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考 > 高考作文 >

高中作文高考之外

时间: 文桦2 高考作文

  2015年是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成功举办的第十一届,高中组作文题目——高考之外,在校园里掀起了一番议论高考的热潮。高考,对莘莘学子来说不仅是一次测试和展现自我的机会,更是一次实现自我梦想的起点。要取得优异的成绩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都十分重要。但是高考之外他们还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中作文高考之外范文,欢迎参考阅读!

  高中作文高考之外一

  我身边一个朋友的妹妹,今年在高考中失利。她的母亲大为不悦,决定取消带她游北京的暑期旅行计划,早早为她报了一个暑期补习班,假期结束,她又要为穿过“黑六月”再复读一年。

  这个女孩子本来成绩并不差,只是因为心理压力所致,考试发挥失常。像这样的女孩子,我觉得做父母的更应该带她到北京来旅行,一来舒缓心情,见识一下外面多彩的世界;二来看看北大、清华,可能更容易激发她的斗志。不幸的是,母亲就简单把她赶回了高考的牢笼里了事。

  今年,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参加国内高考的报名总人数是1010万人,而全国普通高校的录取总人数只有567万人,这就意味着有近一半的考生会成为“落榜生”,他们绝不是边缘人,而是另一大主流,这些人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生出路吗?

  各种媒体已经纷纷支招,是复读,是留学,是选择去民办大学、技术学校,还是去参加成考、自考,去读网络大学?可以想到的“权宜之计”也不过这么几种,相互之间的比照和权衡,已经充斥了几大主流网站的专题版面,有心的人输入“高考落榜”四个字到百度里,找到相关网页浏览一下即可。

  这种前途的选择是技术上的,因此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其实是观念和心理上的抉择。媒体的探讨有一种普遍无奈的氛围,“在已经不行了的情况下,你还有如下勉强应付的选项……”

  在这种观念意识下,在这种心理预期下,所有的选择都是糟的。

  让我们回头来看,在今天的中国,高考已被夸大成一种畸形的怪物。它具有了某种终极性的宗教色彩,它支配中国学生的一切,决定着中国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变态。

  高考按照分数来评定学生的好坏,这应该只是整体社会的评价系统之一,而不是全部。高考成绩好,一定程度上证明你的考试水平高,书本学习能力强,但是这种评定方式实在太过单一,不足以囊括一个开放社会需求的更加多元的精彩要素。每一个高考落榜生要想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要关注的根本应该是,我既然不擅长书本学习,应付考试,我的比较优势到底在哪里?我怎么跟哪些名校的毕业生竞争?或者,我怎么样找到一个他们根本无法跟我想比的领域?

  这些决定了你未来事业成就的高度,你必须得去找。成功的人有成功的规律,失败的人有失败的规律;幸福的人有幸福的规律,不幸的人有不幸的规律——而在这些规律里,学历只是一个非常渺小的要素。

  比如,你可以选择去踢球,你可以选择去弹琴,你可以选择去写作,你可以选择去做销售,你可以选择去做程序开发,你可以选择去到培训中心教课,你也可以选择去创立一家企业,我在这些领域认识许多比较成功的人,他们并没有大学的学历证书。

  我访谈过数位没有大学学历证的22~25岁青年,他们的平均月收入在一万元,是同龄大学毕业生月收入的至少三倍以上,在其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定律。

  按照成绩来评价,他们都算不上是好学生,只能说是差学生;按照听话的程度来评价,他们也都不是好学生,只能说是坏学生。

  这时候,我发现了可以被称为“坏学生”定律的这种东西,我的总结是:只是差学生,而你又特别听话,看来是没什么出路的;而你如果既差又坏,倒很有可能在25岁之前就月收入过万!

