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学习方法 >

李晓鹏文科学习方法

时间: 如英2 学习方法

  掌握大学文科学习方法极其重要。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与大家分享:李晓鹏文科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李晓鹏文科学习方法一

  对于非英语环境中的学习者而言,既然很难给自己创造一个“听力”的英语环境,选择用“阅读”来给自己创造一个小的英语环境,就是最现实的方法了。我们在背诵单词和语法的时候,一个一个的单词是不会给你带来英语思维的。而当你认真的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慢慢的就会被带入英语环境中去了。

  另一方面,阅读是其它任何一种题目的基础,包括听力、语法、改错、选词填空、写作等等。

  ——阅读量大了,对语法和单词的掌握必然会更加熟练,通过阅读来理解和记忆单词语法比死记硬背效果好得多。阅读水平上去了,写作水平自然会跟着提高。而听力也和阅读的关系非常密切——对我们这些没有生活在英语环境中的人来说,我们的听力水平永远不会超过我们的阅读水平,如果一篇文章不能快速读懂,那么也就不可能指望我们能把它听懂。

  所以说,快速提高英语的核心在于加强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只要阅读理解的能力上去了,英语成绩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在平时,应该多读一些英语材料,这是泛读。不过今天我主要围绕考试来谈,也就是落实到怎么样做阅读理解。我自己做阅读理解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我曾经把这四个步骤教给很多同学,只要能按照这四个步骤做下来的,一两月之内,英语成绩基本都有很大的气色。

  第一步,是先看问题。问题下面的选项可以稍微扫一下,不用认真看。这样做的目的是快速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概意思和考点。也就是说你把题目看完了之后,基本就知道这篇阅读理解在讲什么了。因为有的阅读文章它的写作方式不是“开门见山”式的,往往会先闲扯两句,然后慢慢的导入主题。很多人上来先看文章,一看开头——看不懂,不知道作者想要说什么,然后就晕了头,后面的内容也就跟着糊里糊涂起来。所以我们先看题目,知道全文大意和考点,即使看文章的时候有些地方看不懂,也影响不大了。

  这前面两部,是我们做阅读理解的常规步骤,在考场上,也就按照这两个步骤来就不错了。完成者前面那个步骤,每篇文章需要用的时间大概是12分钟。

  但是,在平时练习中,也这样做收效不大。因为只阅读一遍,看个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选择几个选项,然后对一下答案。这样我们花了时间,实际上没有什么收获。花了很多时间做了很多英语题目,却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所以说在平时练习中,既然做了一篇,就要吃透一篇,理解一篇,收获一篇。

  第三步,要对照参考答案。但是不能简单的知道正确答案就完了。对于自己做错的题目,包括那种没有把握但是“了的题目,要认真的对照原文,理解清楚为什么这个选项才 是正确的。这个过程,就是再重新阅读文章和理解题目的过程。

  第四步,在把问题都梳理清楚以后。我们要再回过头来认真的读一篇文章,这个时候可以查字典,理解一些生词的意思(注意:不要去背诵没有在课堂上学过的新单词!)在此基础上,保证自己把这篇文章的每一句话都彻底理解了。把每一句话的意思和语法结构都要弄清楚。

  这样四个步骤下来,我们对于这一篇阅读理解才算彻底吃透吃通了。这样,本来12分钟就可以搞定的一篇阅读理解,可能要花差不多半个小时。但是,这比我们花半个小时做三篇阅读理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你真正收获了、进步了。按照这个方法,每天哪怕只做一篇阅读理解的题目,一两个月坚持下来,我们的英语成绩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最后要说的是,选择这样认真彻底理解的阅读理解的文章不要太难,应该跟自己的水平相适应,这样做起来才是效率最高的。

  做什么题目提高最快?应该怎样选择呢?这是大家都十分关心又总是感到困惑的问题。下面我就详细谈谈的选择方法。

  一眼就看出答案来的,不用理它;一眼看过去就头痛,看完题目都不知道在说什么的,这种题目也干脆先别理它。只有那种大概能看出点思路,但是要动点脑筋,在草稿纸上比划比划的,这种题目就要多做,做到熟能生巧。就是这个中间地带,是你能够进步最快的地方。(注意:不管你现在什么水平,凭感觉选就可以了,其他人说的都不算,就你自己的感觉是最好的)

  这就跟我们吃鱼一样,一眼看出答案的是鱼尾巴,上面没肉,吃着也不香;死活想不出来的题目就好比是鱼脑壳,又硬又难嚼,里面的东西还不好吃。就是中间的鱼身子肉又多又好吃,一口咬下去,吃进去的好东西,比你费死劲啃十口八口鱼头都要多。所以我们肯定要多吃鱼身子,少吃鱼脑袋。就是这种比较简单、又要稍微动点脑筋的题目,做起来有收获,做对了又有成就感,越做越爱做,越做越进步。

  “有个母亲来问孩子的数学。她说还有一个月高考了,孩子数学很差,怎么才能快速提高?我就跟她说,我有个方法很简单,只要你照着做了,一个月数学提高个20 分没有问题。那个母亲将信将疑。我跟她说你就做两件事情:第一,让孩子把数学考试大纲拿出来,对着知识点想。凡是一看就知道的就打上说的那个点是个什么东西的,就打上叉。凡是打钩打叉的都不要看,专看剩下的那种看了之后好像知道怎么回事,但是又觉得说不清楚的,把数学书翻出来仔细看上几遍。这是一。第二,把前几年的高考题拿出来做一下,凡是会做的不要理它,根本不会的也不要理它,就是感觉好像会做,但是却拿不准的,把它们彻底给拿准了,吃透了,就行了。结果就用了一个月,那孩子数学成绩真的就提高了20 分。”

  这种方法,看起来好像没有做什么很有挑战性的题目,但每次都能进步一点点,等你的水平提高了,你会发现有些以前觉得难的题目,现在也挺简单的了。采用小步快跑的方法,是最有效率的学习模式。沿着阻力最小(也就最简单)的方向努力,就像从高处往山下滚雪球一样,看起来每滚一圈雪球都没有什么变化,但却会越滚越快,越滚越大,膨胀速度惊人。

  我以前介绍我提高作文成绩的经验。我说,我在高考的最后关头,突击背诵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里面的一些优美文段,找到了写作的感觉,作文成绩迅速提高。后来我就收到很多读者来信,问:《文化苦旅》是什么书啊?在哪里有卖啊?余秋雨还写了《山居笔记》、《千年一叹》,可不可以也背呀?等等等等。还有一个读者给我写信说他已经买到《文化苦旅》了,但是不知道该背哪些文段,让我给他一个我当年背诵的文章段落的清单,他好照着背。

  但是,我以前背过的文段,他不一定会喜欢,勉强背了也不一定能体会到里面的好处,对提高作文成绩也不会有什么帮助。我当时背《文化苦旅》,首先是因为我喜欢读它,然后挑出我最喜爱的文段出来背。也就是说感觉出来了,觉得这种文笔很适合我,所以我才背它。如果感觉没有到位,并不喜欢里面的文章,即使强迫自己去死记硬背,也写不好作文。如果有人平时的写作风格和《文化苦旅》的风格完全两样,那么他这样死记硬背的结果,可能是作文水平比以前更差了。

  所以,要背可以,背什么文章呢?不应该来问我,应该问自己。挑自己觉得简单的、挑自己能看懂的、挑自己喜欢的,这就是最好的。简单、能看懂的,你才知道自己背的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将来写作文的时候才能用得上。

