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堂学习 >

初中叙事散文教学模式

时间: 如英2 课堂学习

  散文是文学作品中最直接体现人类精神生命的语言文字,因而最易渗透生命意识教育。那你知道初中叙事散文教学模式吗?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与大家分享:初中叙事散文教学模式,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初中叙事散文教学模式一

  一、论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写作教学的改革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就局部地区而言,写作教学至今仍然存在诸多方面的偏差:

  从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的方法,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往往是教师“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既或是重视作文及练笔,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也是由着学生的马儿跑,写到哪里算哪里。由于训练程序僵化呆板,训练手段陈旧单调,训练周期长,且没有检验效果的阶段性标志,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再从学生的作文来看,学生的积极性差,常是完成任务了事;目的不明确,就文写文,就文改文,没有解决问题;写作知识贫乏,写出的作文字迹潦草,错别字多,语句不通,文体不符,优秀率不高,许多学生初中毕业了,还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

  最后从新教材的编排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来看,新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文体特点和写作指导,对作文教学有总的目标要求,但训练的具体内容,每项具体内容所应达到的具体标准,训练的先后步骤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为此,语文教师如何克服传统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建立一个作文训练的科学体系,改进作文教学内容,达到作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增加作文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切切实实、扎扎实实在写作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中有所得,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写出“象样”的文章,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就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如何构筑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的有益探索,自我觉得作文专题训练计划性强,可操作性强,训练扎实,能较大发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于是,提出了如何构筑初中记叙文作文专题教学体系这一论题。

  二、论题的阐释 :

  处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即是系统。从系统思想出发,对事物进行系统分析和处理的科学,就叫系统论。系统论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系统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方法的宗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具体一点说,就是要科学地处理以下几个问题: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一些小目标;根据总系统的大指标,确定各系统的小指标;根据总的进展要求,确定各工序的进展要求。要想达到作文教学的整体优化,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其主要的,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则是必须克服传统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建立一个作文训练的科学体系。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像“庖丁解牛”一样,先摸清作文教学系统这头“完牛”的内部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排列组合,使整体结构纲目分明,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体系。然后以这体系为依据,确定整个作文系统训练的实施方案,最后,把这一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付诸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力求使整个系统中的所有环节都达到最优化,最后达到整体优化。

  由此观之,我们便可把整个中学的作文教学看作是一个大系统,而这个大系统中的记叙、说明、议论等各种文体又都能自成系统。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便可根据这些系统的不同特点,确定各系统的训练方案。在这里,仅就初中的记叙文教学体系进行一番粗浅的探讨和分析。

  (一)构筑初中记叙文作文专题教学体系目标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教学实践证明,采用一定的作文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 但是,笔者认为:教师出题、学生写文、教师判文、讲评作文的这种模式,忽视了作文前的准备活动,学生的思路没打开,就盲目去写,因此,很难把文章写好。另外,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判文上,而忽视了写文之前的指导和写作规律的,因此,力气没少费,却事倍功半。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记叙文教学系统这个目标的要求是:写记叙文力求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前后一贯、首尾一致,培养学生记叙的能力,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按照系统思维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一大目标,分解成一些小目标。根据语文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这个大目标大致可以分解为如下一些小目标:

  1、构成记叙文的基本材料

  (1)叙述:概括叙述 具体叙述

  (2)描写: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动作行为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3)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2、记叙文的一般常识

  (1)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 记叙的顺序:顺叙、到叙、插叙、补叙

  (3) 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二人称代词“你”的出现

  3、记叙文的布局谋篇(基本写作技能)

  (1)确定中心

  (2)根据中心组织材料

  (3)材料的取舍

  (4)段落、层次的安排

  (5)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过渡和照应

  (6)记叙的详略

  (7)前后一贯,首尾一致

  4、记叙文的几种基本类型

  (1)一般类:①记人为主的记叙文;②记事为主的记叙文;③夹叙夹议的记叙文

  (2)文学类:①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说理散文、散文诗等。②小说;③其它,包括寓言、童话、民间故事等。

  按照系统论的要求,任何一个系统的存在,都有它的特定目标。明确了目标,就会自觉地完成本系统的各项任务。我们把以上小目标分解明确后,就可以此为依据,设计出作文训练的具体实施方案,然后,就可以按计划、按步骤地把方案落实到阅读教学过程中。

  目前,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截然分开的做法,不仅肢解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结果,而且很不利于学生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是一个我们如今还未完全参透其义的深刻论断。作为例子,有它的典范性、权威性,它在思路、技巧、表达方法等方面都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它时,就得充分地认识,深刻地把握,多方面多层面地领会它,并把它当作学生创新的起点。因此,如何用课文引路,在教学生学习阅读课文的方法和技巧的同时,让学生不断积累写作思路、表达技巧等等,是构筑记叙文专题教学体系必须注意的问题。