  听起来是极为荒唐不经的学说,请允许我做更多的理论解释:

  好学生一般是有出路的,上好大学,找好工作那一套已经高度体系化,只要照着做就是了;坏学生(这里单指不听话,而非道德意义上的品质恶劣——虽然他们经常被师长冠以这样的不当名头)也是有出路的,因为他们能看到考试系统之外的精彩世界,他们发展自己的独特爱好,有自己的别样生活,还可能各自身怀绝技,他们的自信支点不倚赖在考试成绩那样的评价体系上,因此往往高考过后不伤身心。

  最看不出有什么前景的是那些“差而不坏”的学生,他们往往寄希望于考试体制,又是这个体制下的失败者。他们往往追随好学生,却只能永远望其项背。他们往往在生活上远不如坏学生那样快乐丰富,所有书本学习之外的潜质没能得到足够的发展——这才是真正难解的人生困境!

  不读大学本身绝对不是一条出路,读了大学之后也未必有什么出路。在读与不读之间,在读什么大学这样的问题考量之外,我只是想说我认为更为重要的议题:一个人要懂得看到高考之外的世界,看到多元社会下人生可能的斑斓多彩,在万千可能中点取一种属于自己的颜色:红就红得发紫,蓝就蓝得透黑——各取所好,发挥所长,做到一种颜色的极致,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最好出路”,这世界也会因此更加绚烂多姿,熠熠生辉。

  之后再想:复读?留学?民办?技校?自考?成考?网络大学……这类问题,因为坦率地说,只想这类问题是没有出路的。

  高中作文高考之外二

  古之科举,十年寒窗,一朝上榜,死无憾矣;今之高考,三年苦读,金榜题名,乃知足止步哉?

  梦,就是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想,就更是没有限制了。因此,一个人的现实永远无法满足他的梦想,心到达的地方总比身所处的地方更远。正因心中那个遥远的桃源,才促使着我们加快脚步,应着远方的呼唤,无论是“欲渡黄河冰塞川”,还是“将登太行雪满山”,只要坚定方向,总会迎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辉煌。如今,若反把目光停留在如何应对高考,岂不是太过狭隘了吗?

  高考由最初的科举制一步步演化为如今的人才选拔,对于中国的现状,高考无疑是优胜劣汰的选择之一,虽不能只凭成绩来评价一个人,但面对中国的庞大人口数,这种有些功利性的竞争也是必然。许多考生总是抱怨,各省之间的竞争不公,学习压力太大,没有精力兼顾所有学科等。既然面对高考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那我们为何不让学习增添一点乐趣,为本认为枯燥的高中三年增添动力。

  动力来源于何处?

  从古至今,埋头苦读的人是真正为了充实自己,还是为了那人人都有,却人人都拒绝承认的虚荣心。欧阳修、鲁迅这样的文坛伟人,用文字的力量表达着自己丰富的情感,书写着人类进步的方向;伽利略、牛顿这样忘我研究,甚至将科学置于自己生命的高度之上的人,他们的学习真正做到了为己为国为世,他们的动力来源于对文字、科学的痴迷与尊重,对人类社会发展而承担起的责任。但无论古今、无论中外,真正像他们这样为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为了唤起人们对梦想的追求的巨人,寥寥无几。大多数人的学习是带有功利色彩的,是虚荣的,是自私的。他们学习的动力则来源于对功名的渴求,为自己前途光明的憧憬。我们并不应该完全否定这种为己的动力,每一个人都是魔鬼与天使的化身,事物都是两面性,正是因为对为己的追求,才促进更多人不断学习,由此也可转变为为国为世,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得有一个心无止境的梦想。

  一个心无止境的梦想是值得你为之奋斗终生的,正因为它总在你需要伸手触碰的前方,给你鼓励和慰藉,让你可以看见它、追逐它,可它却又总是抓住你的灵魂,让你心甘情愿把一生的光阴都交给它,然而并不后悔,反而有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感觉并不同于取得功名利禄后的自慰,并不同于别人投来敬佩目光时的自豪,这是一种为了前方耀眼的光芒而拼搏奋斗的兴奋,为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充实,它是心灵对于你付出的抚慰,也是你继续向着心无止境梦想奔跑的动力。

  学习最大的动力,莫过于兴趣。数学家陈景润,从小便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兴趣便是支持他钻研一生的支柱。有一次,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高考,它不是人生的转折点,而是逐梦之路的起点。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条通往梦想的途径,也为我们创造了更多机会,培养了更多技能,使我们对于前方的路更加明确了,而且更加坚定了已选定的方向。高考之外,我们不仅拥有了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也因成熟的心智而懂得梦想是遥远的,但心可以到达更远的地方,去尽可能实现心无止境的梦想。高考不应是我们止步而从此享受安逸的终点,而是为己为国为世这个大梦想的小前提。

