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阅读题及答案 > 阅读答案 >

茅台教父季克良阅读及答案

时间: 炎婷2 阅读答案

  《“茅台教父”季克良》张芋月 原文阅读

  季克良,原本姓顾,幼时家庭条件贫苦,被过继到季家。父母们都是农民,未接受过文化教育,却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

  “我养父一字不识,但每日都会监督我背书。有时我偷懒,没认真记课文就胡乱背书,欺负他不识字。没想到养父竟找到了检测我是否认真背书的诀窍……”

  小学毕业时,生养父母们聚在一起讨论季克良的教育问题。在种田、当学徒、报考初中的选项中权衡之后,达成了统一意见:如能考上初中,砸锅卖铁也要供;没考上就回家种田。

  父母之心化为鞭策,他发奋考取初中高中,并在1959年参加高考,进了无锡轻工业学院,入校后选择了食品发酵专业,也选择了与酒相关的人生。

  不过,季克良说,当时择校以离家近为原则,选择这所大学,只因“路费便宜”。

  大学里,季克良做了五年的“班主席”,因付不起车船费,他三次寒暑假没回家,留在学校埋头苦读。期间,顾家被一场大火烧得只剩下一床铺盖、一个哥哥病重去世、季家养母阑尾炎连续两次开刀……这些苦难都被长辈们善意地隐瞒,季克良总是到事情过了许久才知晓。

  谈及此处,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流露出深深的内疚和心酸:“我的父亲母亲们直到去世,一个也没来过茅台,这也是我的遗憾。”

  虽说先有茅台后有季克良,但季克良的研究成就了茅台。

  1964年,季克良和夫人作为技术研究人员一起被分配到贵州茅台酒厂。原始而豪放的喀斯特高原“气候和土壤完全不同,加上一吃就流鼻水的辣椒、破旧不堪的厂房设施”,季克良难免水土不服。

  初到茅台酒厂那年,他的工资是每月四十二块五,茅台酒的产量只有200多吨,市场价是三块六毛钱一瓶:因经营不力,总人数仅300余人的酒厂开始把工人往外调,1964年一整年,酒厂总亏损八十多万。

  梦想遭遇现实,或许总有几分不堪。但当不同的酒香伴随赤水河谷的微风徐徐吹来,飘入心闻,季克良坚定地告诉自己“做一名优秀的酿酒师是我的梦想”。

  他开始潜心投入茅台酒工艺的研究与改良。初步了解茅台的季克良发现,茅台的传统酿造工艺有很多神秘之处,多用女子“伏天踩曲”。而且,几乎所有的重要工序都与炎热连在一起:高温制曲,高温发酵,高温蒸馏。还有修禅悟道般的漫长过程:堆积发酵,入池发酵,7次取酒,9次蒸煮……这与他在大学课本上学到的并不相同。

  季克良说,那时一头扎进生产车间,整日和工人在一起,3年时间,每天长达十来个小时的劳动,工作强度至少是现在工人的两倍。然而,有少年时代养成的吃苦耐劳精神做底子,有坚定的信念作支撑,季克良并没有喊声“苦和累”。

  从投料、蒸煮、制曲到堆积发酵,每个环节都需身体力行。“背酒糟时因重心不稳常常摔下酵池,烤酒时常累得晕过去。”直到把茅台酒的每一个科学的、传统的工艺细节都融入自己的血液。在继承传统酿造工艺的基础上,他又大胆进行创新,潜心研究工艺改革,将传统酿造工艺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减少了工作强度,以此来提高茅台的质量和产量。

  回忆过去,季克良认为,那段磨炼也令他彻底顿悟到茅台的精髓。

  此后,伴随周恩来的“茅台外交”,国际舞台上形成了一股“茅台热”,茅台的产量一年比一年多。季克良也从1973年开始转到生产科,负责生产技术方面的工作。1978年,茅台实现了十七年来第一次赢利。

  成绩突出的季克良慢慢从副科长、副厂长一直到1983年做了厂长。“一级一级都不放我了。”他说,“先是厂里不放,后来是轻工厅不放,再后来是不放。”