  英语听力练习也要遵守这个原则来。听的时候要尽量挑能听得懂的、慢一点的、单词简单一点的。多听。听熟练之后,水平自然就上去了,以前听不懂的也慢慢地能听懂了。如果天天耳朵上挂着个耳机,里面放的都是一点都听不懂的英语新闻之类的,听的时间再久也不会有提高。写英语作文也是一样,尽量用自己知道的最简单的单词和词组来写,反正写通顺就行了,不要去考虑什么用词准确、丰富之类的。写的多了,水平自然就上去了。

  题目难度太大,对水平不够的人而言,再努力去做,收获也有限。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很有毅力、不怕吃苦、想不顾一切提高成绩的人,那么,你不应该把吃苦精神用来增加难度、啃难题,而应该增加强度,尽可能多地做自己感觉中等或中等偏下难度的题目,做得熟练了,必然会有提高。所以,放弃一些很难的题目并不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是我们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去吃苦耐劳。也就是“不吃鱼头,专吃鱼身”。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当你把那些半生不熟的题目彻底做熟以后,你自然就会发现原来那些“全生”的题目也就随之变成了“半生不熟”的了,成为你下一步吃掉的目标。不要瞧不起那些看起来简单的题目,黄金就藏在其中。具体什么样的题目才是“半生不熟”的,你自己最清楚。这也是为什么我反复强调要“凭感觉”的原因。

  我时常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或提问:“我现在成绩只有500多分,但是我的目标是北大,现在距离高考还有三个月,有可能吗?”说实话,我很想鼓励他,也不忍心打击大家的自信,不过我必须实事求是的说,可能性非常非常小,而我对此无能为力。

  人到最后关头的心态往往都是很急的,恨不得突然得到什么秘方,最后几十天“蹭蹭蹭”一口气连上好几个台阶,一飞冲天,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这个问题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高考不是一日之功,如果你过去三年都没有把功夫做到家,期望最后几十天来创造奇迹,这是很难的,对别人也不公平(大家都是三年学下来的,如果有什么秘方能让某人几十天的努力超过所有人三年的辛苦,这绝不是好事)。

  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着急的心态不仅无助于我们取得进步,反而会害了我们,让我们在最后关头显得急躁、无头绪,无法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因为你想不出什么计划能让你一下子从500分出头提高到600多分),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对自己失去信心。这个时候我们要冷静下来,看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和真正现实的目标。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低目标,中级目标和最高目标。最低目标就是保证自己能在高考场上发挥出自己现在的水平;中级目标是取得合理的进步,让自己的成绩上一个台阶;最高目标就是在进步的基础上再加上一点运气可以指望的。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合理的计划,在最后的冲刺中能够指望的,是实现最低目标和中级目标。把这个问题看清楚了,才能在最后几十天里面做到不骄不躁、稳步前进,最后取得的进步反而有可能超出自己的预期。

  最后的几十天,一定要回到课本,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梳理。只要考试大纲不考的,就坚决不看,只要列举了要考的,就一定要看。要对着课本看,把知识点看细,看明白。看课本是一项基本功,也是被绝大多数人忽视的基本功,这项基本功,要一直坚持做到最后。最后几十天,一定要争取再把课本看一遍。

  在看课本的同时,要对各个科目的知识体系做一次最后的整理,梳理知识框架,把握好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头脑清楚的走进考场。如果平时就有整理知识体系习惯的同学,这个时候只需要看一下自己画的思维导图或者框架结构、笔记就可以了。如果自己没有整理,那么有很多复习资料上都有类似的框架结构图,也可以找来认真的看一看。此外,复习一下教材的目录也是很好的,看着目录(最好是高考的考试大纲上的目录),脑子里边把所有的知识都过一遍,看看是不是都记住了、熟悉了。对于比较重要,但是自己还印象比较模糊的地方,就要抓紧再看一看。

  看书和整理的过程中,要辅助的做一些基本题型。不是偏题难题,而是中低难度和中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是中高考中所占分数最多的题目,也是我们保证自己高考能发挥正常水平的关键。通过做这些基本题型,和读书整理一起,巩固基础知识,做到孰能生巧。

  自己以前做错的题目,找出来多看看,明白自己的弱点在哪些方面,及时补充提高。对于以前做错的题目,现在还是有点糊涂的,要再多巩固几次,彻底弄透弄熟。对于完全摸不找头脑的难题,就只能选择放弃,因为我们的时间有限了,强攻难题无济于事,要集中精力解决自己能够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

  如果错题很多,重点可以放在以前做过的历年中高考真题上面,这些真题中的错题(难度太大的除外),要重点的去看和理解,多做几遍。这个工作可以放到最后一两周来做。

  1、调整好生物钟。作息时间要和高考一致,最后一周不要熬夜,保证自己在上午9点和下午2点正好处于精神状态最好的时刻。

  2、坚持自己给自己做“模拟考试”。每隔一段时间,自己给自己做一次模拟考试,告诉自己“今天就是(中)高考”。然后拿出一张中高考难度的试卷,按照中高考规定的时间做完,其间不能接电话不能上厕所。提前做完了要自己检查,时间一到立即放笔。然后对照参考答案给自己打分。通过这样的多次训练,等你真的进入高考考场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紧张了,也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

  3、注意饮食,不要大吃大喝。平时吃什么这个时间还吃什么,现在大家生活条件都不错了,不要追求考前的什么补这个补那个的,闹出别的毛病来反而不好。不如等考完了再好好的放松放松,吃好点喝好点不迟。

  作者简介:李晓鹏,重庆江津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教育制度的关注者,也是《求学》多年的老作者。在教育方面的著作有《学习改变命运》《高考状元的屠龙宝刀》《系统学习完全工具》等。

  在距离高考还有差不多两个月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呢?学校楼梯间的倒计时牌子上的数字渐渐的向60、50靠拢,大家心里都知道,离归零不远了。大概正是在那个时候,我父亲来看我,我们走在路上,我突然说:“真不敢相信,高考居然还只有六十天了。”言犹在耳,高考竟然已经过去十年了。光阴飞逝,快得令人惊叹。

  然而正是这六十天,影响我以后十年的道路。我现在能坐在剑桥大学伊萨克·牛顿数学研究所的图书馆里写这篇文章,和这六十天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我经常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问我最后的两个月(有时候是半年、三个月或者一个月)能够进步多少?其实不论时间长短,答案都是类似的:不断的努力,总会有进步,努力得越多,就进步得越多。具体是多少,我也说不好,总的来说肯定是时间越短,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就会更加困难。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努力,因为进步虽然很困难,但每一点细小的进步都是有意义的。

  有的人在一本二本的水平上徘徊,最后冲刺起来动力十足,因为多提高一点一下上一个台阶,取得的成就是很明显的。但有的人二本有余而一本尚远,似乎就觉得最后的一段时间就像足球比赛中的“垃圾时间”一样,对最后的结果已经无关痛痒了。其实,高考最后的录取结果,是有很多层次的,大的来说是重点一本二本三本这样的档次的划分,重点里面有北大清华这样的顶级名校,也有浙大武大这样的名校,也有一些普通的重点。在二本三本中,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的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也要高一些。在同一所学校里面,不同的专业的录取分数也会有所区别。总之,不管你现在处在什么位置,每一点努力都会让你进步一点点,成绩每进步一点点,最后都可能会让你获得一个更好的结果。

  比如我自己,我高三时候的成绩在全校一直都比较靠前,但并不是最顶尖的,总有那么几个人每次考试都会排在我前面。最后一次摸底考试的成绩我是年级的第四名。当时我想往北京考,根据我在全校的排名和我们学校历年的高考情况来看,基本是考中国政法没有问题,考人民大学有一定把握,考北大没什么把握。最后,通过六十天的努力,我还是选择了一个比较保险的目标,以比较大的优势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如果我当时胆子大一点,以我的高考成绩进入北大也是毫无问题。不过由于分数较高,人大里面的专业基本上可以任我挑选,所以也算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这最后两个月努力给我的好处,是把有一定风险的事情变成了现实,在此基础上还获得了更多的选择。

