波浪线画出。

  7.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脑外伤者未必患失语症或失读症。

  B.第五段最末一句中的两个“更”字,说明了学习汉语是促使儿童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充分、均衡锻炼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

  C.第六段末句“试验初步成功了”,说明这位心理学家这项实验仅仅是开始,今后还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D.第七段中“唤醒”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失读症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阅读能力。

  8.第五段不宜删去,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大脑

  1.C

  2.B

  3.B 4.B

  5.大脑语言中枢病变(受损)引起的语言功能障碍。(注意:答案必须写出①“语言中”、②“病变”或“受损”“受伤”、③“语言功能”或“语言行为”、④“障碍”这些关键词语)

  6.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或“中国人……均衡协作”)(如果“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未画或多画,均不算对)

  7.D

  8.①第五段与最后一段内容相呼应,如果删去,末段就失去了理论依据;②这段内容拓宽了文意,体现了学习、使用汉语的深远意义。

  (二)昆明的气候

  昆明为什么会四季如春呢?(这是由昆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决定的。昆明处在北纬30’以南的地区,终年接受太阳光热较多,而且均匀。夏季受西南风和东南风的暖湿气流影响,阴雨天多,日照少,地面温度不易上升;加上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云贵高原,气温随高度而降低,所以夏季温度不会很高。冬季昆明等地上空盛行西风。这股_______________的气流把附近印度半岛的干暖空气引导过来。另外,昆明地处云南东部,云南北部和东部的高大山脉又能__________________北方冷空气南下,因而晴天多,空气干燥,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夏季不热,冬季不冷,四季的气温也就比较均匀了。

  1.依次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A.强劲 阻塞 B.强健 阻挡 C.强劲 阻挡 D.强健 阻塞

  2.能准确概括本文说明内容的是下列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

  A.昆明四季如春。 B.昆明夏季不热,冬季不冷。

  C.昆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D.昆明四季如春的原因。

  3.文中昆明“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云贵高原”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说明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昆明的什么地形特点使得这个地方冬季不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

  5.文中画括号部分的说明顺序是下列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

  A.从主要到次要 B,从概括到具体 C. 从本质到现象 D.从部分到整体

  6.从内容看,本文属于哪一类说明文?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A,事物说明文 B.事理说明文

  参考答案:

  (二)昆明的气候

  1.C

  2.D

  3.列数字 夏季温度不会很高的一个原因

  4.昆明地处云南东部,云南北部和东部的高大山脉又能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

  5.B

  6.B

  (三)对称

  ①对称,是自然界一种普遍而又奇妙有趣的现象。镶嵌天际的恒星、行星呈球状对称;小巧玲珑的雪花,精巧细腻的蜂巢呈平面对称;大多数花朵呈辐射对称;有中央叶脉的叶片呈左右对称,人和鸟兽虫鱼的五官、四肢左右无不对称。

  ②“对称”能给人以整齐、沉静、稳重的美感,但由此也造成变化少、不自由,限制了灵动和飞跃。曹雪芹是古代第一个对“对称”显得不安分的人。如他笔下的芳官,连戴耳环也是一边大一边小的,显得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风韵。事实上,正如古代有位哲学家所说,世界上没有两样完全相同的东西。仔细观察有中脉叶子的细微结构,两边叶脉的数量和分布、叶缘缺刻或锯齿的数目和分布都是不同的。绝大多数人的面部发育也不对称,66%的人左耳稍大于右耳,56%的人左眼略大,59%的人右半侧脸较大。人的躯干、四肢也不完全对称,左肓往往较高。75%的人右侧上肢较左侧长。人的两手的掌纹,不但细脉络不同,粗蚊也不完全一样。可以说,生物界里的不对称是绝对的,而对称是相对的。实验研究证明,这是由于细胞内原生质的不对称性所引起的。从生物体内蛋白质等物质分子结构可清楚地看到,原生质一般呈不对称的结构形式。研究发现,不对称原生质的新陈代谢,比起左右结构相等的化学物至少要快3倍。由此可见,不对称性对生命的进化有重要意义,自然界的发展,正是一个对称性不断减少的过程。

  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这就是瑰丽多姿的自然界。

  1.第1自然段摆出自然界对称的主要类型有几种?正确的一项是(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2.对全文整体结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总一分一总 B.总一分一分 C.分一分一总 D.分一总一分