  为了留住他,茅台酒厂厂长邹开良曾在一年春节前几天不远千里来到季克良的家乡,看望他的养父,并动员他们来贵州生活。

  1998年,茅台集团遭遇亚洲金融危机,销售大幅下滑。季克良临危受命,出任茅台集团掌门人。他很快作出决策:全员跑市场卖酒,打响了茅台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一战”。任期内,不仅茅台酒销售持续增长,还实现了茅台股份公司的上市,茅台集团总资产也由20多亿元增至400多亿元。久而久之,季克良成了茅台的“活招牌”。

  超过六十岁法定退休年龄后,在国资委的要求下,季克良已经数度延长任期。2011年10月,季克良从董事长任上退下时,又担任了贵州茅台酒厂名誉董事长、技术总顾问。这一年,茅台酒产量达到了3万多吨,茅台集团在职员工总数达到了近一万人,销售收入达到两百四十个亿。

  外界戏称季克良的鼻子天生为品酒而生,鼻子大所以聚焦酒中的香气成分。对于这一说法,季克良笑答:“我用鼻子品酒是因为自身酒量小……而‘好鼻子’除了需具备天生的灵敏度外,还要靠后期的开发,即不断用其去分析和判断,以锻炼它的性能。”季克良一直遵循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不酗酒、不抽烟、不熬夜、不吃辛辣食物。

  (节选自《上海证券报》2013年10月25日,略有删减)

  《“茅台教父”季克良》阅读习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季克良的家庭虽然清苦,但是他的父母却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这使得他进人大学并选择了与酒有关的专业。

  B.季克良为他的父母一直到去世也没有来过茅台而深感遗憾,因为他初到茅台酒厂时,酒厂经营不力,亏损严重;

  C.季克良发现茅台酿造工艺的神秘之处与所学知识并不吻合,他深入车间,身体力行,逐渐领悟到茅台的精髓。

  D.季克良抓住周恩来的“茅台外交”的机遇,带领全厂实现了十七年来的第一次赢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E.季克良的“好鼻子”不仅有其天生的因素,更是他后期锻炼的结果:为保护“好鼻子”,他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

  (2)季克良的研究成就了茅台,其成就的取得与早期经历、个人品质有很大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该人物传记较多地引述了季克良的话语。引述传主的话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同答。(6分)

  (4)季克良为什么被人们称为“茅台教父”?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茅台教父”季克良》阅读答案

  (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A项“并选择了与洒有关的专业”的分析不妥当,专业选择与其父母重视教育没有直接关系。B项强加因果。季克良对“他的父母一直到去世也没有来过茅台”深感遗憾与他初到时洒厂经营的情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张冠李戴。“带领酒厂”的说法错误,当时季克良“负责的是生产技术方面的工作。”

  (2)①少年时,家庭困难,使他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2分)

  ②在大学里,埋头苦读,使他掌握了丰厚的专业知识;(2分)

  ③工作中,现实残酷,使他更坚定地要实现“做一名优秀酿酒师的梦想”。(2分)

  (3)①引述传主的话语可以使传记内容更为真实、可信,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2分)

  ②引述传主的话语来展现传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为客观、准确;(2分)

  ③引述传主的话语作为评述的依据,能够使作者的情感态度更为深刻、鲜明。(2分)

  (4)理由:①季克良将传统工艺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潜心研究,减少了工作强度,提高了茅台的质量和产量;

  ②茅台集团遭遇亚洲金融危机时,季克良临危受命,打响了茅台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一战”,逐步把茅台集团做大做强;

  ③季克良将自己的人生与茅台紧紧连在一起,“数度延长任期”,心系茅台。

  看法:①成功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战略眼光,更离不开勇于创新的精神;

  ②成功面前不能停止脚步,要永不满足,积极进取,勇往直前;

  ③用对事业的执着来描画人生轨迹,这样的人生,必然能赢得敬意。

  看了“茅台教父季克良阅读及答案”的还看了:

1.2016高一上学期期中政治试卷及答案

2.剪得秋光入卷来阅读答案

3.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题

4.一棵白菜的意外遭遇阅读题答案

5.影楼广告营销策略

5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