  人大也是一个不错的平台,我申请到剑桥学习,虽然人大的招牌没有北大响亮,但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重点大学,希望就会渺茫很多。反过来说,人大虽然不错,这几年发展也很快,和北大清华相比总是有差距的,我在这两所学校里面有很多朋友,在平时大家一起吃喝玩乐感觉都差不多,真到了就业升学出国等关键时刻,还是他们的竞争力比较强。

  所以,对这最后两个月的努力与进步,应该分成两方面来看。一方面不要觉得不能立即通过高考实现自己的“最高理想”而气馁,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不管是最后两个月还是最后两天,能取得任何一点进步都是好事,稍微考好一点,进入一个更高一些的平台,对我们将来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不要对最后的结果感到过分恐惧,高考的差异是可以通过高考以后的努力弥补回来的。有很多同学高考成绩不理想,但是在大学里面表现优异,最后通过考研、工作、出国等方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高中班上就有一个同学高考考到天津某大学,后来考到北大读硕士的;也有一个同学第一次高考没被北大录取,第二年考成了重庆市高考状元。我自己在读高中的时候觉得能到北大念书就是人生的最高追求了,做梦都没想到还有机会来剑桥。所以说,用两个月的时间,让自己做到最好,无论什么样的结果,都无怨无悔——这并不是一空话,而是很多人用很多经历和很长的时间来证明的一个很实在的道理。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在最后两个月才能取得最大的进步。

  就在两天前,我在一个留学论坛里面看到有一个同学,高考只考入了一本,但是在本科期间非常勤奋,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了两篇英文论文,然后本科毕业就被哈佛大学录取去攻读博士去了。所以,两个月能有多大的进步呢?也许不会太大,但如果你从今天开始,在任何一个“最后两个月”都抱着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的心态去学习,迟早有一天,你会取得从普通高校到哈佛大学这样惊人的进步的。

  篇如何做到高效利用时间

  说到学习时间紧张,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怎么挤时间——压缩睡觉的时间、压缩吃饭的时间、压缩休闲娱乐的时间等等,把一切学习以外的时间都压缩到极致,彷佛就是管理时间的终极目标。

  为学习成绩而苦恼的同学,常常也伴随着觉得时间不够的苦恼。因为他们觉得,要想把成绩赶上来,必须给自己“补课”——多补习以前的基础或者多找点别的教辅材料来做一下。但是,老师上课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又要布置好多好多的作业,每天连作业都做不完,哪里来的时间去自己学习?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人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几乎达到了人的生理极限了,不太可能再挤得出什么时间出来了,但进步仍然十分有效。看到自己在非常痛苦的看书做题的时候,有些个成绩比自己好很多的同学却似乎很悠闲的样子。如果时间利用都到了这步田地,自己还有再改进的余地吗?

  要明白效率和实践的关系,我们来算一笔时间账:一个中等努力程度的高三学生,除了上课一天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大概有10个小时。这个时间长度可以保证他每天有充足的睡眠,足够的时间来休息。如果我们要拼命的挤时间,大概能多挤出来多少呢?假设你每天只睡六个小时——这已经很夸张了,偶尔一天只睡六个小时都觉得没什么,而如果连续很长一段时间的话,很多人都会受不了。然后三顿饭总共只用一个小时,用在走路上的时间(即使是从寝室到食堂到教室三点一下,每天最少也要六趟)也要一个小时,用了洗脸漱口上厕所以及其它杂务也要一个小时。这样算下来,我们每天用来学习的时间达到了16个小时。这样,我们比别人的学习时间增加了60%。

  这是一个可喜的数字,实际上,每天多60%的话累加起来确实相当惊人。一个人如果真的能这样坚持下来,取得进步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不过,这笔账漏掉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看同样的内容,有人看一遍就记得差不多了,有人能记住小一半,而有人看了一遍之后啥也记不住。一道普通的数学证明题,一个成绩优秀的同学,他只需要花五分钟的时间就做出来了,而一个成绩比较差一点的同学,可能最少要思考十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被一道数学题难个半个小时其实很正常。我们这样一算,学习好的同学一个小时可以解决12道这样的题目,而差一点的同学一个小时只能解决6道这样的题目。我们拼了命的多增加了60%的时间,结果一算(10个小时×12):(16个小时×6)=120:96=5:4。人家一天学习十个小时的效果反而比我们学习16个小时还要高出25%!换句话说,我们付出了比别人多60%的努力,却换来比别人低25%的效果,这可真够冤的。

  这笔账算起来是比较吓人的。尽管这个效率的差距可能不是2:1,但结论本身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果考虑到一天学习16个小时,如此高强度的学习会让人身心疲倦、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大幅度下降,那么这种效率上的差距只会更大。这就是为什么越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越觉得时间不够用;而越是成绩比较拔尖的同学,越觉得时间多的用不完。我有时候到中学里面讲课,讲完之后会让老师们找一些各个成绩段的同学来和我聊聊天,基本情况都是这样:

  排名靠后的同学总是抱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除了做作业以外根本没时间自己学习;而排名靠前的同学,则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没多少,每天放学之前就已经把家庭作业做的差不多了,剩下的时间可以自己找点题来做找点书来看,还可以小小的休闲娱乐一下。

  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改变现状的同学而言,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沮丧的局面。对于这种现象,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学习时间的马太效应。。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观察到关于贫富差距的马太效应:有钱的人,因为可以获得投资收入,更能够把握挣钱的机会,所以会越来越有钱;而没钱的人,所有的钱都用来吃穿住行了,没有办法积蓄,所以越来越穷。

  通过我们前面算的高三学习的时间账,我们可以看到,在学习中,也存在着类似于“马太效应”的现象。学习好的人,因为看书做题很轻松,时间剩下很多,可以用来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而为学习苦恼的人,因为看书做题都很痛苦,效率低下,每天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难以完成,根本挤不出时间来学习,只能越来越痛苦。学习成绩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要解决这个问题,单纯靠挤时间是没用的——就像穷人单纯靠节约储蓄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一样——我们必须记住世界上有比时间更重要的东西:效率。眼睛只看着时间,是无法逃脱“马太效应”的陷阱的。在管理时间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记住: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再怎么挤也有限;但是时间利用的效率是可以成倍提高的,提升的空间很大。当我们在思考如果利用时间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的不是怎么样去从哪里抠多少时间出来,而是怎么样提高现有的时间利用效率。

  我在《学习改变命运》里面在谈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叫:“处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把这句话的思想用在时间管理上,也可以说:“利用好时间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试图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

  有很多人谈到时间计划的时候,总是把它和一张排列整齐的时间计划表联系起来。其实,如果忘了这个原则,计划表列得再漂亮也只是一个摆设。人的时间有限,无论怎么挤一天也不可能挤出25个小时出来。但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无限的,即使仅仅是学习,要看的书是永远看不完的,要做的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要背诵的东西是永远背不完的。这节自习课做了一张数学试卷,就不能再做一张物理试卷。即使你的计划完美无缺,但是有一天突然感冒发烧要去看医生,那么计划就会被打乱。所以,无论怎么样计划,都不可能把所有要做的事情计划完,无论怎么样计划,都不可能把一切安排得天衣无缝。当有很多事情面临选择的时候,当有些任务实在无法完成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只有回答好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如何管理时间。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

