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习励志 > 学习的其它 >

关于革命的读书体会3篇

时间: 如英2 学习的其它

  不同时期党的革命精神虽然各自具有不同内容的鲜明特点,但都有着共同的基本内容。党的革命精神并没有过时,而是历久弥新,具有巨大的精神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到的关于革命的读书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革命的读书体会一:

  《大智周恩来》读后感1000字

  周恩来在政治上睿智,经济上灵活,外交上务实,文化上开明,党建上大局观无不是充满着真知灼见。

  ——《大智周恩来》

  中国人崇拜两种人格类型,一种是孔子所津津乐道的“君子”人格。另一种则是孟子心仪神往的“大丈夫”人格。中国历史“君子”和“大丈夫”人格集于一身的可谓凤毛麟角,就主要代表人物可言,古代有诸葛亮,当代则首推周恩来。

  “群侪争疾走,君独著先鞭。作嫁怜侬拙,急流让尔贤。”“大江歌罢掉东头,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从以上两首风格迥异的周恩来早年诗作可以看出其对君子虚怀人格和大丈夫的本性情怀的向往。

  周恩来仰慕诸葛亮,他认为孔明既是君子又是大丈夫。诸葛亮的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周恩来终生的座右铭。同诸葛孔明一样,周恩来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耗尽了一生的心血。正是这样,周恩来一直被我们所铭记,敬爱与钦佩。

  周恩来向来兼备雄心和信念。大革命失败后,他第一个站起来组织南昌起义,另起炉灶!连蒋介石都为不能笼络周恩来而深表遗憾。

  周恩来智慧且思维敏捷。当美国记者咄咄逼人地追问周恩来为何使用美国生产的派克钢笔时,他只是沉着的一笑:“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他说这叫战利品。”本想看中国出糗的记者,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温家宝2009年的正月外交,在剑桥大学演讲时遭听众扔鞋后,温没有像美国前总统布什一样躲开,而是义正严辞道:“任何卑鄙的行为,都是不能阻隔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的。”会堂响起了持续1分钟的热烈掌声。大气、智慧、临危不乱,这同样是中华精神的延续。

  周恩来一生将中国传统儒士的温文尔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激越情怀集于一身,即使斗士,又是调和者;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多变;既关注目标,又清醒务实。

  周恩来处事谨慎,没有把握绝不轻易出手。但一旦时机成熟,他绝不会错过一分一秒。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称其随时保持着出击的姿态,以便伺机猛扑过去。

  “大凡是伟人,都有侧面的性格结构,如果说毛泽东的性格表现为‘虚气’和‘猴气’的叠现,那么周恩来的性格表现为‘鸽性’和‘鹰性’的统一。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认为:“很少有人能像周恩来一样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应付裕如。而周恩来却可以扮演这些角色中的任何一个,或是毫不犹豫的将这些角色糅合在一起。”

  是的,就是因为一个拥有多重性格的周恩来,新中国才会有如今的辉煌。我敬佩他,也和其他国民一样,爱戴他。他的智慧、坚忍、冷静,都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的。

  关于革命的读书体会二:

  《向中国共产党学习》读后感3000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历经建设与改革的风雨洗礼,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艰苦奋斗的历程。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暨辛亥革命100周年,我阅读了吴再先生著作的《向中国共产党学习》一书,全书分为《成功策略篇》、《逆境谋略篇》、《包容方略篇》和《复兴战略篇》四篇,从党指挥枪起篇,以将革命进行到底结束,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路线、纪律以及不同时期的大事活动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带领我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重读了一遍。全书摆事实、讲道理,读起来令人心潮澎湃,令人信服,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典故、史料、诗词的运用信手拈来,一泻千里。诗人般沸腾豪迈的语言,点燃了我沉睡的热情,燃烧着火一般激奋的心情。睿智、隽永、哲思的语言吸引我的眼球飞转着不能停歇。

  作者在引言中写道:时代进入了五彩斑斓的21世纪,这是一个人人梦想成功,国国追求强大的时代,我们的机遇是空前的,我们的选择是丰富的,可是我们的学习目标在哪里呢?谁是我们的榜样?

  曼联?微软?波音?汇丰?李嘉诚?巴菲特?……他们固然十分抢眼,十分风光,十分出色——但是,与“中共”相比,或者说压根儿就不能相提并论,他们显然不是最好的学习对象,也不是最具有恒久性的学习对象。雷曼兄弟那么辉煌,不也倒闭了吗?美国通用那么鼎盛,不也垂危了吗?美国那么超强,不也需要中国“同舟共济”了吗?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的自信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放眼世界,展望未来,深入研究与学习中共的领导艺术、管理艺术、创新艺术、斗争艺术、谈判艺术、组织艺术、军事艺术、外交艺术、自救艺术、宣传艺术等等,那才是名副其实的“红学”啊!那才是独树一帜的“经管案例”啊!诚然,我们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然而,中共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从来就不缺少反对派,可是笑到最后的总是中共。——所以,值此中华民族复兴之际,中华儿女无不从内心喊出一句见贤思齐的话:向中国共产党学习!向中国共产党致敬!

  你想个人奋斗成功吗?向中国共产党学习!

  你想当好企业家吗?向中国共产党学习!

  你想当好领导吗?向中国共产党学习!

  你想独善其身吗?向中国共产党学习!

  你想兼济天下吗?向中国共产党学习!

