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历史学习方法 >

红色政权的建立教学设计

时间: 子文2 历史学习方法

  《红色政权的建立》教学设计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国民党反动政权建立后,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革命遭到了严重挫折。在这种严酷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应当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并做回答)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以武装革命反抗武装反革命,以及建立红色政权的斗争情况。

  二、讲授新课

  1、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会议:“八七”会议

  教师向学生展示毛泽东话语:“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建红军的新时期。”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惨痛的教训是什么?

  南昌起义是我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次武装反抗国民党的起义。

  让学生思考:南昌起义前的背景是什么?(应联系党内情况和国内情况回答)

  “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白色恐怖形势下召开的一次紧急会议。

  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1)“八七”会议的重大功绩是什么?(2)“八七”会议同三次武装起义有什么联系?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什么重要论断?

  指导学生议论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决策,结合国民党统治的重心和当时我党的“城市中心论”,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到农村去,既可保存革命力量,又可以积蓄发展革命力量,以便形成以农村包围城市,达到最后夺取城市的目的。这是将革命的退却和进攻巧妙结合起来的正确道路。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概括三次起义的意义:(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建立人民军队的纪念日。(2)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在文家市作出了到农村去的重大决策。(3)广州起义建立了工农政权——苏维埃政府,这在中国是第一次。

  (以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实践为例,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讨论可自由发言)

  (以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实践说明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什么。议论自由发言)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三湾改编对建立新型人民军队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阅读下列材料:

  (1)第一个根据地是井冈山,介在宁冈、酃县、遂川、永新四县之交。北麓是宁冈的茅坪,南麓是遂川的黄动,两地相距九十里。东麓是永新的拿山,西麓是酃县的水口,两地相距百八十里。四周……共计五百五十里。山上大井、小井、上井、中并、下井、茨坪、下庄、行洲、草坪、白银湖、罗浮各地,均有水田和村庄,为自来土匪、散军窟宅之所,现在作了我们的根据地。但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军粮全靠宁冈、永新、遂川三县输送。山上要隘,都筑了工事。……若有充足的给养,敌人是打不进来的。……在四周白色政权中间的红色割据,利用山险是必要的。

  (2)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我们分析它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此外,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①有很好的群众;②有很好的党;③有相当力量的红军;④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⑤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以上均摘自《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思考并讨论:(1)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的有利条件有什么?请详细列举。(2)为什么能在白色恐怖包围之中建立这样一小块根据地?(3)中国社会的现状是什么?用事实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纠正错误的惟一正确的方法。

  思路:根据中国当时的客观形势和力量对比,共产党人没有能在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大城市通过武装暴动取得胜利。在这些大城市起义中,有不少党员、团员和革命群众奋不顾身地英勇战斗,但因故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大多壮烈牺牲了。党付出了血的代价,才逐渐懂得在当时的现状下,暂时无法在城市中取得胜利,革命的发展必须以武装革命的农村包围反革命占据的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正像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

  2).井冈山会师

  让学生阅读下面材料:

  (1)湖南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农的生活好些。现在则相反,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仅仅发油盐柴菜钱,每月也需现洋万元以上,全靠打土豪供给。现在全军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因此士兵也不怨恨什么人。

  (2)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宫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

  (3)……原因就在于边界党的政策是正确的。当时边界特委和军委的政策是:……军队的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军队的武装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对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湖南取守势,对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江西取攻势……集中红军相机迎击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入各个击破……虽以数倍于我之敌,不但不能破坏此割据,且亦不能阻止此割据的发展。

  (以上材料均选自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提问:结合课本中的材料回答:根据地壮大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意义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8页“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与教师共同总结它们的共同点:(1)都是武装斗争的结果;(2)都在二省或三省交界,敌人统治力量较薄弱的农村地区。

  然后让学生阅读材料:

  (1)边界的红旗子,业已打了一年,虽然一方面引起了湘鄂赣三省乃至全国豪绅阶级的痛恨,另一方面却渐渐引起了附近省份工农士兵群众的希望。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2)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井冈山的斗争》)

  (3)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重大意义有哪些?

