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课堂学习 >

现代散文的形与神教案范文3篇

时间: 如英2 课堂学习

  "形"与"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形"主要指散文的形体,包括选材、结构、表达、笔法、思路等;"神"则主要指散文的主题、内涵、精神、意蕴、发展线索等。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与大家分享:现代散文的形与神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现代散文的形与神教案范文

  现代散文的形与神

  “形”与“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的方式,就好比一个人的形体、相貌等外部特征,我们一目了然。对于散文来说,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大到全球性事件,小到一滴水、一粒沙子,无一不是它的选材内容。这就是现代作家郁达夫所说的:“散记清谈易为,并且包含很广,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可不谈”。与这种广博的选材内容相适应,散文的行文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意念为核心展示一个个片段的画面,或以情感为线索叙述一个事件的过程,或以特定的人物或事件为中心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

  而散文的“神”,主要指渗透到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好像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等内在的东西,你只有经过细细的琢磨才能感受得到。可以说“神”是散文的主心骨,没有它,一篇散文就散了架,也就不能支撑起来。所以古人常有“传神”“神韵”等说法。

  如同只有兼具形体和精神,才能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好的散文也应该是“形”“神”兼备的。古人说:“形具而神生”,“形谢而神灭”。这说明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不管写作或阅读散文,都应该留意形神是否兼备、和谐统一。要做到这一点,通常采取两种手段:以形传神和以神写形。一种是通过对“形”的描绘来传达一定的思想情感,这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认真选择、高度提炼,对字句的反复锤炼;另一种是借助“神”来照亮所描绘的形象,这是在把握事物的精神、气质之后,对“形”作更准确、更精细的描绘。

  人们常说,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这只是就一般的情形而论。其实,散文也有“形”“神”皆散和“形”“神”皆不散的情形:前一类散文,多采用较隐晦的组接方法,脉络不甚分明,意旨也比较朦胧,不易把握,这类散文的“形”与“神”,需要调动更多的经验和想象力去揣摩;后一类散文,大多体现为人事单一、线索单一、主旨单一,这类散文的“形”与“神”都十分紧凑。当然,“形散神不散”在散文中还是比较普遍的,所以阅读散文时应了解这一点。

  所谓“形散”,就是前面说过的,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的方式十分灵活、多样,且富于变化。从一篇散文中,往往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极为丰富,思维跨度很大,简直是纵横捭阖、任意驰骋;行文时的笔法也很随意,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或叙事,可以交叉进行,因而显得摇曳多姿。上世纪60年代有人提出“形散神不散”时,将“形散”概括为“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在平素的见闻中有所触动,于是随手拈来,生发开去”,有其准确、恰当之处。

  不过,“形散”是有一定限度的。一篇好的散文,应该处理好“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的关系,做到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神不散”的含义正是如此。也就是说,一篇散文要有贯穿全文的线索统摄“散漫”的段落,否则会漫无边际而不知所终。“形散”只是表象,“神不散”才是一篇散文的落脚点。这同时提醒我们,写作时切不可只学着“形散”的天马行空,而不懂得稳住马首缰绳,控制行文的节奏、层次和主题等。那缰绳就是散文的“神”,只有把握了“神”,才能真正实现“形散”与“神不散”的辩证统一。

  现代散文的形与神教案范文二

  “形散神聚”是现代散文的基本特点。现代散文的材料和结构看似散乱,其实都有一个中心统帅着,就像一颗颗散乱的珍珠,用一根红线贯穿起来,就会璀璨夺目,价值连城。

  材料丰富多彩,疏密有致。从材料来看,无论景、事、物、人,无论整体与局部、大与小,都可以收入笔端。如林语堂《动人的北平》,作者写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是“一个珠玉之城”,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它“清静”“有多样性”,有“旧的与新的色彩”……作者像一位丹青妙手,运用多个喻体,具体描绘出北平丰富多彩的“形”。作者从全方位来写北平,材料看似驳杂零散,为什么不显得杂乱无章呢?原来作为一座古老的城市,北平是有其性格的,那就是“老成”“豪爽”“舒适”“平易宽大”“包容”。作者始终用“性格”这根红线贯穿这些丰富而散乱的材料,使得全文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从全文来看,文章有一种自然流露的故都意识、平民意识,流露出作者对北平深沉的爱。这种情感始终贯穿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形”再散乱,只要有了“神”的串联,就会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正如一个放飞风筝的高手一样,只要将线紧紧地攥在手里,线愈长,风筝便愈高,独步天空,阅尽人间春色。