  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个经济学上的基础概念——“机会成本”,意指你放弃某种机会而造成的潜在损失。比如你投资十万元去开一家杂货店,每个月可以赚两千元,这个事情值不值得做呢?如果单纯从帐面的“成本—受益”来看,每个月进货需要一万,卖出去一万两千元,收益大于成本,当然值得做。但是,你还有一个选择,可以花十万元开一家手机专卖店,每个月可以赚五千元。这个时候,你还会选择去开杂货店吗?显然不会,因为你只有十万,选择了开杂货店,就等于放弃了开手机专卖店,也就是放弃了每个月五千元的收入。所以,你开杂货店的帐面成本是每月一万的进货,而实际上还有一个隐藏的“机会成本”——即放弃赚五千元的“机会”的成本。二者相加是一万五,大于杂货店每月受益一万二,成本大于收益。所以,一个明智的商人都不会去开杂货店而去开手机专卖店。

  同样,我们的时间有限,你选择了做某件事情,就隐含了你放弃做别的事情。“做别的事情”就是你的“机会成本”。所以,我们做事情的标准,不是“某件事有没有意义”,而是“某件事是不是最有意义”。

  真正懂得如何利用时间的高手,一定是懂得如何舍弃的人。中学学习的压力很大,很多人被弄的手忙脚乱。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面前总放着一大堆书,但你每次只能拿起一本书,认真阅读,而不是同时拿起十几本书随意浏览——这是一种最浪费时间的学习方法。只有读完一本之后,再去拿起另一本来阅读。那么,该选择哪一本呢?答案很简单:最重要的那本。对第二重要的那本,坚决不看。当年把最重要的那本看完之后,第二重要的,也就变成了最重要的了。

  确保自己一直都在做最重要的事情,实际上也就是确保了自己的时间一直都在被高效的利用。如果你今天计划做五张试卷,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各一张。那么,请先做你觉得你最需要提高的那门科目。即使你做完一张之后,突然天花板掉下来砸到脑袋,到医院住了一天院,那么你做的这一张试卷对你的分数提高仍然是极有帮助的。

  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找最重要的事情来做,要放弃的东西,不仅是那些看起来不太有价值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放弃那些看起来很有价值,但是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事。

  一道难度极高的题目,总是让人忍不住想去挑战一下。如果你在做完高考试卷前面的题目之后,还有充足的时间去解决最后一道难题,这样的难题当然值得去挑战,因为它会给你加分。但是,如果你前面的题目坐起来都很困难,那么,挑战这样的难题,不仅不会有结果,还是让你减分——因为你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做那些你本来可以拿分的题目。

  我们要保证自己的学习效率,就要多做和自己水平相适应的题目,既有成就感又能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太简单的题目不要去做,太难的题目也不要去做。让高手去做12道难题吧,我们只做12道中等难度的题目就行了。

  把做题的思想,用来制定时间计划,也对我们大有启发。有的人喜欢头脑发热的制定时间表,排的密密麻麻的,从计划表上看,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挤不出来了。原计划用半小时背一篇英语课文,谁知用了40分钟还没有背完。这才发现时间不够,连忙放下英语课本,拿起数学题做了起来,还没有做几道题,发现背政治的时间又到了……总之一天下来忙了半死,计划的任务还是没有完成。这样就会产生一种挫折感,三来二去的就对自己没了信心,老感觉计划赶不上变化,于是越来越难以按照计划学习,不久又过起了原来那种杂乱无章的生活。

  所以,对于哪些刚开始制定计划的人来将,比如你预计自己复习某一部分的内容需要一个小时,那么你可以计划用80分钟。让时间宽裕一些,但尽量保证每天给自己规定的任务都能完成。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前一天所计划的事情都做完的成就感是非常爽的,可以给你继续制定和执行计划的信心和动力。这样循序渐进,再慢慢的提高标准,才能真正高效的利用时间。

  五、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第三原则:根据不同内容的学习特点来安排时间

  “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名言。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没有人能两次度过同一个小时。”每一个小时都是很独特的,在每一个小时里面,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自己的生理心理状态,都会发生变化。上课的时间和在家自习的时间,显然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不能简单的把24个小时进行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格子,然后往里填充内容,然后就管这叫“时间计划”。我们必须学会用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时间相契合。

  只有面对于那些需要大量的阅读、理解、背诵的东西,就要安排时间比较长、精力比较充沛、不容易受到干扰的时间段来做。为什么呢,因为看书和背书的时候很容易走神。大家往往有这样的体验:眼睛盯着书本,脑子里却不知想到哪里去了,没准还在想着昨天吃那顿火锅呢。所以如果看书的时候精神比较疲倦,就更容易走神。而且看书从翻开书本到进入状态需要一个时间,大约五到十分钟的样子。你花了十来分钟好不容易开始专心致志了,突然什么事情打断,比如接个电话之类,然后回到书桌前来看书,你又需要花五到十分钟来集中注意力,如此反复被打断,最后你感觉看了两个小时的书,实际上真正“看进去”的时间不足一个小时。所以看书的时间最好不要被随便打扰。

  用来做题。因为做题的时候需要动笔演算,可以强迫你集中注意力,即使周围环境比较吵闹,即使你精力不太好,仍然可以达到练习的效果。比如下课的十分钟,你规定自己做十道英语选择题,你刚做了五道,突然有同学找你聊天,你的思路被打断了,聊了一会儿有提起笔做第六道,到上课的时候只做了八道,你就收获了八道题目的知识。如果你用来看书,除非你有超人的定力,否则恐怕还没有看清书上写的什么就上课了。

  前面我们在算一笔高三学习的时间账的时候,虽然说拼命的挤时间能多挤出来60%的时间。但是这个60%的时间实际上是由水分的,因为一个人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强行多挤出来的6个小时,是不可能是睡得好休息得好的6个小时的学习效率相提并论的。所以,如果你记住了“效率比时间更重要”,那么,你也就可以理解:在高三阶段要想把时间利用好,除了要挤时间学习外,还要学习挤时间休息。

  在我自己的高三学习阶段,我都有睡午觉的习惯,晚上也会在12点之前睡觉。在高三阶段每天都要睡这么多的时间,可能跟我个人比较贪睡有关。但在制定时间计划的时候,保证必要的休息还是应该的。有很多同学在喜欢熬夜,因为夜里安静,有利于学习。但这样就会影响白天的精神,上课老想打瞌睡,又怕被老师发现,睡的很不安稳,于是课没有听好,觉也没有睡好,一天到晚都迷迷瞪瞪的。其实高中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要浪费时间很容易,一晃就过去了;要努力学习也足够长,学习任务重的时候偶尔熬夜可以,长期如此肯定坚持不住。

  就跟我们学习需要预习和复习一样,计划既需要每天执行之前牢记在心,也应该在每天执行之后进行检查,只有如此才能不停的督促自己,持之以恒。

  我每天制定的计划,每天晚上都要拿出来检查检查,完成了的,就在前面打上勾,没有完成的,就在前面打上叉,然后统计统计完成了百分之多少。刚开始的时候大概能完成60%,时间久了,基本上能维持在80%左右。

  我以前看过一个故事,具体忘了是谁。总之是有一位古人,总觉得自己每天都会做一些错事,为了少犯错误,他就想了一个主意:拿出一个碗、一包黄豆、一包绿豆,每天做了一件好事就把黄豆放进碗里,做了一件错事就把绿豆放进碗里。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他就数一数里面有多少颗黄豆多少颗绿豆,然后想一想自己今天做了哪些好事哪些坏事。就这样日复一日,黄豆逐渐增多而绿豆日渐减少。

  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每天监督自己的好处。无论做了什么事情,每天睡觉前都回想一下,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该做的事情又有哪些做得不好,该怎样改进。这样才能不停的进步,而不至于停滞不前。我们制定了计划,就需要每天都检查自己的完成情况,这样才能督促自己不断改进,真正做到制定好计划、执行好计划。