  3、土地革命(必要性、内容、意义)

  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诗、图和表格后简述江西农民在土地革命前的生活状况,然后找几位学生回答。

  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土地革命的内容和意义。

  小结:本课主要讲了以上三个大问题,即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和土地革命。同学们在学习时,不要孤立地看待,三者是密切联系的:(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武装,土地革命便不能进行,根据地就不能存在。(2)没有土地革命,红军就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援,红军本身也就没有来源,武装斗争就会失败。(3)根据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靠。随着各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建立一个统一的、与国民党反动统治对峙的政权的时机到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按课本内容了解即可,不作展开)这是中国革命的希望所在。

  本课结束时可留下此道思考题: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下次课时找学生回答。

  《红色政权的建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包括四大板块的内容,即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红军长征。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二、说目标

  1、知识识记

  主要让学生记住南昌起义、毛泽东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红军开始长征、遵义会议、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和长征胜利结束。

  2、能力培养

  1看图表达;介绍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主要事例和英雄业绩。

  2分析理解: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的正确性。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南昌起义的意义、中国革命道路的特点、长征胜利的意义,并用长征精神激励自己今后的生活。

  三、说重点、难点

  1、我认为本课的重点一个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一个是遵义会议。

  2、难点也有两个,一个是如何深入浅出的分析中国革命所走的道路,一个是如何详略得当的介绍本课集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四、说授课思路

  1、努力凸现学生自学为主的精神。在整堂课中,努力按照我校创设的“十六字教学模式”进行。第一步在学生明确目标后,我将自主学习的内容设计成小简答题和填空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在完成一站的学习后,让学生以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展示过程中,让学生得到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同时提出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a、中共为什么要在南昌发动起义?南昌起义既然损失严重,最后被迫撤离,为什么还要定“八一”为进军节?b、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正确革命道路的?c、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3、展示点拨。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从课文资料中筛选了四处比较有

  意思的材料: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生活材料);二:井冈山会师(朱毛会师)三:井冈山会师后成立的工农红军为何称“第四军”?四:补充了几处红军前四次反围剿中使用过的战术。这几处材料,虽然不是课文重点内容,但是适当的穿插于教学中,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当然,兴趣点没有长篇大论地讲,只是一两句话简言代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

  我在教学中主要对五个问题进行了点拨讲解。

  (1)、“南昌起义”的意义。

  (2)、对“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理解。

  (3)、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4)、长征中的主要事件。

  (5)、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4、处理疑难问题的方法

  (1)、“南昌起义”的意义虽然只有短短两句话,但每句话都比较长,一般学生来说还是难以记住。于是我将其分解,分别记住几个第一:第一枪;第一步;第一支队伍;学生理解了这几个第一的意思之后,再去背诵,会更加感性一些,效果也好多了。

  (2)、对“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这个问题的处理,我没有正面解释,而是在学习完“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补充了一个问题:

  学生比较: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的结果有什么相同点?为什么会这样?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通过对比两次起义的结局,从其失败的根源中得出一个教训:大城市附近敌强我弱,难免失败。而中国农村人口占90%以上,深入农村,发动农民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是革命的必须。因此应该在农村广泛地建立根据地。同时出示根据地分布示意图,让学生直观的看一下各根据地位置。学生自然而然明白了什么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3)、红军长征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但是内容比较散,在让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处理问题的情况,我主要点拨了三个知识点:

  1: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这个问题书中没有直接的答案,所以学生看了书后,归纳不出来。于是我补充了一部分材料,将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进行了比较:

  前四次反围剿

  指 挥 者: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游击战、运动战、诱敌深入、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

  第五次反围剿

  指 挥 者: 博古、李德、周恩来 (三人团)

  阵地战、消耗战、死打硬拼

  最终得出:正是因为“左倾”领导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被迫长征。

  2:长征中发生的一些主要事件。

  学生在自学看书之后,对主要事件的名称很难找全,甚至对哪些是主要事件也很难说清楚,最多的能回答出三四个。于是,我借用多媒体出示长征中的一些图片及材料,让学生根据提示找出长征途中的一些主要事件,这样做的效果就好多了。同时,根据这些事件的发生,让学生也体会到了自己应该学习哪些长征精神。

  3: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为了降低难度,我借用《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来让学生记住起止时间、长征路上的几个重要地名:瑞金——遵义——会宁。同时根据这幅示意图设计了五个问题,学生记住了这五个问题,“红军长征”这一部分的知识点就基本落实到位了。

  5、训练贯串始终,时时抓好落实。

  我在教学中,除去第三板块外,其余每个板块都设计了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强化对学生的训练。在“红军长征”部分,我选用了《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和《描写红军的诗》,来落实有关知识点。同时,教材中涉及到“南昌起义的意义;”、“井冈山会师”的意义、“遵义会议的内容;”、“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四处内容需要背诵,我也尽可能地落实到位。

  另外,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选用了一部分中考题,使学生及时了解中考动向,提前接受中考题的熏陶。


  看了“红色政权的建立教学设计”

6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