  3.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瑰丽多姿的自然界的对称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

  B.生物界的对称是相对的,不对称是绝对的。

  C.自然界是一个对称而又不完全对称的统一体。

  D.不对称性对生命的进化有重要的意义。

  4.造成生物界不对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起左右结构相等的化学物至少要快3倍”句中的“至少”用与不用,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三)对称

  1.B

  2.C

  3.A

  4.“由于细胞内原生质的不对称性所引起的”。

  5,不用“至少”表示只是3倍;用“至少”表示等于、大于3倍,决不少于3倍。

 
 (四)


  目前,为了根除白色污染,国外科学家研制出各种类型可以自行分解的自毁塑料,即无公害塑料。这种塑料是“白色污染”的替代物。科学家预言,它将在下个世纪风靡全球。

  ①在新兴的无公害塑料家族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是生物自毁塑料。②目前,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20多家公司推出了生物自毁塑料。③美国密茨根大学的生物学家提出了“种植”可分解塑料的设想。④他们计划用土和玉米为原料,植入“塑料”的遗传基因,使它们能在人工控制下生长出不含有害成分的生物塑料。⑤德国哥丁根大学的微生物专家最近通过对一种细菌的特定基因隔离,使植物的细胞内部生成聚酯。⑥这类聚酯可制成物型生物塑料。⑦这种塑料在细菌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⑧因此,这种塑料垃圾可以作为植物肥料而回归大自然。⑨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科技人员正在用农林作物的下脚料,如豆秸等,制成农用薄膜。⑩这种农用薄膜不仅抗拉强度大,而且降低了成本。

  除了生物自毁塑料外,科学家还研制成功化学自毁塑料和光学自毁塑料。

  所谓化学自毁塑料是在塑料制品上喷洒一种特制配方的溶液,使其与塑料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塑料逐渐溶解,成为可以被水冲洗掉的无害物质。

  光学自毁塑料是美国一家公司不久前研制成的一种新型的自毁塑料。这种塑料内含一种遇光会慢慢自动分解的物质,在太阳下曝晒60天后,便成为泥尘。

  1.“无公害塑料”的特征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共10句,分别标记为①一⑩。这10句可分为两层,请用“|”在下面的标记符号中划分开。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第三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物自毁塑料”不同于其他两种自毁塑料的一点是( )

  A.可以自行分解 B.不污染环境

  C.是“白色污染”的替代物 D.以植物为主要制造原料

  5.文中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四)

  1.可以自行分解(或自毁)。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承上启下(或过渡,或承上启下过渡)

  4.D

  5。分类别 举例子

  (五)蜜蜂

  ①蜜蜂群居于蜂箱或树洞中,空间狭小、阴暗,数万只蜜蜂_________在一起,蜂窝内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都适宜微生物的生长,但在蜂窝内储存的花粉、蜂蜜等食物都不会腐败变质。②这是什么原因呢?③科学家发现,原来在群蜂中有一种叫蜂胶的物质。④蜂胶对蜂窝内的病菌、霉菌都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正常细胞没有毒副作用。⑤它是蜜蜂清洁环境,杀灭病菌,保证蜜蜂健康的良药。⑥蜂胶是蜜蜂从胶源植物的新生枝芽处采集的树脂类物质,经蜜蜂混入其上颚腺、蜡腺的分泌物,反复加工而成的胶状物质。⑦由于树胶有较强的粘性,所以采集难度大大超过采集花蜜,通常每群蜂每天只能生产0.2克蜂胶。⑧科学研究得知,蜂胶是一种天然的高级营养品,人服用蜂胶能调节人体分泌系统,分解体内毒素,增强体质,净化血液和促进血液循环。⑨不过,但愿人类不要只顾自己的享受而把蜜蜂的药品夺来吃掉,那样会使蜜蜂遭殃。

  1.根据文意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写在括号内。( )

  A.住 B.挤 C.也 D.还

  2.文中第⑤句加横线的“它”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对文中部分内容的概括。阅读全文,选择与其相应的句子,将它(它们)的序号写在括号内。

  蜂胶的来源、成分、性状与产量( )

  蜂胶在蜂群中的作用( )

  蜂胶的营养价值、,保健作用( )