  总之,我说了那么多关于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话,就是没有告诉大家该怎么样列一张每天如何安排时间的表格。实际上,这可能是在时间计划中最不重要的一个方面了。你只要拿出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填满整张表格,但里面的东西可能对学习毫无帮助。

  我们都知道,同样是一张写满了字的密密麻麻的试卷,有的能得到150分,有的只能得零分。所以,把试卷写满不是本事,知道该写上什么正确的内容才是本事。时间管理也是一样,列出表格把时间填满不是本事,知道如何在正确的时间填入正确的内容,然后认真执行,这才是真正的本事。

  这张图表示的是你笔记本中的一张纸,我们一般记笔记都习惯于从头写到尾,最多分段加小标题什么的,而康奈尔笔记系统正是这种做笔记方式的进化。

  右上那最大的空间是我们平时做笔记的地方,你按照你的习惯记录就行了;左边那竖着的一条空间叫做“线索栏”,是用来归纳右边的内容的,写一些提纲挈领的东西,这个工作不要在做笔记的时候做,而是在上完课之后马上回顾,然后把要点都写到左边,这样一方面马上复习了内容,另一方面理清了头绪。

  下面那横着的一栏是用来做总结的,就是用一两句话总结你这也记录的内容,这个工作可以延后一点儿做,起到促进你思考消化的作用,另外也是笔记内容的极度浓缩和升华。

  怎么样,简单的一个划分,使得原来杂乱无章自己都不想看的笔记瞬间变得清新俊俏了,以后复习起来能够很快地提纲挈领,而且也容易促进你的思考,学习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在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大大小小的考试,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展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可以说,考试是人生路上那一道道紧闭的大门,我们只要推开这扇门,就能为自己打开美好的未来生活。

  正确认识考试的规律,能够帮助你在考场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华。因此,要想取得考试的成功,除了打好学习基础外,必须做到考前周密准备,考场出色发挥,考后合理调整。

  考前的复习阶段,无疑是影响考试成败的关键时期。考前的复习和平时小结性的复习是不同的。这时的复习要着眼于宏观,注意对整个知识系统的梳理和理解,除此之外,在这段时间内,我们还要注意去了解考试的性质、琢磨命题、判卷的原则,并对自己的胜利和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做好这些充分的准备,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出现在考场上,相信你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

  (1)考前的复习和平时的复习有什么不同?我该如何制定考前的复习计划,从而有效合理地进行考前复习呢?

  制定一份科学、合理、具体的复习计划是取得考试成功的关键之一。按计划进行复习可以合理安排宝贵的时间,恰当分配有限的精力。在制定考前复习计划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这里所说的实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对明确考试的范围,不同的考试涵盖的学习内容是不同的,复习计划要覆盖考试的全部范围。如果你即将面对的是高考这样的重大考试,那么一般要安排三轮复习,每轮复习的重点是不一样的。第一轮复习重在查漏补缺,可以通过单元练习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重点攻克;第二轮复习重在系统归纳,提升对知识的系统把握,这个阶段完成得好,学习上可能会有一个飞跃;第三轮复习重在模拟考试,做综合题,锻炼实战能力。

  一是要对自己平时的学习状况作出恰当的评价,这可以依据平时的学习情况和测验成绩。如果是学得比较好的同学,你可以以较快的速度复习完所有的内容,复习重点应该放在综合练习上。对于学习状况一般的同学,你的重大就要放在查漏补缺上,把基础扎牢,注意知识的系统化。

  这里要注意的是,无论你要面对何种考试,或是你的学习程度如何,在复习阶段都不宜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解决难题上。要知道考试题目的难度是有梯度的,基础题和中等难度的题目占70%左右,难题比重不会很高。因此,应该把自己的目标锁定在试题的主体方面,否则不仅“丢了西瓜”,还可能打击自己的自信心。因此,制定复习计划的总原则是:保证基础,系统总结,努力提高。

  (2)在迎考复习中,系统总结很重要。可是,如何才能做好系统总结,有什么好的方法或技巧吗?

  系统总结不是简单地将知识要点罗列出来,而是要对所学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有序化、网络化。这里面的方法和技巧在前面的复习和精度中已经反复提过了,事实上,总结要伴随着学习的整个过程,如果你在平时就有总结的习惯,复习时就会轻松得多,效果也好得多。所以,平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考试复习是很有帮助的。下面以高中语文的系统总结为例,看看如何对知识进行分类和系统化的整理。

  A.“,可以在语文课本中找出相关的知识和训练题,从中归纳。因为“听”、“说”在迎考复习中相对不怎么重要,可以少花点时间归纳;

  B.“,包括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等。每一种阅读又都包括许多小的知识点,比如在议论文阅读中就要着重抓住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C.“,主要是记叙文写作、说明文写作和议论文写作。要注意每一种文体的写作要点,如记叙文写作就需要知道如何安排叙述顺序;时间、地点和人物怎样设置;如何夹叙夹议等等。

  第二步,可以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归纳语文知识。对于知识来说,大略可以分为两条,一条是以理解为主的知识,包括各种文体知识;一条是以记忆为主的知识,包括要求背诵的课文,还有文学常识等等。对于能力而言,主要是指,。等等。

  经过系统化的总结之后,一门学科的知识系统和能力系统就清清楚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据此,就可以按图索骥找到自己在知识上的优势与不足,对症下药,实现高效复习。

  (3)为什么在迎考复习中还要去了解命题判卷的原则呢?这对我的考试会有哪些帮助?

  了解命题判卷的原则,能够帮助你了解考试的性质,对于要考什么、会以什么方式考、需要你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在复习时,就能够有的放矢;到考场上,自然能应对自如。

  第一,试题的代表性原则。一张试卷不可能考遍所有的知识点,命题者往往会选择比较典型的知识点来考察学生的水平,因此,重要的知识点往往每年必考,但是出题的方式可能每年都有变化,因此,有心的学生能够从最近几年的试题中推测出题型变化的规律,从而预测今年的考试重点和题型。例如,一个必考的知识点前年在综合题里出现,去年在填空题里出现,今年就有可能以单独的大题形式出现。

  第二,试题的独立性原则。命题者一般不会在一张试卷上重复测查同一个知识点。明白这一点在我们答卷时往往会起到提示作用,例如,当你为某道题的答案到底是哪一个而不能做出决定时,你可以留一下每个选线所涉及的知识点,如果某个知识点在卷子的其他地方已经出现,那么它就不太可能是正确答案。

  第三,试题的区分性原则。一份试卷的题目如果没有难易之分就不能起到区别学生水平的作用。难题往往出现在综合题里,有时也会出现在试卷的中间甚至前面,所以,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水平和时间决定考试时的时间分布,太难的题目要暂时放下,有时间再回头作,最忌在考试开始时就纠缠一道题不放。

  (4)在考前复习中容易感到疲倦或是紧张,怎样才能把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调整至最佳的考前状态呢?

  在考试前将自己的精神和申通调到最佳状态,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临阵磨枪,注意放松。俗话说:“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在临考试的两三天里,你不妨放下书本,适度休息。考试主要看平时的基础是否扎实,如果平时学得不好,临时抱佛脚也没有用。另外,考前最忌讳开夜车,它不仅不能帮助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反而还可能影响你的临场发挥。

  一是要逐渐提升竞技状态。考前的休息一定要适当,如果连续几天都处在放松的状态下,就可能产生麻痹思想,考试时反而不容易进入最佳状态。你可以这样来安排考前的学习与休息;在考前15天到10天这段时间内,做一些较难的题目;10天到5天这段时间内,做几套完整的模拟试题,你可以一天做一科的试题,也可以做题和分析交替;最后5天,复习一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不足的知识点。

  对考试已经做好了精心准备,到了考场上,能否正常发挥就成了取胜的关键。有些人平时复习得很充分,可是一到了考场上就发挥失常,这可能是由于一些错误的做题习惯造成的。因此,要想在考场上发挥出色,就要了解考试过程中的一些技巧,使自己成一名会考试的高手!