  ……

  读“中共”,一辈子都读不完;学“中共”,一辈子都学不完。

  只要是虚怀若谷而又奋发图强的人们,已经清晰知道:向中国共产党学习是一条成功之道、一条务实之道、一条富强之道。那么,到底向中国共产党学习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中共的“王道”。什么叫做王道?为人民服务就是王道!改革开放振兴中华就是王道!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王道!

  作者是一名党外人士,面对一个当代史上优秀的政党,他将中共的成功之道条分缕析,逐一探求中共值得学习的卓越品质,读来真是耳目一新,深受启发,也不禁想对其中的几点谈谈自己的感悟:

  第一,要牢牢掌握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所以,我们国家未来要培养优秀的人才,国家的发展要依赖科技的发展,要坚决不移地走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党的执行力决定胜败。党制定的方针路线,一定要明确,这样的话,才让这个执行力有所保障,现在的党是一个成熟的党,不要再犯历史上的错误,这样的话,执行力出来了,成功也就更近了。

  关于革命的读书体会三:

  《万物简史》读后感1500字

  《万物简史》一本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越是用心读,你越是能发现很多。其实厚厚一本《万物简史》我很早就开了个头,本以为关于科学类的书会很无聊。刚开始的篇幅虽然有些罗罗嗦嗦,但我耐着性子继续,最后有点渐入佳境的意思了,大抵也是习惯了这种叙述方式:可以十分容易从谋篇字句里读出作者比尔.布莱森的用尽心力——倘若不是他对所要描述的对象十分了解,确难将科学的艰涩和深奥一化而为生动与幽默。领会到这一点,我不完全是从如今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定理和公式上——尽管作者真的已经将诸如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之类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期适应我等普通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但还是不影响我读着读着越来越胜的猎奇心,要知道在一部书里读到如此之多大名鼎鼎的科学巨匠的逸闻趣事可不多见。什么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奥本海默、居里夫人等等等等,总之,简直就是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牛人的大集合,不妨稍微想象一下:一部近现代科学发展史上缀满着闪亮无比的群星,也可以说正是群星的闪烁璀灿造就了美丽的科学星空。

  里面有一小段,有点小故事。十八世纪末,时代“需要有个目光敏锐的人来把化学推进到现代。法国出了这么个人。他的名字叫安托万-洛朗.拉瓦锡。”这位拉瓦锡很厉害,一边挣钱一边从事他心爱的科学工作。尽管作为现代化学的重要推动者,但拉瓦锡并没有发现一种元素。“原因当然不是由于缺少烧杯。他有着天底下最好的私人实验室,好到了差不多荒谬的程度,里面竟有13000只烧杯。”他的重大贡献在于“为化学的严格化、明晰化和条理化出了力。”“1870年,一位很有前途的年轻科学家向科学院提交一篇论文,阐述一处新的燃烧理论;”作为英国皇家科学院的一名主要成员,“拉瓦锡说了几句轻蔑的话。这种理论的确是错的,但那位科学家再也没有原谅他。他的名字叫让-保罗.马拉。”

  就是这个马拉(1743–179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领导人之一,因为撰写过很多抨击封建专制的文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享有很高威望。马拉为躲避反动分子的迫害,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严重的湿病。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由于革命活动招致敌人的仇恨,1793年7月13日,马拉被一位姑娘夏洛蒂?科黛刺杀身亡。于是,一幅世界名画《马拉之死》诞生了,对这幅画我以前不止临过一次,着实熟悉,原来这家伙在科学界受到打击,转而从政又遇刺身亡了。在这本《万物简史》里,有很明确的表示,正是由于拉瓦锡的几句话,导致马拉在革命中对完全站错了队的“拉瓦锡进行谴责,认为他早该被绞死。”事实是,在马拉死前的1793年5月,来不及逃跑的拉瓦锡被送上革命法庭,他“望着他的岳父脑袋落地,然后走上前去接受同样的命运。”

  《万物简史》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比尔·布莱森自称这本书是“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他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这是一本可以从任何一页任何一行任何一个字开始把你吸引的书,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你可以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与达尔文、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巨匠一起遨游科学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奥秘。在这本书里,作者不是在陈列知识,而是用满腔热情把知识做成工艺品,让人读来舒畅,有时忍不住要拍案叫绝。

  《万物简史》唤起了我对生命的崇敬之情。生命在它长达四十多亿年的时间里,虽然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和灭顶之灾,但是却能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她的光辉史不得不使我从心底升起敬畏和崇敬之情。正如作者在本书的最后写道:“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寓意的话,那就是我们来到地球上,实在是十分的幸运——这里的我们“我们”,我指的是所有的生物。在这个宇宙中,获得任何一种生命都是一个奇迹。当然,作为人类,我们更是双倍的运气。我们不仅享有存在的恩典,而且还享有独一无二的欣赏这个存在的能力,甚至还可以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使其更加美好。这样一种技巧,我们才刚刚开始懂得。”

  《万物简史》让我重新认真的思索起“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千古命题,我的回答是:“我”也是“我们”,“我们”是“生命”,生命之舟必将驶向光明美好的未来——回顾四十多亿年的生命史,我有理由坚持这条信念。”

  “一个星球,一次试验”。我想对待对待生命的最好方式,一是珍惜她的美好,二是要为她创造更多的价值。我们——人类,应当自求多福,好自为之。

2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