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阅读题及答案 > 阅读答案 >

《赤壁》杜牧阅读答案

时间: 炎婷2 阅读答案

  《赤壁》杜 牧

  《赤壁》习题

  2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2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2分)

  24.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分)

  2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3分)

  《赤壁》参考答案:

  22.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23.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24.咏史诗(1分)特点:借史实抒情(1分)

  25.“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2分)

  《赤壁》译文

  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的刀光剑影。

  倘若东风不来,周瑜怎么能借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

  三国大局不定,想必曹操两年后在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建造铜雀台广罗天下名姬的时候,东吴美人大乔(孙策夫人)和小乔(周瑜夫人)可能就深锁铜雀,春恨无限了。

  《赤壁》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赤壁》绝句,应该说是流传久远,家喻户晓,妇孺皆之。自唐起注家蜂起,赢得了众多的读者。而众多的注家如《樊川诗集注》《唐诗三百首详析》《唐诗三百首新注》等等都对此作了详尽的解释。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点:其一、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东吴早就灭亡,大小二乔自然也做了曹操的俘虏,成为铜雀台中人,也就是说周瑜是侥幸地成功。其二、推崇诗人,“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善于用形象思维。这种就诗论诗,古今同一的解释,寒雨认为似乎肤浅了一点。一首好诗不厌其烦地读上百回,越读就越觉得这首诗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需要发掘。

  杜牧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小杜”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对外消弭边患,对内平定藩镇叛乱,中兴唐室,恢复统一安定的局面。所以他注重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今之长得短失。”最喜欢论证谈兵,将生平论兵心得,为《孙子》十三篇所注。而这部《孙子兵法》,三国时期的曹操是整理过的。杜牧称赞曹操整理的版本“削其繁剩,笔其精粹。”在《自撰墓志铭》中还特意提到曹公(操)注十三篇。由此可见,杜牧是非常推崇曹操的。由于晚唐时期政治腐败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诗人忧国忧民的热情和经邦济世的抱负都成虚空,所以诗人对一代英雄,壮志不酬的曹操,当然要深表同情了。悲君之时亦自悲,诗人就把这种思想感情,寄托在《赤壁》诗中了,有了上面这样一些背景材料,我们就可以就诗而论诗了。

  杜牧任过黄州刺使,这首《赤壁》诗大致就是在黄州写就的,这也和以后的苏东坡一样,是假赤壁之名,写赤壁之战,籍以寄托感慨。“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是否实有其事,还是诗人的虚构,这到不必去做索引考证。关键的是诗人只是借此发端,“因小见大”,从江边沙滩古战场遗物,想到当年战争的情景,“铁戟未销,人事已非”。《赤壁》实际上就是一首咏史诗,一首凭吊古人的诗。诗人咏赤壁之战,吊曹操之古。表面上是在写周瑜,而实际上是写曹操,是众多的注家所忽略了的。所谓“东风”。我们确实是不能拘泥与字面的。寒雨愚见这“东风”就是条件、机遇的代名词,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只不过是诗人形象地说法罢了。而这种说法又真的是符合史实。那周瑜正是因为得了天时(东风)、地利(长江天险)、人和(孙刘联军),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才避免了二乔被掳、吴国灭亡的危险,这哪里是“侥幸的成功”呢?其实诗人是在说:一世之雄的曹操呀,就是因为受了当时条件的限制,机遇的影响,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结果最关键性的赤壁一战失败,终于未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是在吊念呢!是在惋惜呢!是在7惜英雄、惺惺惜惺惺呢!这首诗如果从正面来写,应该为“时代若与曹公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但是恰恰诗人没有“论言直遂”,而是运用了一个假定的句式推出了一个肯定的句式。这种曲笔,到是糊涂了更多的后来人和注释者。

4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