  拿到试卷之后,首先要注意试卷上的相关说明、看看自己手中的试卷是否有缺页,然后认真填写考试科目、准考证编号、姓名等重要信息。如果一拿到试卷就慌张作答,忘记了这些步骤,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接下来,你需要快速浏览试卷内容,首先要了解一下题型,看看大题的题型与自己最初的估计有没有差距,如果有变化,要事先调整,不比惊慌失措;其次看分值,有的题目规模不大,但分值却不少,这说明难度可能很大,要事先心里有底;最后看看题目分布,简略的分配一下时间,可以将手表等计时器放在醒目的位置。

  (6)在考试时,做题是按题目顺序作比较好,还是先做大题比较好?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做题节奏呢?

  一般情况下,按照试题顺序答题比较好。试题的编排有一定的传统,有自身的逻辑性和稳定性。只是记忆题目一般在最前面,知识运用型题目在后;简单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在前,复杂的综合题在后。按照试卷顺序答题,有利于解题思路的连贯和完整,也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不至于手忙脚乱漏掉某些题目。

  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临时改变答题顺序,但是幅度不要太大,更不要为了改变而改变。原则是先易后难,这样,你就可以从容易的题目中获得成就感,保持轻松的心情,有利于后面难题的解答。

  平时答题速度较慢的人要特别注意时间的分配。一般来说,不要在某道题上花费太多的时间。但是也要注意,有些同学为了保证答案的绝对正确性,旺旺用多种方法验证同一个小题的答案,再简单的题目上花费不必要的时间是不明智的。要相信一份试卷的30%都是简单题,这些题目是不会跟我们“兜圈子”的。

  对于真正的难题,关键时刻要果断地放弃,丢车保帅,目的是赢得解答其他题目的时间。要知道,命题者会故意设置一些障碍,这些障碍只有极少数人才能通过。如果你其他的题目已经完成,并自信没什么问题,这是就可以去尝试攻克难题。也不是没有希望的。不少学生超水平发挥,就是因为成功解决了难题。万一这些题目,你无法顺利解答就不要缠住不放,要相信:“连我都做不出来,其他人也不一定会答”。

  (8)答题时老师经常强调要认真审题,在审题时我该注意些什么呢?

  审题就是看清楚给出的条件、弄明白题目的要求,这是正确答题时的前提。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题目都要先看要求,不要受自己思维定势的影响。特别是复杂的综合题,旺旺给出的条件很多,要求回答的步骤也比较多,一时间弄不清出可以在稿纸上自己重新组织一遍,弄清楚了再开始答题,切忌不要盲目答题。你可以在审题时根据考前对命题判卷原则的了解,揣测命题者的意图和要考察的知识点,这会帮助你顺利找到答案。

  答题是考试的核心,成功答题的关键就是准确地追忆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和曾经做过的同类题目以及解题方法。一般来说,一定的题型会有一定的解题步骤和方法,但是也要特别注意眼前的试题与以往自己做过的题目的不同之处,以防简单套用原来的解法而出现错误。

  答题时的一般步骤是:审题,明确条件和要求;回忆知识点,构想答题框架;展开要点。正确审题后,根据回忆的知识点构想答题框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时想不出全部的要点也不要着急,可以边答题边思考,有时进入情境后原来没有想到的要点会自然地出现。即使最终还是不能将要点想全,也要确保完成已经想出来的,因为

  对于自己束手无措的题目,如果有时间,也要敢于解答。这时你可以大胆相信自己的直觉。因为,我们的大脑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并不依据条分缕析的方式,而是将所有的因素捆绑在一起,得到一个总体感受。我们的学习和考试固然要依靠理性分析,但是当理性分析解决不了问题时,不妨求助于自己的直觉。

  (10)答题结束后,是否需要检查试卷?应该着重检查哪些部分,又如何进行检查呢?

  如果可能,最好留出10到20分钟来检查试卷。第一步,把答案写到答题纸上。实际上,你最好是边答题边将答案写在答案纸上,或是在每完成一类题之后,就将这一部分的答案完整地写上,以防万一。第二步,检查核对所有的题目与答案。首先看有没有遗漏试题,特别是有没有遗漏整页的试题;其次看是否填错答案,经常由于题目多尔把题号搞混的情况,特别是在填写机读答题纸时,更要留意。第三步,如果你还有时间,就检查一下题目,理科试卷有时要检查演算过程,文科试卷中表述题最好快速扫一遍,以防字句错误。由检查发现问题而及时纠正,补救得分是屡见不鲜的。

  但是要注意,检查过程中最好不要轻易更换答案,因为此时时间有限,仓促之中容易出现判断失误。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当然,如果你非常确定自己的错误,那就有必要坚决改正。另外,在检查时切忌平均分配时间,对于那些自己感觉良好的题目花的时间要少,对于那些答题时感到困惑的,分值又较高的题目,则需要认真思考。

  (11)卷面的整洁度对成绩的影响是间接的,但如果不注意,也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在填写机读卷时,一定要清晰、规范、符合要求;在回答主观题或是人工判阅的试卷时,要保证能够让人看清楚。况且,卷面的整洁度也是计算在分值之内的,如果卷面不整洁,阅卷者有权扣除不高于5分的印象分,如果不整洁的程度已经影响到了辨认,那么阅卷者就可以以答题错误为由扣除这道题的全部分数。

  ,因此,养成好的习惯非常重要。如果平时的习惯就不太好,那么到了考场上就要特别注意几点:第一,充分利用稿纸,有时间的话,可先将答案写在稿纸上,然后再填到答案纸上。第二,写作文时,一定要列提纲,这样可以避免大的改动而导致卷面的混乱;一些小的错误,只要不在关键的位置,最好不改动,最忌随写随改。因为阅卷老师可能根本注意不到它,反而是因为你的改动过于频繁,给他留下了思维不清晰的坏印象。第三,字迹一定要清晰,最好是工整,如果你写的是连笔字,就最好放慢写字速度。

  一门考试结束后,如果后面还有其他科目的考试,最好的办法就是忘掉刚才的考试。也就是说,不要因为考得顺利而得意洋洋,也不要因为考得不理想而垂头丧气。因为考试时过于顺利不一定是好事,觉得不理想也不一定真的考得不好。更不要到处找人对答案,这样的答案没有正确的保证,还可能打击了你的自信心,进而影响到后面的考试。所以,在两场考试的间隔中最明智的安排就是保证自己得到充足的休息,放松一下紧张的精神状态,简单地温习后面考试的内容,以饱满的情绪迎接下一场考试。

  全部的考试都结束了,但这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这个时候,你需要对整个的考试过程进行回顾,评价自己的表现,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待考试成绩出来之后,更要对试卷进行认真地分析,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事实上,考试不仅仅是一种检测的手段,它还是你前进的动力,对试卷进行剖析将会使你受益匪浅。最后,无论这次考试成功与否,都要尽快从失落或是兴奋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要知道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已经成为过去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以全新的面貌来迎接人生中接踵而至的挑战!