  4.文中的第⑥、⑦句分别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选择答案,将它(它们)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第⑥句( ) 第⑦句( )

  A.下定义 B.列数字 C.打比方

  D.举例子 E.作比较 F.分类别

  5.本文第①至⑤句的说明顺序是下列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

  A.从概括到具体 B.从结果到原因 C.从主要到次要 D.从整体到部分

  6.从文中找出能恰当、准确表达下列语意的词语,分别写在横线上。

  不顾蜜蜂生存,只顾自己享受而把蜂胶强行拿来(吃掉)。

  所用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蜜蜂失去蜂胶,将受到病菌、霉菌侵害,造成严重后果。

  所用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五)蜜蜂

  1.B、D

  2.蜂胶

  3。⑥⑦;④⑤;⑧

  4.A;B、E

  5.B

  6.夺来;遭殃

  
(六)


  ①信息技术革命,是传送信息技术的更新,是获取信息手段的突破。获取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些深层次关键信息是至关重要的。遥感卫星就是人类获取重要信息的重要工具。它远在大空就可以看清人们在地面察觉不到的地质断层,代替人们勘察无人区内的情况,发现地下的石油、古迹。

  ②我国宝成铁路自建成以来,长期被滑坡、塌方灾害困扰。长期以来,铁道专家一直找不出内在原因,只能年复一年地在灾害与维修的怪圈中折腾。然而在我国发射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照片上清晰地显示出,这条铁路一些地段处于地层的断裂带上,于是铁路部门立即对此采取了加固地层的措施,才从根本上减少了山体滑坡时事故的发生。

  ③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国土普查,是人类获取信息的另一重要途径。例如,我国对于青藏高原等人迹罕至、自然条件恶劣之地进行普查,遥感卫星提供的一幅照片的覆盖面积是航空照片的140倍,只需1人用3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解译判读工作;如用飞机航拍,则需30人用几个月时间;如用人工则需几年。

  ④我国石油地质队员在对柴达木盆地“伊克雅乌汝”油气构造进行调查时,[u]26人苦战4个月,才测出568个点,以此绘制成五万分之一的地质图;而卫星仅用一张照片就把情况看清,还发现了地面测量中无法发现的断层构造。[u]

  ⑤我国考古工作者还利用遥感卫星图片,发现了一批古代遗迹。比如内蒙古昭乌达盟附近的一座被黄沙深埋的古城,在遥感卫星照片上被发现,并确认是元朝忽必烈为其女儿鲁国大长公主兴建的应昌古城。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3.第③段中选文运用了哪三种说明方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②、④段画线的句子,分别概括出说明对象所表现出来的两个主要特征。

  ②段画线句子表现出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六)

  1。遥感卫星

  2.A

  3.举例子 列数据 作比较

  4.勘测准 效率高

  

(七)


  植物是天然的“净化器”“消声器”“除尘器”“制氧机”“预报员”“防疫员”,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植物还有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作用。由于植物广泛分布于地面、水面等一切有生命的环境中,这就形成了一个将整个地球都网住的巨大的环境保护网。

  微生物能把地球上的全部动植物遗骸分解而被土壤吸收,是地球上的“清洁工”。且微生物也广泛分布于地球上,也形成了一个“清洁网”。

  益鸟能捕食害虫,保护这些益鸟就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也就保护了环境。一只灰喜鹊一年可消灭1.5 7/条松毛虫,可保护十多亩松林不受虫害。两只大斑啄木乌一天能消灭600多条害虫的幼虫,可以控制几十亩人工林免受蛀食树干的害虫的危害。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着不同的鸟类,也形成了保护环境的网络。

  以上事实说明,生物确实是环境的天然保护网。只要我们植树造林,栽花种草,保护害虫的天敌,充分发挥植物和益鸟等生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人类环境就会更加美好。

  1.这篇文章说明的内容是( )

  A.植物是自然界的“环境保护网”。 B.微生物是自然界的“清洁工”。

  C.益鸟消灭害虫,保护了环境。 D.生物是环境的天然保护网。

  2.文章第二、三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安排内容的顺序是( )

  A.总一分一总 D.分一总 C.总一分 D.并列

  4.第二段中加线的“全部”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中画线的“天敌”指上文中提到的哪一类动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七)