  高考乃始,学路漫漫,岂能止步于此,愿逐梦之人,终会学有所成,技有所展,才有所用。

  高中作文高考之外三

  摘不到的星星总是最闪亮的,溜掉的小鱼总是最美丽的,错过的电影总是最好看的。大概所有的人都认为别人的人生多美满自己的多残破。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那些闪光也不过他人赖以生存的一丝希望罢了。

  也曾一度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偏执自负这都是我想摆脱却摆脱不了的。觉得自己的生活怎么就糟糕透顶了别人的怎么就风调雨顺。为了个所谓的将来为了个所谓的面子,拼死拼活的记公式刷题目。每天起早贪黑的在三点一线中奔波。教室里的灯始终照得人眼睛发花,我所能看到的神情,都是疲惫不堪昏昏欲睡的。气氛从来都是压抑着的,空气中弥漫的只是无限的竞争的气息。好似弦一松你的视网膜里便又增添了几百个背影,到最终视野里就只剩尘土飞扬。所以,那时候是多么向往与憧憬高考之外的日子。

  认识一个人,她的人生仿佛从来都不在我所想象的路线中。当所有人都为政史地生背的头都大了两倍时,她依旧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玩得不亦乐乎。当所有人都为考试而眉头紧锁时,她能安静地乘着车坐在去往卫校的路上。我是多么地羡慕她,有着这样那样的自由不必在意于成绩。她的生命好似一直都是明媚的,从不因考试而黯淡几分。她的人生好像每时每刻都能可以进行得那么顺利,就算以后过得再不济也有自己老爸的救助,自然不会落魄到哪里去。从不像我们这些高考以内的人,马不停蹄地穿梭在各式各样的题海中。

  从没想过有那么一天她会对我说:我累了我想总有一天我会变成一个混在红酒歌舞世界的人。可能她是自由的吧,在高考之外。可能她是孤独的吧,在社会之内。

  陌生的城市在十几年前没有她的影子,也没有她所期待的人,不会存在糊涂的未来更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她走过的那些路去过的那些国家的天从来都不是蓝的吧,雨会一场接着一场下。每天走不一样的行程,最后回忆所剩无几。坐在大巴上靠窗的位置,重复着上车下车的动作。也许有一天她又会踏上另一个不了解的城市,坐完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安静的孤身一人活在鱼龙混杂的街市。延参法师说:“人生的道路千千万,哪一条都可以实现生命的意思,不要让这一场高考决定自己一生的命运。”可哪样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我们总是抱怨于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可这些年来又有谁顺风顺水?不过假象而已。

  再见她,熟练的买卖砍价,哪是原来那个疯疯癫癫的女孩子,眉眼间分明透露着精明。所谓她的暑假,不过又是斯里兰卡的一段旅行。已经破旧不堪的房子沉淀着历史的古迹。藤蔓爬上整个城市,那些黝黑肤色看似热情的当地居民又无一不透露着奸诈的贪婪。那是我曾羡慕的生活,那是我曾向往的日子,是吗?

  想起来我还是有着可以张扬的资本,我可以漫无目的的神思着虚幻的若即若离的未来。也没有早就预定好的人生轨道,所以一切都可以不慢不缓的发生,一切都是来得及追逐的步伐。没有欺没有骗,有的唯独是静的只剩下呼吸的生活。触碰不到人性阴暗的一隅也体会不到社会的残酷。仍然可以保留着心底的一片七彩花田,将纯净澄澈埋藏心中。坚信着美好终会到来,携着雨露携着鲜花携着水晶般梦幻的以后。坚信着会有的,什么都会有的。

