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堂学习 >

加速度教学反思 加速度课后反思

时间: 子文2 课堂学习

  加速度教学反思篇一

  加速度教学反思篇二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析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尊重了认知规律。经过仔细分析本人认为,从运动快慢到速度变化快慢的认知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一个飞跃,为了帮助学生踏上这个认知台阶,设计了打点纸带的对比分析和生活中实物运动的对比分析等两个教学过程。在对纸带上各点瞬时速度的大小的对比分析时,用了该点附近的平均速度的大小来反映瞬时速度的大小,虽然从科学的角度来考虑不够严谨,但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因为学生能够从纸带上很快地看出平均速度的大小,而看不出各点瞬时速度的大小。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通过这两个认知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顺利地跨过了这个认知的台阶,说明了这种设计是正确的。由此可见,在进行新课程的教学时,分析认知水平尊重认知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自己定义概念。在定义加速度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自己用△v/△t的比值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把加速度看成是一个比值的符号,“加速度”只是一个符号的名称而已,实现了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生硬的概念形象化的目的。学生把加速度看作是一个新认识的朋友,对陌生的概念产生了亲切感,他们亲身经历了定义加速度概念的全过程,对概念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本节课有意识进行控制变量法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育,对于控制变量法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在教学中没有向学生指明我们是在用控制变量法来分析问题,其原因是怕在教学中给出过多的信息而冲淡教学的重点。然而,对于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不但向学生指明是用比值来定义加速度,且和学生一起回顾了平均速度的定义及初中学习的压强、密度、电阻等物理量的定义。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很多物理量是为了研究或描述的方便而定义出来的,使学生消除了对物理量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进而产生亲切感。

  对于教学难点,采用了先讨论交流后讲解的教学策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加速度的方向和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对于加速度的方向的教学,是让学生根据位移和速度的矢量性来讨论加速度的矢量性;对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区别是让学生讨论分析5个错误的论述来区分速度和加速度概念。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知识产生认同感,一个知识,通过自己的口说出来比通过耳朵听进去更容易识记,事实证明,经过学生认同了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加速度教学反思篇三

  加速度的概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首先要注意加速度的引入。可以通过公共汽车与无轨电车(或卡车与小汽车)启动,速度从零加速到5m/s的差异,使学生体会到速度的变化有快慢问题。也可演示物体从不同倾角的斜面滑下,在水平面滑行的距离大致相同,比较物体在不同倾角的斜面的速度变化的不同点是什么?从而提出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 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后,要强调两个问题。其一,加速度不是表示速度的增加,也不是速度的变化,而是速度变化的快慢。其二,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没有任何直接关系,高速公路上高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它的加速度为零。这两个问题,都可以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

  暂时回避几个问题:

  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如何判断方向的问题应暂时回避,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

  第二,不宜提“速度变化的快慢”,包括“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第三,不宜提平均加速度与即时加速度。

  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多举些例子,会有利于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这样的例子:一辆汽车用10s的时间从0km/h增高到108km/h(也就是平时说的30m/s)的速度,如果是匀加速,那么加速度就是3m/s2,这辆汽车遇到特殊情况时,从108km/s开始刹车,4s停下来,那么此时的加速就是7.5m/s2。

  上面这辆汽车在加速阶段,加速度是3m/s2,那么第一秒末是3m/s,第二秒末是6m/s,第三秒末是9m/s……第十秒末就是30m/s,就是108km/h。在刹车阶段,加速度是7.5m/s2,从30m/s开始刹车,刹车第一秒达到22.5m/s,第二秒末达到15m/s,第三秒末达到7.5m/s,第四秒末达到0,停下来。

  例子要浅显易懂,然后可以多举几个,如果让学生两个人一组互举例子,效果是最好的。


  看了“加速度教学反思”

60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