  1.D

  2.打比方 列数字 举例子

  3.B(先分说植物是自然界的“环境保护网”,接着说微生物是地球上的“清洁工”,再说益鸟保护了环境,最后总说生物是环境的天然保护网。)

  4.起修饰(或说限制)作用,说明植物遗骸毫无例外地都被微生物分解,突出了微生物对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5.指益鸟。

  (八)

  (1)有位哲学家说过:“晶体由于格式有余而缺乏韵味,烟雾囚其过于混沌而趣情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长期以来被认为与艺术这种“文化的混沌”________________。但是,20世纪大科学的发展,使科学与艺术愈来愈统一起来,正像晶体与混沌在凝聚态物理学基础上统一起来一样。

  (2)不管他们自己意识到没有,文学艺术家们实际上在做着一种理想的“社会实验”,实施着一种特殊的“社会仿真技术”。他们用文学艺术的方式,把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事物同构起来,从而通过信息反馈的方法,驱使现实生活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移动。这种行为模式,同物理学家用橡皮膜上小球的运动模拟电磁场中电子的轨迹,同军事家用电子计算机网路模拟战争的场面,同化学家用温度、压力的变化迫使化学反应向着同构方向移动,同工程师用仿生学的技术建造现代化的大楼等等,在认识上,都是一样的。

  (3)文艺活动和科学活动都是人类认识大自然(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有机过程。不同的是,文艺现象偏重于感性,科学现象侧重于理性;文艺现象偏重于表现,科学现象侧重于内涵;文艺现象偏重于形象,科学现象侧重于抽象;文艺现象善于用生活原型说话,科学现象善于用生活逻辑论证;文艺现象常常把平凡的事件表现得生动、活泼、多变,而科学现象则往往把复杂的故事描述得单调、冰冷、静寂。一句话,文艺现象是非模式化的科学现象,科学现象是模式化的艺术现象。

  (4)报告文学与特写最讲究真实性, 因而也最无模式可言,但是,只要进入小说领域,生活便加入作家的思想,开始了文艺的模式化进程。如果说通俗小说仅仅包含了普通生活的逻辑的话,那么,哲理小说则以时代精神,把生活凝固在理想的模式中去。有人说,“小说是哲学对文艺的渗透,诗歌是数学对文艺的渗透”。这话是有道理的。最自由的诗歌,也要讲究音韵。最格律的诗词,几乎可以用布尔代数写出通项公式来。随着电子计算机对文艺的“入侵”,人们简直可用模式识别的方法,判断一个小说家的特征文风,就像侦探家用指纹来判断犯人的罪行一样。可见,最无模式的文学艺术,亦开始了自身的进化模式。

  (5)相反,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亦在向艺术化方向发展。现代模糊数学的出现,就是典型例子。本来,科学最讲究精确性与模式化,但是,最近十几年人们发现,最讲精确的电子计算机,在透过模糊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方面,远远不如一个婴儿。因为婴儿在识另,l母亲的时候,绝不会因为母亲一夜间脸上长一个粉刺,而拒绝吃奶。但是,最高级的计算机系统,竟然会把长了粉刺的母亲,判断咸“不是原来的母亲”。原因在于它太精确了,精确到了由于一点“微小差异”就忽视“质的规定性”!所以,当代科学技术愈来愈减少模式化程度而带上“艺术性”。谁越能凭经验选择隶属函数,谁就越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这就像一个作家,谁愈具有生活积累,谁就越能把时代精神表现得更加科学一样。

  1.第(1)段的两横线上,应依次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A.皆有 风马牛不相及 B.皆无 格格不入

  C.皆备 异曲同工 D.无穷 如出一辙

  2.第(2)段的内容主要在于说明( )

  A.文学艺术家是在做“社会实验”,实施特殊的“社会仿真技术”。

  B.文学艺术家的行为模式与科学家的行为模式相同。

  c.文学艺术家与科学家认识一致,行为模式相同。

  D.文学艺术家的行为模式与科学家的行为模式在认识上都是一样的。

  3.第(3)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A.文艺活动与科学活动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B.文艺活动与科学活动的不同之点

  C.文艺现象与科学现象的区别

  D.文艺现象与科学现象的区别和联系

  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第(4)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不超过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5)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不超过1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段中,举婴儿识别母亲和计算机系统判断母亲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章内容,适合作本文标题的有( )