  但是长期以来,初中作文课采用的写作训练模式,大都是用文章范例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教学体系。就是用一套文选教材来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表面看,这种写作训练模式理论结合实际,但实际上,这无异于让学生照虎画猫。初中生尚处在学习写作的初级阶段,而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之作,学生对此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好看,但够不着,越看这些名作,越觉得自己写的文章拿不出手。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反而限制了学生写作水平的发挥和发展。

  在进行作文指导课时, 我认为不要走入二个误区:一是指导太粗,泛泛而谈,面面俱到,但学生写作能力没有扎实训练, 写作无章可循;二是指导太死,规定内容,千篇一律,学生思维放不开,只能跟着老师走。 我觉得在教学中尝试采用二次迁移的方法努力探索走出这二种误区的途径,路子比较宽; 从扶到半扶半放最后放的写作过程也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能使学生感到写作有章可循,又使学生能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章。

  例:写人的文章,要让学生明白,写人,要反映某人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或性格特征。怎样去反映?人不离事,要通过事的记叙来反映。写什么事,怎样写,结构怎么安排?怎样体现自己的语言风格,运用什么技巧来写等等。都可通过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从中找到作文的规律性。当然,在进行记叙文作文专题教学时,千万不要为了想走捷径,在作文课上,过于教给学生一些程式化的作文套路,甚至包括怎样开头,中间用什么话过渡,最后怎样结尾。这种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学生写出的文章大多抽象干瘪,缺乏生气。

  另外,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处理课文阅读与作文的关系时,应该针对训练阶段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针,这就是:初一时,课文阅读和写作采取近距离结合的方法,因为这时的学生独立性差,依赖性大,模仿性强,近距离结合作文水平提高较快。随着年级的升高,就不能再像初一那样,否则会框得太死,不利于开拓性思维。因此,到了初二时,就采取中距离结合,到初三时则采取远距离结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大胆联想和想象。

  (二)构筑初中记叙文作文专题教学体系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所以,为了教学生写好记叙文,我们应该着重抓好以下几种思维能力系统的培养:

  1、回想能力的培养

  再现性形象思维的因素构成上,回想是体现其思维特征的主体因素。要学生写好记叙文,首先要抓好回想能力的培养。

  回想(不同于一般所说的“回忆”)作为一种思维,最基本的要求有两点,一是回想的目的性,二是回想的程序性。

  回想的目的性,即指整个回想活动能够按照预先确定的目的或主题来进行。从写作理论来讲,也就是要求写作时能够始终把握文章的中心,能够围绕中心来选择和组织材料。尤其在初中低年级,我们批改学生的作文,首先应该看学生会不会围绕一定的目的来想问题。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生的作文一般都要经历一个由短而空到长而杂,再到短而精(或长而精)的过程。而在初中生的篇幅由短向长发展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内容拉杂,甚至跑题。所以,在这一阶段尤其应该重视回想目的性的训练。具体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想强调的是,要让学生养成先想后写的习惯,即在动笔前先要想文章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应该用哪些事实材料。必要时,也可让学生先把想的主题和材料分点列在题目之下,然后再动笔成文。学生养成了这个习惯,就会在头脑中明确地树立起主题意识,使自己所进行的回想活始终紧紧地围绕着思维目的或文章的主题来进行。教、学一篇新课文,我们不要急于先进入课文本身,而要仔细把玩文章题目,辨文体,识题眼,明轮廓,且要求学生掩卷思考:如果我写此文,到底写什么,怎么写,让学生口述后,再指导对照课文,从中明白,自已的思路有什么缺点,怎样纠正,又有什么是连作者都没想到的,等等,将这些及时地记录在听课笔记本上,反复历练,审题能力势必提高,写作思路也会慢慢打开。

  很多同学认为,现在的学生生活面太窄,整天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读书——吃饭——睡觉三位一体,生活平平淡淡,接触的尽是日常小事,既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没有许多曲折离奇的情节,这些材料都不典型。其实,许多生活小事只要精心选择,写到文章中去它便会像金子一样耀眼。比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就材料而言,实在是极平凡的,然而鲁迅却从这件“小事”上看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写出了至今仍对我们有教育意义的不朽名篇。朱自清的《背影》就选材来说,也不过是摄取自己与父亲在南京车站离别时的情景,但那真挚的父子之情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说,只要留心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回想,就会发现很多闪光点,这样实实在在的事能给人一种清新爽朗之感。