  考试焦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消极情绪和行为现象,它在一定的应试情景激发下,守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映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情绪虽然在学生中间很普遍,但并不是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会发生,一般来讲,具有以下心理特征的人更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第一,自我意识强烈,容易受暗示影响,过多地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得到别人赞扬的人;第二,性格内向,习惯于进行内心活动不善于表露自己的人;自卑感较重,对考试取胜缺乏信心,期望过高的人。

  考试焦虑的产生和学习成绩的好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科学地说,这种焦虑情绪的产生主要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内因与个体的个性、抱负、早年经历、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有关。

  从外因来讲,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照顾过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有的教师讲课高标准严要求,不恰当地拔高学生的水平,使一些学生课业负担很重,感到自己无能为力。

  从内因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较为容易引发考试焦虑:第一,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弱或学习效果相对不够理想的情况,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第二,对于自己的学习要求过高的同学,因为担心自己达不到目标,也容易产生焦虑;第三,不同的考试,学生表现出来的焦虑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越是重大的考试,越容易激起学生的焦虑;第四,有的学生过度敏感、脆弱、有高度的特质焦虑,这些学生难以排解外来的压力,容易产生高度的考试焦虑,如一些学生把升学考试看做人生命运的转折点,考前以发誓言、写战书、写血书等方式激励自己的斗志,人为地制造了紧张空气,使一些学生感到落榜可耻,如有的学生考前开夜车,睡眠不足,还有的学生缺乏体育锻炼体质下降,不但影响学习效率,还影响了身心健康。

  (c)我发现自己处在考试焦虑中,是不是具有考试焦虑就一定会考试失败,考试焦虑会对我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焦虑是人人都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丰富了一个人的情绪生活。一个人如果能够多次战胜焦虑,很好地面对焦虑,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成熟,成就也会越来越大。

  一般说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这也是一个人面对考试情绪的正常反应,大可不必过分担心。考试焦虑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其积极作用有:其一,适当的考试焦虑会使人的身心处于一种准备状态,即对考试的重视及采取相应的应对其积极策略,这时,人的各种潜能都可能被激发起来而有利于考试。其二,考试焦虑有时会成为一种动力。因为,焦虑经常被认为是“危险”来临的信号,为了使这一状态尽早结束、拜托困境,人就必须想办法积极改变自己,而做出相应的努力。

  考试焦虑的消极作用则表现为:一方面,过度的焦虑会使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功能下降、思路不清、工作效率不高,这些都对考试不利。另一方面,周期性的焦虑状态会形成习惯性焦虑反应,如有的同学每到期中期末阶段都会有焦虑反应,其程度明显地高于平常,有的甚至失眠、食欲不振等,对于身心的健康成长造成较大的危害。对此,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受到自身内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应试时情感状态等)和外界条件(受教育条件、营养条件、外界影响、人际关系等)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某几次考试的成败,在一个人的漫长人生中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即以千军万马杀气腾腾的高考而言其成败也并不能就此决定一个人的整个人生历程,著名的戏剧作家曹禺在年轻时报考医科大学,几次考试不中,后来他改变志向从事艺术创作,结果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每一个为考试焦虑所困扰的同学,最重要的是要在心理上对考试建立起科学、客观的认识。

  (1)我已经重新建立了对考试的认识,但还是不能改善自己的焦虑状态,我感到非常不自信,有什么方法能提高自信心吗?

  自信训练法能够帮助你。这一训练方法通过使具有考试焦虑的人自我表达正常的情感和自信心,促使那些消极的自我意识得以扭转,借以削弱或消除考试焦虑。可以通过两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觉察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找到自己头脑中已有的消极的潜意识,即自己对即将来临的考试朦朦胧胧浮现出来的某些担忧、害怕的念头,把这些念头逐条记在一张纸上,使自己清楚地知道这些担忧究竟有哪些。

  第二步,自我质辩。这是此方法的关键所在。找到了资金的消极意识并逐条记下后,即对于消极的自我意识的不合理成分进行分析、论辩、挑战。主要是指出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的不现实性和不必要性,阐明由此对自己造成的危害,并明确今后自己应采取的态度,把消极的自我意识排除在自己的意识领域,从而有助于自己保持轻松畅快的心情,克服考试焦虑,在考试中正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例如,你发现了自己有了这样的想法:“我预感到在这次考试中自己会一败涂地。”接下来,你就可以针对这样想法做如下的质疑:这种担心有必要吗?毫无必要。平时自己一向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学习,以往的考试成绩也证明,自己还是有一定能力的。因此,只要认真做好考前的准备工作,这次考试完全有可能考好,自己丝毫不该为这中无端的忧虑而苦恼。这种担忧有危害吗?当然有,它对自己当前的复习有百害而无一利,它松懈自己的斗志,转移自己的注意目标,扰乱自己当前的情绪状态。若不及早消除,到考试时将悔之晚矣!那么,我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一定要牢记,现在最重要的是有条不紊地搞好复习,既要对考试充满信心,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这就是自己要采取的态度。

  (2)我一想到考试就浑身紧张,无法放松,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我放松吗?

  放松训练法是指通过交替收缩和放松自己的身体肌肉,细心体验肌肉的松紧程度,最终达到缓解紧张状态的一种自我训练方式。它可以消除因紧张、焦虑造成的精神压力,使人的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以达到消除考试焦虑之目的。

  在开始放松训练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一是要找一处安静的场所,配置一把舒适的椅子(以单人沙发为宜);二是在放松训练前要松开紧身衣物(例如领带、皮带等),摘下妨碍放松练习的首饰和手表、眼镜等物,脱掉鞋、帽等物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触觉刺激,因为触觉刺激是导致肌肉紧张的原因之一。

  现在,我们开始这个训练。在安静不受干扰的地方,躺着或坐着均可,闭眼。首先要学会体会肌肉紧张时的感觉,即收缩肌肉群,注意体会其感觉;再放松肌肉群,注意体会相反的、放松的感觉。要逐步放松以下四组肌肉:手、前臂、上臂;头、脸、喉、肩,包括额、颊、鼻、眼、唇、舌、颈;胸、胃、背;大腿、臀、小腿、脚。每块肌肉收缩5秒,然后放松10秒,但这只是一个大略的时间,切不可由于过多注意计时而分散了自己的意念。

  放松练习刚开始进行时,最好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左右。随着练习的熟练,每次练习时间可减少为20分钟左右或更短一些,每天练习一次即可。临睡前进行放松练习,还有助于提高睡眠的质量,增进放松效果。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经过数周乃至几个月的练习,方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3)上面介绍的方法都是应对复习阶段的紧张和焦虑的,但我的情况是,复习阶段很正常,然而一到考场就非常紧张,总觉得自己要失败,如何才能克服消极的心理暗示呢?

  消极的心理暗示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克服,通过自己的语言和想象,你可以使自己的身心机能发生变化。这种自我暗示法简单易行,效果明显。尤其适用于临考阶段,当自己感到精神压力很大时,可以进行这样的自我暗示:“该复习的东西我都认真复习了,还怕什么?考题无非是这些复习过的东西。”“我基础扎实,过去的成绩不错,我考不好,别人也好不到哪里。”反复强化这种类似的意念,你自然就能够从焦虑中迅速脱身出来。

  (4)考试时,我总是想着考试结果担心失败,有什么方法能够转移这种注意力吗?

  考试时,如果注意力总是指向考试的结果,就会使自己无形中背上很重的包袱。因此,除了要正确地认识考试外,还应将这种过强的考试动机转移到考试的各个方面,不要一味考虑后果;在考试中也要将“这道题答不好怎么办”等念头引入到怎样正确解题的思考上。这样做既能消除焦虑情绪,又能准确有效地完成任务。

  (5)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助我缓解考场上的紧张情绪吗?