  A.科学与艺术应该统一 B.科学与艺术的相互转化

  C.科学与艺术的相互渗透 D.科学中的文艺现象

  E.文艺中的科学现象 F.谈谈科学与文艺

  G.科学与艺术正在走向统一 H.现代科技发展走势

  参考答案:

  (八)

  1.B

  2.D

  3.D

  4.(1)文艺的进化模式。(或文艺开始了模式化。) (2)科学在向着艺术化方向发展。(3)现代科学需要减少模式化程度而带上艺术性。

  5.C、F、G

  (九)

  我们翘首望天,似乎高不可及。其实我们所看见的这个“天”,本是“地”的一部分——地球大气圈的低层。它的高度不过十几公里,宇宙火箭很容易就穿越了这个高度,这时再回顾地球,蓝天却已跑到我们的脚下,似轻烟,似薄雾,更仿佛是一层蔚蓝色的软纱裹在地球的表面。

  大气圈看起来仿佛空若无物,实际上是壁垒森严,将地球重重包住。岂止是面纱,简直是屏障,是铜墙铁壁,对地球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1976年,在我国吉林省落了一场陨石雨,成为自然界罕见的珍闻。假使没有大气,这种从天而降的陨石将成为家常便饭,给地面造成极大毁坏。正是由于大气圈的保护,高速冲来的陨石因与大气剧烈摩擦,减慢了速度;并因摩擦产生的高热影响,绝大部分陨石在100多g公里的高空就化为灰尘和气体,只有极少数到达地面,而且已是强弩之末,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了。

  从天外向地球袭来的还有强烈的紫外线。假使没有大气,过多的紫外线将使地球上的生命无法生存,是大气圈保护了我们。在大气圈中离开海面20-35公里这一带含臭氧较多。

  所谓较多,也不过占到四百万分之一[u]左右g。但这点臭氧已足以使大量紫外线被吸收,才使得地球上各种生物免受过多的紫外线伤害;剩下少量的到达地面,对我们来说有杀菌防病作用,反而变得无害而有益了。

  那些极其稀薄的为地球磁场所控制的带电粒子组成的高层大气,也有保护地球的作用。它能使宇宙中那些以高速冲向地球的粒子流偏转方向。

  地球大气圈的存在,不仅保护了我们,还是生命得以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假使没有大气,就没有灿烂的云霞,更没有生命的喧嚣,而将是白天酷热,夜晚严寒,天上是黑洞洞的,地下是一片荒凉。

  1.文中的加线词语删掉后不影响原意的一项是( )

  A.[u]其实g我们所看见的这个“天”,本是“地”的一部分——地球大气圈的低层。

  B.绝大部分陨石在100[u]多公里的高空就化为灰尘和气体。

  C.只有极少数到达地面,而且已是强弩之末,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了。

  D.所谓较多,也不过占到四百万分之一左右。

  2.下边说法不符合文中原意的一项是( )

  A.没有大气圈,地球将经常被陨石袭击。

  B.大气圈中离开海面20—35公里的臭氧被紫外线吸收。

  C,高速冲来的陨石因与大气摩擦而减速并产生高热。

  D.紫外线对我们来说有杀菌防病的作用。

  3.不属于大气圈对地球的保护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说明的主要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第三自然段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九)

  1.A

  2.B

  3.大气圈的存在使地球拥有灿烂的云霞

  4.地球大气圈

  5.举例子 用我国吉林省1976年曾降落陨石雨的例子,具体说明了大气圈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十)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 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中从哪两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 )

  A.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B.对晕的成因作出科学解释的实验。

  C.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这种光象。

  D.折射角不同,它们才显出各自的本色。

  3.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晕是阳光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B.晕是光线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C.晕是阳光经过空气的反射形成的。

  D,晕是光线经过空气的反射形成的。

  4.第⑤段中举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⑥段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依次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晕的?下面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B.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记述实验 划分种类

  C.描摹色彩 解说概念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D.描摹色彩 记述实验 解释成因 划分种类

  参考答案:

  (十)

  1.(1)鲜亮的程度(或“没彩虹鲜亮”) (2)色彩的排列(或“晕外紫内红”)

  2.A

  3.A

  4.晕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5.分类别 列数据 不是所有的“晕” 都是风雨之兆(或答“短晕兆风雨,长晕天不变”等也可)

  6.A

1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