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考生热点 >

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国之所需

时间: 小采 考生热点

这一年,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教育的支撑力、贡献力愈发彰显。

  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教育勇担使命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意义作了深刻阐释。

这一年,教育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

“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为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指明了方向。

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校重任在肩。

这一年,教育部集中各方力量组织编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

围绕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教育部批复立项建设6个前沿科学中心,支持一批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为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这一年,教育部加快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转变为“国家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一年,更多高校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深入谋划有组织科研,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北京大学研究制定《提升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的工作方案》,出台《理工医科“揭榜挂帅”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年度重大科研项目列表》,强化重点领域集中攻关,推动科研资源和创新要素向重大科研项目集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充分发挥优势学科技术攻关能力,从科研谋划、质量管理、平台建设等8个方面制定21条举措,为更好服务国家需求提供支撑;

厦门大学围绕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加强科研战略规划、重构科研组织模式、提升知识经济转化能力和增强服务区域发展能力5个核心任务,实施“创新赋能”行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

这一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一批“硬核”科学发现和科技成果从高校接续产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贡献力量。

高温超导是世界科学前沿重要研究领域。在中山大学,该校物理学院王猛团队首次在镍氧化物中发现了达到液氮温度的超导电性。这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高温超导研究领域独立取得的一项突破性成果,是基础研究的标志性进展。

脑机接口技术是新一代人机交互和人机混合智能的关键核心技术。一只猴子用“意念”控制机械臂将食物成功送入嘴中,这项由南开大学段峰教授团队牵头的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脑机接口技术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今年7月,全国高校科技创新暨优秀科研成果奖表彰大会召开,会上对近两年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获得者代表进行了表彰。

研制出国际上第一个用于SPECT显像的广谱肿瘤显像药物的北京大学教授王凡;聚焦玉米种质资源自主创新,持续开展协同科技攻关的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聚焦白垩纪温室气候变化,成功实施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

这场大会,集中展现了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希望学校广大师生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接续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今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的师生代表回信时这样说。这不仅鼓舞了武汉大学师生,更激励了广大高校师生,以教育之强支撑科技自立自强。

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教育多点发力

“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对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作出了战略部署。

这一年,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更加聚焦关键点,从明确培养定位,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再到课堂教学改革,一系列举措接连出台。

12月23日,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开考。与往年相比,今年研考更受关注——

研考开始前几天,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近期出台的一份重磅文件——《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

让学术的更学术,让专业的更专业。《意见》提出以基础学科博士生培养为重点推进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牵引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以期在这两个重点领域实现率先突破。

回望2023年,其实可以寻到多处与这两个重点领域改革相呼应的线索。

2023年秋季开学前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北京、合肥两地举行了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评审会议,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8所试点高校的优秀本科生申请人进行了面试考察。

这场面向优秀本科生的项目评审,背后是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和方式的全新探索。

2023年,教育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进行战略合作,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关口前移,进一步加大对优秀博士生的支持力度,同时一起开展资助优秀本科生的试点,以期更早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今年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4所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名单,同时首批工程硕博士今年已进入企业实践培养阶段。

一场大会开得恰逢其时。9月,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成立了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发布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核心课程、能力标准、工作指南,并就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构建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体系进行了深入研讨。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高等教育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及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高低,首先体现在学科专业的结构和质量上。

今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以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如果说学科专业调整是在中观层面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那么课堂教学改革就是从微观层面以“小切口”撬动人才培养模式“大改革”。

今年年初,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101计划”启动。该计划从试点的计算机领域,向基础学科和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的关键领域铺开,建设一批核心课程,推动核心教材、核心师资、核心实践项目建设,引领带动高校相关学科领域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追根溯源,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或许应该从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欲开始。

“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当下勇当小科学家,未来争当大科学家,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深情寄语少年儿童。

今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作出了全面部署,推进基于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上海设立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这一平台带来的新理念、新实践将有利于我国深化STEM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可以想见,当这一代从小就涵养科学精神、种下科学种子的孩子成长起来后,将成为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彰显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这一年,“融”成为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着力点。

去年年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一体两翼”的系列重大举措,为实现“三融”提供了新路径。开局之年,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全面发力。

教育部先后与天津、山东、广西、黑龙江等省份启动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试点。与山东签订“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与广西签订“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从教育部和相关省份签署的协议名称可以看出,一省一策,教育部在推进职业教育更好融入区域发展战略。

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两翼”建设如火如荼,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衔接。教育部遴选建设了第一批共28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同时聚焦国家重大行业,特别是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以及农业、服务业重点领域,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重点支持建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强优势学科,不断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时这样强调。

这一年,教育在提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度”上迈出更大步伐。

今年,教育部先后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中西部、中部、东北地区等区域重点城市召开多场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在教育支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广泛听取意见。

以“两个先行先试”为主要任务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工程是教育部今年一项重点工作,其中一个先行先试便是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上先行先试。

在上海张江科学城的未来公园,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正在进行。走进展厅,“空天陆海能”的一个个大国重器,一张张科创名片熠熠生辉。今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展览时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就在7个月前,教育部与上海市签署了深入推进上海市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先试战略合作协议(2023—2025年),和上海同向而行,发挥上海教育“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作用,聚焦重点领域着力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升高等教育治理效能,加强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教育、科技、人才战略在上海高质量落地,助力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放眼全国,教育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同规划,在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为“强国建设,教育何为”写下生动注脚。

广东启动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组织省内百家高校院所与109个涉农县(市、区)结对共建,为县镇村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在“百千万工程”这一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中充分彰显教育担当。

川渝两地启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优化提升教育功能布局、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加快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10项行动计划,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

黑龙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快高教、职教两大改革,建设教育支撑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科研、重型装备制造、中俄教育合作、冰雪体育研学“四大新高地”,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赋能提速。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在这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热土上,教育必将为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报记者欧媚)

148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