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秋国庆哪几天三倍工资
国庆节法定假日为10月1日、2日、3日三天,由于今年中秋和国庆节一起放假,中秋节法定假日为9月29日,因此,中秋节、国庆节8天假期里,有四天是三倍工资,分别是:9月29日、10月1日、2日、3日,有四天是双倍工资,分别是:9月30日、10月4日、5日、6日。
加班费计算公式:
法定节假日加班费=月工资基数÷21.75天×法定节假日加班天数×300%
休息日加班费=月工资基数÷21.75天×休息日加班天数×200%(若用人单位不安排补休)
中秋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神话故事中,嫦娥奔月后,众人为了纪念她,于是有了中秋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上古时期的《周礼》,“中秋迎寒夜”便是古人崇敬月神祭祀典礼的描写,古代帝王也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中国古人把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部分,农历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八月居秋季当中,因此称为“仲秋”,八月十五又居“仲秋”之中,所以又称“中秋”。中秋节从唐朝发展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也有“秋节”、“八月节”、“月节”、“月亮节”、“团圆节”、“女儿节”等诸多名称。
中秋节最早起源于古人对月亮天体的崇拜,古人缺乏对宇宙自然科学现象的认识,将日月这两大天体,视为代表着世界的两极,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祭祀活动。月亮遥不可及的神秘色彩,也引发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广寒宫玉蟾”以及“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和传说,都是古人丰富现象力的表现。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一、秋暮夕月
夕月,就是祭拜月神。传说在战国时代,齐国有个丑女,名叫无盐,年幼时曾虔诚拜月,后来以超群品德入宫。某年八月十五在宫中赏月,正巧齐宣王也在宫中游逛,看到月光下的无盐,觉得她美丽动人,于是就册封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的习俗,从此就流传下来。
二、嫦娥奔月
后羿因为射下天上的九个太阳,为民除害,深受天下百姓的尊敬和爱戴。随后就娶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作为妻子。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从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于是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两颗长生不老的仙丹,服下一颗可以长生不老,服下两颗可以升天成仙,后羿不忍撇下妻子自己升天,所以就把两颗仙丹交给嫦娥珍藏起来。
后羿有个徒弟,名叫逢蒙,是个小人,嫦娥将仙丹藏进百宝匣时,被他偷窥到了,就打起了仙丹的主意。三天后,后羿带领弟子们去狩猎,逢蒙称病没去,等后羿走后,就手持宝剑威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自知不是逢蒙的对手,就手疾眼快地打开宝匣,把两颗仙丹一口气都吞了下去。嫦娥吞下仙丹后,立刻感觉身体轻飘,已经能够飞了,于是飞出窗口,飞向天空。因为牵挂丈夫后羿,所以嫦娥就降落在离人家最近的月亮上。
后羿回家后,侍女们向他讲述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又惊又怒,恶徒逢蒙已经逃亡,后羿悲痛欲绝,顿足捶胸,仰望天空呼喊妻子的名字。朦胧中发现,当天晚上的月亮格外明亮,恰好这天是八月十五日,并且月亮里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于是后羿便便派人到嫦娥最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遥祭月宫里的嫦娥。从此以后,每逢八月十五,老百姓们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祭拜嫦娥,为漂亮、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三、中秋起义
元朝末年,朱元璋联合各地反抗力量,准备发动起义。军师刘伯温想出一条妙计,利用中秋节大家互相馈赠麦饼的机会,在麦饼中夹带字条,传递起义信息,约定于八月十五日晚上同时举行起义。后来起义成功,朱元璋便传下口谕,每年到了中秋节,便把当年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日糕点赏赐群臣。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
四、烧塔起义
元朝末年,刘福通、韩山童等白莲教首领利用宗教作掩护,发动农民起义,得到全国各地的普遍响应。潮汕人民为了与周边地区的起义军步调一致,按事前密约,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在空旷的地方用瓦片建塔,燃烧大火,作为起义的行动信号。后来,烧塔就成为中秋节的习俗,被世代流传下来。
五、舞龙驱疫
相传在很早以前,香港铜锣湾大坑区,在一次风灾之后,出现了一条大蟒蛇,到处作恶,危害乡邻,村民们非常气愤,大家齐心协力,终于将蟒蛇降服。可第二天却发现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区便爆发了瘟疫。这时,村中的父老忽然在梦中被菩萨告知,只要在中秋节舞动火龙,就能将瘟疫驱除。从此以后,每到中秋节,舞火龙的习俗就流传下来。
六、兔爷治病
传说在古时候,老北京城里闹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有人染上,吃什么药也不管用。嫦娥看到人们的病苦,非常难过,就派玉兔到人间为百姓消灾治病。
于是,玉兔就变成一个少女,来到北京城,走街串巷,治好了很多的病人。玉兔为人治病,什么报酬都不要,只借别人衣服穿,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一会儿是男人,一会儿是女人,一会儿是算命的,一会儿又是卖油的,最后走遍北京城内外,直到瘟疫消除。
中秋节赏月的来历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中秋节的习俗介绍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月饼
月饼作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来历史悠久。“月饼”一词,在现存文献,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发展至今,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中秋除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