  回想的程序性,即指回想过程能够保持正确的方向性,明确的层次性、条理性和合理的逻辑性。我们平时要学生学习记叙的线索、记叙的顺序,学习段落层次的安排、过渡和照应,也就是要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想问题,形成一条线索突出、层次清晰、结构严密的思路。回想的过程是形象的,但要做到有程序则离不开抽象思维的参与与调节,所以回想程序性的训练,主要是教学生能够在抽象思维的导引下既形象又合乎逻辑地思考。为了搞好程序性训练,我们应该大力提倡“思路教学”。叶圣陶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①他强调说:“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②要通过阅读课的思路教学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回想程序的基本模式,再举一反三活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教师批改作文,也要把重点放在对思路的指导上。在程序性的各种单项训练中,最应重视的是“提纲法”。既让学生多练课文提纲,也让学生多练作文提纲,经地一个时期的训练,学生也就养成了按照一定程序进行回想的习惯。

  无论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实际上都有一个思维的目的性和程序性问题。我们之所以在回想能力的培养中强调这两个问题,是因为从学生的思维发展来说,再现性形象思维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回想能有目的性和程序性,不仅回想能力提高了,而且也为思维的高级发展奠定了基础。

  2、联想能力的培养

  联想能力在再现性形象思维中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学生的记叙文写得好不好,与学生的联想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联想能力的培养上,我们主要应该抓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教学生能够运用联想拓宽思维的广度,强化所表现的主题。如果我们把回想(无论以时间还是以空间的转移为序)称作一种纵向思维,联想则是一种横向思维。它可以在纵向回想的某几处找到附着点,如同树干旁生的斜枝朝着四周生发开来。这就使思维由单向变为多向,使思维的广度得以拓展。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插入的美女蛇的故事、闰土父亲教捕鸟的故事,即是这种联想式的拓展。像《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这样的记叙性散文,这种联想运用得更多。联想不仅可以拓宽思维的广度,而且可以强化所表现的主题。例如《荔枝蜜》中由荔枝密的香甜联想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美好,再由蜜蜂辛勤的采花酿蜜联想到劳动人民为创造新生活而进行的忘我劳动,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正因为联想在记叙文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学生的回想能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就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向着联想能力发展,这既是学生再现性思维发展的需要,也是记叙能力进一步提高的需要。在各种联想方式中,尤其是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因为它会使人们从相联系事物的特定关系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对强化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在联想训练中把它们作为重点。

  二是教学生善于运用联想来说明和修饰本事物。联想在记叙文中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它可以用所联想的他事物来说明和修饰本事物。例如《茶花赋》中用“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的对比联想说明云南的春天“脚步儿勤,来得快”;又用对“滇池的水”的相似联想说明华庭寺春色之深。如果教学生能够由所叙述的本事物出发去联想与之相关的他事物进行对比或类比,就会更加突出本事物的特征或隐含的道理。至于运用联想来修饰本事物,这在记叙文中运用得更多,尤其是大量的比喻句,无不是相似联想的结果。不少学生不善于修饰,文章缺乏形象感,这不能单纯地从修辞方法上看问题,应该更多地从联想能力上找原因。朱自清的比喻、通感用得好,最根本的还在于他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联想力。所以,我们要想让学生记叙文的语言变得具有一定的形象感和文学性,除了语言的修养,还必须重视联想能力的培养。

  3、抽象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记叙文在总体上是属于再现性形象思维,但又离不开抽象思维。抽象思维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事实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一是通过对事实材料的抽象和概括形成主题。记叙文是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记叙来表现主题的,所记的人物和事件是具体的、形象的,但主题却是抽象的。主题虽然不一定要在文章中表述出来,但在思想上应该是明确的。因此,尽管文体是记叙性质的,但在写作前却都必须经历一个对所要记叙的具体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文章主题的思维过程。

  二是通过对局部事实材料的抽象和概括形成记叙中的议论。记叙文虽然是记叙具体的人物和事件的,但是并不排除必要的议论。而无论夹叙夹议或先叙后义,这些议论都是对所记叙的局部事实材料的抽象的概括。学生能够在记叙的过程中插入恰当的议论,这是记叙文水平提高的又一个标志。而要学生学会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这不单是一个写作方法的问题,关键在于学生对具体事实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由此可见,抽象和概括虽然不是记叙文的主体思维,但它对记叙文的写作又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也应该结合记叙文的写作作一些相应的训练。

  我想,如果学生能够学会有目的、有程序地回想,又能够通过联想扩展自己的思维广度,使语言也更加形象化而富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还能够通过对所述事实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进行必要而恰当的议论,那么应该说他们也就基本上具备了记叙文写作应有的思维能力。

  三、结论:

  总之,实施这一专题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和语文活动的有关要求,符合新教材编排的特点,符合作文训练的阶梯性,即遵照单项到综合、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序,符合语文教学系统论的有关理论。笔者进行记叙文作文训练专题化探索近三年,积累了相关的资料及学生作文等近十万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先后有数十篇学生习作在各级报刊发表和在各级作文竞赛中获奖。我所带2000届三、四班,是从一年级开始进行了一轮完整的记叙文专题训练,该班在该年的中考语文成绩列年级第一,且各项指标在全县城各重点中学中也能排第二。尤其重要的是,这种训练程序改变了学生见作文即头疼,视作文为畏途的现状,使他们练得明白,练得高兴,练得有收获。

