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高考 > 高考试题 >

2023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北京卷】

时间: 李金 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认知与身体的关系一直是认知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初,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心理学中居于主流地位。该模式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如果把大脑比作计算机的硬件,那么认知就是运行在这个“硬件”上的“程序”。认知功能是相对独立的,不依赖于身体,就像程序在功能上是独立于硬件的,这就是所谓的“离身认知”。离身认知观把人比作机器,把认知过程看成计算,认为人只能接受指令算法。如果把某个人收到的刺激信号输入到另外一个人的大脑中,可以得到同样的感觉体验。可是,现实情况是,不同的人对世界的感知千差万别。面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惬意,也可能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惆怅。

其后,联结主义模式进入认知心理学家的视野。大脑是由神经元相互联结构成的复杂信息处理系统,联结主义建构了“人工神经网络”,力图找寻认知是如何在复杂的大脑神经元联结和并行分布加工中得以涌现的。然而,联结主义模式与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认知在功能上的独立性、离身性构成了两种理论的基础。

目前,具身认知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该理论主张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身体的。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身体的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如果我们拥有蝙蝠的生理结构,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就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有些认知内容是身体提供的,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初始概念。例如,“冷、热、温”等概念基于身体感受,以这些概念为基础发展出了其他一些更抽象的概念。如形容情感状态,我们会使用“冷漠、热情、温暖”。

(取材于叶浩生、苏得权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有许多实验支持具身认知的假设。例如,有一个实验要求学生参加一个关于耳机舒适度的测试。研究者告诉学生,这种耳机已经在走路、跳舞、听课等情况下进行了测试,现在要测试的是在水平移动头部(即摇头)和垂直移动头部(即点头)时耳机声音的质量。学生被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头部水平移动组、垂直移动组和对照组。在随后的测试中,学生先听到一段音乐,然后是广告商推荐这款耳机的一段话。水平移动组一边听一边摇头,垂直移动组一边听一边点头,对n组不需要移动头部。最后学生需要完成一份简单的问卷,给这款耳机打分,并回答是否同意广商的观点。

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给这款耳机的打分,还是对广告商观点的认可度,头部垂直移动组分值都大大高于另外两组;而头部水平移动组在这两项的分值上,远远低于其他两组。这说点头的身体运动增强了积极的态度,而摇头的身体运动强化了消极的态度。

(取材于叶浩生的文章)

材料三

基于离身认知的教育观认为身体仅仅是一个“容器”,是一个把心智带到课堂的“载体”;教育仅仅是心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思维、记忆和学习等心智过程同身体无关。这种身体“缺席”的教育观使教学变成了传输知识的机械运动,学习变成了简单的知识输入和存储过程,只启动了学生的大脑。学生就像一个接收信息的机器,只需通过记忆与练习将知识纳入自身记忆系统即可。知识的体验环节被忽略,甚至完全缺失。

随着具身认知思潮的兴起,离身的教育观受到了质疑。具身认知认为知识经验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身体的体验性,“体验”应是知识获取不可或缺的途径。而身体是处于环境中的身体,接受环境信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体验,因此认知离不开身体所处的环境。

具身认知带来了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的转变,更强调全身心投入的主动体验式学习。通过看、听、闻、触、做等调动身体各部位的参与,引发主体体验式的学习,增强知识接受、获得的中介环节--感受、感悟。传统的视听课堂转变为注重操作性的体验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身体充分调动起来,这在教授抽象的概念知识时尤为重要。例如,英语介词很抽象,教师可以用实物演示介词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演示,在体验的基础上自我生成对介词的理解。体验式学习离不开情境,情境不限于真实的现场环境,也可以是人为设置的再现情境。比如,学习课文《苏州园林》时可实地游览;参观博物馆时可通过VR设备穿越时空,触摸秦砖汉瓦,体验古人的生活。

(取材于殷明、刘电芝等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符号加工模式把人的认知比作计算机的程序。

B.联结主义模式不把认知的本质看作是计算。

C.具身认知在认知心理学中一直居主流地位。

D.根据具身认知,蝙蝠对世界的感知与人一样。

2.材料一第二段末尾引用了古诗句,下列对引用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证明不同的人对相同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感觉体验。

B.证明离身认知观把人的身体看成计算机的硬件。

C.证明认知过程中人不只是像机器一样接收刺激信号。

D.证明离身认知观的观点有难以解释的现实情况。

3.下列观点来自材料一,其中能被材料二的实验直接证明的一项是(3分)

A.身体的生理结构会影响人的认知。

B.身体的活动方式会影响人的认知。

C.有些概念源自身体与世界的互动。

D.人类的认知过程类似于计算过程。

4.根据材料三,下列做法不符合具身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的一项是(3分)

A.学习成语“手舞足蹈”时,手和脚都舞动起来。

B.上生物课时,带领学生到动物园和植物园研学。

C.朗诵李白《静夜思》时,随之做抬头低头动作。

D.上音乐课时,要求学生把手横放在课桌上端坐。

5.有同学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列了下面的表格式提纲,请你填写①-⑤处,帮他补充完整。要求简要概括。(6分)

模式

观点

学习理念

离身认知

具身认知

高考语文必背72篇篇目有哪些

一、必修(10篇)学考+高考都考

1、《论语》

2、《劝学》(《荀子》)

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

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5、《师说》(韩愈)

6、《阿房宫赋》(杜牧)

7、《六国论》(苏洵)

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9、《赤壁赋》(苏轼)

10、《项脊轩志》(归有光)

二、选择性必修(10篇)仅高考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3、过秦论(上)(贾谊)

4、《礼运》(《礼记》)

5、《陈情表》(李密)

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9、《石钟山记》(苏轼)

10、《登泰山记》(姚鼐)

三、选修(12篇)暂都不考

1、《老子》

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3、《大学》(《礼记》)

4、《孟子》

5、《逍遥游》(《庄子》)

6、《谏逐客书》(李斯)

7、《兰亭集序》(王羲之)

8、《滕王阁序》(王勃)

9、《黄冈竹楼记》(王禹偁)

10、《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诗词曲(40首)

1、《静女》(《诗经》)

2、《无衣》(《诗经》)

3、《离骚》(屈原)

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5、《短歌行》(曹操)

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9、《山居秋暝》(王维)

10、《蜀道难》(李白)

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12、《将进酒》(李白)

13、《燕歌行》(高适)

14、《蜀相》(杜甫)

15、《客至》(杜甫)

16、《登高》(杜甫)

17、《登岳阳楼》(杜甫)

18、《琵琶行》(白居易)

19、《李凭箜篌引》(李贺)

20、《菩萨蛮》(温庭筠)

21、《锦瑟》(李商隐)

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23、《望海潮》(柳永)

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27、《登快阁》(黄庭坚)

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30、《声声慢》(李清照)

31、《书愤》(陆游)

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

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39、《长亭送别》(王实甫)

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在高考语文中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先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在高考语文中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题】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内容归纳题】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总之:高考语文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

语文阅读常见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高考语文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高考语文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得道AI填报

温馨提示:看完整版及各省份高考试卷真题,可下载全文查看或微信搜索公众号【得道AI填报】,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高考真题】即可获取。

119987