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堂学习 >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未选择的路课后反思

时间: 子文2 课堂学习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篇一

  作者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诗还注意引起人们的联想,把理性与不情感融于一首短诗之中,深化了这首诗的意蕴,给人以丰富的启迪。诗人是通过优美的意境创造和浓郁的抒情表达把哲理隐含其中并传递给我们读者的。

  但有一点,学生可能不大理解,即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这样能引起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所以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一点。另外,这也是为了深化文章主题。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从本诗的学习中,学生认识到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篇二

  今天上第四课——《未选择的路》这首诗歌。因为计划有变,所以就更改了一下思路和内容。原计划是通过几个问题的引导,只要理解这首诗中“路”的意象和理解“选择”的含义即可。但是因为今天有一整节课的时间,所以又丰富了一下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选择”前的慎重和做出“选择”后复杂的心理,以及在回首往事“叹息”时的感慨万千。体会诗中细腻却又复杂的情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进一步理解这种“选择”的深意。

  “路”的含义很好理解,既指现实中用于交通的道路,同时也象征在为了实现人生某种追求的历程和途径,简单的说就是人生之路。这里可以让学生举几个例子来证明带有“路”丰富含义的名言或俗语。比如“路漫漫其修远兮”、“走自己的路”等等。

  重点是要理解和体会“选择”时复杂的心理,从中得出有利于自己走好“路”的启示。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请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学生回答:“读过后,我觉得诗人很慎重。”

  抓住“慎重”一词,切入。问学生:“从诗歌那一部分可以看得出?”

  学生说:“第一节。”

  继续问:“第一节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得出面临选择时的慎重?”

  学生找出“久久伫立”、“极目望去”。

  得出结论:面临选择,慎重选择。

  接下来就要做出选择了,引导学生朗读第二第三节,之后提醒学生在这里要注意第二节和第三节中做出选择时那种微妙的心理变化。“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但是诗人还是做出了选择,并且义无反顾。此时,虽然已经做出选择,心理却还依旧对未选择的路遐想连篇,“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是这也只是想想而已,幻想着自己在另一条路上的情景会怎样。这其实是诗人在做出选择后的自我安慰。在这里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考试时做选择题时的心理体验,切身感受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教师讲解,做出选择后一方面要走好当前路,一方面又难免想象未选择的路,因为那条路更加神秘,吸引着人们去想象。体会到这种心理后,请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有没有这种心理体验的经历。有学生就举了自己到北京旅游只能从两个公园中选一个去玩的例子。

  最后一节,看似是回顾往事,其实还是在想象将来的情形。因为“多少年后”之前加有一个“也许”,说明作者现在还是在路上,这既是他在对自己做出选择后的一种坚定不移前行的表现,同时也是在憧憬美好的明天,相信自己的选择,虽然前途还是未知,但是也要努力争取胜利。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篇三

  本首诗歌的教学我精心分析了教材和学生思维特点设计了教学环节,力求按照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安排教学程序。本篇文章内容属于人生哲理诗,相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难懂,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应该慎重,不能随波逐流,要做出自己的选择。我设计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学习诗人采用象征手法所传达的人生哲理;过程与方法:听读全诗把握主旨;独立思考,体会诗人心理;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人生选择的不可逆性,知道慎重选择,自主选择。

  因为本诗内容与路有关,所以为了拓展知识,增加积累,我用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导入。初一的学生语文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有的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只是机械地记笔记,有的甚至抓不住重点,为此,我设计了检查预习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考查对作者的了解和对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从听写来看,本课字词掌握还是比较好的。

  诗歌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体会把握作者的情感,从而领悟主题。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就在于直观性。为了使同学们融入情境,我利用图片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此法明显促进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在考试阅卷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同学答题语言不规范,不会用完整的句子回答问题,因此造成失分现象严重。于是在教学中我注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设计了“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四节诗的内容”的题目,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还设计了“自由朗读,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①我从_________(词语或句子)中读出了诗人选择时的___________。②我从_________(词语或句子)中读出了诗人选择后的___________。”的题型,但学生缺少必要的答题技巧,题目中明确告诉“词语或句子”,有的同学仍不按要求,可见缺少认真审题的习惯。象征和比喻的区别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根据本班学情,我把这个问题的分析降低了难度,我先让学生做四道判断题(运用了象征或比喻的句子),通过做题发现规律,从而自然地总结出二者的区别。“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这个问题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为此,我举了一个很常见的例子,让学生对我的手作出选择,然后问他们:“想不想知道没选择的这只手里握的是什么?”学生齐声喊:“想!”由此点出,这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这样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读者思考人生选择的问题。到此,这个很难理解的问题自然解决了。课堂的整个环节都贯穿着诗歌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主题思想,学生能在朗诵中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我让他们展开讨论,为什么本诗着重写未选择的路?人生道路如何选择?引导他们开始能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我们要慎重的做出自己的选择,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路就在脚下。”这些环节的设置,真正落实了三维目标。


  看了“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63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