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堂学习 >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反思

时间: 子文2 课堂学习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反思篇一

  3、“引读”材料丰富,学生能够从多角度谈从文章的阅读中得到的启发,如引读了《义勇军进行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战英雄的故事等,谈到如何爱国、如何面对挫折等。

  通过本文的教学,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经常地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尤其是一些篇幅不太长的文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的能力。

  其实在进行本文的教学之前我还真的有点怀疑我的学生的能力,他们能够理解本文的内容吗?假如不行的话,我莫非要越俎代庖吗?这显然上不行的。生本语文课堂教学要重点体现学生的“多学”,呀学生“多做”,教师只是在学生有疑有惑的时候去“导”。于是我就决定把前置性作业放在了堂上进行。我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集中精力去默读,去独立思考,去做批注。让学生做批注前我又强调并板书了批注的要求——留意文中的比喻句的含义。这使得学生在批注的时候有了更明晰的方向性和目标性。

  当学生做足了功夫时,我就发现学生在交流阅读体验时对文章的理解是很到位的,能够理解问中比喻句的含义,理解一些词语的表达作用,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可见,要相信学生,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才能得到展现。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反思篇二

  一堂课下来,我的额头有点冒汗,虽然课前也有点提心吊胆,但没有想到课堂是如此沉闷,开小差的同学很多,交流进行得很困难。

  首先我范读了一篇课文,算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但学生的情绪并未被调动起来,细想原来是文章背景没有交代,学生的情绪没有进入准备状态。接着从“亦复如是”这个词的学习进入,让学生理解词义,并推测文章“亦复如是”指什么,继而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结果学生的归纳一团糟。之后,我要学生理解“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的关系,学生倒是能说出一二,但在老师的总结中,却已经进入自我讲解的阶段了,并没有让学生去深入体会文章的比喻说理,少了学生的思考过程,结果都是老师贴标签式的灌输,可想而知,学生学得被动,学得一知半解。

  再来一节课吧,要把文章中的比喻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获得体悟;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趣”,如何才能获得这种“美趣”,这种“趣味”为什么值得我们去追求?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知道如何正确对待“艰难险阻和困难”;还有,作为议论文的第一次接触,也应该教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给学生。

  细想一下,我的第一节课是这样的无效。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反思篇三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通常都不被师生重视,并且它的内容多议论,有些枯燥,李大钊生活的动乱年代,和现在我们生活的和平时代隔得太远,学生不熟悉也难深刻体会爱国之情,这都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感同身受,引起共鸣。

  我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最大的亮点就是“猜想”环节。让学生先通过标题才文章的主旨,再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来创作,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曾遭受的艰难处境。例如:唐山大地震、2003年非典、2005年洪灾、2008年汶川大地震、大雪灾、泥石流、玉树地震……这些都积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和现实中的中国时事结合起来,学生很快进入文章情景环境。另外接着引导学生在国家受难的时候,四川人民是怎么做的?如果当时你也在,你会怎么做?这很容易让学生体会在国家艰难的时候,雄健国民的重要性,也在内心感悟自己要做个雄健的国民。

  其他一些比较满意的地方,例如:在导入和结尾部分,充分利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国歌,激起学生心中的爱国之情。在朗读时,用纠错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男女分段朗读,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打起精神、充满斗志。在讲到“趣味”的时候,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现实中所真切感到的乐趣:做出一道难得数学题、完成一件难做的家务事等。在“欣赏文章美”部分,总结这篇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加深学生印象,掌握写作技巧。

  以上是这堂课比较令人满意的地方,当然也有不足。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有些学生理解速度慢或根本不懂,参与的人数不多,多靠老师讲解。另外没有过多讲解李大钊生活年代背景,致使学生不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迫切之情和爱国之深。在互动环节上,讨论合作的地方也不够多。

  总的来说,这一课上的还比较成功。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理解文章主旨,掌握写作技巧,并且能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来,了解中国时事,关注国家命运,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个“雄健”的国民。


  看了“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反思”

63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