  注:①②《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44、692页

  参考资料:

  1.《写作技法词典》徐汉华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无痕雪老师:《写作》教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3、《语文教学系统理论纲要》何炳骅 云天椿 林志荣编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初中叙事散文教学模式二

  一、理解题目,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主要人物事件,理清课文脉络(概括了解课文中写了件什么事,弄清事件前后之间的联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过课文的任务)

  三、部分精读,体会人物精神或事件道理。

  四、自由读书,自主体会。(在自主交流、质疑问难中加深理解人物精神或事件道理)

  五、总结课文,感悟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

  六、赏读课文,背诵积累。(重点选择饱含激励、教育意义的片断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积累)

  七、巩固练习(巩固识字,指导写字,并安排适当的词句练习)

  初中叙事散文教学模式三

  一、解读要合理

  合理指的是要从作者、背景和文本的角度去解读,不能脱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信马由缰,随意解读。否则,这样的解读就毫无意义。鲁迅先生说得好:“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本人,以及他所处的状态,这才较确凿。”

  1、 尊重作者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任何一篇文章,无论题材范围和体裁形式如何,都是作者在特定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也总是反映着作者特定的对人生、社会、自然、自我的某种认识,体现着作者特定的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①如鲁迅的《孔乙己》。教参上认为主题是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这个主题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出于茅盾先生的看法,笔者并不是说这种理解全无道理。但鲁迅先生自己说“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因为作品中无论是有钱有势的丁举人,还是寒酸麻木的下层劳动人民,甚至于“我”,都对这个落魄的书生没有什么同情心。我们凭什么强制学生接受茅盾先生的的“戕害”说而否认鲁迅自己的“凉薄”说呢?之所以有教参那样的解读是因为“沿用五六十年代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政治观念的说教,把鲁迅作品变成某种政治观念的图解和符号”②。

  2、尊重文本本身

  不可否认,当前的“多元解读”有些是为了对“一元解读”进行反叛,而忽视文本的存在,断章取义,甚至随意曲解,以此作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的成果。

  其实,真正的解读中要纵观全文,不以偏概全。如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主题有分析认为,它旨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扼杀儿童的天性。其实从它出自《朝花夕拾》这一散文集中,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本意就是回忆童年,在回忆中再次体验童年的美好生活。再纵观全文,可以看出文章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从而表现了作者对于逝去童年的向往与眷恋之情。虽然三味书屋的生活有些枯燥,但也不是全无乐趣;从叙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先生的态度是尊重的,印象也不错。所以,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地从三味书屋的生活中得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二、 解读要有度

  在合理解读时,必然存在多种合理的看法和主张,本人主张要有度。有度指的是要有一定的围度。即我们承认它是合理的,但它是不是最有价值的呢;它是合理的,但它是不是最好的解读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1、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文以载道”,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新课标也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请看下面教学《愚公移山》的一个案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愚公到底愚不愚”的时候,有的学生说愚公不愚,因为他目标远大,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努力并坚信目标一定可以实现;可是老师并不满意,希望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又问:“愚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呀?”这时就有学生说可以用推土机,也有的说可以搬家等,得出的结论竟然是愚公是愚蠢的。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也要创新,与时俱进,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殊不知,本课只是一个寓言故事,借故事来说理,告诉人们做事要有远大的理想,持之以恒地去做,才会取得成功。因此,在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去体验作品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提醒和纠正,正确的价值取向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

  2、坚持好中选优的原则

  面对同一文本,不同的主体会赋予同一对象不同的意义和理解,从而造就了对人文世界理解的多面性和丰富性,每一种理解都可能揭示了其内在品质的一部分。因此,每种理解都可能是有效的。然而,这种有效并不意味着他的理解是最佳的。教师在学生进行多种合理解读过程中,应通过对话、比照,引导、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主题含义上来,从而获得相对比较正确的结论,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方法的必要优化相结合,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统一,这才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元解读”。

  如《窗》一文解读出如下主题:(1)扬善贬恶;(2)做人要长善抑恶;(3)压抑的环境使人性扭曲;(4)嫉妒如不加节制,如洪水猛兽害人害己;(5)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缺少创造;(6)写真善美的幻灭,以此来呼唤真善美的回归;③应该来说,这些解读还是比较有效的解读,但我们本着好中选优的原则来看,第一、二种解读无疑是比较好的。

  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又要尊重文本,引导学生联系作者、背景,与文本展开对话,对文本细心揣摩、整体把握、全面理解,还要引导学生从客观、审美、价值观等层面对自己的发现、体悟进行反思、辨正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改的阅读理念,才能真正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思维品质得到切实的提高。

2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