  手法多样,结构灵活。现代散文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收放自如,注意照应,结构自由而严谨。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细腻地描写了荷塘上朦胧幽静的月色和月色下优雅怡人的荷塘;同时它又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或即景生情,或寓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从表达方式来看,有夜出探幽的记叙,有荷塘月色的描写,有关于“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精彩议论,有关于僻静的煤屑路的平实说明,更有对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情感的抒发,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不拘一格。文中还运用了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和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表达十分灵活自由。从结构上看,文章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眼,是散文的“神”;后文夜出探幽,荷塘月色,荷塘周围的景致,江南采莲旧俗的追忆,《采莲赋》《西洲曲》的引用,这些材料都与首句相关联,是散文的“形”,形散而神聚,全文针线严密,结构严谨。

  总之,在现代散文里,“神”是“形”的统帅,“形”是“神”的具体化。形神兼备,形散神聚,正是现代散文艺术魅力的体现。

  现代散文的形与神教案范文三

  文本阅读教学如同观景赏画,皆在“形、神”二字。南京左言洪老师导学的《说园》,正可谓虚实相生,“形、神”兼备,读来令人赏心悦目。

  一、本体观:文本对象的形与神

  《说园》的写作对象为中国的园林艺术。中国园林艺术讲究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等,素善以小见大、曲径通幽,处处显示中国古典文化在意境上对精﹑气﹑神的重视和运用,好似中国画中的大小写意,泼墨,山水画之间透出“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的动态质感和韵律。

  例如《说园》中漏窗的设计与运用,令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充分体现园林设计者的“形、神”意识。

  因而,教读《说园》一文,必然也就离不开中国园林自身蕴含的“形、神”二意,所谓“气从意畅,神与境合”。左言洪老师的《说园》课堂,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二、教材观:文本自身的形与神

  《说园》与《看蒙娜丽莎看》、《中国书法》等文章同列入“丹青难写是精神”模块,意在引导师生关注鉴赏各类文化艺术的形神意态,可见教材编者的用心良苦。《说园》作者陈从周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园林专家、散文作家和画家,其《说园》五篇,揉中国文史哲艺与古建园林于一炉,论虚说实,文笔清丽,不仅是一部园林理论著作,更是一部文学作品,叶圣陶先生评价:“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说园》就其笔法而言,堪称一篇开合自如的优美散文,看似用笔随意,但诚如清代李渔所说:“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全文通过山水、花木、假山、池塘、漏窗等状写佳园诗情画意,有动静、有虚实、有曲直、有境界,传达园林布局风格含蓄意蕴之神,正体现了散文笔法的“形散而神聚”。

  三、课程观:文本教读的形与神

  左言洪老师教读《说园》,整节课以生为本,以文为媒,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很好的搭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培养了学生学习、交流与合作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课堂结构看,左老师先引导学生走近园林,看景色之美;接着走进文本,明写作对象;然后研讨文本,探写法之巧;进而深入剖析,悟文本之神;最后走出园林,写眼前之景。正可谓环环相扣,深入浅出,线索明晰,形散神聚。

  文本教读“形散神聚”的关系就是“放”和“收”的关系。正是左老师课堂上对学生的“放”,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讨论交流积极主动;也正是左老师智慧点拨的“收”,学生才水到渠成、渐入佳境地领悟到《说园》的“诗情画意”。整节课所有学生活动的旨归,都在教师的相机布道引领下,指向文本阅读探究的核心——文本的“精气神”。

  四、学习观:文本解读的形与神

  《说园》是学术性文艺说明文,因而兼具学术性、文艺性、说明性、文学性等特点,学生阅读文本着眼点易于发散,而左老师教读《说园》,亦与一般说明文教学不同,不仅明对象、探写法、品语言,而且有争鸣、有引写、有生活,让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体验说明文体的魅力,充分体现文本解读的形与神。

  比如《说园》文体识别,有的学生认为是说明文,有的学生认为是论述文,有的同学认为是散文,有的同学觉得像游记——其实,无论什么文体,都存在着“形”与“神”的问题,所有文章之“形”,都是为了表现“神”,文本教读宜引导学生超越外在框架的“形”,深入文本意蕴的“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左老师教读《说园》少用讨论法,多用对话法,有如一场主题式聊天,亦是以师生课堂活动之“形”,领悟《说园》文本之“神”。

  因而,左言洪老师教读《说园》,从文本教材分析到课堂活动设计,从教读方法选用到学生阅读参与,都寓神于形,主旨凸显,充分彰显了文本阅读教学“形散神聚”的内蕴特质。

  当然,好的课堂总是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少一些主导、多一些自主,少一些教法、多一些学法,少一些呈现、多一些思考。以此看来,本课也还有一些尚待完善的空间。

27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