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时间: 子文2 历史学习方法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⑴基础知识:甲午战争的重大战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中国军民的抗争;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危害。

  ①重点: 《马关条约》及《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②难点: 《马关条约》及《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⑵能力培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正确分析和归纳历史知识,总结相关历史史实之间内在联系和综合评价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民族的灾难和屈辱,加强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可采用“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方式,在教师积极引导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配合质疑答疑、原始史料阅读、论从史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提供新的材料,注意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

  展示吉田松阴的画像,引导学生直接阅读他的相关思想,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讲述甲午战争的爆发的背景,可先给学生提供一段材料,让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 1890年日本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在国会发展的施政演讲中说: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第一,守卫主权线;第二,保卫利益线。主权线,指国之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线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朝鲜和中国东北都是日本的利益线,因此必须加以保护。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报道:“就弹药而论,它(指日本)所储存的数量,比在一次对华战争中可能消耗去的还要多。”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的邻居》的报道中,布林克莱又说:“(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帝国主义侵华史》

  分析:综上材料可以看到:日本征韩侵华早有预谋,是日本既定国策。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确立了以“武国”和扩张为最高国策,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当日本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为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大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侵略者借朝鲜农民起义之机,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衅端,战争已一触即发。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是年为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2、战争经过

  清朝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因此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他指示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命令海军“保船制敌”,“不得出大洋海战”。当时,慈禧太后正在筹备60岁庆典,更是希望战争尽快了结。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招致了中国军队的节节败退。

  教师简单向学生概括战争过程及四次主要的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指出战争后果,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战败。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在讲述《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及造成的影响时可让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等方法,从《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指出其危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最后综合学生作答的内容指出《马关条约》带来的危害。

  赔偿白银二亿两,为了支付赔款,清政府对内加紧搜刮人民,对外加紧大借奴役外债。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使台湾脱离祖国50年怀抱;开放新通商口岸四处及开放两条内河新航线,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从条约上肯定了帝国主义开办工厂这种资本输出的合法性,这是前所未有的。外商在中国设厂制造货物,一方面无需交纳进口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等也享受优待;中国制造的工业品却要受苛捐杂税的层层剥削,这使民族工业受到摧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最后教师指出:《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深化·拓展】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对中外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1)从中国方面看:①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②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2)对日本而言,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3)对远东局势来说,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

  二、八国联军侵华

  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外国列强多次胁迫清政府予以镇压。1900年4月,义和团刚在北京近郊发展起来,俄国公使就提出镇压。美、英、法、德各国公使也奉本国政府密令,联合照会清政府“剿除义和团”,并将舰队聚集大沽口进行威胁。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清军士兵参加义和团,排外势力在清政府内占据上风。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无法控制形势,衙门也“无力说服朝廷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便策划直接出兵干涉。5月28日,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国在各国驻华公使会议上正式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调兵入北京。5月30日至6月2日,八国的海军陆战队400多人,陆续由天津乘火车开到北京,进驻东交民巷。随后,各国继续向中国增兵,各国军舰24艘集结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侵略军达2000余人。6月6日前后,八国联合侵华政策相继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1900年6月初英等八国组织侵略联军,由英海军西摩尔率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8月,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在紫禁城设立司令部.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在讲述《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及造成的影响时可让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等方法,从《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指出其危害,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2)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3)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4)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在华的代理人。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四、总结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以及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危害。了解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斗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于中国的危害,以及两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于中国的影响,并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评价这两个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爱国也必须讲求方式方法,爱国应当理性,而不是用野蛮暴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和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导入新课

  以近期钓鱼岛问题导入,回顾钓鱼岛的沿革,引出百年前的中日战争。提出为什么蕞尔小国敢打我泱泱中华的问题,来共同探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学习新课

  一、自主学习

  1、两场战争的导火线(直接原因)?时间?侵华国家?

  2、两场战争的经过:

  (1)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P58 “战争示意图”)

  (2)侵略者的罪行?

  (3)中国方面有哪些英勇抗敌的人物和事迹?

  3、战争的结果如何?

  4、《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

  二、合作探究

  1、这两场战争发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2、如何全面认识这两场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示: 对比《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联系《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中国近代化进程等方面分析。

  ①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 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甲午中日战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的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八国联军侵华:列强对华经济上注重资本输出的同时,政治上开始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

  ③ 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变化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兴起;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到来

  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反动本质进一步暴露,资产阶级革命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3、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反对帝国主义对华侵略为主要目的的农民运动,可以看作是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失败的背景下,由农民阶级发动的一场旧式的革命运动,不过这场运动突出反映了外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以之为运动的主导方向,这是包括太平天国运动在内的以前的历次农民运动所不具备的一个特点。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出自于农民阶级朴素的爱国热情和对外来侵略的义愤,表现出他们没有判别帝国主义侵略与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之间关系的能力。义和团运动最终被清政府利用并出卖,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同时,中国的封建小农经济造就了农民阶级分散、落后、狭隘、自私、愚昧、迷信、保守的特性。他们也没有鉴别外来侵略与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之间区别的能力,而是一概加以排斥和打击,进行了一场盲目排外的运动,这与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不具备任何先进性。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同时也表明农民阶级因为其固有的局限性而既不可能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可能成为自身的解放者。

  本课小结

  三十年前的日本,与中国一样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仅仅三十年后,日本却加入了西方列强的行列,成为了新的掠夺者。这极大的震惊了清王朝,而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日本,实施戊戌变法,却以失败告终。紧随而来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更多的中国人认识到清王朝的腐朽没落,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推翻清政府,于是孙中山等人带领一群先行者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看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62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