  所有高考之外高考之内其实都一样。有着令人憧憬的一面有着另一厌恶的一面。没什么可以羡慕的也没什么值得羡慕的。甘愿忍受眼下的孤独与痛苦,因为我们知道将来必定因此而获得。高考之外也好高考之内也罢,这世界晴时有风阴时有雨,坎坷和磨难都是人间的财富。在我们向往着其他生活的同时,也同样有着向往我们生活的人。幸福的人很相似,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心怀感激的去生活吧,去把悲伤的玻璃碎片扫进最灰暗的那个角落,继续明眸皓齿的大笑。都还有幻想都还有希望。人生究竟是场大梦。今天的尽力虽然辛苦但未来的都是礼物。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乐观,稳重。觉得不遗憾没什么好重来的时候才是你想要的人生。不管是高考之外还是什么。总该去努力努力不是吗。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我共勉。

  高中作文高考之外四

  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简称高考,每年六月都会在各省市如期举行,许多人把它视为一次改变人生的重要机遇,把它当做十年寒窗的终极也是唯一的目标。但是,高考过后,我们会剩下什么?高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而高考之外,又会有些什么?

  要想回答出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问题的根源出发,必须全面客观而又公平公正地认识高考,评价高考。

  首先,我们必须指出,高考是合理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尽管它自身存在着诸多弊端,存在许多有待改进之处;尽管对于高考的口诛笔伐历来都不绝于耳,甚至是愈演愈烈;尽管如此,它依然是合理而又可行的,原因很简单,高考在带来严格要求与硬性指标的同时,也将每个人的评判标准统一起来。换言之,教育的一大特性就是公平,即不管人与人之间有着何等的差距,在高考面前,家庭、身世等都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所有人多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向着同一个目标而迈进。

  高考确实有待改善,但高考毫无疑问的锲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前胡锦涛就说过:‘再大的优势,除以十三亿都会变成小的优势;再小的问题,乘以十三亿都会变成大的问题。’确实,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之一就是人口的规模与当今人类所能使用的资源之间不相匹配。现如今,中国人口早已突破十三亿的大关,庞大的人口规模与有限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中国社会的流动性问题需要一个稳定的机制,因此应试下的高考也是无法避免的,他走为一种行之有效且易于推广的选拔方式,十分有必要继续实行与保持下去。

  但是,每件事都会有两面性,高考也不例外,因此想要辩证的认识高考,就不能对它的缺陷视而不见。高考一刀切式的要求与标准确实为每一名参加者都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机会,但在一些方面,高考它限制了人们的创造与自由发展。人是活的,但规矩却是个死的,应试教育体系确实不失为一种选拔人才的高效方法,也确实为这些人才的后期提升与创造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这种人才普遍缺乏再造能力,许多人对学问十分精通,却苦于无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无奈下只能充当前人知识的储存器。‘钱学森之问’为许多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学问的精通固然十分重要,但对于知识的不断扩展与发现,更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与深入的思考。

  社会的发展需求是刚性的,而追求社会发展的质量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但高质量的追求与当前有限的资源,高水平的人才同当前教育系统的困境似乎难以兼容。被诟病的应试制度依然覆行着为社会提供人才的责任,高考中走出的学子们依然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高考是人生的重要道路,但它绝对不是人生的必由之路,也绝对不会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十年寒窗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应试技巧与知识储备,我们还会在其中收获亲情、友情,在此之外,无可否认的是知识的累积势必会帮助人们提升个人修养、品行与综合能力。虽然这些都难以在应试中得到全面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考的存在就会成为他们成长的阻碍。相反,在大多数时候,高考的存在会成为它们成长的助推剂。

  在统一目标的指引下,集体意识与团结精神得到培养,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个人的眼界与视野也随之变得开阔。在准备高考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在社会生活中的自律、努力与专注;学会了在达成目标之前的坚持、隐忍和奋斗。而这些,并不会随着高考的结束而湮灭,相反,它会在高考之外继续发挥出光和热,会在我们迈向社会的过程中给予我们莫大的支持与帮助,会继续在高考之外的生活贡献出它的价值。

  高考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除了高考,我们鲜有其他的选择。高考并不会将我们的生活变为一潭死水,高考教会我们的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会继续指引着我们前行,成为我们人生中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我们在高考之中所学会的,会在高考之外继续被一一践行着!

3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