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历史 >

高一历史上册期末测试复习题

时间: 欣欣2 高一历史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有关高一历史的上学期期末复习训练试题,欢迎大家参阅!

  高一历史上册期末测试复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下面两图,其中图一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进步的认识。图一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二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扛),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A、B、C三项。

  2.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解析:选B。本题以古诗为资料考查学生正确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诗句“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体现了农民生活的艰难,故A项正确。C项可以从“卖新丝”、“粜新谷”的词句中获取,而“丝”与“谷”又恰好反映小农经济耕织结合的特点,因此D项也是正确的。B项土地兼并现象不能从诗句中得到验证。

  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变化的认识。北魏到唐朝前期,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均田制得以推行,唐朝中后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以及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造成国家土地所有制的萎缩,不仅均田制遭破坏,国家也无法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4.(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解析: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图一是汉代的二牛抬杠的耕作图,使用的是直犁;图二反映的是唐代江南地区出现的曲辕犁。曲辕犁相对于直犁具有深耕、易碎土等优点。故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耕犁技术的成熟,B项符合题意;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D项与题意无关。

  5.(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卷)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解析:选B。本题的关键词是“汉代”,紧紧围绕这一关键词就可排除不正确的选项。我国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器,故A项错误;汉代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C项错误;D项在图片中无法体现。

  6.(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农户有的(“东家”)专心从事农业生产,也有的(“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丝卖掉换取麦子,不管是从事农业生产,还是从事手工业生产,都能生活平稳。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7.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选B。通过阅读材料,可以发现明代福建各地的丰富物产,频繁输往各地,甚至行销海外。题干材料凸显明代福建的物产及其去向,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活跃状态,与B项表述吻合,其他选项所表述的交通状况、商贸地位和生产方式变更等均与题意不符。

  8.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解析:选D。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题干的关键信息有几个:“水排”的发明者是东汉的南阳太守杜诗,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水排”的主要功能是铸造农具。东汉时,铁犁牛耕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耕作方式,所以此处的农具应为铁制农具,由此判断D正确。A、B、C都不符合材料提供的信息。

  9.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上表反映了(  )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表格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信息表明洪武至弘治年间使用通货类别变化:宝钞迅速减少最终消亡,银和实物使用大量增加两个方面信息。宝钞迅速减少最终消亡表明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是支付减少的关键;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与实际不符;布和稻谷不能说明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白银逐步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10.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江宁织造局为官营手工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

  11.

  (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右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解析:选D。本题可以通过地理位置来确定答案。定窑在河北,钧窑在河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再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即可判断答案为D项。

  12.(2011年高考重庆文综卷)周濆《逢邻女》诗中有“慢束罗裙半露胸”、“参差羞杀白芙蓉”的句子。这里所描写的女装形式流行于(  )

  A.汉朝 B.南朝

  C.唐朝 D.宋朝

  解析:选C。由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女装流行袒胸窄袖,故选择C项。

  13.(2011年高考全国课标文综卷)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解析:选D。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根据图示可知,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货币不相同,这实际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南北朝时期南方开始开发和发展;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河西走廊地区因为丝绸之路商业较为发达,岭南地区经济处于刚开发时期;C项使用绢、帛作为货币可以说是黄河流域丝织业发达的表现,但绢、帛作为货币材料有其本身的弱点;D项准确地反映了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和铜币使用情况。

  14.(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解析:选B。会馆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住宿、存放货物、交际的重要场所。故B项认为会馆是“地方商业中心”是不正确的。

  15.(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卷)《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解析:选D。通过解读材料可知,当时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出现法律与实际背离的现象,所以选择D项。

  二、非选择题(16题18分,17题22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3: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请回答:

  (1)据材料1、2,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农业发达的原因。(10分)

  (2)据材料2、3,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6分)

  (3)据材料2,指出自然经济对古代中国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2分)

  解析:主要结合教材内容,概括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思考,可以加深对小农经济所谓“自给自足”特点的认识和理性化的理解。

  答案:(1)原因:①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②生产技术的进步;③生产经验的积累;④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进;⑤人民的辛勤劳动。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保守;负担较重,容易破产。

  (3)保证政府征收赋税,控制人民。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清朝奉行的“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进一步凝固、强化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同时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长期关闭国门,实行禁海政策……对西洋器物当做“贡品”、“玩好”收藏,如英使马戛尔尼赠送给乾隆帝的地球仪、望远镜、铜炮、火枪、西洋船模型等礼物。

  材料3:禁海政策给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鸦片战争前,行驶于东南亚和日本的中国帆船仅有295

  艘,地位一落千丈……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终于在近代的前夜迟滞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的总趋势?(4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交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你对清政府实行的对外交往政策有何看法?(6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2、3可以看出清政府推行闭关海禁政策。第(2)问,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加以分析。第(3)问,从材料3中“禁海政策给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1)总趋势: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主要原因:农耕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海禁”政策;专制制度空前加强;统治者愚昧自大、故步自封;脱离世界潮流,鄙薄近代科技。

  (3)看法:闭关政策给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妨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18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