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考 > 高考试题 >

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分析

时间: 欣欣2 高考试题

  海南高考历史真题第Ⅰ卷(带答案)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B

  【解析】儒家注重等级和名份,法家主张用法制来维护秩序,B项是儒家和法家的共能之处。A项只符合法家;厚古薄今是道家和儒家的主张,法家主张变革,C项错误;D项只符合儒家。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不与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时实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BCD均错误。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答案为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3.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答案】A

  【解析】汉初,经济凋敝。经过“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汉武帝时经济发展,马匹大量增加,A项正确。汉武帝初,张骞尚未通西域,B项错误;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是魏晋南北朝,C项时间不符 D项并不是主要原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经济发展

  4.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答案】D

  【解析】谣谶并不能预示历史发展的走向,更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AB两项错误;谣谶与历史上某些现象的吻合只是偶然现象,并不是必然的,C项错误, D项正确。

  考点:史学常识和理论·史学素材·历史认识

  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A

  位,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三教合流

  6.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答案】B

  【解析】漕粮运输选择海运而不是选择河运,反映出当时造船航海技术进步,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元朝时曾疏通运河,C项不符合史实;D项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元代交通发展

  7.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答案】B

  【解析】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确立在战国时,A项错误;据材料“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朱元璋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B项正确;尊儒尚法一直都是汉武帝以后封建社会的治国理念,C项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8.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

  【答案】D

  【解析】题目考查的是雍正帝的重视农业的目的,重农抑商的目的也在于维护统治的稳定,A项错误,D项正确。“关心百姓疾苦”和“申饬官员无能”都属于表现,BD两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9.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A.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D.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答案】C

  【解析】AB符合古希腊,不符合罗马;罗马法的革些原则为欧洲法律的制定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罗马帝国最终衰亡,D项错在“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影响

  10.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答案】B

  【解析】AC两项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AC两项不符合要求。B项最全面。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是表现而不是原因,D项错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

  11.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

  据此可知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答案】D

  【解析】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而且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国内的经济情况;B项错在“衰退”;工厂的出现是工业化发展的表现和结果,CD两项比较,D项更符合要求。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

  12.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这反映出德国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二者“同归于治”,体现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合流,佛教受儒学影响,主动适应社会,A项正确;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朝,B项错误;C项本身错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地不属于专利,D项错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13.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答案】D

  【解析】A项材料无法体现;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不属于洋务派,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学习西方海防模式,C项错误;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导致的,故D项正确。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开眼看世界·魏源

  14.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A.戊戌变法的失败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清末新政的实施 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答案】C

  【解析】A项时间不符;《辛丑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与题干材料无关,B项错误;1901年清朝推行新政,内容有废除科举,很多读书人觉得通过读书考试进而做官已经不可能,于是出现材料中的现象,C项正确; D与题目无关。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清末新政

  1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答案】A

  【解析】材料严格限制总统权力,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现实需要,A项正确;B C两项无法体现;D项说法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临时约法》

  16.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A.抨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生主义

  【答案】A

  【解析】教授被指责“有离经叛道之鼓吹”是因为他反对儒家伦理道德,抨击当时的尊孔复古的逆流,A项正确。BD两项不符合材料的主题;提倡科学精神,顺应历史潮流,不属于“离经叛道”,C项错误。

  考点: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内容

  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答案】B

  【解析】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A项时间不符;材料中许多领导人都表示对新经济政策的不满,因此C项本身正确,但并不是这些人的看法,答案为B;正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因此才被新经济政策取代,D项错误。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18.20世纪20年代,西欧出现一种新现象:刚刚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可以从国家有关机构、学会或工业公司得到研究资助。这一现象反映出

  A.爱因斯坦相对论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

  B.民主体制的普遍建立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人们认识到科学对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D.已经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答案】C

  【解析】AB两项无法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日益受到重视,C项正确;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D项时间不符。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19.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A.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

  B.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40%提高至47%

  C.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D.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

  【答案】D

  【解析】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是为了稳定农业,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目的是恢复工业,AC两项与题目不符;提高进口关税,主要是防止外来商品占领本国市场,B项错误;D项意为美元贬值,有利于刺激出口,D项正确。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影响

  20.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机器已平均使用了20年,而美国大多数工业设备的使用还不到5年;在农业领域中,通常一名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3倍多。这反映出

  A.法美两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存在根本差异

  B.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已经显露端倪

  C.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明显

  D.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的必由之路

  【答案】C

  【解析】AD两项无法体现;B项错在“显露端倪”;材料中反映出美国设备更新换代较快,生产率较高,其发展已经远远超过法国,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差距比较明显,C项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各国经济

  21.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答案】B

  【解析】A项属于表现,不符合要求;变化,根本上是由于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的加深,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变革先后出现不同的需要,B项正确;C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与问题无关。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历程

  22.据统计,1945年8月,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量累计为5569亿元,三年后增至604.6万亿元。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国民政府

  A.偿还大量外债 B.贪污腐化成风 C.军费开支巨大 D.纵容官僚资本膨胀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法币发行量猛增,结合时间分析与其原因,在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军费开支巨大,国民党政府为满足需要,大量发行法币,引发通货膨胀,C项正确。ABD项是长期存在的,不能反映某一时间点的重大变化。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解放战争时期通货膨胀

  23.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答案】C

  【解析】A项不符合材料的经济主题; BD项时间不符;四川、安徽、广东等地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为1978年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提供了借鉴,C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包产到户的探索

  2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答案】B

  【解析】AC项时间不符;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发展重工业,职工人数猛增,B项正确;大量劳动力剩余与职工人数增长无关,D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25.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答案】D

  【解析】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是20世纪90年代,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是90年代,ABC三项时间不符;70年代,我国密切团结第三世界国家,材料中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正是这一理念的反映,D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70年代外交·三个世界

4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