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跳峡再记阅读答案
《虎跳峡再记》阅读材料
⑤天空逐渐昏暗,山野俯伏下来,远处的黑暗中,别人的故乡一盏盏灯亮起来,很温暖的样子。想起故乡昆明,那里是我的天堂,我领悟了作为一个诗人的基本元素。1966年我上小学五年级,学校宣布停课,我就在野了,像一个小陶渊明那样,奔向美丽的大自然。我记得有一年多的时间,我几乎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走路去滇池钓鱼,垂钓落日下,悠然见新月,我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倪云林那样的山水诗人。我最近重返滇池,那里已经成为现代化昆明的一个污水排泄池,往昔阳光灿烂,沙鸥集翔、沙粒泛着金光的湖湾荒草丛生。
⑥现代所向无敌,它已经不可战胜,传统中国一去不返,那不仅仅是长袍马褂、雕梁画栋、文言文和毛笔,也是野。那些洋洋得意的正在与“全球化”弹冠相庆的知识分子也许还没有意识到,在他们中间不会再产生陶渊明,他们惟一的命运就是“流放”。当他们与一个标准的西方公民同样厌倦了摩天大楼、超级市场和自动取款机的时候,那些西方人随时可以一头钻进教堂,在神秘的尖顶下面,依偎在上帝母亲的怀中小憩片刻。而我们无处可去,只能乘电梯回家,看电视、发呆……
⑦胡思乱想,车到丽江。去找旅馆,忽然发现背心忘记在车上了,钱和证件都在那背心里。试着给司机打了个电话,说是他正在某处吃晚饭,吃完送回来给我。黑暗中,纳西人又出现了,把背心递给我,我想给他些钱表示谢意,答都不答,走了。月亮出来了,云南的雨季就是这样,下一阵雨晴一阵。下一场雨到来还早,月亮把玉龙雪山弄得朦朦胧胧的,深藏着什么的样子,我知道它藏着什么。(节选自《2l世纪年度散文·2006年卷》,有删改)
《虎跳峡再记》阅读题目
1.作者再次游历虎跳峡,在情感和思想上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独善其身就是在野,在野并不只是一个隐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他们中间不会再产生陶渊明,他们惟一的命运就是“流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为什么说“中国人的教堂是在大地和人生之中,是此在而不是彼岸”?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简要谈谈作者写“纳西司机”的用意是什么?第⑦段末的写景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虎跳峡再记》阅读答案
1.先是感到疲惫,等看到虎跳峡时感到震奋,进而为其呼啸奔突的壮观景象而感到震惊害怕。经历了大喜大悲之后,作者在路途中心情平静下来,重新认识了生命的意义,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深刻领悟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2.(1)“在野”,此处指的就是回归自然。从而使自己获得身心的自由,通过自然来使自己心灵纯洁,行为高尚。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自在的一种生活方式,它不只是一个比喻说法,而是一种实际行动。
(2)指现代知识分子中间再也不会产生像陶渊明那样伟大的山水诗人及真作品。因为大自然被毁坏,知识分子再也找不到身心憩息的家园,失去了生活和创作的根本,他们的精神将无所依托。
3.“此在”即以“大地”为代表的自然,中国文化骨子里迷信自然,把自然当成自己的家园,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万物与我融为一体。古代中国的山水画和山水诗人非常发达,自然在诗歌中被当成了天堂来歌咏,自然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
4.“纳西司机”在文中既是实写,又是虚写。“他”是作者心目中更想化的人物,是神奇美丽的雪山,巍峨壮丽的虎跳峡,孕育出了质朴淳厚的纳西人。“纳西司机”在文中具有连接前后内容的线索的作用。末段写景柔美、朦胧而又清新神奇,与首段雄伟壮阔的描写形成对比,营造了月光下玉龙雪山作为心灵家园和诗意栖息地的美好意境,寄寓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祝愿。(意思对即可)
看了“虎跳峡再记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