  在考前半小时左右,如果心情非常紧张,可用体育活动进行调节。方法是:先做一些身体的准备活动,慢跑2-3分钟,然后,做1到2次百米跑。百米跑时要用最快的速度,全神贯注,全力以赴,不想任何事情。跑完之后休息一下,做作放松活动,深呼吸几次,然后进入考场。其他类似的活动也可。

  除了运动可用帮助你缓解紧张之外,音乐也能够帮助你从考试的焦虑中脱身。方法很简单:在考试前独自欣赏20-30分钟自己最喜欢的音乐,(最好是比较活泼、激昂的),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除了音乐,什么也不想。另外,据研究表明,古典音乐还有增进大脑兴奋的功效,在考前听了20分钟古典音乐可用帮助你在考试的前30分钟里有高效的发挥。但是要注意,流行乐、摇滚乐等则没有这样的功效。

  青春少年壮志凌云,小小的考试又怎么能够难倒你?试着调整自己的状态,相信你很快就能够摆脱考试焦虑的阴影笼罩,走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李晓鹏文科学习方法二

  学习应该分三步:

  简单学习(掌握知识点)→系统学习(建立体系)→理清思路(解题)

  我们总结这三步的过程,都是用理科的题目来举例,现在我们换个角度,用文科的学习来看一看这三个步骤的效果。

  学文科的道理其实和理科一样。我自己在高中就是学文科的,这三步在文科中同样管用。比如说政治里面的哲学原理,很多人觉得枯燥无味,记忆起来也很痛苦,如果把中学的所有政治知识加起来,简直就是天量的记忆负担,简直无法克服。

  ……现在,不论你是几年级,或者是教师或家长,都请把自己假设成为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哲学一无所知,从0开始学习,最终要在高考场上实现解题,拿下高分,需要哪几个步骤呢?

  第一步,是简单学习。我们要通过简单的理解、记忆、练习把各个知识点学一遍;

  第二步,系统学习。通过归纳、总结、整理,把众多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我们大脑里面建立了这样一幅完整的体系图:

  这幅图反映了辩证唯物论的全貌,我们在回忆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就变得思路很清楚了:

  ……现在,不论你是几年级,或者是教师或家长,都请把自己假设成为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哲学一无所知,从0开始学习,最终要在高考场上实现解题,拿下高分,需要哪几个步骤呢?

  第一步,是简单学习。我们要通过简单的理解、记忆、练习把各个知识点学一遍;

  第二步,系统学习。通过归纳、总结、整理,把众多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我们大脑里面建立了这样一幅完整的体系图:

  这幅图反映了辩证唯物论的全貌,我们在回忆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就变得思路很清楚了:

  第一层次: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只要我们认识和掌握了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

  第二层次:世界是物质的,分为两部分:世界为什么是物质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第三层次:世界为什么是物质的?从三个方面论证: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也是物质的。

  然后,我们再来梳理“物质是运动的”这个二级关键词下面的层次和知识点。

  ……

  如此反复,我们甚至可以轻松地做到闭着眼睛就把整个辩证唯物论完整地复述一遍,要知道,这可是厚厚的一大本书的内容。如果没有系统的梳理,要把这么多知识点一个一个硬生生地背下来,谈何容易!

  通过简单学习和系统学习,我们还需要第三步:用系统思维模式来解题。

  假设,我们进入了2002年的高考考场:

  2002年的全国高考,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以前是七月高考,2002年起改在6月了),但天气还是非常炎热,窗外知了叫得正欢,考场里却一片死寂。讲台上坐着表情严肃的监考老师,两只眼睛像探照灯一样扫来扫去,严防任何人作弊。所有的人都在埋头做题,你自己也被这种紧张的气氛压抑得大气也不敢出一口,只看见试卷上赫然印着这样一道题: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到:“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

  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养殖业外,还发展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问: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12分)

  这道12分的大题你应该怎么做?

  有人一看,哇,哲学启示!哇,12分!赶紧把自己所记得的全部哲学启示都弄上去,答了足足12点,密密麻麻写了一大篇。答完之后还自我安慰:我写了这么多字,12个要点,一点给我一分不就行了?

  这样的想法当然很好,惟一的问题是阅卷老师并不支持他的这种观点。老师看见密密麻麻一大片就开始皱眉头,心想:这学生不错,知识还挺丰富,字也不少,就给你两分吧。你这道题就算完了。

  如果你学习文科仅仅靠简单学习死记硬背了一些杂乱无章的知识点,那么这道题也就是这个结果。

  正确的思路应该是这样:

  首先我们要来看问题“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题目中的关键词有三个“围湖造田、退耕还湖、转变”。

  从“围湖造田”我们会想到什么?破坏自然环境。退耕还湖呢?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此外还可以从材料里面看出,保护环境的结果是人类也从中收益(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前面两个关键词都联想出了“环境”。环境如果用哲学的概念来归类,就是“客观世界”。人们保护还是破坏环境,就是“改造客观世界”。这个时候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我们的哲学体系图里面“利用规律改造世界”。人类可以改造世界,如果符合规律,就从中受益,如果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从“转变”我们可以想到什么?既然要求是哲学启示,我们当然应该从哲学内容里面去想。哪些跟变化有关系呢?仍然从体系图里面搜索: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人类对规律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把搜索到的关键词和前面想到的内容对比,不难想出这道题目应该围绕“规律”来回答。

  通过对上面思路的整理,我们就知道该如何作答了。由于这是12分的大题,不能光干巴巴地答上两点原理,还需要根据原理对材料做一阐述:

  (1)人类对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规律是客观的,人该按客观规律办事。遵循规律的行为可以从自然界获益,违背规律的所为必将受到自然的处罚。

  (3)在洞庭湖区,以前人们不认识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违湖造田,破坏生态环境,受到了规律惩罚;现在开始认识规律、遵循规律,维护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我们再来看一下当年高考的评分标准:

  从洞庭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到:1,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4分),2,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4分),3,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4分)。

  我们把我们自己的答案和高考评分标准对照一下,可以得多少分呢?

  2和3的两个4分是一点悬念没有的,肯定到手。至于,“1,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4分能得多少,只有看评卷老师的心情了。总体得分应该是10--12分之间吧。

  至于被扣掉的1-2分,这个没有办法,只能算是“自然灾害”----文科试题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跟理科不同,主观性很强,不同的出题人给出的标准答案可能会有差别,不同的判卷老师给分的尺度也会有区别。

  但这种差别是有限度的,比如这道题,不管谁出的题目,标准答案里肯定会提到“认识的深化,遵循规律,违背规律”等关键词。只要我们按照系统思维的模式,去思考去答题,肯定能拿下大部分分数。

  我们已经用学习的三步法,把理科和文科都走了一遍,从0开始,到解题高手,所有的科目都可以用这三步实现,这是因为,任何一门科目,都必然有它的内在结构作为支撑,而绝对不可能是一堆乱七八糟毫无关联的知识点的堆积。系统学习思维模式,并不是某位绝代高手闭关修炼写出的武林秘籍,而是:我们学习的知识本来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当然应该按照他们本来的样子去学习。

  小结:

  1.要想提高学习成绩,其实只需要做到两点:第一是在学习的时候把知识学好;第二是在做题的时候正确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题;

  2.学习的时候,单一的知识点其实不难学,但当知识点越来越多、联系越来越复杂的时候,很多人就开始犯晕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进行系统学习;

  3.所谓的难题,无非难在两个方面:第一考了很多知识点;第二知识点之间跨度大。只要我们脑子里面有一张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和解题思路图(具体做法参见后面的章节),难题就不再是难题了;

  4.从一无所知到解题能手的三个步骤:

  简单学习(掌握知识点)→系统学习(建立体系)→理清思路(解题)

  还有历史地理,似乎都是一些纯粹的死记硬背的功夫。以至于有人说:理科主要靠理解,文科基本靠背,说得我们这些文科生好像都成了只会死背书的呆子。实际并不是这样。我到各地讲课的时候,常常给同学们举例说:

  “高中哲学其实东西很少,讲了半天只讲了一句话,你真把这一句话搞清楚了,学习起来就简单得很: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只要我们认识和掌握了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了!”

2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